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兵马俑中为何挖出外国人骸骨?
这些
【菜科解读】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陵曾经动用成千上万的劳工在修建,但是鲜有人知的是,秦始皇陵居然还有外国人参与修建。
这些外国人可能是当时的新疆地区人士,也有可能是外族进入中原。
但最终的结局是,这些人为秦始皇陵的建设也终于丧命九泉。
2003年春天,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馆前区要进行环境改造,所以就对该地点进行考察,在考察到馆前区西侧的时候,突然发现有陶窑,就对这个陶窑进行了挖掘,在挖掘的时候发现几具人骨。
于是,秦始皇陵考古队队长、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段清波就带领他的队员继续挖掘,终于使这些秦始皇陵的劳工墓重见天日。
“刚挖掘出的这个劳工墓比抗日战争时期的万人坑好不了多少。
”段清波这样形容他刚刚看到这个劳工墓的情形。
这座劳工墓一共埋了121个修建秦始皇陵的劳工的尸骨。
据段清波介绍,当时,有人死掉了只是简单地处理一下,往这个劳工墓里一堆,所以尸骨放得很凌乱。
电视剧《红楼梦》中王熙凤在死后用草席裹尸这个场景很多人都记忆犹新,但是这些劳工在死之后连用草席裹尸都是特殊待遇,在埋葬他们的土中只有一点点的席子的痕迹,更多的只是将他们的尸骨扔进劳工墓,再盖上一点点土。
过几天,又有劳工死去,就再扔进去。
就这样,这座劳工墓中的尸骨是一层一层,菜科网,密密麻麻地层层覆盖,因为中间有土作为间隔,并且每个劳工死去时的动作不同,被埋葬的方向也不一样,所以还是可以分出每一具尸骨。
DNA鉴定破碎骨骼由于这些尸骨都是秦始皇时代的,距今已有2200年的历史了,除了经历了岁月的蹉跎,并且还受到一些污染,致使这些尸骨十分脆弱,一碰就碎。
为了能够研究这些尸骨的身份,段清波和他的队友就随即采集了这些尸骨的样本。
根据这些尸骨的坚硬程度,只好采集到比较坚硬的牙齿和趾骨作为遗骸的样本。
段清波说,原本是想把这121具尸骨全部都做DNA鉴定,但是由于自己所在的考古研究所没有这种课题的研究经费,只好委托上海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做相关的DNA鉴定实验。
于是,他们就随机地抽取了50具尸骨的样本,最后发现其中一具并不是秦始皇执掌政权的领域中能够出现的“秦朝人”,而是具有“欧亚西部特征”的“外国人”,是一个20~35岁的男人。
秦朝时期的外国人
什么样的人具有“欧亚西部特征”?西北大学考古系主任王建新说,所谓的“欧亚西部特征”是从体质人类学、人的形体、骨骼结构来判断的,而具有这种特征的人主要是印欧人。
世界上主要有三个基本人种,黄种人、黑种人和白种人,大多数的中国人都属于蒙古人种,是黄种人,所以我们总被称作是炎黄子孙。
而具有 “欧亚西部特征”的人主要是指印欧人种,是白种人。
这两者之间的区别不但从外表上能够看出来,从骨骼上也能看出来,比如说,印欧人种的鼻子比蒙古人种的高,眼睛往里陷,颧骨也高于蒙古人种。
当然,除了这些,还有一些其他器官的区别。
王建新说,这次发现的这具遗骸,主要能够在证据上补充在秦朝时代,我们中原地区与传统意义上的西域地区已经就有贸易的往来,并且还有人的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