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共有1000多种,共分两大类,即癌与肉瘤

医学上将癌症分为两种:来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称为癌;来源于间叶组织 肌肉、血液骨骼、结缔组织的恶性肿瘤称为肉瘤。
因此,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不能混为一谈。
良性肿瘤:一般生长缓慢,呈膨胀性生长,周围有包膜,只压迫不浸润周围组织,肿块用手触摸可浮动,质地相对较软,与正常组织界
【菜科解读】
肿瘤包括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后者则是我们常说的"癌症"。
医学上将癌症分为两种:来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称为"癌";来源于间叶组织 肌肉、血液骨骼、结缔组织的恶性肿瘤称为"肉瘤"。
因此,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不能混为一谈。
良性肿瘤:一般生长缓慢,呈膨胀性生长,周围有包膜,只压迫不浸润周围组织,肿块用手触摸可浮动,质地相对较软,与正常组织界线清楚,手术容易切除,不复发、不转移,局部也不发生坏死和出血。
病理学检查,细胞结构与正常细胞相似,无核分裂象,对人的生命无影响。
如:脂肪瘤、纤维瘤、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
恶性肿瘤:生长迅速,侵犯周围组织,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界线,质地较硬,无包膜,除体积较大外,还常向周围蔓延、扩散,有强大的破坏性和杀伤力。
晚期常固定于某一器官组织上,出现坏死、溃疡及出血,并难于止血及愈合,手术不易切除,术后容易复发。
而且癌细胞早期就可沿血管、淋巴管转移到其他部位。
病理学检测,除了体积增大阻塞或压迫周围组织外,细胞完全失去正常生理功能,最后导致人的死亡。
如:肺癌、鼻咽癌、食管癌、肾癌等。
良性肿瘤虽不影响生命,术后不会复发,但少数良性肿瘤在一定条件下,会逐渐转变为恶性肿瘤,因此应及早治疗。
癌与肉瘤是恶性肿瘤的两儿子
恶性肿瘤共有1000多种,共分两大类,即癌与肉瘤。
命名原则是根据发生部位和组织来源,在其名称后面加上癌字或肉瘤字样的均为恶性肿瘤。
因此,恶性肿瘤也不都叫癌。
癌与肉瘤的区分在临床上有很大的意义。
癌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淋巴系转移常见;而肉瘤则多发于年轻人,多见血行转移。
具体来说,上皮组织包括被覆上皮和腺上皮,具有保护、吸收、分泌和排泄功能。
其中,被覆上皮指那些覆盖于身体表面和衬贴在有腔器官腔面的细胞,如皮肤、消化管、呼吸系统及泌尿系统的上皮等;腺上皮则主要行使分泌功能,常见的如肝脏、胰腺、甲状腺、肾上腺等等。
在癌里按上皮类型的不同,又分为鳞状细胞癌、腺癌、移行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等。
比如食管癌多为鳞状细胞癌;胃癌多为腺癌;膀胱癌多为移行细胞癌等。
间叶组织包括纤维、脂肪、平滑肌、横纹肌、软骨、骨、血管、淋巴管和淋巴造血组织等,所以肉瘤可分为纤维肉瘤、脂肪肉瘤、骨肉瘤、淋巴肉瘤等等。
此外,恶性肿瘤来源于胚胎组织的,称之为母细胞瘤,如肾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视网膜母细胞瘤等。
还有一些恶性肿瘤沿用传统习惯命名,如白血病、霍奇金氏病、黑色素瘤等等。
由此可见,很多疾病的诊断名称里虽没有癌字,却也可能是恶性肿瘤,需要及早做特殊治疗,不能认为报告书里没有癌字,就认为相安无事,而掉以轻心
巨型马陆 1000条腿的动物
巨型马陆生活在石炭纪,因为当时的氧气含量达35%,所以当时的节肢动物都十分很大。
科学家猜测它们都住在自己的洞穴里。
据传在马来西亚某群岛上出现过,后又跟随岛屿消失不见,据说是幽灵般的存在。
马陆可能大家都应该知道,马陆又叫做千足虫,是一种节肢类的动物,目前在地球上已经有了一万多种马陆,在世界各地都有相关的分布,一般在二十厘米到三十五厘米左右,而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马陆是来自非洲的巨人马陆,能够长达三十八厘米,本来,在历史的时候,有一种马陆,称为巨型马陆,其体型能够达到三米左右,是现代马陆的祖先,其能够生长到如此的长度重要是由于当时空气中的含氧量在百分之四十五左右,非常适宜这种物种的生长,所以巨型马陆一般来说都是没有天敌的,巨型马陆如果存在于现代环境下,那么绝对可以称得上是成精的动物,可以说是地球上的霸主,下面就带大家来认识一下巨型马陆这种动物,并且详细的了解一下马陆的相关资料。
远古神兽巨型马陆曾保卫地球阻止外星生物 巨型马陆是远古时代生活在,石炭纪的一种大型的陆地节肢动物,被称之为“远古神兽”。
据说,远古马陆在石炭纪时代,是当时的风云人物,当时的地球被各种动物统治着,外星生物多次发动攻击。
试图毁灭地球上的一切物种,占领地球,当时的巨型马陆的使命就是保卫地球,抵御外星生物,阻止外星生物入侵,现在的巨型马陆是已灭绝的动物,但被封为“远古神兽”。
巨型马陆是远古时代的一种马陆,体长3米,身材高大,是有史以来最大的陆地节肢动物之一。
巨型马陆生活在石炭纪,因为当时的氧气含量达35%,所以当时的节肢动物都十分很大。
科学家猜测它们都住在自己的洞穴里。
据传在马来西亚某群岛上出现过,后又跟随岛屿消失不见,据说是幽灵般的存在。
巨型马陆是一种多足纲节肢动物,全身覆盖盔甲。
头上长有锋利的大颚,长长的触角,一双复眼。
巨型马陆的天敌不多,因为它们布满盔甲,很难杀死。
这样强悍的巨型马陆,在远古时代就是神一样的存在,没有任何的动物敢挑战它,更没有动物敢吃它,我想这也是巨型马陆为何会成为,保卫地球黑骑士的真相吧,巨型马陆在当时的地位真是不可撼动的。
巨型马陆的命名
永乐大典重要写什么的永乐大典共有多少册
《永乐大典》讲了什么?《永乐大典》内容包括经,史,子,集。
《永乐大典》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
《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主要符号。
永乐大典的影响:《永乐大典》的最大贡献在于保存了我国明初以前各种学科的大量文献资料。
在这方面,清代一些学者对《永乐大典》所作辑佚工作是有一定成绩的。
风流皇帝乾隆年间开《四库全书》馆时,安徽学政朱筠奏请“校《永乐大典》,择其中人不常见之书辑之”,得到清高宗的批准,于风流皇帝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设立了《四库全书》馆“校勘《永乐大典》散篇办事处”,先后参加者共三十九人,其中有著名学者戴震、邵晋涵、周永年等。
到风流皇帝乾隆四十六年1781,共辑出书籍:经部六十六种,史部四十一种,子部一百零三种,集部一百七十五种,总计三百八十五种,四千九百四十六卷。
其中主要的文献如西晋杜预的《春秋释例》、唐林宝的《元和姓纂》、北宋时期薛居正的《旧五代史》、南宋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代医学名著《苏沈良方》、《博济方》、《伤寒微旨》等都是亡佚已久的秘籍,全赖《永乐大典》才得保存下来。
永乐大典的重要内容是什么?诗文,戏曲《永乐大典》内容包括诗文、戏曲、僧、道、医药、工艺等方方面面,其中,《永乐大典》还收录了许多后世已经残缺或佚失的珍贵书籍,如《薛仁贵征辽事略》、宋本《水经注》等,其所征引的材料,都是完整地抄录原文,因而许多宝贵的文献能保存其原貌,人们称《永乐大典》为“辑佚明初以前珍本秘籍的宝库”。
永乐大典内容是什么?《永乐大典》是解缙、姚广孝等人的作品,编撰于明朝永乐年间。
明成祖朱棣先后命内阁首辅解缙和太子少师姚广孝主持修纂的一部集中国历史典籍于大成的旷世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永乐帝亲自撰写序言并赐名《永乐大典》,这是中国第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全书22,877卷目录占60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显示了中国历史科学文化的光辉成就。
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决心修书,宗旨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最初令解缙主持编纂规模147人,一年后修成《文献大成》,但朱棣亲阅后,发现此书多为儒学一家之言,甚为不满,于是钦点精通儒、释、道等各家之学的姚广孝担任监修 ,同时编纂队伍扩大到了2196人累计达3000多人,终于在永乐五年1407年定稿, 朱棣大悦,亲自作序并赐名《永乐大典》,全书于永乐六年1408年才抄写完毕。
《永乐大典》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
《永乐大典》除了正本尚未确定是否存在长陵外,永乐副本却惨遭浩劫,大多亡于战火,今仅存800余卷且散落于世界。
《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
典籍概述《永乐大典》编纂于永乐年间,先后由内阁首辅解缙和太子少师姚广孝主持修纂,历时五年1403-1407年编修完成,是中国最著名的一部历史典籍,也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
它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前代编纂的所有类书,有万书之书之称,为后世留下许多丰富的故事和难解谜团。
编纂于明朝永乐年间,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古代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百科文献。
共1110卷,分装成11095册,全书约3亿7千万字。
[1]它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古代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献,与法国狄德罗编纂的百科全书和英国的《大英百科全书》相比,都要早300多年,堪称世界文化遗产的珍品。
据粗略统计,《永乐大典》采择和保存的历史典籍有七、八千种之多,数量是前代《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书的五、六倍,就是清代编纂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收书也不过3000多种。
意义《永乐大典》由于卷帙浩繁,参加纂修人员众多,因此前后体例不一,前后错互舛误之处,亦在所难免,但这并不影响它的很大价值。
《永乐大典》的最大贡献在于保存了我国明初以前各种学科的大量文献资料。
在这方面,清代一些学者对《永乐大典》所作辑佚工作是有一定成绩的。
风流皇帝乾隆年间开《四库全书》馆时,安徽学政朱筠奏请“校《永乐大典》,择其中人不常见之书辑之”,得到清高宗的批准,于风流皇帝乾隆三十八年1773设立了《四库全书》馆“校勘《永乐大典》散篇办事处”,先后参加者共三十九人,其中有著名学者戴震、邵晋涵、周永年等。
到风流皇帝乾隆四十六年1781,共辑出书籍:经部六十六种,史部四十一种,子部一百零三种,集部一百七十五种,总计三百八十五种,四千九百四十六卷。
其中主要的文献如西晋杜预的《春秋释例》、唐林宝的《元和姓纂》、北宋时期薛居正的《旧五代史》、南宋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代医学名著《苏沈良方》、《博济方》、《伤寒微旨》等都是亡佚已久的秘籍,全赖《永乐大典》才得保存下来。
中国历史浩瀚的文化典籍流传到今天的只有百分之一、二,其他因为自然或人为的破坏,最后在古代长河中湮灭了。
历史典籍是承载历史文明和文化的“郑和宝船”,它的形态、语言和内容是一个时代古代的真实写照,能激起人们探秘寻宝的强烈冲动。
《永乐大典》就是这样的一个“宝船”,它曾经如此庞大和华丽,把中国14世纪以前的文化统统装入它的仓中。
道教在元朝经历一次毁灭性的打击,元朝的统治者几乎烧毁了所有关于道教的书。
到了明代,流传于世的道家经典不足宋元时候的三分之一。
而《永乐大典》则最大限度的记载了明朝以前所有的道家经典。
可如今,人们只能通过露在水面上的一小段桅杆来推测这艘沉没宝船的一切了。
古代上的《永乐大典》带给人们太多的惊奇和赞叹,它的毁灭也带来了同样强烈的悲哀和遗憾,留给后世许多有待探寻的谜。
当代许多人不知道《永乐大典》是一部什么书,还有许多对《永乐大典》耳熟能详的人恐怕一生也无缘见到《永乐大典》的原貌。
《永乐大典》所载之书以宋元时期的著当作多,到明代编辑《文渊阁书目》时,这些著述已经是十不存三、四了。
到了清代,只有十之一、二还在流传。
加上《永乐大典》收录的典籍除比较正规的儒家典籍、史传百家、历代文集等,还收录了大量的方舆志乘、小说戏曲、医学方技、道佛典籍等,所以历代学者都把《永乐大典》看作辑佚之渊薮,他们在其中爬梳整理,把分散在各卷中的典籍汇总起来,使许多佚书得以重现人世。
清代学者辑录宋、元文人的诗歌文集和宋、元两朝的史料最为丰富。
近现代以来,戏曲、地方志、科技书籍和医学著作开始被人们重视和辑录。
大典中的佛教、道教资料也逐渐为人们所认识。
永乐大典内容是什么?《永乐大典》它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古代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献,与法国狄德罗编纂的百科全书和英国的《大英百科全书》相比,都要早300多年,堪称世界文化遗产的珍品。
据粗略统计,《永乐大典》采择和保存的历史典籍有七、八千种之多,数量是前代《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书的五、六倍,就是清代编纂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收书也不过3000多种。
扩展资料:旷世宏编文献大成——国家图书馆藏《永乐大典》文献展:由国家典籍博物馆主办的“旷世宏编,文献大成——国家图书馆藏《永乐大典》文献展”9月28日在北京国家典籍博物馆第一展厅开幕。
展览分为“大典犹看永乐传”“合古今而集大成”“久阅沧桑惜弗全”“搜罗颇见费心坚”“遂使已湮得再显”五个单元,包含古籍善本、手稿档案、金石拓片、舆图等各类展品80余件,其中12册嘉靖本《永乐大典》弥足珍贵。
展览通过图片、视频、微缩场景、全息投影、问答小游戏及抄写大典等互动展览方式,全方位展现了这部旷世宏编。
恢弘巨制的文献巨著:举个细微的例子,其文献价值便可见一斑:《永乐大典》被证实是马可·波罗到过中国的有力证据。
马可·波罗是否真正到过中国,部分西方学者对此一直质疑。
据《马可·波罗行纪》记载,马可·波罗在中国居住了17年,想回到故乡威尼斯,但未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批准。
后来由于伊儿汗国君主阿鲁浑王后卜鲁罕去世,临终遗言只有和她同族的女子才干承袭后位。
阿鲁浑遂派三位使臣到元朝求婚,忽必烈赐以少女阔阔真,于是马可·波罗一家伴随护送阔阔真的三使臣从海道抵波斯后再返回故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永乐大典永乐大典的内容是什么字呗永乐大典有哪些特点?《永乐大典》成书后,抄录了一部贮藏在南京文渊阁的束阁。
成祖迁都北京后,《永乐大典》被运到北京,贮藏在文渊阁。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宫中奉天等三殿起火,文渊阁在此附近。
明世宗下令极力抢救,《永乐大典》得以保全。
为防不测之虞,明世宗决定重录一部。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秋,任命礼部侍郎高拱,左春坊左渝德兼侍读,瞿景淳为总校官,,组织重录工作:招收了儒生程道南等109人,并增设服务设施和人员,配备了警卫人员,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至隆庆元年1567年,重录工作完毕。
重录的副本与永乐正本的格式装帧完全一致。
《永乐大典》的装帧独具一格。
全书采纳上等白宣纸,每半页8行,大字占1行,小字抄成双行,行28字,楷书端正,墨色黝黑,微发古香。
名物器具、山川地形皆用白描手法绘有图形,形态逼真。
精丽工致,可称历史书籍插图中的佳品。
所征引书名和图点以及版心均用朱笔,极为醒目。
每册长1尺5寸6分,宽9寸3分。
书面硬裱,庄重朴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