10个月的宝宝还不会爬该办?别太担心,做好引导才是最重要的

【菜科解读】
曾经有个妈妈问我说,她家宝宝10个月了还不会爬,每次和其他同月龄的小宝宝在一起,其他小宝宝都爬得特别快,就自己的宝宝呆在原地一动不动,都快急死她了,这样下去,肯定会落后人家一大截的,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三翻六坐七滚八爬,说的是个概数,并不是宝宝所有的大运动都要严格按照这个时间,大多数宝宝在7-8个月的时候开始学会爬行,有的宝宝在9-10个月才会爬,有少数宝宝11个月才开始爬,甚至有极少数宝宝都没有爬过,就直接跳跃到站立、走路了,所以,就算宝宝爬得晚,只要宝宝其他方面正常,也是没有多大问题的。
既然这样,那为什么在这里还要和大家来讨论爬行呢,顺其自然不就好了。
事实上,很多时候,爬行会因为家长的忽略而容易跳过去,所以才要加以重视。
宝宝爬行的前奏,就是把一项静止的技能(坐)发展到运动的技能(身体向前探)。
爸爸妈妈可以把玩具放在一个宝宝够不着的地方,你会看到他身子使劲儿的往前看,胳膊往前伸,最终拿到玩具。
在这个过程中,他学会将双腿弯曲朝里,这种内向的姿势使他能够以脚为基点向前倾,当身体往前探时,力量在积聚,最终使得身体向前探的力量逐渐战胜小屁股的重量,于是身体往前扑倒,通常是肚子撑在地上,这样就缩短了与目标的距离。
宝宝爬行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最初爬的时候常常遇到挫折,跟发展其他大运动一样,起先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就像一只动弹不得的乌龟手脚乱舞,但重重的肚子还是贴着地面。
宝宝爬的姿势也是各种各样,有些宝宝先是整个身体贴在地上,然后像匍匐前进一样,撑着肘部往前扭动,头部横着撞来撞去寻找目标,有些宝宝开始的时候是用一种类似螃蟹爬行的方式,胳膊推而不是拉,因此你会看到宝宝在向后移动,而不是向前爬行。
还有的希望用脚的撑力往前移,在脚用力撑地时伸直腿和胳膊,身体拱成桥状,然后用类似蛙跳的姿势往前冲。
1、为日后的站立和行走打好基础
爬行虽然是一项十分简单的运动,但对宝宝来讲并不那么简单,因为宝宝在爬行的时候,全身都要运动,在爬行的过程中,宝宝头颈抬起胸,腹部离地,用肢体支撑着身体的重量,这就锻炼了他的胸腹背,以四肢的肌肉并可对宝宝日后骨骼的生长起到促进的作用,为日后的站立与行走创造的良好的基础。
2、有利于协调能力发展
在爬行的过程中,机体必须在感官讯息、手、眼以及脚的协调配合下,才能有效地完成爬行动作。
同时,爬行还能促进粗细动作技巧,将来有助于书写、阅读和运动技能。
3、促进宝宝智力和潜能的开发
爬行对宝宝的心理的发展与智力潜能的开发也有促进,较大的促进作用,宝宝在躺着或坐着的时候,视听范围小,各种刺激相对也比较少,而当宝宝学会爬以后,他的视听范围相应扩大。
他的视觉,听觉,触觉平衡器官以及神经发育都得到了发展。
另外,7-8个月的宝宝充满了好奇心,爬行是宝宝向外界更加主动的探索,克服距离的障碍,去接近他感兴趣的人和事物的既自然又有利的方法。
随着活动范围的扩大,增加认识事物的机会,有助于发展婴儿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高宝宝的社交能力
爬行后和妈妈有了距离间隔,为了和妈妈交流,宝宝需要利用表情、声音和姿势等方式寻求情感信息,因此提高了社会交往能力。
前面说过爬行容易被忽略而跳过去,所以家长要多加引导宝宝爬行。
#p#分页标题#e#当然,引导宝宝爬行,需要在宝宝坐得稳的前提下才能进行,因为当宝宝能够独立坐稳不摇晃,并且能够坐直时,说明宝宝骨盆以上的肌肉力量已经足够了,就可以开始训练爬行了。
那么该如何引导宝宝爬行呢?
1、玩具逗引
在宝宝面前放一件能够引起宝宝浓厚兴趣的玩具,这样可以促使宝宝有取到这个玩具的欲望,然后爸爸妈妈在后面用双手推着宝宝的双脚,让宝宝可以够到他喜爱的玩具,偶尔的成功可以让宝宝获得成就感,增加宝宝的自信心,宝宝就会乐于主动移动自己的身体,进而学会爬行。
2、在宝宝面前放一面镜子
在宝宝前方20-30厘米远的地方安置一面镜子,确保宝宝能轻易看见镜子里的影像,宝宝会想要更清楚地看看自己,所以可能会试着往前爬,以便可以看得清。
如果宝宝平时习惯对着镜子玩耍,这个方法会更有效。
3、跟着宝宝一起爬
爸爸妈妈可以跟在宝宝的身边,和宝宝一起爬行。
你可以和宝宝一起爬行玩具,如果旁边还有另一个家人的话,可以把那个人当做目标,你和宝宝一起爬行那个人。
这个方法可以很好的鼓励宝宝爬行,让宝宝觉得不会像自己一个人爬行那么无趣,宝宝会感觉你是在和他玩游戏,而想要做出和爸爸、妈妈或兄弟姐妹一样的动作。
如果家里有较年长的哥哥或姐姐的,可以让他们趴在宝宝身边一起爬,这么做也能鼓励他向前爬。
4、让宝宝爬向你
除了和宝宝一起爬之外,还可以让宝宝爬向你。
你可以走到离宝宝数厘米远的地方,和他一样趴着,然后说:来这里!来到妈妈或爸爸这里!如果他们感到泄气,你可以上前去鼓励他,免得他们哭泣。
这也会让宝宝更想要朝你的方向移动,并发现原来爬行和四肢着地一点也不可怕。
他可能想要模仿你的动作及更接近你。
这个方法能很好地激励宝宝向前移动。
5、多给宝宝爬的机会
现在有了婴儿车,宝宝会少了很多爬的机会,所以家长要多给宝宝制造爬行的机会,不要总让宝宝坐在婴儿车上,也不要总是抱着宝宝。
在锻炼宝宝爬行之前,要多让宝宝趴着,同时可以在孩子面前用眼神、手势和心爱的玩具诱导之;或者在孩子面前做示范,简单教授动作要领;再有就是辅助孩子蹬腿使劲。
6、爬行结束后,记得给予宝宝肯定和鼓励
完成了当天的爬行引导后,记得给予宝宝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如果宝宝爬得很好,爸爸妈妈可以给宝宝一个爱的抱抱,或者亲亲宝宝的小脸颊,然后告诉宝宝你真棒之类的话。
如果宝宝无法做得很好,爸爸妈妈也不要感到挫败。
对宝宝多鼓励和关注,奖励他小玩具或零食,宝宝将对爬行产生好的联想,并期待再次爬行。
宝宝一旦get到爬行这个新进能,他就会闲不下来,到处进行地毯式搜索,甚至连家里的小角落都不放过。
宝宝还很小,脑海里并没有危险的概念,而且宝宝的记忆能力有限,很快就会对爸爸妈妈的警告抛之脑后。
所以,爸爸妈妈要做好一些安全措施,为宝宝的爬行保驾护航。
一、注意给宝宝穿合适的衣物
宝宝在学爬的时候,家长要为宝宝选择合适的衣物,最好给宝宝穿连体衣,这样裤子不会因为来回扯拽而往下掉,宝宝在爬行时也不会觉得小腹部被裤带勒着,小肚肚和腹部自然也不会露出来,可以防止宝宝被冻着。
连体裤以宽松、柔软为宜。
另外,宝宝在学爬的时候要为其准备一些护膝和护肘,这样宝宝娇嫩的皮肤就不会被磨破了。
二、为宝宝准备爬行垫
宝宝一般都喜欢在床上爬或者地上爬。
宝宝在地上爬的时候,一定要准备一个爬行垫,以免地上过凉、或者有东西咯到宝宝的膝盖而增加宝宝的不适感,减少宝宝学爬的兴趣。
此外,宝宝在床上学爬的时候,爸爸妈妈一定要陪伴左右,因为床上空间有限,宝宝又比较好动,很可能爬着爬着就跌落床下。
在这里提醒一下,为了宝宝的安全着想,最好还是让宝宝在地上学爬。
三、扫除安全雷区,将宝宝的伤害降到最低
#p#分页标题#e#爸爸妈妈要在家里做好防护工作,这样会给宝宝更多的自由感,家里的禁区越少,宝宝就可以自由地到处探索,你不用在旁边干预和协助宝宝,同时也会增强宝宝的个人成就感。
所以爸爸妈妈要做好以下几个防护措施,让宝宝可以在有限的空间里自由地爬行。
1、桌角和柜角都是尖锐部位,宝宝爬行时稍不注意,很有可能会磕到碰到。
所以,家长在让宝宝练习爬行时,要尽量让宝宝远离这些区域,或者用海绵或布等材料将桌、椅、柜角等包起来,这样就可以防止宝宝受伤了。
2、一般家里的插座都是安装在墙面上比较矮的位置,当宝宝在爬行时很容易触碰到,出于好奇心,小家伙很有可能会用手去触摸这些东西,这是很危险的场面。
家长要记得用绝缘材料(比如绝缘胶带)将插座孔封起来,必要时贴上好几层。
3、在宝宝爬行时候,家里的大门最好关上,以防宝宝爬出家门口。
4、小宝宝这个阶段好奇心很重,而且正处在口欲期,很喜欢抓小东西往嘴里送,因此,一定要将家里的药品放到宝宝够不到的地方,以免宝宝抓到后误食,危害宝宝健康。
5、训练宝宝爬行时,一定要将家里的热水瓶、玻璃杯等易碎品搬离宝宝身边,热水瓶的水易烫伤宝宝,玻璃杯易碎,都是宝宝身边的潜在危险源。
6、对学爬行的宝宝来说,垃圾桶也是潜在的危险。
垃圾桶中很多脏垃圾,里面布满了细菌,很多时候宝宝会用手去拿垃圾玩,甚至将脏垃圾往嘴里塞,严重威胁宝宝的健康。
家长要把垃圾桶放在离宝宝远点的位置,减少宝宝碰触的危险。
虽然大多数宝宝都会经历爬行这个阶段,但爬行并不是所有宝宝生长发育的必经阶段,有的宝宝从来没有爬过,就直接跳跃到站立、走路。
有些早教专家认为,宝宝不会爬就走会造成感觉统合失调,这可吓坏了很多爸爸妈妈。
事实上,没有任何研究表明,婴儿期会不会爬和感觉统合失调有任何关系。
所以各位妈妈尽管放心,如果孩子不会爬,并不代表他以后就一定会是感觉统合失调的患者。
在《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一书中提到:有些婴儿发展专家认为,一个没经历过爬行阶段的婴儿,以后会有更多动作不协调的危险,因为爬行是学习平衡的准备。
某些婴儿确实是这样,但也有很多很快绕过爬行阶段的婴儿发育的完全正常,协调感也很好。
多爬对宝宝有好处,但是宝宝不爱爬,对宝宝也没有我们认为的那么多坏处。
世界上没有两片同样的树叶,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都会存在着差异。
宝宝会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先走后爬一定有他自己的原因,父母要做的就是尊重宝宝的个性发展。
如果爸爸妈妈实在不放心,在后续的时间多带宝宝进行攀爬游戏,或者做做感觉统合训练就可以了。
最后,我想说,家长们不要以几个月还没爬,来判定宝宝是否大运动有问题。
具体要综合看,如果宝宝抬头、翻身,独坐都不算延迟,精细动作和语言能力也不错,那么不爬本身,就没有什么问题。
世界上唯一不会飞的鹦鹉:鸮鹦鹉
世界上有很多种鹦鹉,有些鹦鹉还会学人说话,今天世界之最小编为大家介绍世界上唯一不会飞的鹦鹉,它就是来自新西兰的鸮鹦鹉,它也是最重的鹦鹉,还是寿命最长的鸟类之一,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世界上唯一不会飞的鹦鹉:鸮鹦鹉鸮鹦鹉又名猫头鹰鹦鹉,在鹦鹉家族中,它是基本最原始的类群之一;虽说它是鹦鹉,却长着猫头鹰般的大圆脸,呆萌气十足。
由于这种鹦鹉在进化中忘记了如何飞行,成为世界上唯一不会飞的鹦鹉。
这种鹦鹉生活在新西兰岛屿,常常隐藏在森林茂密的树丛中,它们一般会在树根中找寻适合的洞,然后将安家于此。
鸮鹦鹉喜欢在日出后去寻找食物,例如植物的种子和浆果。
作为新西兰的特有种,鸮鹦鹉曾广布于南岛、北岛和其他一些较小的岛屿。
成年鸮鹦鹉体长58〜64厘米,体重0.95〜4千克。
雄鸟通常体重在2千克左右,雌鸟在1.5千克以下。
由于鸮鹦鹉是没有天敌的,它们不需要逃离,因此翅膀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这也成为它们不会飞的重要原因。
在生物的演变过程中,它们失去了飞翔的能力,成为世界上唯一不会飞的鹦鹉。
鸮鹦鹉的现状如今的鸮鹦鹉只能在低海拔的范围内活动,因为它们无法飞过陡峻的山峰。
在与鸮鹦鹉的相处中,新西兰岛屿的原居民逐渐发现这种不会飞的鹦鹉可以食用,因此鸮鹦鹉遭到岛民的大量捕杀。
鸮鹦鹉原本栖息的森林也被肆意砍伐,因为岛民要腾出更多的土地去种植红薯、山药和芋头等作物。
鸮鹦鹉的数量原本是相当丰富的,但随着岛民的肆意捕杀以及栖息地的破坏,鸮鹦鹉的数量因此骤减。
欧洲移民将猫、狗等动物带到了新西兰岛,这些动物成为了鸮鹦鹉的敌人,在危险之下,大量鹦鹉逃离这里,但是它们没有足够的能力保护自己的卵和雏鸟,最终新西兰岛上只剩下30只鸮鹦鹉。
因为鸮鹦鹉濒临灭绝,所以科学家采取了有效的方法来保护这种鹦鹉,效果还是比较显著的,而鸮鹦鹉的数量也在逐渐的恢复中。
世界上有没有鬼,精神异常会不会见鬼,鬼不存在吗?
不同的文化和宗教对于鬼的存在和性质有着不同的看法和信仰。
有些人相信人死后,灵魂会离开肉体,成为鬼,或者转世投胎。
有些人认为鬼是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可以影响人类的命运和幸福。
有些人则否认鬼的存在,认为鬼只是人类对未知和恐惧的一种心理投射。
那么,科学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科学是否能够证明或者否定鬼的存在呢?根据英国科学家对超自然现象开展的大规模科学调查1,世界上并没有鬼和超自然现象,但它们也并不都是人们凭空幻想出来的,而是环境造成的。
科学家发现,一些被认为是闹鬼的地方,其实是由于电磁场、声波、气压、温度等物理因素引起的人体感觉异常。
这些异常感觉会导致人们产生错觉、幻觉、恐惧等心理反应,从而认为自己遇到了鬼。
那么,为何有些人会经常看到鬼呢?这又是如何解释呢?其实,这可能是由于精神病理或者心理问题造成的。
有些人由于精神压力过大、情绪不稳定、睡眠不足、药物滥用等原因,导致大脑功能紊乱,出现幻视、幻听、妄想等症状。
这些症状会让他们看到或者听到一些不存在的东西,比如鬼。
有些人则由于受到某些刺激或者暗示,比如看了恐怖电影、听了鬼故事、进入了阴森恐怖的地方等,产生了强烈的恐惧感和想象力,也会看到或者感觉到鬼。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世界上是没有鬼的。
看到鬼的人,并不是真的遇到了鬼,而是由于自身或者外界的原因造成了一种心理错觉。
如果你也经常看到鬼,或者胆怯遇到鬼,请不要太担心。
你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来克服你的恐惧:调整你的生活方式和作息规律,保持身心处于良好的状态。
寻求专业的医生或者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检查是否有精神病理或者心理问题,并进行治疗。
避免接触一些可能引起恐惧和幻觉的东西,比如恐怖电影、鬼故事、阴暗潮湿的地方等。
增加阳光和空气的接触,多参与一些积极和处于良好的状态的活动,比如运动、旅游、交友等。
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和信仰,给自己一些正能量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