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科解读】
9月16日,有一位男艺人在自己的别墅中意外死亡,一个年仅28岁的年轻生命就此陨落,使得外界一片哗然!伴随着这位艺人的离世,一个熟悉的词汇又一次被人们推到了风口浪尖上——抑郁症。
近年来,频频有新闻爆出明星们因为抑郁症而自杀,那么到底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呢?为什么会让人们有轻生的念头呢?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
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每次发作持续至少2周以上、长者甚或数年,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像个潜伏在世间的隐形杀手,它以悄无声息的姿态吞噬每一位患者的求生意志。
一、抑郁症的表现
1.心情低落
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郁悲观。
轻者闷闷不乐、无愉快感、兴趣减退,重者痛不欲生、悲观绝望、度日如年、生不如死。
典型患者的抑郁心境有晨重夜轻的节律变化。
在心境低落的基础上,患者会出现自我评价降低,产生无用感、无望感、无助感和无价值感,常伴有自责自罪,严重者出现罪恶妄想和疑病妄想,部分患者可出现幻觉。
2.思维迟缓
患者思维联想速度缓慢,反应迟钝,思路闭塞,自觉脑子好像是生了锈的机器,脑子像涂了一层糨糊一样。
临床上可见主动言语减少,语速明显减慢,声音低沉,对答困难,严重者交流无法顺利进行。
3.意志活动减退
患者意志活动呈显著持久的抑制。
临床表现行为缓慢,生活被动、疏懒,不想做事,不愿和周围人接触交往,常独坐一旁,或整日卧床,闭门独居、疏远亲友、回避社交。
严重时连吃、喝等生理需要和个人卫生都不顾,蓬头垢面、不修边幅,甚至发展为不语、不动、不食,称为抑郁性木僵,但仔细精神检查,患者仍流露痛苦抑郁情绪。
伴有焦虑的患者,可有坐立不安、手指抓握、搓手顿足或踱来踱去等症状。
严重的患者常伴有消极自杀的观念或行为。
消极悲观的思想及自责自罪、缺乏自信心可萌发绝望的念头,认为结束自己的生命是一种解脱,自己活在世上是多余的人,并会使自杀企图发展成自杀行为。
这是抑郁症最危险的症状,应提高警惕。
4.认知功能损害
研究认为抑郁症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
主要表现为近事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障碍、反应时间延长、警觉性增高、抽象思维能力差、学习困难、语言流畅性差、空间知觉、眼手协调及思维灵活性等能力减退。
认知功能损害导致患者社会功能障碍,而且影响患者远期预后。
5.躯体症状
主要有睡眠障碍、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便秘、身体任何部位的疼痛、性欲减退、阳痿、闭经等。
躯体不适的体诉可涉及各脏器,如恶心、呕吐、心慌、胸闷、出汗等。
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也较常见。
病前躯体疾病的主诉通常加重。
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早醒,一般比平时早醒2~3小时,醒后不能再入睡,这对抑郁发作具有特征性意义。
有的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不深;少数患者表现为睡眠过多。
体重减轻与食欲减退不一定成比例,少数患者可出现食欲增强、体重增加。
二、抑郁症如何调理
其实抑郁症患者最忌讳的就是自己一个人独处,所以在养生的长河中,有一类养生方法叫做交际养生。
交际是指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接触,以沟通信息、传达思想、表达感情,满足需要的交流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活动。
人具有社会属性,任何个体都必须通过人际交往和其他个体发生联系,形成各种人类群体,并由此组成复杂的人类社会。
人际交往作为人生的重要内容,与人们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是人们养生延年不可缺少的行为活动。
1. 摆脱孤独,感受温暖
孤独是一种不良的情感体验,表现为自我感觉无依无靠和凄凉消极的心理状态。
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孤独感的产生与人类亲和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有关。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沟通和情感行为上的相互影响过程。
因此消除孤独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走出封闭,广交朋友,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在人际交往中感受人与人之间的融融真情和温暖。
这样有害身心健康的孤独感自然就会荡然无存。
2. 减轻痛苦,增添快乐,调节心理平衡
人类有爱和归宿的心理需求。
人们通过彼此之间的交往,诉说各自的喜怒哀乐,会产生一种亲密感和相互依恋之情,从而减少痛苦和忧愁,使心理达到平衡。
有一句名言: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你如果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诉,你将被分掉一半的忧愁。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
#p#分页标题#e#当人们遇到高兴的事,往往会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和激动,想尽快告诉朋友使之分享快乐;当人们遇到困难和遭到挫折时,也希望向亲朋好友倾诉,以宣泄心中的郁闷,并得到他们的支持、理解、同情和帮助,从而使内心获得宽慰和力量。
大量事实表明,加强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个人的情感支持体系,对于调节心理平衡、趋利避害,提高生活质量,意义十分重大。
3. 有利于培养健全的人格,预防精神心理障碍
精神心理障碍是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常见病症,表现为各种情绪、情感的偏激失常,主要是由不健全的个性和心理社会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
有关资料表明,导致精神心理障碍的原因虽然很多,但是缺乏良好的人际交往,采用孤独的生存状态是其重要的原因之一。
具有人格缺陷,性格内向、偏执的人群是各种神经症的易感人群。
人际交往具有优化个性和优化自我意识的功能,人们在与具有优良性格的人的交往中,能够以人为镜,取长补短,不断调整自我,完善自我,使自己能够获得豁达开朗健全的人格取向,从而减少各种精神心理障碍的发生。
因此广交知心朋友,加强人际沟通,积极融入社会之中,培养健全的个性,使自己成为社会适应良好的人,是预防各种精神心理障碍的重要措施。
4. 满足高层次的心理需求,有益于健康长寿
随着时代的进步,在获得充分的物质需求的基础上,人们渴望更高层次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例如对亲情、友情、爱情的向往,受到别人尊重的需要,被社会接纳和认可的需要,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等等。
人际交往正是满足人们这些高层次需求的重要途径。
通过人际交往,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贴,满足自己归宿和爱的需要。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成功,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赞扬,从中体现自身价值,满足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
由于心理得到满足,自然心情舒畅、情绪稳定、乐观向上,有助于身心健康。
选自《中医养生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马烈光主编)。
平台推荐最受欢迎的健康精品文章:
本平台为云南省中医药管理局主办的官方今日头条号,如您还未订阅,请添加订阅,免费获取更多实用权威健康养生内容,或可关注云南中医微信号(yunnanzhongyi)。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如有需要,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