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拉宫防雷之谜

干章林/ 摄 壮丽巍峨的布达拉宫,与红山融合在一起,屹立在拉萨河谷这块神奇的土地上。
宫墙红白相间,宫顶金碧辉煌,它是拉萨城的标志,也
【菜科解读】
干章林/ 摄 壮丽巍峨的布达拉宫,与红山融合在一起,屹立在拉萨河谷这块神奇的土地上。
宫墙红白相间,宫顶金碧辉煌,它是拉萨城的标志,也是西藏人民巨大创造力的象征;是西藏建筑艺术的珍贵财富,也是独一无二的雪域高原上的世界文化遗产。
布达拉宫的相对高度为117米,东西绵延360米,南北宽约300米,殿宇楼阁近1000间,面积达12万平方米,如此高的高度,如此大的建筑,在拉萨这个雷电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它在防御雷电灾害方面到底有什么奇技妙招,带着这种疑问,笔者与西藏自治区气象局的防雷专家一起,在布达拉宫管理处处长强巴格桑的陪同下,共同寻求这个谜团的答案。
1200年前,布达拉宫遭受雷电袭击 据史料记载:“布达拉宫始建于6世纪末,8世纪曾遭受雷击……” 这段记述非常简单,但却传递出一个信息,在1200多年前,这个雄伟的建筑曾遭受过雷电的袭击,而且,毁坏程度严重。
这同样也说明了,在1200年前,人们还没有关于雷电的知识,对于防御雷电灾害还束手无策,因此遭受这样的劫难就很容易理解了。
据西藏自治区防雷办主任、高级工程师桑旦分析,当时发生的雷电应该为直击雷,根据当时的条件,还没有太多的现代设备入驻布达拉宫,因而不可能产生感应雷的危害。
近300年时间,没有发生雷电灾害红宫上起到防雷作用的金顶 史料记载:“1645年,五世达赖执掌西藏政教权柄后不久,开始重新修建布达拉宫。
五世达赖圆寂后,由摄政第悉·桑结嘉措继续修建布达拉宫,于1693年完工。
” 非常奇怪的是,自此次重新修建之后的近300年时间里,布达拉宫没有再遭受过大的雷电灾害的侵袭,这让我们感到十分的疑惑。
难道五世达赖在重新修建布达拉宫的时候已经考虑了对雷电灾害的防御?难道在300年前,西藏防御雷电灾害的技术就已经成熟,并及时运用到了具体的生产实践之中?他们采用的是什么样的避雷技术,在没有现代防雷理论的指导和防雷仪器的检测下,布达拉宫近300年时间没有遭受雷电的袭击,这在重建时使用了大量的铜、金等金属建筑材料的情况下,真是一个奇迹,传统的防雷技术的奥秘到底在哪里呢? 80年代至今,白宫经受过两次雷击 据强巴格桑处长介绍,1984年,布达拉宫白宫遭受雷击,墙体和消防管道部分受损。
2001年,布达拉宫白宫再次遭受雷击,消防管道受损,用于排水的铜管遭雷击,电话线、电线被烧断,三个监控显示器烧坏。
两次雷击都发生在白宫,而比白宫高出10多米、金顶林立的红宫却安然无恙,这是什么原因呢? 据桑旦主任分析,这两次雷击均属于侧击雷,同时,由于电线、电话线、监控装置的安装,也不排除部分感应雷的可能性。
布达拉宫管理处处长强巴格桑说,在“文化革命”期间,位于白宫顶部的金幢遭受破坏,在每个金幢的里面都有一尊消雷铜佛,在重新修建时,铜佛虽然得到了安置,但没有按照原来的设计严格操作,从而导致了雷电灾害的发生。
而在布达拉宫的墙体里面还有可能有很多金属的导线埋藏其间,将雷电直接引入地下。
据西藏防雷工程师贡嘎分析,白宫上的消雷铜佛没有起到消雷作用,有可能是在重新安置消雷铜佛的时候,未能将佛身与金属导线连接在一起,所以达不到防御雷电灾害的目的。
金幢、消雷佛像、铜线,这三者应该是连接在一起,从而将雷电顺利地引入地下。
金顶,现代意义上的避雷针 带着诸多对于西藏古建筑物防雷的好奇和疑问,笔者走进了西藏自治区防雷办桑旦主任的办公室。
桑旦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倾注了很大的心血,谈起雷电,他如数家珍。
在西藏,将直击雷叫做“陀给”,而“陀给(直击雷)”和“陀嘎(屋顶)”的语音非常接近,意思就是用屋顶来承受直击雷的危害,这在现代被称为绝缘防雷。
藏语将侧击雷叫做“琼”,这是西藏劳动人民对于雷电的最初的感性认识。
他们对于产生雷电的正负电荷也有一定的认识,有谚语说“父在天上接正电,母在地下接负电”。
这说明在很早以前,人们对于雷电灾害就形成了很多感性的认识,并通过谚语这种方式进行传播。
在西藏比较大的寺庙前都有两根非常高的旗杆,最初是用来防雷的,而且有比较规范的接地线和地线网,相当于两根高耸入云的避雷针,直接将雷电阻隔在寺庙之外,只是到了后来,这两根旗杆才被演变为纯粹的宗教象征,很多接地设施也被破坏,或因为不重视而未能得到很好的维护,其避雷效果就无法得以发挥。
内有消雷铜佛的经幢。
布达拉宫的宫墙的金属排水管。
桑旦介绍说,五世达赖重建布达拉宫时,实际上是采取了很多防雷措施的。
位于红宫的主要灵塔金顶就相当于现代的避雷针,高高在上,而且是用铜、金等导电性能良好的金属制成。
在金顶下面,我们会看到很多金属吊饰相互连接,客观上在外表上给人以感官的视觉享受,实质上它又充当了避雷线的作用。
在屋檐底下,还有很多用铜制成的铜管,这些管道有两种作用,一个是将屋顶的积水排到地下去,第二个作用就是与金顶相连接,将雷电引入地下,由于在下雨时,雨水流到地面,水本身有导电的功能,雷电就会从金顶传输到铜管,再传输到地面,避免了雷电对建筑物的损坏。
除此之外,布达拉宫的边玛墙是用边玛草和阿贡土混合制成,非常坚固,失去水分后,它也能够起到绝缘的作用。
在边玛墙上,有连排的彩幡金属,它起到了装饰的作用,但这些金属制品相互连接,就相当于现代防雷中的避雷带。
在边玛墙的墙身上,还装饰有很多吉祥铜饰,这些铜饰对防御侧击雷有很好的作用。
据研究,西藏的侧击雷比内地更多,但只要有承受的载体,其通流量往往比较小,这些措施有效地避免了侧击雷的危害。
边玛墙的厚度一般达到90公分,有些地方甚至达到1米,如此厚度的墙,一方面能够抵御寒冷,在很大程度上也能抵御侧击雷。
这样,在布达拉宫上就形成了点、线、带相结合的防御雷电灾害体系,这种体系在300年前就精心设计并付诸实施,说明了西藏劳动人民对于雷电灾害的清晰了解和科学认识,其许多做法对现代防雷都有非常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也充分体现了西藏人民的聪明才智。
揭秘动物迁移之谜,海陆空三大类动物的迁徒之路
画面壮观的动物迁移之谜因此许多动物学家对动物迁移之谜非常的感兴趣,首先是陆地上的哺乳动物,他们因季节、繁殖和觅食等原因做周期性迁移,如北方驯鹿冬季南迁至针叶林带,春季则返回食物丰富的北方苔原带。
除水平方向迁移外还有垂直方向迁移。
海洋动物洄游觅食洄游,鱼类为寻食浮游生物而集群洄游到食饵丰富的水域。
季节洄游,鱼类因海水温度随季节变化而洄游到适宜温度的水域。
鸟类沿航线迁徒在东亚冬候鸟迁徙主要发生于秋、冬季节,其主要路径包括:陆路航线,自西伯利亚、中国大陆东北部、日、韩等地再经大陆沿海南迁至台湾、中南半岛或更南方的婆罗洲、甚或澳纽区域,如伯劳。
而东亚的夏候鸟则选择与冬候鸟相反的季节,每年由中南半岛经广东、福建沿海往北至台湾与其它区域避暑,如杜鹃。
其它候鸟迁徙路线还有东非-西亚路线等。
鸟类迁徙的方向识别主要根据天体变化、依靠地球磁场、或对沿途地理路线的记忆等。
玛雅人是外星人的后裔吗?玛雅文明神秘消失之谜
自从玛雅人预言2012年的地球毁灭之后,不少人开始了解这个种族,但是现在的玛雅文明已经自不再存在了,玛雅文明神秘消失之谜又是什么,也有不少人猜测玛雅人是外星人的后裔,那么玛雅文明神秘消失之谜的真相是什么。
玛雅文明是如何起源的玛雅文明神秘消失之谜是什么,玛雅人又是怎样起源的呢?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的结论是,印第安人(其中包含玛雅人)的祖先是由亚洲跨越白令海峡到达美洲的,亚洲的蒙古人种与美洲人祖先有渊源关系。
在第四纪的一些时间里,尤其是在最后一次冰河期,海面下降了大约130~160米,水深只有几十米的白令海峡袒露出了一座陆桥,连接起了亚洲东北部和美洲西北部,成为亚、美两洲的天然通道。
这个神秘的民族在南美的热带丛林建造了一座座规模令人咋舌的巨型建筑。
雄伟壮观的提卡尔城,其电脑复原图出现在人们面前时,许多现代城市的设计师也自叹弗如。
建于7世纪的帕伦克宫,殿面长100米,宽80米。
乌克斯玛尔的总督府,由22500块石雕拼成精心设计的图案,分毫不差。
奇琴?伊察的武士庙,屋顶虽已消失,那巍然耸立的1000根石柱仍然令人想起当年的气魄。
这一切都使人感到,这是个不平凡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