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罗马第一次交集在何时?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11-29 点击数:
简介:历史学家总是不厌其烦地将中国与希腊-罗马相提并论,因为直到如今,很多人仍习惯依循“东方”、“西方”的思路

【菜科解读】


历史学家总是不厌其烦地将中国与希腊-罗马相提并论,因为直到如今,很多人仍习惯依循“东方”、“西方”的思路去梳理世界文明。

而当史学家将目光聚集至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5世纪这段时间,便会发现,今天的世界文明与彼时遥相呼应的两个帝国关系万千——它们中,一个是东方的秦汉,另一个是西方的罗马。


然而,在那几个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两个帝国似乎只在各自的历史场域中自言自语,少有交集。

但在 2009年中华世纪坛的“秦汉?罗马文明展”上,东、西文明的两大源头,借由来自中国、意大利的489件文物,于咫尺间展开对话。

我们也可以展览为契机,再次遥望两大帝国的文治武功,回望那波澜壮阔的帝国时代。


以军事崛起的两大帝国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

在这个新兴的东方帝国里,拱卫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代替了曾频频诱发地方割据的分封制,从而在制度上保证了秦、汉皇帝的绝对权威。

在欧亚大陆的另一端,公元前27年,屋大维自称“元首”并获“奥古斯都”称号,罗马随之进入帝国时期。


那时候,两个帝国均在自己所知的世界里获得了足够的敬畏,而为它们赢得敬畏的则是强大的军事力量。


罗马帝国拥有一支战斗力甚强且高度职业化的军队,作为军队的主力,罗马步兵又堪称帝国力量的核心。

罗马步兵颇具特色。

每次作战时,步兵会首先掷出标枪,锐利的枪尖足以洞穿敌军盔甲,但在碰触硬物后又极易弯折。

这样的设计是为了确保标枪在出手后“不成功,则成仁”,以免成为送给对方的武器。

在短兵相接的情况下,头顶圆盔、身披重甲的步兵时常借助巨大的盾牌将敌军撞得人仰马翻,继而拔出短剑置之于死地;列队进攻的时候,他们还会摆出“龟阵”,即举起盾牌,将队列的前后左右和头顶遮得状似龟壳,然后以此刀枪不入之躯冲向敌军。

一个罗马士兵通常需要服役25年,在此期间,国家会从士兵的薪金中扣取约三分之一储存起来,待其解甲归田后再以退休金的形式返还。


此次展出的,来自罗马古代文明博物馆的两尊士兵大理石像,就体现了当年罗马战士的装束。

其中的一尊“ 百夫长雕像”,是1930年由雕塑家R?罗萨泰利根据古罗马第18军团的百夫长马库斯?塞留斯墓碑上的浮雕为参照复原的。

百夫长是罗马军团领导阶层的核心力量。

这位军官右手持短棒,象征了他的军衔和职责。


至于秦帝国的军队则以骁勇和灵活著称,秦军将士只穿非常轻便的战袍和薄甲,而且无人佩戴头盔。

由此次展出的秦始皇骑士俑可看出,中国的骑术在秦代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骑士俑一手牵拉马缰,陶马背上塑鞍鞯,头上戴着络头、衔、缰。

俑和马的大小与真人、真马接近,形象极为逼真。

骑术的发展无疑使中国军队的作战变得更加灵活,而此时的罗马骑兵,由于尚不懂得使用马镫,骑行时必须用一只手稳定身体。


东、西方的这两支劲旅曾分别成就了秦汉和罗马的辉煌。

汉武帝时,西汉军队击败匈奴,控制了天山地区,从而使帝国的版图在秦代基础上进一步扩大。

至汉平帝元始二年,即公元2年,西汉已拥有东西9302里,南北13368里的广袤领土,人口达5959万之多。

公元2世纪初图拉真在位时,罗马帝国的拓疆事业也臻于至盛。

彼时的罗马已是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世界帝国,其边界东至波斯湾,西至不列颠,北起莱茵河、多瑙河一带,南到撒哈拉沙漠,以至除西汉外,世上再无他者可望其项背。


然而对于东、西方这两大帝国而言,相同的赫赫武功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

凯撒南征埃及时曾留下“我来了,我看到,我征服”的名言;秦始皇在灭六国后做的第一件事则是“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有历史学家认为,迥异的民族性格已注定罗马的事业是征服世界,而秦汉的使命则是统一天下。

其中道理,在秦代通用全国的半两币,以及罗马境内希腊化世界与拉丁文化圈总难融合的事实中隐约可见。


罗马人爱洗浴
生活总能映射文明的特质。

秦汉、罗马的文明,就体现在两个帝国里人们生活的点滴之处。


最早秦汉与罗马都以农业立国,但农业对于两国人民的意义却不尽相同。

对于秦汉时期的中国人而言,农业的主要作用就是生产能够填饱肚子的东西,而在同时代的罗马人看来,农业则更像一个生财的行当。

因此,中国人普遍种植的是稻、麦、黍等自给自足的粮食作物。

而罗马更喜欢种植葡萄、橄榄卖与他人。

于是,在原罗马帝国境内,才会有橄榄、杏仁、无花果、枣等多种经济作物的炭化种籽,以及专用于果园、苗圃的农具出土。


当年的罗马市民,还喜欢洗浴和看戏。

这次展出的一件戴克里先浴场的有铭文的地面镶嵌画砖,即使放到今天看仍不失精美。

而另一件古罗马浴场中的排水系统,则结构精密复杂。

铝或青铜制成的弯管、分流器、水泵、水阀样样齐全,如果不看说明牌,很多人会误以为这是大工业时期的产物。


其实,公共浴场对于当年的罗马人来说不仅是洗澡的场所,还是社交、休闲的去处。

人们在进入公共浴场后,通常会先进行热身运动,比如摔跤、打拳、做体操,然后再进入浴室。

沐浴完毕,罗马人还要在浴场里聊天、赌博或让奴隶按摩一番。


除洗浴外,罗马人对观赏各类表演也颇为钟情。

也许是征服世界的战争造就了罗马人好斗的性格,当年令罗马观众称绝的很多戏目在今人看来都极为残暴。

罗马戏剧中的打斗情节往往需要演员真刀真枪地实战。

据说有一出剧的结尾,罪有应得的坏人被熊撕成了碎片。

演出时,扮演坏人的演员会在最后一幕由一个死刑犯替下,然后便是观众最为期待的恐怖场面。


与罗马相比,秦汉时代中国的文艺表演要温和许多,但观者对伶人的态度也并非充满善意。

为了取乐,汉代的贵族经常强令侏儒进行说唱表演。

演出时,侏儒们上身赤裸,下着肥大的长裤,时而击腹作鼓,时而吐舌耸肩,以此滑稽的姿态取悦观众。

其实,最受汉代人喜爱的娱乐活动应是博弈。

就像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六博具中,一个骰子竟然有18个面,只可惜其玩法如今已失传。


死后的生活,不论是在罗马还是中国,都是一件重要的事。

此次展出的马王堆出土的彩绘棺材,与意大利那不勒斯出土的有夫妻胸像的石棺,就都极尽装饰之能事。

中西虽然传统不同,但是对于墓葬都是很讲究的。

据专家介绍,尊贵的王侯要使用重要的殓具,比如中山靖王刘胜夫人窦绾的金缕玉衣,王公贵族下葬时还有丝绸做的幡,各种陪葬的陶器、人俑、漆器。

而古罗马则会用各种器物来盛装骨灰,从大理石、陶罐、青铜罐,一直到在当时被视作高精尖技术的玻璃罐子。


千年后的交集
在秦汉与罗马并立的几个世纪里,两大帝国都曾试图与对方建立联系,而所谓的“试图”,就是跨过横亘于两国之间的安息。


罗马对中国的兴趣最初来自丝绸。

汉武帝时,张骞两度出使西域,中国的丝绸、漆器、炼钢技术随之传到了中亚,后又经由安息等国进入罗马。

然而此一“经由”却让罗马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因为在罗马市场上,安息商人把丝绸的价格提高了至少100倍。

尽管如此,这种昂贵而华丽的织物还是受到了罗马贵族的热情追捧。

贵族们竞相追逐的结果是罗马丝价的进一步攀升,以至于为了购买一磅上好的丝织品,罗马人甚至需要付出 12盎司纯金,安息人则因此赚得盆满钵满。


当时的罗马人已经知道丝绸产自东方的一个国家,但因不晓其名,于是便称之为“塞里斯 ”(Seres),在希腊语中意为“丝来之处”。

为了不再受安息商人勒索,并打开与塞里斯直接交易丝绸的通路,罗马曾多次对安息用兵,然而却绝少获胜。

公元前53年,罗马将军克拉苏率7个兵团东征安息,结果军队大部分被歼,克拉苏本人也在战斗中阵亡,只有其长子曾布利乌斯率6000残兵得以逃脱。


富有传奇色彩的是,公元前36年,西汉将军甘延寿和陈汤在与匈奴作战时,发现匈奴军中有一支奇怪的步兵队伍,其作战方式与终日胶着在马背上的匈奴骑兵完全不同。

有史学家推测,匈奴军中的那支步兵队伍就是当年从安息战场中逃出的罗马军团。


在汉代中国,人们习惯称罗马为大秦。

汉朝为通往大秦所做的努力也曾因安息功败垂成。

公元97年,东汉派以甘英为首的使团出访大秦。

得知此事的安息人颇感不安。

为了保住转卖丝绸的利益,当甘英一行到达波斯湾时,安息人故意隐瞒了借陆路也可到达罗马的事实,并且极力夸大在红海上行舟的危险,以此恐吓汉使。

不明真相的甘英果然放弃了出使罗马的念头,两国因此又一次失去了建立官方交往的机会。


直到公元166年,即汉桓帝延熹九年,罗马人终于走进了汉桓帝的宫廷。

然而,今天却有学者认为,这些罗马使者并非“大秦王”派来的,而是几个敢于冒险的商人。

而今的这次“秦汉?罗马文明展”,或许才是两大帝国几千年来的第一次交集。


历史最为神奇职业

我泱泱中华数千年的古代文明,芸芸众生为了生计也逐渐开创出无数职业。

普通人从事着最为人知的"士农工商",而极少数人却终身甚至世代从事着不为人知但是收入丰厚的神奇职业,比如"二皮匠"和"赶尸匠"等。

俗话说"360行,行行出状元。

"但旧时民间的这些个职业,虽然收入丰厚,却是很多人不愿意干,甚至不想与这些行业的人打交道,因为这些个职业非常邪门、恐怖,渐渐地久而久之,成为了民间的神奇传说。

1、仵作早期代行仵作职责的,是贱民或奴隶,直到宋代,这种类似现代法医专业的吏役,才被正式定名为仵作。

据传言,仵作的眼睛能看到很多常人看不见的东西,故若一族人都是仵作,那这个家族隔两三代就会出一个阴阳眼。

不过,这是传说之言罢了。

但当作仵作,验明原因,还人清白,是他们的首要职责。

说到这个,最著名的仵作,非宋慈莫属。

其专著《洗冤集录》,便是中国较早、较完整的法医学专书,也是现代中国法医学专业的必读书籍。

电视剧《大宋提刑官》这样描述宋慈写作《洗冤集录》的由来:为天下刑狱官引以为鉴,愿这公堂内外,不闻鸣冤之鼓。

是的啊,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做官。

2、刽子手刽子手这个职业大家肯定都熟悉,古装影视剧中经常能出现他们的身影。

刽子手或行刑者就是历史对于从事直接处决犯人的职业的人的一种称呼。

据说,历史能从事这一职业的人都必须长相凶恶,并且在成为真正的"刽子手"之前,他必须先做满十五年的屠夫。

就现在留下的资料来看,北京等大城市的刽子手多是从小训练,白天砍冬瓜,在冬瓜上画一条线,随手一刀,必须砍在这条线上,夜晚砍香头,黑漆漆的晚上,拿着刀砍香头上的灰。

等此人不再做刽子手了,,也只能从事屠夫这一职业为生,终生不得转行。

还有,刽子手这职业太特殊,其收入也颇为丰厚,但是也会因职业而失去很多普通人的生活乐趣。

比如,普通人不愿与之做朋友;更主要的是,因为此职业杀生太多,从事的人一般会无后。

历史埃及法老王雌雄同体谜团,女性荷尔蒙过剩长出女性特征

虽然在自然界中有着许多雌雄同体的动物,但是在人类里面却是分两性的,除非是畸形,近期有考古学家发现历史埃及法老王雌雄同体,虽然古代记载为男性,但是许多壁画显示这位法老王有一个硕大的胸部,令人不得不怀疑到底是男人、女人还是人妖。

历史埃及法老王雌雄同体这位法老王在古代上可以说是非常的神奇,他(她)名字叫做阿肯那顿,虽然说他是六个孩子的父亲,但是古代记载却说阿肯那顿从来不与异性接触,那么这六个孩子是怎么来的呢?难道是法老王领养的。

当然不是这样,这位法老的壁画和尸身井研究都具有比较明显的特征,也就是雌雄同体,他应该是同时具备了男性跟女性的所有特征才会这样,历史埃及法老王雌雄同体就可以自行完成受精生宝贝的行为,这也列为古埃及金字塔未解的谜团之一。

检测尸骨查出雌雄同体证据后来专家检测这位法老的尸骨的出,由于阿肯那顿年纪大,头骨出现了畸形。

同时,他还表现出‘阴阳同体’,长着女性体型——胸部突出、臀部较宽,但是从生理上,他是一位男性,他生育了6个女儿。

这位法老王的神奇女性体型可能是由于遗传基因突变造成的,导致他的体内将更多的男性荷尔蒙转换成女性荷尔蒙。

所以出现了历史埃及法老王雌雄同体,总而言之,,他的确还是一位男性,但是长着女性体型。

古代中的阿肯那顿法老王据古代记载阿肯那顿法老与Nefertiti结婚,图坦卡门法老可能是阿肯那顿的儿子或者是他的同父异母兄弟。

埃古古物学家和考古学家唐纳德•雷德福称,我赞同布拉维曼的观点,很可能阿肯那顿法老患有马凡氏症,这种基因紊乱导致体型结构特征变长。

在历史埃及法老王长出女性的特征不算什么,但是只要确定他有男性的器官,人们也不会觉得奥秘,在加上这位法老结婚了还有后人,所以史学家对他的体型记载相对偏少,证明历史埃及法老王雌雄同体全靠现代先进的考古科技。

加入收藏
               

秦汉罗马第一次交集在何时?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