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癌症九个埋,还有一个不是癌?3种癌没那么可怕

医生一问才知道,原来老刘在住院期间,听到了一些不好的说法,看着一些病友遗憾离世,丧失了治疗的信心。
都说十个癌症九个埋,还有一个不是癌!癌症太可怕了,我不想治了!老刘看到了这样的说法,觉得很可怕,觉得自己时日无多,治与不治都是死,想要
【菜科解读】
快放我回家!老刘查出了甲状腺癌,最近正在医院准备接受手术,不知怎么回事,今天吵着要回家。
医生一问才知道,原来老刘在住院期间,听到了一些不好的说法,看着一些病友遗憾离世,丧失了治疗的信心。
都说十个癌症九个埋,还有一个不是癌!癌症太可怕了,我不想治了!老刘看到了这样的说法,觉得很可怕,觉得自己时日无多,治与不治都是死,想要直接回家度过剩下的日子。
网上的说法并不可信,其实癌症经过治疗,死亡率并没有那么高。
医生细心地解释道,由于患者对癌症的认知不足,对肿瘤的诊治方略了解太少,很容易被谣言所误导。
其实,尽管目前医学上没法保证癌症百分百不会复发,但是很多癌症都可以达到临床治愈的效果,比如以下3种:
1、甲状腺癌
现在查出的甲状腺癌大部分类型都是甲状腺乳头状癌,这种癌症的类型发展非常缓慢,甚至已经开始转移到甲状腺相邻的组织,或者体积很大,医生也能通过手术切除来达到治疗的目的,5年生存率大概为98%。
2、早期乳腺癌
乳腺癌已经超越肺癌,成为全球第一大癌,现在人们对于乳腺癌的筛查越来越重视,很多乳腺癌都能早期发现,对于0期和1期的乳腺癌来说,经过治疗,5年生存率甚至可以达到99%。
3、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多发于老年男性,因为很多前列腺癌发展比较缓慢,甚至可能会出现完全停止发展的情况,对人的威胁比较小。
患上前列腺癌后,很多患者都可以正常生存很久,5年生存率大概为99%。
实际上,大多数癌症比起末期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生存率要高得多,但是,由于误诊漏诊,很多患者会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
对于癌症的误诊问题,我们要如何对待呢?
二、癌症存在误诊,但可避免北京武警总医院病理科主任医师纪小龙指出我国癌症的误诊率约在30%。
根据这一数据,针对癌症的误诊,选择合适的检查至关重要。
正确的检查项目不仅能够大大降低癌症误诊的概率,还能减少患者因此而付出的时间精力。
在选择检查项目时,并非越贵越好,而应对症选择。
比如查肠癌,可以选择肠镜检查,筛查敏感度高达90%的肠镜检查,可以有效测出结肠癌,肠镜进入肠道后,能清晰直观地观察整个肠道内壁的状况,甚至小到1-2mm的东西,也能清楚的看到。
再比如检查肺癌,选择低剂量螺旋CT,对于3毫米以上的结节敏感度高达90%。
检查发现癌症,很多人都第一感觉就是天塌了,甚至有人自此开始自暴自弃,不愿意面对。
然而,对于癌症治疗来说,心态好坏至关重要。
三、得了癌症,心态先别崩积极的心态是对抗癌症的一剂良药,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乳腺外科王靖医生曾经在采访中表示,积极的心态对改善疾病有帮助,可以提高抗癌力,增强人体的免疫能力,而消极的心态对病情无益,甚至还会推动病情恶化。
华西医院的王永生教授表示,面对癌症,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于癌症治疗有很大的帮助。
王教授说,现在癌症治疗的技术越来越先进,除了传统的手术治疗和化疗放疗之外,如今又有了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方式,患者需要相信医生。
其中,手术治疗、化学治疗和靶向治疗,就像请个外援杀死肿瘤细胞,而免疫治疗则是调动机体自身的免疫力来杀死肿瘤细胞,这是目前最先进的癌症治疗手段。
选择哪种治疗方式,需要根据患者自身具体情况而定,在决定之前,医生会跟患者详细讲解每种治疗方式的特点,最后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手段。
我们都害怕癌症,但千万不要因为害怕而恐惧,认为一旦确诊癌症就等于上了死刑,保持好心态,积极治疗,一定能够战胜疾病!
参考资料:
[1]《很多癌症是可以治愈的》.老年健康.2018
[2]《癌症等于死刑?心态先别崩!你或许……》.成都商报.2019-08-06
[3]《最有可能被治愈的五种癌症,为啥是它们?》.医脉通肿瘤科.2018-09-04
十个月的宝贝手足口病的症状有哪些
1、口腔疱疹:口腔黏膜出现米粒大小灰白色疱疹,周围有红晕,多见于舌面、颊黏膜及硬腭部位。
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导致进食疼痛,婴幼儿常表现为拒食、流涎增多。
症状持续3-7天可自行消退。
2、手足皮疹:手掌、足底及臀部出现红色斑丘疹,直径2-5毫米,疹间皮肤正常。
部分皮疹可发展为小水疱,疱壁较厚不易破溃,通常无瘙痒感。
皮疹多在1周内逐渐消退,不遗留色素沉着或瘢痕。
3、发热症状:约80%患儿出现中低度发热,体温多在37.8-39℃之间,持续2-3天。
少数重症病例可表现为持续高热,体温超过39.5℃,需警惕神经系统并发症。
4、食欲减退:因口腔溃疡疼痛导致哺乳或进食困难,婴幼儿可能出现摄入量减少、体重增长缓慢。
严重者可出现脱水表现,如尿量减少、前囟凹陷等。
5、精神萎靡:部分患儿表现为易激惹、嗜睡或异常烦躁,与发热及口腔不适有关。
若出现持续嗜睡、肢体抖动或呕吐等症状,提示可能并发脑炎。
患病期间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选择温凉流质饮食如米汤、果蔬泥,避免酸性食物刺激溃疡。
衣物需宽松柔软,每日用温水清洁皮肤。
密切观察体温变化,若持续高热超过3天、出现肢体无力或呼吸急促,需立即就医。
恢复期可适当补充维生素B族及锌制剂促进黏膜修复。
十个月宝宝积食发烧的症状是什么?发烧一般是指发热,十个月婴儿食物发烧的症状一般是腹痛、哭泣、便秘、食欲不振等,当这种症状出现时,需要及时就医... 手足口病抽搐通常提示病情较为严重,可能与神经系统受累有关,需及时就医处理。
手足口病抽搐可能与病毒性脑炎、脑膜炎、高热惊厥、电解质紊乱、脑水肿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意识障碍、肢体抽动、口吐白沫等症状。
1、病毒性脑炎:手足口病病毒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可能导致脑炎,引发抽搐。
治疗需住院观察,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注射液每次5-10mg/kg,每8小时一次,同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如降颅压药物甘露醇每次0.5-1g/kg,每6-8小时一次。
2、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可导致颅内压增高,引发抽搐。
治疗包括抗病毒药物如更昔洛韦注射液每次5mg/kg,每12小时一次,以及降颅压药物如地塞米松注射液每次0.1-0.2mg/kg,每6小时一次。
3、高热惊厥:手足口病患儿体温急剧升高可能引发惊厥。
治疗需迅速降温,使用物理降温方法如温水擦浴,必要时给予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混悬液每次10-15mg/kg,每4-6小时一次。
4、电解质紊乱:手足口病患儿因呕吐、腹泻可能导致电解质失衡,引发抽搐。
治疗需补充电解质,如口服补液盐每次50-100ml/kg,分次服用,必要时静脉补液纠正失衡。
5、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可能导致脑水肿,引发抽搐。
治疗需使用降颅压药物如甘露醇注射液每次0.5-1g/kg,每6-8小时一次,同时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必要时进行机械通气支持。
手足口病抽搐患儿的护理需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误吸,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记录抽搐次数和持续时间。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如米粥、蔬菜汤等,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适当补充水分,避免脱水。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交叉感染。
定期监测体温,及时采取降温措施。
手足口病疫苗可通过接种疫苗预防,手足口病通常由肠道病毒引起,尤其是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
手足口病疫苗能有效降低重症和并发症风险,建议儿童接种。
1、疫苗作用:手足口病疫苗主要预防由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重症手足口病。
该病毒是导致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疫苗接种后能显著降低重症发生率,保护儿童健康。
疫苗对柯萨奇病毒A16型也有一定交叉保护作用。
2、接种对象:手足口病疫苗主要推荐6月龄至5岁儿童接种。
这个年龄段是手足口病高发期,且重症风险较高。
对于6月龄以下婴儿,可通过母亲接种疫苗获得被动免疫保护。
5岁以上儿童和成人通常不需要接种,因感染后症状较轻。
3、接种程序:手足口病疫苗通常需要接种两剂,间隔1个月。
第一剂在6月龄接种,第二剂在7月龄接种。
如果错过接种时间,可在12月龄前完成两剂接种。
接种部位为上臂三角肌,采用肌肉注射方式。
4、疫苗安全性:手足口病疫苗已通过严格的临床试验,安全性良好。
常见不良反应包括接种部位红肿、疼痛、发热等,通常轻微且短暂。
严重不良反应罕见。
接种前需告知医生儿童的健康状况和过敏史,以确保接种安全。
5、接种效果:手足口病疫苗接种后,保护效果可持续数年。
疫苗能有效预防重症手足口病,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
即使接种后感染手足口病,症状也较轻,恢复较快。
接种疫苗是预防手足口病最有效的方法。
手足口病疫苗是预防手足口病的重要手段,建议儿童按时接种。
接种后需注意观察儿童反应,如出现持续高热或严重不适,应及时就医。
平时应注意手卫生,避免与患病儿童接触,保持室内通风,增强儿童免疫力,减少感染风险。
婴幼儿手足口病可通过抗病毒治疗、退热镇痛、局部护理等方式治疗,通常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表现为发热、口腔溃疡、手足皮疹等症状。
1、抗病毒治疗: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71型或柯萨奇病毒A16型感染引起。
常用抗病毒药物包括利巴韦林颗粒每日10-15mg/kg,分2-3次口服、干扰素α2b喷雾剂每次1喷,每日3-4次、阿昔洛韦片每日20mg/kg,分4次口服,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退热镇痛:患儿体温超过38.5℃时,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每次10-15mg/kg,每4-6小时一次或布洛芬混悬液每次5-10mg/kg,每6-8小时一次进行退热。
口腔疼痛明显时可使用利多卡因凝胶局部涂抹,每日3-4次。
3、局部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皮疹处可涂抹炉甘石洗剂,每日2-3次。
口腔溃疡可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稀释后含漱,每日3次或康复新液局部涂抹,每日3次进行护理。
勤剪指甲,避免抓破皮疹。
4、隔离防护:患儿应居家隔离2周,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
家长护理前后需用肥皂洗手,患儿衣物、餐具需单独清洗消毒。
室内保持通风,每日至少2次,每次30分钟。
5、饮食调理: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果汁、蔬菜泥等。
避免过热、过酸、过咸食物刺激口腔溃疡。
保证充足水分摄入,可适量补充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
患儿出现高热不退、精神萎靡、肢体抖动、呼吸困难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
日常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保持居室通风,定期消毒玩具和物品。
可通过接种EV71型灭活疫苗预防重症手足口病,建议6月龄至5岁儿童接种。
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手足口病轻微的症状可通过观察口腔、手部、足部等部位的变化进行识别。
手足口病通常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症状较轻时可通过日常护理缓解。
1、口腔症状:轻微手足口病可能表现为口腔内出现少量疱疹或溃疡,多位于舌头、颊黏膜或牙龈。
疱疹初期为小红点,随后形成小水疱,破裂后形成浅表溃疡。
建议使用淡盐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避免刺激性食物。
2、手部症状:手部可能出现少量红色皮疹或小水疱,多集中在手掌、手指侧面或指尖。
皮疹通常不痛不痒,但需避免抓挠以防感染。
可用温水清洗手部,保持皮肤干燥,涂抹温和的保湿霜。
3、足部症状:足部皮疹与手部类似,常见于足底、足背或脚趾间。
皮疹可能伴随轻微瘙痒或不适感。
建议穿宽松透气的鞋袜,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保持足部清洁。
4、发热症状:轻微手足口病可能伴随低热,体温通常不超过38.5℃。
可多饮水,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若体温持续升高或伴有其他不适,需及时就医。
5、其他症状:部分患儿可能出现食欲减退、轻微乏力或情绪不稳定。
建议提供易消化的食物,如粥、汤等,保证充足睡眠,营造舒适的休息环境。
手足口病轻微症状的护理需注意饮食清淡,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水果和蔬菜。
适当进行轻度活动,如散步或简单伸展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消毒常用物品,避免交叉感染。
若症状加重或持续不退,需及时就医。
手足口病可通过保持口腔清洁、皮肤护理、饮食调节、药物治疗、就医治疗等方式加速康复。
手足口病通常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多见于儿童。
1、口腔护理:手足口病常伴随口腔疱疹,保持口腔清洁有助于缓解疼痛和预防继发感染。
使用温盐水或儿童专用漱口水每日漱口2-3次,避免进食辛辣、酸性食物,选择温和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2、皮肤护理:手足口病的皮疹可能引起瘙痒或不适,需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每日用温水清洗患处,避免抓挠,可使用温和的保湿霜或医生推荐的止痒药膏,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
3、饮食调节:患儿因口腔疼痛可能食欲下降,需提供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
建议选择米粥、蒸蛋、蔬菜泥等,避免过硬、过烫的食物,少量多餐,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
4、药物治疗:手足口病多为自限性疾病,但症状严重时可使用药物缓解。
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液每次10-15mg/kg,每日不超过4次可用于退热,氯雷他定糖浆每次5ml,每日1次可缓解皮疹瘙痒,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抗病毒药物。
5、就医治疗:若患儿出现高热不退、精神萎靡、频繁呕吐、肢体抖动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医生可能根据病情进行血常规、病原学检测等检查,必要时住院观察治疗,防止并发症发生。
手足口病患儿的康复期间,家长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居家隔离,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消毒玩具、餐具等物品。
鼓励患儿多休息,适当进行室内活动,避免剧烈运动。
饮食上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可适当补充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橙子、猕猴桃等。
同时,家长需注意自身卫生,勤洗手,防止交叉感染。
咽峡炎不是手足口病,两者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但在症状和病因上有一定相似性。
咽峡炎主要表现为咽部疼痛、发热、咽部充血等症状,通常由病毒感染引起。
手足口病则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多由肠道病毒感染所致。
两者的治疗和护理方式也有所不同。
1、病因差异:咽峡炎多由柯萨奇病毒、腺病毒等引起,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71型或柯萨奇病毒A16型感染。
咽峡炎的感染部位集中在咽部,而手足口病则涉及口腔、手、足等多个部位。
2、症状表现:咽峡炎以咽部疼痛、发热、咽部充血为主要症状,手足口病则表现为口腔溃疡、手部或足部的皮疹或疱疹。
手足口病的皮疹通常不痛不痒,但可能伴随发热。
3、治疗方式:咽峡炎的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如使用退烧药如布洛芬口服混悬液,剂量根据年龄调整和局部含漱液如复方硼砂溶液。
手足口病的治疗也以对症为主,可外用炉甘石洗剂缓解皮疹,必要时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颗粒。
4、护理要点:咽峡炎患者需注意休息,保持口腔卫生,避免刺激性食物。
手足口病患者需隔离,避免交叉感染,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5、预防措施:咽峡炎的预防包括勤洗手、避免接触感染者、保持室内通风。
手足口病的预防需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患儿,接种EV71疫苗可有效预防重症手足口病。
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的护理均需注重饮食清淡,多饮水,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橙子、猕猴桃,有助于提高免疫力。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促进身体恢复。
若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并发症,需及时就医。
小儿手足口病的传染途径包括直接接触、飞沫传播、粪便传播、间接接触和母婴传播。
1、直接接触:手足口病病毒可通过皮肤接触传播,尤其是与患者的水疱液或唾液直接接触时,感染风险较高。
家长应避免孩子与患者亲密接触,及时洗手。
2、飞沫传播:患者咳嗽或打喷嚏时,病毒会通过飞沫传播到空气中,健康儿童吸入后可能感染。
在公共场所应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
3、粪便传播:病毒可通过患者的粪便排出,若健康儿童接触被污染的物品或食物,可能感染。
家长需注意孩子的手部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
4、间接接触:病毒可附着在玩具、餐具、门把手等物品表面,健康儿童接触后可能感染。
定期消毒常用物品,避免共用个人物品。
5、母婴传播:孕妇感染病毒后,可能通过胎盘或分娩过程传染给新生儿。
孕妇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感染者,必要时咨询 预防小儿手足口病,需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感染者及其物品。
保持室内通风,定期消毒玩具和常用物品。
饮食上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水果和蔬菜,增强免疫力。
适当进行户外活动,但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
若孩子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手足口病喉咙有刺痛可通过口腔护理、药物缓解、饮食调节、局部冷敷、心理安抚等方式治疗。
手足口病通常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表现为口腔疱疹、喉咙刺痛、发热等症状。
1、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是缓解喉咙刺痛的基础。
使用温盐水漱口,每日3-4次,有助于减少口腔细菌,缓解炎症。
避免使用刺激性漱口水,以免加重不适。
儿童可用软毛牙刷轻柔清洁口腔,减少疱疹摩擦。
2、药物缓解:喉咙刺痛可使用局部喷雾药物如利多卡因喷雾每次1-2喷,每日3次或含片如复方草珊瑚含片每次1片,每日4次缓解疼痛。
对于发热,可口服对乙酰氨基酚片每次500mg,每日3次退热,但需遵医嘱使用。
3、饮食调节:选择温凉、软烂的食物如米粥、蒸蛋、果泥等,避免辛辣、酸性和过硬的食物刺激喉咙。
多饮水或温热的蜂蜜水,保持喉咙湿润,减少刺痛感。
儿童可少量多次进食,避免因疼痛拒食。
4、局部冷敷:用冰袋或冷毛巾敷于颈部,每次10-15分钟,每日2-3次,可缓解喉咙肿胀和刺痛。
注意避免直接接触皮肤,以免冻伤。
儿童可使用儿童专用冷敷贴,温和且安全。
5、心理安抚:喉咙刺痛可能导致儿童烦躁不安,家长需给予充分安抚。
通过讲故事、播放轻音乐等方式转移注意力,减轻不适感。
保持环境安静舒适,避免过度哭闹加重喉咙负担。
手足口病期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橙子、猕猴桃,增强免疫力。
适当进行轻度活动如散步,避免剧烈运动。
保持充足睡眠,促进身体恢复。
若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脱水、呼吸困难等严重情况,需及时就医。
手足口病可通过a、b、c、d、e等方式治疗。
手足口病通常由a、b、c、d、e等原因引起。
1、传染性: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
大人与患儿接触时,可能通过飞沫、粪便等途径感染病毒。
预防措施包括勤洗手、避免与患儿共用物品、保持环境卫生等。
2、免疫差异:成年人免疫系统较为成熟,感染手足口病的概率较低。
但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老年人或慢性病患者,仍需警惕感染风险。
建议增强体质,避免过度劳累。
3、潜伏期:手足口病的潜伏期通常为3-7天,期间感染者可能无明显症状但已具备传染性。
大人接触患儿后,应注意观察自身健康状况,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及时就医。
4、传播途径:手足口病病毒可通过呼吸道分泌物、粪便、疱疹液等传播。
大人照顾患儿时,应佩戴口罩、手套,避免直接接触患儿的分泌物,处理患儿衣物后及时洗手。
5、预防措施:大人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在于切断传播途径。
建议定期消毒家居环境,避免带患儿去人群密集场所,饮食上注意卫生,避免生冷食物。
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护理需从日常细节入手。
饮食上,建议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蔬菜,如橙子、猕猴桃、菠菜等,增强免疫力。
运动方面,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有助于提高身体抵抗力。
护理上,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清洁消毒家居用品,避免与患儿密切接触。
若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并遵医嘱治疗。
手足口病对孩子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发热、口腔溃疡、手足皮疹,并可能造成食欲减退、哭闹,严重时可引发心肌炎、脑膜炎等并发症,应尽早治疗并加强护理。
家长需关注病症变化,必要时及时就医。
1、手足口病的常见表现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
主要症状包括口腔黏膜上的溃疡或疱疹,手掌、脚底出现红斑疱疹,并伴有发热。
一些患儿还可能因疼痛导致进食困难或表现出不安情绪。
护理建议: 保持口腔清洁,使用温水或淡盐水清洁口腔,避免感染。
饮食宜清淡温凉,多饮水,补充维生素以加速恢复。
避免让儿童用手抓挠皮疹区域,预防感染。
2、可能的不良影响及并发症轻症情况下,手足口病多在7-10天内自愈,但少数患儿可能会出现严重并发症。
这包括心肌炎、脑膜炎,甚至脑炎等,表现为持续高热、频繁呕吐、四肢无力等,需要立即就医。
部分患儿若护理不当,可能留下长时间的皮肤色素沉着。
风险应对: 观察病情,若出现精神萎靡、高热持续不退等情况应及时送医。
疑似脑炎或心肌炎时,应选择综合性医院进行全面检查和治疗。
3、预防手足口病减少影响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主要通过接触唾液、粪便或呼吸道分泌物感染。
预防是降低发病率和潜在严重影响的关键方法。
家庭中勤洗手,特别是饭前便后或接触患儿后。
妥善处理患儿的分泌物和污染的衣物,使用消毒剂清洁玩具或生活用品。
在流行季节避免带孩子去人群聚集场所,如商场、游乐园等。
手足口病可能给孩子带来暂时的不适和潜在的并发症,但大多可通过科学护理和规范治疗恢复。
家长需密切关注患儿的症状变化,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如发现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确保孩子的健康和安全。
中国最长的姓氏九个字,爨邯汕寺武穆云籍鞲本来不存在
所以有的朋友们是单姓,而有的朋友们优势复姓,这就很好理解了。
如果你以为你见过很多姓氏的话,那么接下来小编要说的这种爨邯汕寺武穆云籍鞲你见过吗?梅朵,就是"爨邯汕寺武穆云籍鞲"九个字的姓氏。
一、爨邯汕寺武穆云籍鞲小编一说这个"爨邯汕寺武穆云籍鞲"其实是一个姓氏的时候,很多朋友们都是一脸懵逼的,纳尼?竟然还有这么长的姓,等等我看看这些姓氏怎么读来着,爨邯汕寺武穆云籍鞲(cuàn hán shàn sì wǔ mù yún jí gōu)。
据说这个爨邯汕寺武穆云籍鞲姓氏还被称为是中国最长的姓氏,还被列入了中国十个最邪门的姓氏之中,据2010年江西人民出版社的《中华姓氏大辞典》(袁义达、邱家儒编著,以《中华姓氏大辞典》为基础扩充的新版本)记载,这是中国最为人知晓的九字姓。
据推测这是祖上几代人的姓或加起来的意思,九字姓氏没有什么特殊的涵义,仅是古老习俗延续的结果。
二、其实根本不存在听说《钱文忠解读》已经出了书,因为还没有见过此书,不敢妄加评论,只好以后拜读了。
钱教授解读《百家姓》,经过中央某些媒体的操作,几乎全国各地的报纸都予以报道,其中莫过于他说的那个九字姓"爨邯汕寺武穆云籍鞲",更令人感到兴趣了。
如果您在互连网上输入"爨邯汕寺武穆云籍鞲",几乎可以看到上百条有关这个姓氏的文章。
钱教授说1996年出版的袁义达和杜若甫编写的《中华姓氏大辞典》有这个姓。
乍听说此事,就感到奇怪。
我是研究中国姓氏的,我怎么就没有听说过此事呢?我重新查看了这本辞典,还查了袁先生和邱家儒先生合编的《中国姓氏大辞典》(23813姓)和杜先生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姓氏》(20984姓),压根儿就没有查到这个姓。
↓↓↓三、最长姓氏17个字大家熟知的宋代成书的《百家姓》中收集了单姓、复姓共568个。
明代的陈士元编写的《姓镌》共收单姓、复姓3625个。
由中国科学院姓氏研究专家袁义达研究员和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邱家儒共同编纂的《中国姓氏大辞典》,全部姓氏均来自于历代姓氏专著、古今文献资料、考古发现和近代人口普查资料。
作者历时四十年,一共收录了23813个姓氏。
其中,单字姓6931个,复姓和双字姓9012个,三字姓4850个,四字姓2276个,五字姓541个,六字姓142个,七字姓39个,八字姓14个,九字姓7个,十字姓1个。
笔画最少的姓为1笔,笔画最多的姓为30笔。
中国笔画最少的姓为一,一是傈僳族姓,由乙姓衍化而来,江苏无锡、上海、安徽淮南、江西永修、山东嘉祥等地均有一姓。
字数最多的姓是彝族十七字姓"鲁纳娄于古母遮熟多吐母苦啊德补啊喜"。
民俗专家齐守成介绍,那些稀有的姓氏,成因主要为少数民族姓氏衍生而来,或与民间传说有关。
比如"第五"姓,一种说法是据传荆轲刺秦王时,随行有五位勇士,荆轲刺秦失败后,五位勇士逃跑,为了躲避秦人的追杀,他们隐去了自己的名字,分别改姓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
另一则关于"第五"姓的来源则是刘邦称帝后,曾把战国时齐国的后裔迁徙到现在的湖北房县一带定居。
因齐国田姓贵族人氏众多,所以刘邦便下令把田姓改掉,以数字区别,分为"第一""第二"一直到"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