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兵马俑拍照的人原来是他?兵马俑身份证原来是这样做出来的

他说,这是全世界最棒的工作。
他的故事,被千万网友关注,近十万网友点赞。
赵震的工作是给秦始皇兵马俑拍摄证件照。
目前,他已经完成了兵马俑一号坑862尊陶俑的拍摄。
在最新一期的《国家宝藏》节目中,赵震从幕后走到台前,分享自己和秦始皇兵马俑的今生故事。
【菜科解读】
今天,"给兵马俑拍照的人"登上热搜,这个人就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摄影师赵震。
他说,这是全世界最棒的工作。
他的故事,被千万网友关注,近十万网友点赞。
赵震的工作是给秦始皇兵马俑拍摄证件照。
目前,他已经完成了兵马俑一号坑862尊陶俑的拍摄。
在最新一期的《国家宝藏》节目中,赵震从幕后走到台前,分享自己和秦始皇兵马俑的今生故事。
对赵震而言,进入一号坑,那就是我的世界了,拍摄秦俑就是在和祖先对话。
因为秦俑坑不能打灯,有时为了给一张照片拍出最美的自然光线,他甚至会等一年。
有关这份全世界最棒的工作,赵震和总台记者分享了更多不为人知的细节故事。
↓↓↓
兵马俑身份证
原来是这样做出来的
1997年至今,赵震在博物院工作了20多年。
一尊尊兵马俑的证件照多出自他手。
每一尊兵马俑都有自己的文物档案。
所有文物档案的总和叫文物总账。
它像一个户口本,家里添丁进口都要补充更新。
每一尊俑的保存现状、是否经过修复、是否参加外展、是否有新俑出土,都要重新记录。
对于图片像素不高甚至是年代久远的黑白胶片,都要进行信息更新。
赵震和他的同事们,就是要给兵马俑的文物总账做新的补充。
通俗的说,就是给兵马俑们拍摄身份证。
下坑拍摄需要审批,为了文物安全,需要几个部门的同事配合赵震下坑,有时也能给他布置机位搭把手。
下坑时赵震精心做好准备,沐浴更衣,下坑前一小时停止进食,穿上最软的鞋和贴身的工作服——围裙,他小心翼翼地下坑开始工作。
△图中赵震的围裙被他称为战袍,陪伴了他近五年时间
一号坑的兵马俑之间距离极近,只有30-40cm。
为了保护文物,冬日严寒只能穿薄薄的衣服,仅在腰上贴一圈暖宝宝。
为了不刮到秦俑,臃肿的摄影背心早已成为下坑的着装禁忌;相机包不能携带,只有把电池放在最贴身的地方,用体温来保持工作状态。
这份温热就这样从电池传递到每一张照片。
夏天同样不好受,赵震说一号坑就是减肥培训班,一整天拍下来,出汗多到像洗了澡,一摸脸,汗都变成盐粒。
围裙已经盐化到能站在地上。
为兵马俑拍摄证件照不单单只有正面,侧面、发髻、鞋子......所有的细节都要拍摄到位,为了完整拍摄一尊秦俑的不同角度,赵震蹲着、趴下、起立、不停地走动…….拍摄一尊俑至少用时一小时。
△图选自赵震朋友圈,他配的文字是:听得见摇旗呐喊,天摧地塌陷;看得见耀武扬威,披袍擐甲。
这样的劳动强度,赵震有时坐着都能睡着,回家能吃一大锅饭。
一号坑身份证拍摄完毕,赵震瘦了12斤。
日复一日,赵震觉得工作枯燥么?他说一点也不,我拥有全世界最棒的工作,我会让所有摄影师羡慕嫉妒。
这份喜悦溢于言表。
对于拍摄兵马俑,一开始觉得对着冷冰冰的器物,现在觉得这就是拍摄人。
赵震会称呼秦俑为爷,是尊敬也是亲切。
拍摄过程中,四目相对,兵马俑仿佛在呼吸。
赵震还会和爷互动:爷现在光不错,咱们保持住再来几张。
#p#分页标题#e#
让赵震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秦俑的胡须和下唇发现了指纹,是千年前塑造这尊秦俑的工匠留下的。
刚刚发现时,他脑子轰地一声,几乎傻在原地。
那种感觉很微妙。
同一个位置,制作兵马俑的秦朝工匠仿佛刚刚离去,留下指纹印迹,下一秒赵震接踵而来。
这一秒的时间,跨越了2200年。
惊喜远不止于此。
每年兵马俑都会复活一次。
所谓的复活,是光与影的功劳。
铅灰色的文物在阳光下瞬间变得流光溢彩,如获新生。
秦俑坑严禁使用闪光灯,到了十二月末,自然天光特有的角度洒在兵马俑脸上,铅灰色的面庞在映照下变得五彩斑斓,栩栩如生。
那时,这支沉默的军队,不动如山,动则如火掠林。
马蹄声厮杀声重新回来了。
为了等待每年的复活,赵震十二月底会去蹲坑。
从下午两点到太阳西落,哪怕一年只能拍出两张这样的片子,都非常值得。
他想用镜头拍下所有
游客哇哦的表情
2200年的兵马俑,在赵震眼里,不是老爷爷更像是20多岁的蓬勃少年。
今年的五四青年节,他发了一条微博,祝福永远年轻的秦俑,青年节快乐。
这些少年千人千面,在赵震的镜头下,特色更加清晰明显:有小圆脸、国字脸、还有高鼻深目的胡人;他们姿态各异:有的目光坚定,有的神色轻松。
他们是独特的个体,又是气势磅礴的群像。
△图为赵震和爷的合影,他说这尊秦俑很像灭霸
赵震在社交媒体上的头像是兵马俑的侧脸,眉目英挺线条流畅,轮廓清晰。
这是东方男子特有的男人味和精气神,是祖先特有的精神面貌,特别美。
等身的兵马俑,和人一样高大。
通过镜头,四目相对,他们仿佛活过来了,血肉丰沛,呼吸均匀、情感饱满。
这种对视,无声胜有声,一眼千年。
赵震不自觉地想象起当时的秦帝国,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那个年代很迷人,如火山般喷薄爆发出灿烂的文明。
那种触动在心里,是一场地震。
他相信百万无名将士以血肉之躯安天下;相信中国基因里的独特美,美在严阵以待的秦兵百万,刚毅坚定、大气磅礴。
用最清晰的照片、最近的距离把这种震撼之美带给观众,是赵震的工作意义。
#p#分页标题#e#
疫情前,下坑拍摄的赵震总能听到来自世界各地参观的游客,用不同的语言腔调,说一句话:哇哦!
惊叹的背后是震撼。
赵震曾想用摄像头把所有哇哦的表情拍下来。
因为环境因素影响,计划暂时搁置。
但他总想有一天,能启动这个项目,记录下不同面孔,不同语言的哇哦。
这是世界对兵马俑的震撼,更是对中华文化的震撼。
守陵人与守陵人家属
赵震的微信名叫守陵人。
从小到大,赵震都守在这儿。
小时候,父亲在博物馆工作,寒暑假他在秦俑村度过,趴在一号坑栏杆上,看着父辈们围着兵马俑工作。
当时条件艰苦,吃馄饨都得骑自行车跑三四公里,但赵震觉得很幸福。
村里人很亲切,不靠别的,靠的是大家都叫兵马俑一声爷的情。
后来,赵震成了文物摄影师,博物馆成了他的家。
儿时叫的一声爷,就这么一路叫了下来。
赵震说,我就是这里的守陵人,他妻子也会玩笑说,那我也改名叫守陵人家属。
在夫妻俩眼中,守陵人这个名字,一点不瘆人,还格外温情。
赵震和妻子有个习惯,晚上喜欢绕着秦陵遛弯,他们称之为走陵。
有时候刮大风下大雨,也会去秦陵走一圈,和爷说说话。
走陵一圈,刚好5.20公里。
每次夫妻俩走完,赵震总想说一句很俗但很想说的话:达令(darpng,译为亲爱的)我带你来看我守的大陵。
都是最爱的人,都是要守护一辈子的事。
其实,赵震妻子也是他的特别摄影助理,有时候助手不够,妻子会帮着拿笔记本和电池。
无法进入文物区,妻子就远远在文物区外面看着他。
有时候赵震想起来妻子的样子就鼻子酸酸的。
细想那个场景,其实也很浪漫,女孩攥着电池,急匆匆地奔向兵马俑一号坑。
她传递的不是十万火急的军情奏报,更像是独属于两个人特有的浪漫密语。
有时结束工作回家,浑身是土,口罩都是黑的。
有时候赵震妻子打趣说不让进门,他会说这可是2000年前的灰,别人想要还没有呢!
我志愿守护跪射武士俑
守护秦风赳赳
赵震对总台记者表示,博物馆里的所有人,和一号坑的秦俑一样,沉默不语,队列整齐,朝一个方向,勇往直前。
守陵,守的是秦陵,守的也是所有文物工作者的情怀梦想。
其实,秦俑们也守着赵震。
起初本不打算参加《国家宝藏》的赵震,因为妻子的一句话,坚定了决心。
#p#分页标题#e#她说:背后有800多个爷撑着呢,怕什么!一下子就让他定了心:我的800多个爷就是我的底气!这才有如今赵震站在《国家宝藏》的舞台,向亿万观众与网友讲述与国宝有关的故事。
其实,赵震的职业不只是文物摄影师,他还喜欢通过画笔描绘不一样的历史世界。
向下滑动一览赵震创作受邀《国家宝藏》始末 手绘作者:赵震
对国家宝藏,他有自己的理解:在文物工作者的眼中,宝藏不一定价值连城、金碧辉煌。
但一定是文化精神承前启后的路标,让我们了解自己,时刻提醒我们是谁,我们要成为谁。
赵震受邀成为《国家宝藏》节目的国宝守护人,守护跪射武士俑,守护的更是所有中国人的文化家底。
舞台上的赵震目光坚定,掷地有声:
我们志愿守护
跪射武士俑
守护历史
守护秦风赳赳!
赵震的工作步履不停,他希望通过自己的镜头,让大家看到秦俑的昂然气概,让大家更理解,秦俑造就的精气神,至今仍奔流在我们体内;让大家更深刻地感受到秦始皇帝陵兵马俑的历史文化之美,精神力量之美!
▌ 本文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举报/反馈
个人社会保险账号是什么?是卡号还是身份证号?2025年西安社保账号在哪看?
但请注意,为了保护账户安全,建议在首次登录后及时修改密码。
一、个人社会保险账号是什么社保号是每个人社保的检索号,根据《社会保险法》第五十八条的法规,个人社保号码为公民身份号码。
而在这现阶段,各地虽然也普遍使用身份证号作为检索查询序号,但是也还存在着一些电脑序号、手册编号等地方的检索序号。
个人社保号有10位。
现在全国统一为十位数,当然,早期的是从6位到8位的都有。
社保卡上面有三个号码,卡号、电脑号、职工身份证号,卡号是随流水变化的,为10位数字,电脑号则是固定不变的,有9位数字的,也有7位数字的,7位的是早期参保的职工,一般是90年代参保的,后来参保的都是9位的。
二、西安社保账号是卡号还是身份证号西安社保账号通常为参保人本人的身份证账号;在我们的社保卡片上,一般是可以看到三个号码,分别是社保号码(个人身份证账号)、社保卡卡号以及银行卡卡号。
当我们有社保账户信息查询需求时,可以直接在社保官网上通过个人身份证账户来进行查询,因为社保账户是绑定了个人身份信息的,可以直接通过身份证号进行查询;或者是使用参保时登记的手机号来注册进行查询。
7000年前少女死亡未解之谜阴道被插入骨器
图二:杀害零口姑娘的凶器骨叉。
图三:骨笄插入零口姑娘第二腰椎照。
一名约17岁的少女尸骨上,遍布着35处损伤。
而且,死者四肢的骨骼,不是错位缺失,就是反转断裂,呈现出一种令人匪夷所思的奇怪状态。
更让人震惊的是,使她送命的凶器,居然有18件还残留在尸骨内,有的甚至仍插在骨骼中无法拔出……有专家称,如此惨烈的死状,在国内外的墓葬资料中都十分罕见。
是残酷的惩罚还是恐怖的祭祀,让她遭受了如此残忍的虐杀?35处损伤又是何人所为?日前,在陕西西安召开的“纪念半坡遗址发现60周年暨石兴邦先生九十华诞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这一至今未解的历史谜团再次引起关注。
墓主曾遭重创 零口村地处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东部,距离举世闻名的秦兵马俑只有14公里。
20世纪90年代,为了配合临潼至渭南高速公路的建设,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零口村进行了一次小规模的考古发掘。
发掘面积470余平方米,其中灰坑60个,房址11座,灶坑30个,墓葬21座(其中包括汉墓和战国墓),陶窑1座。
在这次挖掘中,一具罕见的史前人骨被发现,并被编号为M21。
M21墓葬的形制为长方形竖穴状,长160厘米、宽60厘米、深40厘米。
墓坑不规则,中部扩张,大小比尸体略大,属仰身直肢一次葬。
“通过对尸体骨骼的鉴定,我们确认这是一具距今7300年至7200年前,年龄为15岁到17岁之间的女性骸骨。
”已经退休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时任零口考古队队长周春茂说,“在与一些此前考古发现的女性骨骼相比较,从人体特征上判断,她的颅骨比较接近于东亚蒙古人种。
” 如果仅仅作为一个史前人,考古学家并不觉得她有什么特别,因为陕西是一个文物大省,挖到几千年前的人骨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然而这个少女的骸骨却让所有见过她的人都为之震惊。
从出土时拍摄的照片看,这具尸骨基本保存完整,但是颅骨、脊椎骨、肋骨、盆腔骨上都留有累累伤痕,四肢骨骼多处骨折,左手骨骼缺失。
从遗骨上可以发现,有骨镞(弓箭箭头)、骨叉(动物骨骼制成的)、骨笄(古时的簪子)等多种用作凶器的磨制骨器,这些骨器留下的骨质损伤达35处之多,其中多处均属致命伤。
此外,死者的胸腔和盆腔内还发现18件锐利的骨器,发现时,有些骨器仍插在女孩的骨骼内。
其中有4件骨器是从阴道插入的。
根据损伤的大小和形状,考古专家推断,尸骨35处损伤中有29处骨骼锐器伤,均系骨叉、骨镞、骨笄等利器所伤。
其余6处分别在上下肢的骨关节部位的损伤,可能是某钝器造成;缺失的左手骨骼,可能是用刀切掉的。
凶器是弓箭? 在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的史前时期,这又会是一些什么样的武器,拥有这么大的贯穿力,能把用动物骨骼磨制成的尖锐骨器刺入人体,并深扎进骨骼里?“通过现场遗留的骨镞和对尸体的进一步检测,初步断定死者的损伤是由弓箭造成的。
”周春茂说。
如果说死者身上的骨损伤,都是由弓箭造成的,那么为什么留在她身上的骨器会有3种不同的形态,而有的只在骨头上留下伤痕,有的却至今无法拔出呢?对此,考古专家表示,新石器时代还不会冶炼金属,锋利的骨器制作并不容易,十分珍贵,绝不可能是一次性使用的。
不用说手持的骨器不肯轻易丢弃,即使是射出去的箭,只要有可能都会回收,哪怕只是一个箭簇。
那么,留在尸骨内的骨器呢?在死者身上无法拔出的4支骨器中,有3支都是骨笄,发射骨笄的武器又是什么呢?“能有这么大贯穿力的武器,一般的弓是做不到的,单靠个人的投掷力量也很难穿透骨骸,这很有可能是一种类似原始的弩的武器。
”周春茂解释说。
据了解,弩是一种由弓发展而来的武器,主要由弓、弩臂及弩机三部分组成,虽然发射的箭矢与弓相似,但是由于上弦的力度更大,弩臂上又有箭槽,所以箭矢射出后不论是穿透力还是精准度,都要远远高于弓箭。
通过反复实验,考古人员发现,将已有的弓加上一节树杈,作为弩臂,再用骨器磨成弩机,仅用这几种材料就能做成一个最简单的弩,如果从材料和工艺上讲,7000多年前的史前人类也完全能够做到,但是在新石器时代,“并没有直接的证据能够证明有弩的存在。
因此,我们也只能根据现代人的理解和想象,做出一些推论:如果说骨笄不仅可以做饰品,同时还能够做武器,并且能够刺入人体这么深,恐怕也必须借助像弩这样强有力的武器才能做得到。
”周春茂表示。
为何惨死仍是个谜?#p#分页标题#e# 遗骨上有如此多的伤痕,并且是从不同的方向刺入,种种迹象表明,这名少女“是被多人,可能有近百人,围攻暴力致死的”。
周春茂说,“而从身体损伤的角度来看,没有从背后刺入骨器的任何伤口,可以推测死者生前是被反绑着捆在大树上,或在恐惧中退向大石头而被人射杀致死的。
”7000多年前的中国,仍是一个女性享有崇高地位的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在这样一个极具特殊的年代,为什么要用如此残忍的手段处死一名女性呢? 死于祭祀?原始社会的宗教或祭祀活动,用活人做牺牲是很普遍的现象。
如果说她真的是死于祭祀,那么在其附近应该能找到一个氏族用来祭祀的固定场合,但是考古挖掘并没有发现这样的场合。
周春茂表示,祭祀的可能性并不大。
此外,据考古报告显示,在零口遗址发现的与M21同一时期(零口村文化时期,晚于白家村文化早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人骨共有5具,除了她是被正式埋葬的,其他几具尸骨根本没有墓坑可言,由此可见,此女的身份比较高,既然身份较高,就更不应该用来祭祀,并遭受如此虐杀了。
死于战争?“据了解,在奴隶社会以前,部落战争被杀的仅为男俘,通常是杀死后吃掉。
女性是部落战争的掠夺对象,是战利品。
而且,这一时期,族内婚制度已开始瓦解,新的族外婚制度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氏族成员已经渐渐懂得不同血缘结合产生的后代体质强健,有利于部落的繁衍,因此绝不会杀害女俘。
更何况,如果仅仅是为了杀死一名战俘,又何必如此兴师动众、浪费这么多宝贵武器呢?”周春茂表示。
也有学者根据尸骨阴道中插入的骨器,认为少女之所以会触犯众怒,惹来集体杀戮,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违反了族外婚部落严禁族内两性关系的性禁忌。
究竟是什么原因,至今也没有人能说清,也许这将会是一个永远都无法解开的谜。
郑重声明:以上文章均为网友转载,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出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文仅供参考,盲目相信,风险自担。
发布本文之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网赞同或者否定本文部分以及全部观点或内容。
如对本文内容有疑义,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