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
【菜科解读】
热射病为何如此凶险 夏天才会有热射病吗
热射病为何如此凶险就拿煮鸡蛋打个比方。
生鸡蛋是一个液态的状态,在给鸡蛋不断地加温后,它的蛋清和蛋白就变成了固态,这个过程称蛋白质变性。
人体内包括大脑、心脏、肝脏、肾脏等等,所有的组织、脏器、各种酶都是由蛋白质参与组成的。
而当人体的温度异常增高的时候,这些脏器内的蛋白质就会像开水煮鸡蛋一样发生变性,一旦变性之后,这些蛋白质就失去了原有的生理功能,体内的脏器也就不能执行正常生理功能。
所以,热射病会导致体内多个脏器功能受损和衰竭。
加之夏天大量出汗,丢水的同时丢失大量盐分,这个时候身体极度脱水,也会加速脏器的衰竭,让病情雪上加霜,因此一旦发展到这个阶段,死亡率是极高的。
夏天才会有热射病吗热射病,并非夏天的专利高温高湿的气候因素和高强度体力活动是导致热射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经典型热射病主要由高温和(或)高湿环境因素引起,通常没有剧烈的体力活动。
劳力型热射病主要由于高强度体力活动引起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而发病。
热射病的常见症状有:1、体温升高:体温升高是热射病的主要特征。
患者核心体温多在40℃以上。
2、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是热射病的主要特征,早期即可出现严重损害,表现为:谵妄、嗜睡、癫发作、昏迷等;还可出现其他神经系统异常表现,包括行为怪异、幻觉、角弓反张、去大脑强直等。
部分患者后期可遗留长期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认知障碍、语言障碍、共济失调等。
3、其他症状:头痛、恶心、皮肤发红、皮温升高、呼吸急促、心率加快、肌肉痉挛或无力。
降低热射病病死率的关键在于预防。
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是避免高温(高湿)及不通风的环境、减少和避免中暑发生的危险因素、保证充分的休息时间、避免脱水的发生,从而减少热射病的发生率及病死率。
宝宝感冒了母乳的颜色会发生改变吗?喂母奶能不能降低婴儿受感染的机率
宝宝感冒了母乳的颜色会发生改变吗母乳的照片中,左边那张是宝妈晚上睡前挤的,她晚上每隔2小时会喂宝宝一次,而她凌晨的时候注意到宝宝呼吸不顺、有点暴躁而且一直打喷嚏,她觉得大概是感冒。
到了早上她又挤了一次乳,就是右边那包。
当时还没注意到差别,后来她才发现右边那包看起来非常像「初乳」,而初乳就是特别富有抗体及白血球的乳汁,通常是在宝宝出生后几天会分泌的。
而现在母乳颜色变化的原因,是因为宝宝感冒了,母乳自动变成更适合孩子的成份。
母乳会根据婴儿的需求改变母亲的母乳会根据婴儿的需求改变,而这不单指卡路里的部分。
当母亲在喂母乳时,婴儿的唾液会经由通道进入妈妈的体内,而乳腺的传感器会分析宝宝的唾液中有没有细菌或病毒,如果感应到有什么不对劲,就会改变母乳中的免疫成分。
也就是说,母乳会根据宝宝的病原体定制出抗体。
科学根据方面也有相关解释,2013年的临床与免疫学研究发现,当孩子生病时,母亲的乳汁中白血球会活化吞噬细胞及淋巴球等到乳房,并分泌抗体到奶水中。
喂母奶降低婴儿受感染的机率新生儿的免疫系统,约在一岁左右才发展成熟;所以他们对抗感染的能力比较大的幼儿以及成人来的脆弱。
哺喂母乳是对抗感染最天然而且有效的方式。
母乳中含有白血球,以及一些抗感染因子。
更重要的是无论母亲以前或是现在曾经接触过的致病菌或是抗原,母亲的乳腺会制造抗体而进入乳汁中,其作用机转为:1. 母亲受到感染;2. 母体内的白血球受到活化,并制造抗体来对抗感染源;3. 一些白血球经由循环,进入乳腺组织,并制造抗体;4. 这些抗体会随着乳汁分泌,进而保护婴孩。
更重要的是,母乳中所含有的抗感染成分是「动态」的,意思是说,当母亲受到某种感染,乳汁中就含有对抗此感染物体的免疫物质。
这就是「母婴同室」的理论基础之一,更重要的是,当母亲受到感染后,也不可以把她的孩子隔离,因为母亲的乳汁所含的抗体,其实是婴儿对抗感染的最佳保护;而且这也帮助婴儿在体内形成一个「抗体银行」,让婴儿在成长过程中能够拥有较佳的免疫能力。
感冒时可以继续喂母乳吗?妈妈感冒了是可以喂母乳的,喂奶的时候戴个口罩避免交叉感染就行。
妈妈是和宝宝接触最紧密的人了,妈妈既然已经感冒,宝宝肯定也会接触到这种感冒病毒的,所以不用担心会不会传染给宝宝。
妈妈有成熟的抵抗力,可以在体内产生病毒抗体,宝宝抵抗力未发育完全,反而不能很好地对抗病毒,所以这个时候妈妈更应该给宝宝喂母乳,将抗体通过母乳传递给宝宝。
若是宝宝被某种病毒感染,他也会通过呼吸、肌肤接触或是吃奶时唾液与乳房的接触将这种信息传递给妈妈,妈妈也一样可以通过自身抵抗力产生抗体,再通过母乳传递给宝宝。
这个过程是不是很神奇呢?是的!吃母乳的宝宝可以拥有妈妈这个强大的抵抗力后盾,妈妈的乳汁会根据宝宝需要而变化,保护宝宝更健康地成长!1.应停喂母乳的药物:抗癌化学药物、放射性同位素、毒品、抑制母乳分泌的药物。
2.可考虑停喂母乳的药物:抗癫痫药物、大量抗组织胺、磺胺类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