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复活节岛巨型雕像背后的真相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26 点击数:
简介:居太平洋一隅的复活节岛是一个神秘之所,这里矗立着887座来历不明的巨型雕像。

然而最近人们挖开地面,却看到了完全不同的另一种面貌。

  绝大多数人都认为静静矗立在这

【菜科解读】

居太平洋一隅的复活节岛是一个神秘之所,这里矗立着887座来历不明的巨型雕像。

然而最近人们挖开地面,却看到了完全不同的另一种面貌。

  绝大多数人都认为静静矗立在这座面积63平方英里(163平方公里)的小岛上的石像仅仅就是头部的雕像而已。

  但事实是,这些头像石雕其实还拥有身体。

而这样一个秘密是直到近日才由一项名为“复活节岛雕像项目”的研究揭开。

资料图:复活节岛巨型雕像  该项目主管乔·安妮·冯·蒂尔伯格(Jo Anne Van Tilburg)告诉美国福克斯新闻记者说:“那些被拍摄最多的雕像矗立在采石场中,很大一部分被掩埋在地下。

因此可以理解,很多公众并不知道原来这些石像也有身子。

”  根据目前掌握的线索可以认为这些石像大致雕刻于公元1100年直到19世纪之间,随后大批涌入的西方人改变了这里的文化。

  冯·蒂尔伯格来自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科特森考古学研究所自从1992年以来一直在复活节岛从事研究工作,至今已有20年时间。

  但是她最早来这里是在30年之前,并且在这里整整停留了一个季度。

埋在土壤里的雕像  她说:“我爱上了这里的雕像。

我最早是在1981年首次来到这里。

我对这里的石像之多印象深刻,它们似乎触手可及,它们就那样站立在地面上。

我想知道在地面下方它们是何种模样。

”  首先蒂尔伯格对整座岛上的石雕,包括那些被搬进博物馆的石雕数量进行了统计,一共是有887座,不过她认为真实的总数肯能接近1000座。

  随后她开始了下一轮的工作,那就是挖开地面,看看底下究竟是什么样子。

这些石雕的下部之所以被掩埋并非人为,而是久经风霜的结果。

秦始皇陵至今不敢挖掘对于秦始皇陵八大惊奇的猜想

1974年3月的一天,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县一位农民想在村外打一口井,却在打井的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陶瓷人头,谁成想这一惊人的发现竟揭开了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陵墓神秘的面纱。

从那时起,人们对秦始皇陵的探测工作就从未停止,目前出土的4个秦始皇陵兵马俑俑坑,每一个俑坑都能带来全新的认知。

秦始皇生前性情不定,骄纵跋扈,死后的陵墓也一样扑朔迷离,成为中国考古史中最难破解的谜团之一。

时至今日,除了使用科技手段对秦始皇陵进行探测外,秦始皇陵依然保持着原有的风貌,秦始皇陵到底有多少我们所不知道的奥秘?又为何时至今日还不挖掘呢?新中国成立之后,考古队员曾对明代万历皇帝的陵墓定陵进行过主动挖掘,可是这次发掘却带给中国考古界一次惨痛的教训,也让秦始皇陵的挖掘暂缓了脚步。

从定陵中出土了一些纺织品,包括了大量的龙袍凤衣,锦被等物品,虽然长期被埋在地下,可这些物品色泽光鲜,活灵活现,价值连城。

在令考古队员惊叹的同时,如何进行保存却难坏了众人,这些奢侈品一旦接触到空气,很容易发生氧化,因此隔绝空气成为首要条件。

有些队员建议把纺织品像古画一样装裱起来,背后衬用韧性比较大的纸张,这样方便书卷。

还有队员建议在浆糊中加入防腐剂,这样可以长久地将奢侈品保存下来。

在定陵还没有发掘完,第1次出土的丝制品已经出现了变色、变脆、变硬的现象,原本鲜艳的刺绣产生了黑斑,逐渐发霉,造成了不可逆的损坏。

没办法,大家只能抓紧抢救文物。

当时我国的文学家沈从文还去看了这些丝织品,发现技术人员在装裱的时候竟然将反面装裱了起来,当时沈从文问道,不是应该露出正面吗?。

技术人员却回复研究结构不也应该看反面吗?由于技术人员当时不懂装裱原理,所以造成丝织品依然毁损严重。

尽管沈从文指出研究反面也不能把反面装裱起来,但技术人员却置若罔闻,以至于以后展出的定陵丝制品只能使用复制品。

遭受同样悲惨命运的还有帝王的三具棺椁,现在我们去定陵参观,会看到地宫中安放着三口巨大的棺椁,可这三口棺椁并不是用金丝楠木制作而成的,而是用水泥和石灰制造的复制品。

那么真正的棺椁去了哪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当时的工作人员直接将金丝楠木制成的棺椁扔到了城外的山沟里。

1959年9月30日,当时定陵博物馆开馆,由于装入了太多的文物,仓库根本放不下那么多物品,于是直接把体形硕大的棺椁扔到了山下。

一个星期之后,定陵棺椁被扔的消息传到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夏鼐耳中,当他得知这个消息后,气得全身发抖,立刻要求定陵博物馆赶紧将棺椁捡回来。

当工作人员到达山谷后,却发现空荡荡的山谷里早已经没有了棺椁的踪影。

一打听才知道三口棺椁都被山下的群众给捡走了,一对夫妇把一个棺椁重新打了两口棺材,结果刚一做好棺材两人就一命呜呼,另一家用金丝楠木做成了一个大柜子,结果家里的4个小孩跑到里面玩,被扣在柜子里出不来活活闷死。

文物的损失让众人痛心不已。

有了这样的前车之鉴,考古界达成了一个共识:不要主动去挖掘帝王陵墓,让这些人类最伟大的遗产完整地保留下来。

由于秦始皇陵墓葬中的氧气已经消耗殆尽,细菌活动非常的微弱,整个墓葬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微环境,如果强行把墓葬打开,很容易破坏墓葬的平衡,给陪葬品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在马王堆汉墓的开采过程中就发生过这样的惨剧,考古学家挖到了一个漆鼎,揭开盖子之后发现里面飘着几片藕片。

可令专家们没有想到的是将藕片取出之后,在众目睽睽之下,这些藕片居然消失不见了。

这是因为藕片取出之后,由于在缺氧环境中接触到了新鲜的氧气,立刻造成了氧化反应,所以在挖掘墓葬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保证文物的安全。

比较稳妥的方式就是在秦始皇陵开采前,在上面罩上一个考古舱,考古舱是一个玻璃型的容器,可以控制现场的湿度和温度,降低工作人员带入微生物或者细菌的几率,最大程度上保护文物。

不过秦始皇陵墓的面积不是一般地大,皇陵地宫开口最上层的封土长度就达到了170米,宽150米,比两个足球场地还要大。

墓葬的底部东西长80米,南北宽50米,刚好4000平方米,相当于10个标准的篮球场,而整个地宫高15米,相当于5层楼,这还没算上上面的封土层。

#p#分页标题#e#如果想建造一个恒温恒湿的考古舱,面积要比三星堆还要大上几倍,中间还不允许立柱子,否则会破坏整个遗址的面貌,这不仅考验着施工技术,还要不断投入真金白银,只有在巨额经费的支撑下才能完成这一考古舱。

我国还是《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成员国之一,秦始皇虽然是中国最伟大的文明之一,可它同时也是中国第1批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后,秦始皇陵已经不再专属于中国,而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因此我们必须要遵循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保存现状,恢复原状,可逆性、可识别性和最小干预。

换句话说就是能少折腾就少折腾,能先保护就先保护。

从2013年开始,秦始皇陵考古院就开始对秦始皇陵西侧的1号陪葬坑中进行持续的挖掘,1号墓葬一共有三个陪葬坑,南边的陪葬坑基本挖掘完毕,北边的两个陪葬坑里也出土了大量文物。

可喜的成果集中在2021年,从1号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珍贵的国宝级文物。

其中就包括金骆驼,银骆驼,金舞袖俑、镶嵌着琉璃的银猎犬以及15个一组的编钟。

这些考古成果证明该墓的主人地位高贵,仅陪葬坑就如此地奢华,不仅再次唤醒了我们对于秦始皇陵八大惊奇的猜想。

其中不少猜想都有大量科学技术的辅证,仅需挖掘秦始皇陵后进行印证。

1、封土岭的高度封土岭是整个陵园中仅存的地面建筑,封土岭是由一层层的土夯筑而成,在封土四周的断面上,我们可以看到上下叠压的封土层。

有一种说法是秦始皇活了50年,所以对陵园封土的建筑高度有了自己的要求,那就是建造50丈的封土。

秦汉时期的50丈相当于现在的115米,历代学者都开始对封土层进行了考察,明代学者杜牧就曾经进行过实测,不过他的记载却只有14米高。

1917年,法国学者威客对封土岭进行调查,测得的封土高度为46米,由此在实际测量的情况下,他提出封土的外形并非一个完整的四棱锥体,而是一个三层的台阶状。

经过数十年的研究,人们对于封土高度的认知越来越深入,根据秦始皇陵南高北低、中间高两边低的结构,秦始皇陵的封土其实并不是一个统一的高度,而是根据山势建成的有一个起伏不断的封土层。

因此它的垂直高度也并不是一个固定的高度。

2、举世瞩目的九层高台考古学家一般将没有人类活动过的原始土层叫做生土,生土往往是由于风化、洪水等原因形成的,颜色单一、质地一致,所以非常好辨认。

人类活动过的土层被称为文化层或者熟土层,熟土层情况复杂,里面有很多人类活动的残存痕迹,古人往往会将建筑的土层夯实,让他们变得坚固,这就变成了夯土层。

在封土层之下就有一层厚厚的夯土层,考古人员用洛阳铲取出了一些泥土进行化验,这里稍微介绍一下,洛阳铲头刃部呈月牙状,剖面呈半桶形,将洛阳铲插到地下后,提起时会带出一铲的泥土,这些泥土就成为我们窥探秦始皇陵最为重要的依据。

由于封土很厚,要查明封土之下的情况,需要非常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所以最开始考古人员采用钻孔的方式钻到了16米之下的封土层。

经过详细的勘察,我们发现在封土层下有一座高约30米的9层高楼,高楼上窄下宽,台阶使用木质结构,屋面覆盖着瓦片,高楼顶部与封土表面仅一米之差。

那么为何秦始皇要在陵墓中建造九层高台呢?这个现象在《汉书·贾山传》中有过记载(始皇)死葬乎骊山,隶徒数十万人,旷日十年。

下彻三泉,合采金石,冶铜锢其内,漆涂其外,被以珠玉,饰以翡翠,中成观游,上成山林。

上成山林比较好理解,指的是巨大的封土像山一样,上面种植密密麻麻的树木,中成观游中的观指就是一种高台建筑,指的便是9层之台。

秦汉人有一种朴素的死亡观为事死如事生,指的是人死了之后并不是真正的死去,他的灵魂仍然存在于后世,接受祖子孙后代的供奉和祭祀,因此陵墓中需要建造一个类似于观景台的建筑,俯视万物众生,站在巍峨9层之台仰望巍峨的骊山,看着浩浩荡荡的渭水和咸阳的百姓,感叹一声这才是朕打下的江山。

正是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九层之台被建在了陵墓里,成为了一种奇怪的建筑。

3、秦始皇陵地宫中的天文形象图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秦陵地宫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夏鼐由此推测上具天文代表地宫顶部摹写着四神二十八星宿的天文图像。

洛阳的壁画星像图用色彩描述在12块长方砖上,被认为是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星象图。

#p#分页标题#e#星象图最东边是太阳图,中宫是北斗及与其相关的五车、贯索,然后是东方的心、房,西方的毕、昴、参,北方的虚、危,南方的柳、鬼等九宿,以及月亮图、河鼓和织女。

在主室顶部会有代表天空的除日、月云和飞朔在流云之间的各种仙鹤外,还有用青莲色、白色和黑色三色勾绘的两个大的同心圆圈,在这两个圆圈之间绘有星辰八十余颗,这便是古代天文中的二十八宿图。

秦始皇陵地宫的星象图很可能类似于西安交大汉墓的形式,而且更具写实性,彩绘更精致,制作更精美。

4、秦始皇陵地宫中的水银护城河1981年,研究人员在对秦始皇陵进行大规模测试时发现土壤中在1.2平方米的范围内有一个强汞异常区,汞含量高于陵墓外含量八倍。

如此异常的汞含量意味着地宫中有大量的水银挥发,这也印证了上面提到的上具天文的后半句下具地理。

古人希望长生不老,因此从汉代开始盛行大规模炼丹术,通过加热汞化物获得水银,汞除了被用于炼丹外,还可以制作鎏金鎏银的器具或者作为颜料使用。

可秦始皇陵中的水银含量远远超出大家的想象,估计用量在100吨左右。

为何会用如此多的水银?司马迁的解释是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才能下具地理,也就是说水银代表着大秦王朝的海纳百川。

在战国时期齐王墓等墓中就曾有水银的记载,可用量却远远不及秦始皇陵。

要形成这一气势磅礴的局面,水银的含量能不大吗?也有人认为水银有剧毒,可以阻止那些闯入的盗墓者,或者起到防腐的作用,但其实这却并不是秦始皇真正的初衷,因为在当时水银有毒的事实还未被发现,水银防腐的作用也是到了宋朝才被知晓。

当时为了这一百吨水银也是煞费苦心,四川东南一带是春秋战国时期汞矿的产地,可要将其运到关中却需跨长江,溯嘉陵江而上,走巴山,过汉水,经过千里栈道才能到达。

运输100吨水银的难度可想而知,这种厚葬的习俗也就只有秦始皇能够完成。

5、地宫中有道防水大坝《史记》中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馀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

穿三泉指的是穿过了三层地下水。

秦始皇陵附近的水文资料显示,第一层地下水距地面约为16米,那么穿过三层这样的地下水有多深呢?公元前210年,秦始皇50岁生日时,宰相李斯向其报告,我带着72万人修筑骊山陵墓,挖到很深后火已经打不着了,每一次凿墙壁只能听见空洞洞的声音,好像已经挖到了地底下。

对此,秦始皇说旁行三百丈葬之,换句话说秦岭地宫又向下挖了很深,这样深的位置带来了一个严峻的问题,那就是如何解决通风阻水的问题。

为此,地宫内建设了一道防水大坝,这道大坝其实就是一堵墙,底部由17米厚防水性很强的清膏泥夯成,上面由84米宽的黄土夯成,这样就挡住了地下水由高向低渗透,在排水的同时有效保护墓室不会遭到水浸。

这一套阻排水渠相当有效,与都江堰有的一拼,北京国家大剧院也是通过这种方法来解决水浸问题的。

6、地宫中有防盗设施为了保护自己的陵墓安全无忧,秦始皇也费尽心思,他首先在地宫周围填埋了大量的沙子,形成了沙海,这样就让盗墓者无法通过挖洞进入墓室。

其次在《史记》中记载了暗弩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位置在墓门内,通道口等位置,当盗墓者无意间触动机关,必将被强弩射死。

最后,与强弩配合的还有一些类似于陷阱的设施,或踩空摔死或被机关挤死。

目前来看,除了陪葬坑确实有很多盗洞外,通往秦始皇陵的墓室从未有穿入者,这证明里面的陪葬品依然完好无损地保存着,等待着人们对其进行发掘。

7、殉葬人数超过十万,其中还有洋劳工秦始皇陵从公元前247年开始建设,到公元前209年秦始皇突然驾崩,期间陵墓一共建设了38年,最高峰时有72万人参与到了陵墓的修建之中,在没有任何运输工具和机械设备的情况下,所有的材料只能通过人力来运输,为了集中力量,劳工们呼喊的号子声声入耳,步步挪动,其工作量之大,令人瞠目结舌。

这些劳工有一些经受不住长期的劳作,最终累死在了岗位上,就算没有累死,在陵墓完工之时,为了防止秘密外泄,这些劳工也会封死在陵墓之内,伴随着陵墓的秘密与世长辞。

#p#分页标题#e#在对兵马俑进行挖掘时,曾经发现过大量的白骨,通过DNA数据检验,可以确定大部分劳工来自于河南,江苏,河北,其中还有一具2200年前具备欧亚西部特征的人类遗骨。

这位典型的波斯人也是修建陵墓的劳工,由此可知在人员不充足的情况下,一些洋人命运也非常的地惨。

8、陪葬品究竟有多珍贵秦始皇自喻功过三皇五帝,死后盛葬空前。

陵中有价值连城的各种陪葬品,秦始皇身穿金缕玉衣,在金碧辉煌的棺椁中装满了金银首饰,珠宝玉器。

从出土的陪葬坑规模来看就异常盛大,很多都是国宝级文物,比如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迹的兵马俑,二号坑出土的19把青铜剑,剑身上共有8个棱面。

考古学家用游标卡尺测量,这8个棱面误差不足一根头发丝。

作为我国所有帝王陵墓中最为庞大且神秘的一个,秦始皇陵将会带给我们多少的惊喜依然是一个未解之谜,我相信其中必然有大量的稀世珍宝,有生之年,我们一定能够将这些未解之谜呈现在世人眼中。

国庆千岛湖自驾游攻略路线

千岛湖是一处有着优美自然风光的地方,并且这里景色优美,环境清幽,空气清新,更是一处非常值得游玩的好地方,那么国庆假期去千岛湖怎么玩呢,关于具体的游玩攻略下面一起了解下。

DAY1天迹热气球俱乐部 252元/单人,488元/双人网红热气球,是情侣们都爱的吧,热气球象征着浪漫和梦想,和最爱的人一起坐热气球俯瞰天空~附近还有越野车吊桥可以玩哦,很适合情侣闺蜜一起耍!!啤酒小镇啤酒小镇有各种卡丁车,还有网红灯塔!小镇真的大五颜六色的,特别适合拍照,穿个可爱一点的衣服真得很出片啦,小朋友很多,博物馆里面需要门票哦!骑龙巷“小重庆"老街有夜巿店铺建在每层台阶旁,还有各种粉条,很好吃的!DAY2富文乡中心小学电影《我和我的家乡》里的学校,青山间的一所色彩斑斓的最美小学天屿山观景台千岛湖最爱最难忘的一个景点!!气不好赶上没人癌看到了绝美夕阳千岛湖绿道骑行全长150公里时间不够,秋高气爽真的太适合骑行约会啦,看江南山川被秋色浸染,看碧绿湖水被夕阳染红,把千岛湖的美色都尽收眼底~网红灯塔就在洲际酒店灯塔就在附近,去了还能偶遇了求婚现场~DAY3芹川古村拥有7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古雅的徽式建筑沿水而建,村民质朴路,程较远开车一个半小时,时间紧迫的可以选择不去黑榜:农夫山泉物流基地被誉为“杭州小镰仓”,太远拍照不值得!千岛湖森林氧吧,据说坑且项目贵也不值得去~中心湖区梅峰岛看300多个群岛口东南湖区桂花岛看猴子——天池岛——黄山尖看天下为公

加入收藏
               

挖掘复活节岛巨型雕像背后的真相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