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的河流分布主要受到气候和自身地形地势的影响

除东南部降水丰富外,内陆区的河流补给,主要依靠冰川或积雪的融化。
区域内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念青唐古拉山—冈底斯山是内外水系分界线。
这条内外水系的分界线将青藏高原的河流分为外流区与内流区两部分。
外流区主要位于高原东部及东南部,如注入太平洋的黄河、长江,以及注入印度洋的
【菜科解读】
青藏高原的河流分布主要受到气候和自身地形地势的影响。
除东南部降水丰富外,内陆区的河流补给,主要依靠冰川或积雪的融化。
区域内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念青唐古拉山—冈底斯山是内外水系分界线。
这条内外水系的分界线将青藏高原的河流分为外流区与内流区两部分。
外流区主要位于高原东部及东南部,如注入太平洋的黄河、长江,以及注入印度洋的西南水系如雅鲁藏布江、怒江等;
内流水系大多位于高原西北部,主要指的是羌塘高原和柴达木盆地及局部小块的封闭湖盆。
大多数内流河的河水会注入这些洼地中,形成为数众多的咸水湖。
内流区由于受到高大山脉的阻挡,使得暖湿空气难以到达,降水稀少;而日照充足,又使蒸发量相对较大,因此内流河大都径流量较小且流程较短;
内流河大多以冰雪融水为主要补给水源,因此季节性变化明显,夏季为汛期,冬季普遍结冰,常发生断流现象,也就是说间歇性河流多;因内流河大多注入盆地或洼地,因此形成了数量众多的咸水湖泊,如著名的青海湖、纳木措等。
外流区可分为黄河水系、长江水系和西南水系长江和黄河均注入太平洋,属于太平洋水系;西南水系有4个分支,包括澜沧江、怒江、恒河—雅鲁藏布江和印度河(起源于藏西南边缘),后三者均注入印度洋,属于印度洋水系。
在外流河水系中,黄河、长江、雅鲁藏布江支流众多,流域宽广,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外流水系类型。
由于外流水系大多起源于藏东南或东部,所以其补给的主要方式是雨水补给。
因此与内流河相比,外流河水量巨大,流程也长,其流经地的两岸,常因为侵蚀、堆积而形成大小不一的冲击平原或台地。
中国青藏高原发现坠毁外星飞船
有人相信,这些石碟记载了一个令人惊奇的故事。
外星人是否早在一万年前就造访过中国?那些神秘的石碟是否与今天的UFO目击事件存在联系?请跟随我们,一起探寻中国的罗斯韦尔事件。
中国的罗斯韦尔事件真真假假? 外星人是否真的在1万2千年前造访巴颜喀拉山?接下来,我们将展示一些关于杜立巴石碟的新发现,并提出一些能够佐证外星人在远古时代到访过地球的证据。
据称,1938年,一支考古队在与世隔绝的巴颜喀拉山脉有了惊人的发现。
他们在山洞中发现了形状奇特的遗骸和数百个神秘石碟,被称作杜立巴石碟。
但那些山洞后来再也没有被找到过。
据说,当时考古队还在石壁上发现太阳、星星以及其他天体的图画。
黄河流域考古文物
本次工作会的四个考古项目均是黄河中游早期城址发掘与研究的最新成果,时间均处于中华文明形成之后、早期进展阶段。
这些最新成果展现了中国史前文明化与早期国家形成进展的古代进程。
山西兴县碧村遗址小玉梁石砌建筑发掘现场 新华社发内蒙古呼和浩特后城咀石城遗址:“地道战”的史前雏形■项目简介:后城咀石城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遗址面积约138万平方米。
考古发现,这座距今4000多年的龙山时期的城址,有三重防御系统:由外瓮城城墙、马面、台基,以及外环壕沟构成的第一重防御体系;由瓮城城墙,瓮城城墙上布置的台基、墩台,以及以内环壕构成的第二重防御体系;由主城墙、主城门,以及主城门两侧设置的两座马面构成的第三重防御体系。
最令人惊叹的是,在外瓮城下面发现了两条地下通道。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孙金松介绍,两条地道兼具进攻、防御双重功能。
通道最宽处达3.4米,最深达6.3米,通道顶最高至2.4米,人员行进毫无阻碍。
经过推演可知,当时城外的人可以通过地道进入瓮城,再分流进入城墙到达主城内部。
当然反向亦可。
这两条地道,莫非是4000多年前“地道战”的遗迹?■专家点评:宋建忠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员近十年考古学不断推进精细化发掘、多学科合作。
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内蒙古后城咀石城遗址、山西兴县碧村遗址在面积上是三个等级,石峁面积最大、级别最高,碧村面积最小。
而且三个遗址都是石、木结合的建筑,在文化样貌上也有相似性。
因此,我认为山西、陕西、内蒙古应协同作战,坚持问题导向,研究三个遗址的前后关系,明确三者之间是否有共时性。
这些对研究北方大的区域形态必有推进作用。
山西兴县碧村遗址出土的陶器 新华社发山西兴县碧村遗址:4000年前后黄河沿岸的主要关城■项目简介:碧村遗址位于山西省吕梁市兴县,年代距今4000年至3700年,是山西境内黄河沿岸地区首个确认的龙山时代大型石城聚落,更是当时一座主要的关城。
小玉梁地点,是碧村遗址的核心区。
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组石砌的建筑群,中间的2号房是中心房子,其他两侧的房子都以此为轴线向西递进式排列。
这些房子的墙面和地面都经过精心处理,墙面上用草拌泥涂抹平整。
屋内有地面灶,灶的最大直径达到2.6米。
除了中心建筑的房子之外,在西北角有一处房子,早期是巨大的开间,后期被分割成小的隔间。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房间西北角靠北墙的地方有台阶,我们猜测这间可能是哨所。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光辉介绍。
碧村遗址地处西部与中原之间的关键要道,内外城墙均有比较严密的防守布局,城门背靠黄河、面向东方,处处把关、层层设卡,由此“我们猜测这里是主要的关卡”。
此外,遗址的城门由东、南、北三个“品”字形布局的大墩台构成,显示了河套地区石城遗址一类独特的城门形制。
■专家点评:韩建业中国人民大学古代学院教授碧村遗址的城门结构,不光在布局上具有实用性,其对称结构也很严整,,带有礼仪性质。
后城咀遗址和碧村遗址时代接近,都处在中华文明早期进展阶段,可能有密切的关系。
下一步应该在北方更大范围内探讨遗址间的关系,比如碧村遗址和石峁遗址之间是什么关系?碧村遗址、石峁遗址二者又和夏王朝是什么关系?碧村遗址出土的牛羊与欧亚草原有何关系?这些关系仍有待梳理。
郑州商城遗址高等级贵族墓M2中出土的金覆面 新华社发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王都拼图又添几块■项目简介: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遗址现存面积300万平方米,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夏代晚期的都城遗址。
之前只知道二里头遗址的“九宫格”式布局,详情却不甚分明。
最新的考古发掘显示,多处城市道路和道路两侧有夯土墙,在宫殿区、作坊区以外的多个区域外侧也以围墙间隔、防护,不同网格内有不同等级的建筑和墓葬,每个网格可能居住着不同的人群。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赵海涛介绍,这些都表明二里头都城极可能已出现了“分区而居、区外设墙、居葬合一”的布局。
最新的发掘还在遗址第一次发现制陶遗存,出土800多片外表、断茬带有红漆的陶片,提示周边可能存在制漆作坊;宫城西南角发现了近百平方米的骨、角器加工作坊。
这些新作坊的发现有助于研究手工业的创造流程和制作工艺。
■专家点评:雷兴山首都师范大学古代学院教授二里头遗址“九宫格”的发现是夏文化考古的重大突破。
里坊制度曾是城市中的主要制度,但它出现得比较晚。
二里头的“九宫格”就是可以确认的“里”。
过去的考古工作发现了绿松石作坊,现在发现制作骨角器、漆器的作坊,强化了二里头当作都城的一些特点。
从考古发现也可以看出,虽然年代、人群不尽相同,但天南地北的遗址中却有相似的文化面貌。
文化特征的近似和连续,文化基因的相同和传承,正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连续不断的生动例证。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第一次精细发掘的制骨作坊遗迹 新华社发郑州商都书院街商代墓地:中原第一次发现商代早期的金覆面■项目简介:郑州商都书院街商代墓地位于郑州商城遗址内城东南部,是一处商代早中期的高等级贵族墓地,该地出土了罕见的金覆面。
墓地南北两侧发现两条东西走向的壕沟,墓葬重要分布于两条壕沟之间。
2号墓是目前发现的陪葬品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等级最高的墓葬,除了大量青铜器外,还出土了含金量88%、重40克的金覆面,以及金泡、金箔等金饰,对于探讨三星堆出现的黄金面具、中国西南地区黄金装饰的文化风格等提供了新的参照材料。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黄富成介绍,2号墓墓底6处殉狗的现象在早、中商文化中非常罕见,为后来的安阳殷墟等高等级墓葬殉狗文化的来源提供了新的认识。
■专家点评:陈星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郑州商都书院街商代墓地的年代处在早商和中商之间的关键时期,比殷墟要早一个时期,比郑州二里岗下层文化要晚一个时期。
过去,郑州商文化的早期和中期偏早阶段很少发现墓葬,尤其是高等级的大型墓葬,因此这处大型墓葬的发现意义重大。
商代开始出现金器,但都是极少量的,像M2墓葬中出土的金覆面等如此大量的金饰,为我们研究金器的出现跟欧亚草原、西方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研究材料。
后城咀石城遗址通过地道入城的示意图 国家文物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