袖珍恐龙:绝对意想不到的最小恐龙

遥远小驰龙的体长不足四十厘米,股
【菜科解读】
遥远小驰龙
遥远小驰龙的体长不足四十厘米,股骨长度只有5.26厘米。
阿瓦拉慈龙超科恐龙的前肢一般很短,第二指和第三指退化,只有一个发育的第一指,古生物学家推测遥远小驰龙可能用指爪来挖掘坚硬的白蚁丘。
短羽始中国羽龙
短羽始中国羽龙的化石不仅保存了完整的骨骼化石,而且还保存了羽毛印痕。
短羽始中国羽龙的体长仅有三十厘米,头骨长度只有4.32厘米,菜科网,股骨长度只有4.85厘米,是目前已知体型最小的非鸟类恐龙之一。
古生物学家发现不同于同时期的其他基干恐爪龙类恐龙,短羽始中国羽龙的后肢并没有很长的飞羽,因此可能和它的同类相比更善于奔跑。
赫氏近鸟龙
赫氏近鸟龙的体长只有不足四十厘米,股骨长度只有4.32厘米到6.62厘米,体重仅有110克。
2010年,中国和美国不同领域的科学家组成研究团队,对赫氏近鸟龙化石进行研究,最终通过对赫氏近鸟龙化石保存的黑素体大小、长度、形状进行测量和统计复原了赫氏近鸟龙的羽毛颜色。
宁城树息龙
宁城树息龙的体长不足二十厘米,但是古生物学家推测目前发现的化石可能还是幼体,因此成年的宁城树息龙体长并不确定。
大部分兽脚亚目恐龙的第二指是最长的手指,而宁城树息龙的第三指则是最长的手指,而且长度达到第二指的两倍。
宁城树息龙由中国古生物学家在2002年命名,不久之后另一群古生物学家根据其他标本命名了赫氏攀龙,但是很快就有人指出赫氏攀龙其实是宁城树息龙的次同物异名,应予以废除。
胡氏耀龙
胡氏耀龙和宁城树息龙非常接近,但是二者的尾椎长度不同,胡氏耀龙的尾椎长度只有身体的70%,而宁城树息龙则达到300%。
胡氏耀龙的体长只有大约二十五厘米,但是长有四枚超过二十厘米的尾羽,古生物学家推测胡氏耀龙的只有164克。
巴塔哥尼亚鼠龙
古生物学家只发现了巴塔哥尼亚鼠龙的幼体和蛋化石,这些幼体的体长只有二十到四十厘米左右,但是古生物学家推测成年的巴塔哥尼亚鼠龙的体长可能超过三米。
豪氏欧罗巴龙
古生物学家发现的豪氏欧罗巴龙化石包括超过11个个体,属于不同发育阶段,体长范围从1.7米到6.3米。
因为豪氏欧罗巴龙的化石产于海相碳酸盐地层中,因此这些恐龙可能居住在岛屿上,并且由于岛屿的隔离环境形成侏儒物种。
达契亚马扎尔龙
达契亚马扎尔龙的体长只有六米,而其近亲乌因库尔阿根廷龙和瑞氏普尔塔龙的体长则超过四十米。
地质学家认为晚白垩世的欧洲被一片浅海覆盖,而现在的罗马尼亚刚好位于一个被称为哈特兹哥岛的岛屿。
古生物学家认为由于岛屿的隔离环境,因此达契亚马扎尔龙形成侏儒物种,比其在大陆上的近亲体型小得多。
达契亚马扎尔龙最早由Baron Franz Nopcsa发现,这位被称为“恐龙男爵”的特兰西瓦尼亚(今属罗马尼亚)贵族在第一次世界战争中曾经作为一名间谍为奥匈帝国工作,而且提出了重要的古生物学观点。
哈嘉弗鲁塔齿龙
#p#分页标题#e#古生物学家推测哈嘉弗鲁塔齿龙的体长只有六十五厘米到七十五厘米,体重500克到750克,是已知体型最小的鸟臀目恐龙之一。
哈嘉弗鲁塔齿龙和其他异齿龙科恐龙的上下颌都具有犬齿状的牙齿,古生物学家认为犬齿状的牙齿可以用于搏斗和自卫。
莫氏狮鹫角龙
目前仅发现了一件莫氏狮鹫角龙的下颌化石,古生物学家推测这种恐龙的长度只有五十厘米。
古生物学家认为这件莫氏狮鹫角龙下颌化石的前齿骨关节面达到下颌长度的一半,因此可能是一个成年个体。
因此古生物学家认为莫氏狮鹫角龙不仅是已知体型最小的角龙亚目,而且是已知体型最小的鸟臀目恐龙之一。
火星这颗红色星球影响地球的气候和海洋
(图片来源:uux.cn/Robert Le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神秘的地球uux.cn)据美国太空网(Robert Lea):科学家们发现了地质证据,证明火星和地球之间的引力相互作用推动了240万年的深海环流和全球变暖循环。
火星与地球海洋和气候之间的惊人联系见证了深层洋流的兴衰,这与太阳能增加和气候变暖有关。
这项研究可能有助于揭示地质时间尺度上的气候变化是如何影响海洋循环的,而不是人类目前通过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气候变化。
研究小组成员表示,这些知识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在未来创建更好的气候模型。
追踪恐龙时代的海洋动力学由悉尼大学科学家Adriana Dutkiewicz领导的研究小组开始调查当地球气候变暖时,海底洋流是变得更加强劲还是更加缓慢。
为了做到这一点,Dutkiewicz和他的同事使用了半个世纪以来从全球数百个地点收集的科学钻探数据。
这些数据使他们能够了解过去50年来深海洋流的强度。
为了进一步追溯到大约6500万年前,几乎可以追溯到恐龙时代,他们研究了地球的深海沉积物记录。
这使他们能够检查地球轨道的变化是否与沉积变化有关。
该团队发现了240万年的周期,即“天文大周期”,与地球和火星的轨道有关。
Dutkiewicz说:“在我们的深海沉积数据中,我们惊讶地发现了这240万年的周期。
”。
“只有一种方法可以解释它们:它们与火星和地球绕太阳运行的相互作用循环有关。
”科学家们早就知道天文大周期,但很少在地球地质学中得到证明。
该研究的合著者、悉尼大学的Dietmar Müller解释了地球和火星的轨道如何导致海洋的变化。
他说:“太阳系中行星的重力场相互干扰,这种被称为共振的相互作用改变了行星离心率,这是衡量它们轨道接近圆形的指标。
”。
在地球上,这导致了我们的星球从太阳接收到更多辐射的时期,从而创造了更温暖的气候。
240万年的周期包含了深海记录的“突破”,这些突破表明了海洋环流更加活跃的时期。
该团队的研究结果表明,水的循环运动在海洋深处造成了小漩涡或“漩涡”,这是海洋变暖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些涡流可能有助于抵消海洋停滞,许多科学家预测,随着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的减缓,海洋停滞将随之而来。
AMOC是一个巨大的洋流系统,将温暖的海水从热带输送到北大西洋。
它负责驱动墨西哥湾流并维持欧洲温暖的气候。
基于地球观测卫星数据的墨西哥湾流可视化。
(图片来源:uux.cn/哥白尼)穆勒说:“我们知道,至少有两种不同的机制有助于海洋深水混合的活力。
AMOC就是其中之一,但深海涡旋似乎在温暖气候中对保持海洋通风起着重要作用。
”。
“当然,就将水团从低纬度输送到高纬度以及从高纬度输送到低纬度而言,这不会产生与AMOC相同的效果。
”这些漩涡通常会到达深海海底,也被称为“深海海底”。
一旦连接到深海海底,这些巨大的漩涡可能会引起侵蚀,并形成大型的雪堆状沉积物,称为“等深岩”Dutkiewicz总结道:“我们跨越6500万年的深海数据表明,温暖的海洋有更强劲的深层环流。
”。
“即使AMOC速度减慢或完全停止,这也有可能防止海洋停滞。
”该团队还不知道地球和火星轨道及其产生的海洋动力学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影响未来地球海洋中的生命。
尽管如此,这些发现可能会带来更有力的气候建模和预测。
该团队的研究于周二(3月12日)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
小行星碰撞引起过一场火星大海啸
之前的研究提出,小行星或彗星在火星北部低地的一个海洋内的撞击可能在大约34亿年前引起了一场巨大的海啸。
然而,在这项研究之前,由此产生的撞击坑的位置还不清楚。
Alexis Rodriguez及其同事分析了火星表面的地图,这些地图是由以前对该星球的任务的图像组合而成的,并确定了一个可能是由引起大海啸的小行星碰撞造成的撞击坑。
这个陨石坑--他们将其命名为Pohl,直径约为70英里(110公里),位于北部低地的一个区域内,以前的研究表明该区域可能已经被海洋覆盖,在其拟议的海平面以下约400英尺(120米)。
作者认为,根据它在以前的岩石上下的位置,Pohl可能形成于大约34亿年前。
作者模拟了小行星和彗星与这一地区的碰撞,以测试哪种类型的撞击可能产生Pohl陨石坑甚至引发海啸。
他们发现,形成与Pohl相似尺寸的陨石坑的模拟至少需要9公里长的小行星遇到强大的地面阻力,从而释放出1300万兆吨的TNT能量,或3公里长的小行星遇到弱地面阻力释放出50万兆吨的TNT能量造成的。
Tsar Bomba(苏联的沙皇炸弹)是有史以来最强大的核弹,它所释放的能量约为57兆吨TNT能量。
两次模拟撞击都形成了直径为70英里(110公里)的陨石坑,并产生了距离撞击地点中心最远达900英里(1500公里)的巨型海啸。
对两英里(三公里)的小行星撞击所造成的巨型海啸的分析表明,这种海啸在陆地上的高度可能达到约820英尺(250米)。
作者认为,拟议的Pohl撞击的后果可能与地球上的奇克苏鲁伯撞击有相似之处,以前的研究表明,奇克苏鲁伯撞击发生在海平面以下650英尺(200米)的区域,产生了一个临时直径为60英里(100公里)的火山口,并导致了陆地上650英尺(200米高)的巨型海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