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希战争获胜的关键是什么?是斯巴达和他的三百勇士吗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20 点击数:
简介:人们在谈论历史上著名的波希战争时,可能最先想到的是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及他的300勇士。

不错,古希腊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的确是抗击波斯入侵的英雄,他亲自率领300勇

【菜科解读】

人们在谈论历史上著名的波希战争时,可能最先想到的是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及他的300勇士。

不错,古希腊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的确是抗击波斯入侵的英雄,他亲自率领300勇士镇守温泉关,力抗波斯国王薛西斯的几十万大军,最后全部阵亡。

后来,希腊人民在他们阵亡的地方竖立了一尊石狮子状的纪念碑,并刻上了这样的铭文“异乡人,你若到斯巴达,请转告那里的公民,我们阵亡于此地,至死尤恪守誓言”,何其悲壮。

列奥尼达和300勇士 但是令希腊人在这场战争中最终获胜的最大功臣,并不是列奥尼达及他的300勇士,而是希腊的海军统帅地米斯托克利。

众所周知,当时波斯大军是分水、陆并进的,如果没有地米斯托克利指挥的希腊海军,在萨拉米大海战中大败波斯舰队,最终迫使薛西斯退兵,即使列奥尼达没有阵亡,而且守住了温泉关,波斯大军一样可以通过水路,从后方包抄温泉关,列奥尼达同样面临的命运。

当初希腊人在中取得胜利后,暂时解除了来自的威胁,而参加过马拉松战役的地米斯托克利登上了雅典的政治舞台。

他与其卓越的战略目光,在雅典政坛上极力主张发展海军,但由于暂时见不到波斯帝国的威胁,雅典人民起先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于是地米斯托克利就极力鼓动雅典,对世仇岛国埃伊纳发动了战争,其结局是埃伊纳被征服,而通过对埃伊纳的战争,雅典建立起了一支强大海军。

地米斯托克利 当波斯帝国薛西斯再次发动对希腊的战争后,包括雅典与斯巴达在内的31个希腊国家结成同盟,此时雅典虽然拥有希腊最强大的海军,但地米斯托克利为了保持这个同盟的团结,他主动提出由斯巴达人出任海军统帅。

虽然斯巴达人拥有最强大的陆军,但是斯巴达人却不善于指挥海军,所以他们处处要向地米斯托克利请教,因此地米斯托克利实际上还是掌握了海军的统帅权。

在温泉关战役后,列奥尼达阵亡,波斯的几十万大军直扑雅典,但地米斯托克利却坚信雅典海军的力量,他劝说大家放弃雅典城,在海上同波斯大军进行决战。

虽然有一些雅典人反对这一主张,但雅典政府、军队以及大多数雅典人均听从了地米斯托克利的指挥,此后便发生了著名的萨拉米湾大海战。

地米斯托克利指挥希腊海军,将大约六百艘波斯军舰诱入雅典外的萨拉米湾,然后予以一举歼灭,从而赢得自马拉松战役以来,雅典对波斯的又一次辉煌胜利,同事也奠定了以后一个多世纪的雅典海上霸主地位。

薛西斯 公元前480年,波斯王薛西斯率战船1200余艘,辅助船3000余艘,总兵力号称50万人,水陆并进,再次大举入侵希腊。

面对波斯军队的水陆夹击,集中在雅典城南萨拉米海湾的希腊联合舰队发生了动摇。

他们认为光凭这一点兵力,对能否打败波斯大军毫无信心,甚至有些城邦的人打算把船驶离萨拉米海湾,回去保卫自己的家乡。

在这关键的时刻,地米斯托克利挺身而出,他建议召开军事会议,商讨作战方略。

在会上,地米斯托克利慷慨陈词,指出必须把战船集中在萨拉米海湾和波斯海军决战,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他说,波斯战舰虽多,但船体笨重,因为港窄、水浅的萨拉米海湾,能够充分限制波斯海军的优势,而且波斯水手们也不熟悉海湾水情和航路。

而希腊人正相反,战船体积小,机动灵活,非常适合在这个狭窄的浅水湾中作战,加上水兵们在本国海湾作战,熟悉水情、航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庞大的波斯舰队 因此,提米斯托克利断言:"我们的舰队在窄海中作战,可以以少胜多。

如果撤出萨拉米湾,在开阔的水面上决战,全希腊都要同归于尽。

",尽管地米斯托克利说得很有道理,军事会议后开了两次,众人还是听不进去。

眼看战机就要失去,地米斯托克利焦急万分。

突然,他脑际灵光一闪,想出了一条妙计,为什么不请波斯人来帮一下忙呢?于是,他叫来自己的一个贴身卫士,交给他一封密信,让他去向波斯王告密,说现在希腊海军人心浮动,不敢交战,都想逃出海湾。

薛西斯见到密信,十分高兴,立即下令严密封锁海湾,不准放过一条船。

萨拉米大海战 公元前480年9月23日凌晨,波斯舰队完成了对希腊舰队的包围。

海湾西口,200艘埃及战舰按时到达指定位置,堵住了希腊舰队的退路,海湾东口,800多艘波斯战舰排成三列,将海面封锁得严严实实。

此战薛西斯是志在必得,他把指挥权交给海军将领阿拉米西亚,自己在萨拉米海湾附近的一个山丘上搭起帐篷,准备悠然观战。

而站在他身边,手拿纸笔的史官,也正准备如实记录下波斯海军的辉煌胜利。

就在希腊人为是战还是逃的问题而争论不休的时候,一位反对过地米斯托克利的将领突然从门外闯进来大叫道"停止辩论吧,准备战斗吧!波斯人已经完全把我们包围了。

"。

众人见事已至此,这才决心听从地米斯托克利的命令,在萨拉米海湾同波斯海军决战。

波斯舰队遭遇飓风袭击 被逼到绝境的希腊联合舰队,在地米斯托克利的指挥下,迅速展开了阵形。

科林斯舰队开往海湾西口顶住埃及人的冲击,主力舰队分为左、中、右三队,集中在海湾东口,与波斯主力抗衡。

本来希腊海军只有战船358艘,而波斯庞大的海军却拥有1207艘战船。

但在战役开始前,由于不熟悉天气、航情,波斯海军在实施包围行动时,先后两次遇到飓风的袭击,竟有600艘战舰随风飘碎,战斗力一下就先损失了一半。

战斗开始后,双方战舰在性能上的优劣也很快显示出来。

雅典的新式三层战舰长40-45米,170名桨手分别固定在上中下三层甲板上,体积小、速度快、机动性强,吃水浅。

而波斯老式挂帆战船,体积大、速度慢、机动性差、吃水深。

提米斯托克利发挥自己船小快速的优势,机智地指挥雅典战船不断地向波斯战船作斜线冲击,利用船头一根长约5米的包铜横杆,先将敌舰的长桨撞断,然后调转船头,用镶有铜套的舰首狠狠冲撞波斯战舰的腹部。

萨拉米大海战 波斯战舰就这样一艘接一艘地被撞沉,经过一番激战后,波斯前锋舰队抵挡不住,被迫后撤。

而从后面增援的波斯战舰并不知道战况,它们笛鼓齐鸣,向前猛冲。

由于正值顺风,鼓成满帆的后援战舰冲入海湾,正好同后撤的前锋舰只迎头相撞,乱成一团。

地米斯托克利见此情景,乘机指挥全军。

波斯舰队进退两难,被冲撞得,毫无还手之力,海军统帅阿拉禾西亚见败局已定,只得狼狈后撤。

波斯国王薛西斯在山头上,从头到尾目睹着这场海战的经过,无奈地看到波斯战舰沉没的沉没,被擒的被擒。

八个小时的激战,波斯舰队200艘战船被击沉,50艘被俘获。

面对失败的现实,薛西斯不得不开始考虑整个远征军的前途。

一来海军已经战败,陆军最基本的后勤供给失去了保障,二来希腊海军可能会乘胜直扑赫勒斯邦海峡(即达达尼尔海峡),截断他的归路。

于是,他命令残存的战舰迅速撤到赫勒斯邦海峡,几天后,薛西斯留下一部兵力在希腊继续作战外,自己率领其余部队退回到小亚细亚。

希腊舰队大胜波斯舰队 萨拉米海战是希波战争中,继马拉松战役、温泉关战役之后,具有决定性的一战。

从此之后,希腊开始由防守转为进攻,最终把波斯军队赶出了希腊本土。

地米斯托克利在萨拉米海战中英勇机智的表现,使他名扬希腊半岛。

为了表彰他的功绩,希腊人奖给他一辆漂亮的战车,又给他戴上了一顶象征最高荣誉的橄榄花环。

第二年,希腊联军在普拉提亚消灭了薛西斯留在希腊的陆军,大约同时又在小亚米卡尔海角消灭了波斯在那里的残存海军。

公元前449年,希腊军队在塞浦路斯彻底打败了波斯,双方订立和约,至此,持续了约半个世纪的希波战争,最终以希腊获胜而告终。

地米斯托克利 萨拉米湾海战以后,地米斯托克利的个人声望和权力也达到顶峰。

但是,雅典人害怕出现另一个军事独裁者,结果地米斯托克利被放逐。

被放逐的地米斯托克利起先住在阿尔戈斯,不久他又到了小亚细亚。

后来,雅典人对波斯发动了进攻,波斯人抵挡不住,波斯国王强迫地米斯托克利,率波斯海军与雅典军队作战,地米斯托克利觉得无法面对自己的祖国与军队,于是饮鸩自尽,这也就是为什么世人只知列奥尼达和300勇士,而很少有人知道地米斯托克利。

随机文章中国史上最可怜的皇帝为何是隋炀帝杨广中国无法挖的三大墓,秦始皇陵发掘44年无人敢挖(技术菜)牛鞭效应可不是用来壮阳的,而是商品销售流程中产生的波动现代懒人翻身的懒蚂蚁效应,懒于杂物勤于思考(未来管理人才)须佐能乎vs外道魔像,宇智波斑的须佐恐被外道魔像碾压

在清末对外战争中,淮军和湘军的战斗力差距为什么会那么大?

清末的淮军和湘军相信大家都知道,他们打败了的太平军,歼灭了北方的捻军,支撑着岌岌可危的大清长达数十年之久,在国内战场堪称“劲旅”。

可到了对外作战中,两者之间的差距立马就凸显出来了。

清末对外作战中,取得了两次重大的军事胜利:一是率领以刘锦堂部两万老湘军为主力收复新疆,为祖国收复了1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二是湘军王德榜率领的老湘军二十一营在镇南关配合冯子材取得的大捷,打败了法国侵略者。

可这两次对外作战,皆不见淮军的影子,如果真要说有的话,那就是1875年淮军刘铭传部带着几万人在陕西大吃大喝,就是不肯入甘肃和新疆作战,以及1884年淮军部在面对法国兵时惊慌失措,仓皇而逃。

那么问题来了,同样是内战中的“劲旅”,可为何到了对外作战时,差距会如此之大呢?下面我们就简单来分析下。

一来是在将才的选用上 在这方面,湘军(至少是高级将领)在道德和能力上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

湘军初创时,就曾提出四条:“带兵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急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大抵有忠义血性,则四者相从以俱至;无忠义血性,则貌似四者。

终不可恃。

” 道义和忠义,始终都是湘军选拔将领时永不放弃的两个要求,他们的将领主要靠儒家传统道德来教育和约束自己。

湘军的主要将领几乎全部都是儒生,比如罗泽南、王鑫等是理学家,是个学者,则是进士出身。

这些人有种理想主义,有为理想的决心,这样的将领才能适应战争的特殊需求。

我们再来看淮军将领,完全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

淮军将领中读书人不多,主要将领中,也就只有潘鼎新是个举人,另外如程学是太平军的降将,刘铭传是盐贩子出身,张树声、张树珊以及周盛波、周盛传兄弟则基本上都是地痞一类的人物,靠办团练起家的。

吴出身行伍,曾做过中下级军官。

他们这些人出身比较低微,没有什么道德和理想,重利不重德。

所以在国内战场上尚能依靠火力掩饰一下,可一旦面对强悍的外敌时,没有忠义血性的本性就暴露出来了。

1884年时,张树声、潘鼎新怕死不肯作战被革去督、抚职务;中日甲午战争中,叶志超千里大溃逃等等。

这些人毫无道德和忠义血性可言。

二来是在士兵的选用上 湘军选兵必须是亲自招募,绝不假手他人,而且选择标准极为严格,要求技艺娴熟,,朴实而有农夫土气者为上,油头滑面,有市井气者,有衙门气者,一概不收。

曾国藩曾一再强调“但求其精,不求其多,但求有济,不求速效,练一收一人之益,练一月收一月之效”。

在这样的严格选拔、训练、管理之下,湘军的士兵素质普遍都比较高。

而且他们来自一个地方,互相比较了解,也比较团结。

而淮军基本上就是个大杂烩了。

在士兵招募方面兼收并蓄,士兵的来源参差不齐,张树声、刘铭传、周盛波、潘鼎新、吴长庆这些人中,有的是来自流氓集团,有的是来自团练,而战斗力好的程学启部就是由的降军所组成的。

李鸿章受西方的影响比较深,武器装备基本都是以洋枪为主,打内战时,这点要比湘军好不少,可一旦要和敌人肉搏时,淮军战斗力意志薄弱的缺点就显露无疑了。

三来是在战斗意志的形成上 湘军重视的是道德和个人操守,追求的是儒家保家卫国的境界,砥砺品格,信奉实干。

而淮军多是廉耻之心而唯利是图的小人,李鸿章明知这些人的真实面目,却还仍旧委以重任,其直接后果就是吏风日下,士兵素质、斗志和士气都远不如同时期的湘军。

写《太平天国亲历记》的英国人林利对淮军直接就是,可在西线见到湘军时却高叫“他们的勇敢是清军中前所未见的”。

湘军拥有勇猛的战斗风格和坚强的战斗意志,在对外作战中,这种精神力量要远比几件西洋火器好使得多,“吃得苦,霸得蛮,舍得死”的湘军精神,在对外作战中表现得是淋漓尽致。

淮军也颇有些悍将,这些人当年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时都是一把好手,可他们面对的是乌合之众,一旦遇到同样也拥有西洋火器的正规军时,他们就一败涂地了。

在甲午战争中,唯一敢跟日军肉搏的就是湘军,牛庄战役惨烈战败,也是湘军最后一缕夕阳。

所以说,一支军队,就算你武器装备再牛气、再先进,可没有敢于亮剑精神的话,始终不能作为国家的依靠。

随机文章齐齐哈尔干尸复活之谜,被埋复活极力挣扎身连胎盘盘点b站十大洗脑神曲,让您欲罢不能走火入魔(内附试听)详解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区别,前者速度15倍音速无法拦截太阳系是否稳定,太阳系为什么很稳定(太阳系并没有那么稳定)希腊火神赫菲斯托斯,出生就注定了他悲凉的一生(可怜人)

她嫁给自己的小叔子,后来独揽大权成了战争狂人

中华上下五千年,出了数不尽的英雄好汉,也涌现出了无数的奇女子,比如,比如窦等,她们都是女子中的枭雄,一度独揽大权,权倾天下,比许多碌碌无为的男儿还要生猛。

今天要说的,是另一位女强人,她拥有一副女儿身却有一颗不输于男子的心,她因为骁勇善战,一度被视为我国古代第一战争女狂人,她就是的梁皇后。

在中国古代社会,由于封建思想的作祟,做为一位女性,地位都是比较低的。

身为皇后,虽然拥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特殊权力,但要参与朝廷政事也不是很容易的事。

梁皇后原本是西夏的一个汉人大族,成为皇后之前,已经嫁给了别人为妻,那她是如何坐上皇后这个宝座的呢?想要理清这错综复杂的关系,这还要从几个关键人物开始说起。

想当年西夏的开国皇帝李元昊,在年轻的时候也算是一位有能力的明君,他制定了一系列举措,进一步巩固稳定了疆土,朝廷上下也是一片和谐。

但这样的日子没能持续几年,后来这位皇帝就开始了自己纵情声色、暴乱荒唐的生活。

李元昊能成功能成为西夏的开国皇帝,他的妻子和妻子所在的家族功不可没。

但后的李元昊并没有感恩,他对妻子的家族开始了打压,甚至废掉了皇后。

他看到自己儿子宁令哥的妻子年轻美貌,竟动起了歪心,将她抢了过来占为己有,还立为了“新皇后”。

无法忍受夺妻之恨的宁令哥,又受到身边人的教唆,持刀伤了自己的父皇,李元昊最终因为伤势过重不治身亡。

不过伤害了自己父亲的宁令哥也没有得到好的下场,最终他被身边的大臣所害,下场也很惨。

李元昊死后,太子李谅祚继位,但李谅祚此时刚出生不久,年幼无知的他自然无法治理朝廷要事,就这样朝廷大权被他的母亲没藏皇太后把持在手中。

但没藏皇后在李谅祚九岁时就死了,说起原因来也很尴尬,这位皇太后大权在握后,因为死了丈夫,有点寂寞,所以她饲养了不少的男宠供自己玩乐。

天下美男自己随手可得,喜新厌旧自然是常事,就这样,她外出游玩时,被一位被宠幸过又被抛弃的男宠杀掉了。

顿时,朝廷上下又陷入一片混乱,这个时候没藏皇太后的兄长把持了大部分政权,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势力,他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李谅祚。

而此时李谅祚虽然年纪还小,但形势逼迫他早熟,他知道自己现在的势力比不上舅舅,只能装作言听计从的样子迷惑对方,心底对他们却恨之入骨,盘算着什么时候能扳倒对方。

一年一年的过去了,李谅祚也慢慢长大了,势力也越来越强,他与舅舅的势力经常暗中较劲,朝廷上下的局势一度非常紧张。

两方势力虽然暗地里效量不断,但表面上却并不表现出来,李谅祚还经常去舅舅家做客。

在一次做客中,李谅祚见到了自己的嫂子,对她一见钟情。

梁氏本是讹庞儿子的妻子,此时见了身为皇帝的李谅祚也没能控制住自己,很快两人就暗度陈仓,私下里成为了情人。

没多久,两个人的不正当关系就暴露了,最先知道的就是李谅祚的舅舅没藏讹庞,不过这个没藏讹庞是一个太有心计的人,他并没有捅破这件事,相反他威胁梁氏,要梁氏帮助他完成自己夺权的计划。

他让梁氏去把皇帝骗来杀掉,这样自己就可以夺取皇帝这个宝座了。

然而梁氏也不是一盏省油的灯,她权衡了两边的关系之后,表面上答应了讹庞的要求,暗地里却将这个阴谋全部告诉了皇帝。

而此时的李谅祚早已对舅舅没了耐心,再加上得知了舅舅这个阴谋诡计,自然不会再对舅舅心慈手软,接着他就灭掉了整个没藏家族的人。

经过这一事件,梁氏得到了李谅祚的信任,很快她就被封为了皇后。

没过几年,李谅祚出征不幸战亡,梁氏扶持了自己年幼的儿子继位,自己当上了太后,因儿子年纪还小,真正的大权其实全部揽在了梁氏的手中,历史上也多了一位持政的太后。

梁氏本是一位汉人,现在虽然贵为太后,但独揽大权这种做法还是引起了朝廷上一些人的不满,尤其是西夏的贵族们,他们从心底对汉人是排斥的,认为他们没有自己高贵。

为了得到这部分人的认同,梁氏花费了不少的心思。

首先她废除了前皇帝留下的汉化政策,还不断对北宋发动战争,表明自己的立场。

据记载,梁氏把权的十八年里,对北宋用兵的次数,比任何国家都要多,一度成了最让北宋头疼的国家,因此有人称梁氏为“中国古代第一战争女狂人”。

虽然发动战争的次数比较频繁,不过这种做法也磨炼了西夏人,让西夏变得越来越强大。

随机文章每天卖超过700 万碗!只有韩国才有的中国料理—炸酱面盘庚迁殷的历史原因?盘庚如何改变商朝的格局?揭秘水星的水冰之谜,430多度炙热水星上面竟还有冰山存在量子意识为什么被禁止,意识是量子力学的基础/意识可改变物质世界银河系中心是什么东西,恐为超巨型黑洞/距离地球2.6万光年

加入收藏
               

波希战争获胜的关键是什么?是斯巴达和他的三百勇士吗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