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车臣战争为什么打的如此凄惨 伤亡为什么会这么重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3-18 点击数:
简介:我们知道,现代大国与小国之间的战争,基本上是非对称的战争,因此伤亡比例很是悬殊,如美国打海湾战争,伊拉克阵亡15万人,美国人伤亡才27人,几乎是屠杀式的战争。

【菜科解读】

我们知道,现代大国与小国之间的战争,基本上是非对称的战争,因此伤亡比例很是悬殊,如美国打海湾战争,伊拉克阵亡15万人,美国人伤亡才27人,几乎是屠杀式的战争。

而后来,美国打伊拉克战争伤亡也很小,反而是后期游击战被杀的多。

但是,俄罗斯的车臣战争就打的比较凄惨,俄罗斯作为世界军事大国,对小小车臣的两次战争,阵亡了15000多人,加上受伤的达到好几万,为何打的如此凄惨?损伤如此惨重呢? 首先我们来看下两次车臣战争的双方损失情况,第一次车臣战争,俄罗斯军队战死近6000多人,受伤17892人。

而车臣军队战死17391人,可谓是打的很凄惨,俄罗斯伤亡惨重;而第二次车臣战争就更惨烈了,当时俄罗斯出动8万大军,去攻打2万多人的车臣军队,几乎是4比1的打,俄罗斯在军事上占据绝对优势,但是打的最后结果是,俄罗斯阵亡8000多人,伤亡就更多,车臣武装被消灭16299人,伤亡比例也差不了多少。

也就是说,俄罗斯打车臣完全没打出大国雄风,还是杀敌一千自损800的在打。

想想车臣,领土面积比北京大一些,而人口当时不到100万,而俄罗斯联邦,无论人口经济,军事,都是车臣的很多倍,为何俄罗斯还打的这么凄惨,损失这么大呢?这主要是三点。

一是,俄罗斯军队素质下降。

车臣战争发生在苏联解体后,当时的俄罗斯可谓是受损很大,军队缺乏管理和训练,军队士气也没办法跟苏联时期相比,所以整体表现不是很好,比美国表现差远了。

二是,车臣军队素质强悍。

车臣军队虽然武器简陋,但是士兵大部分不是原来苏联的退伍军人,就是作战经验丰富的雇佣军。

比如当时的车臣主帅就是原来苏联时代的装甲师师长,作战经验丰富。

三是,作战的非常规性。

在作战中,俄罗斯的主要目的是要收复车臣,因此,没有采取空中优势对车臣进行轰炸。

因为避免造成贫民伤亡,而更加激化矛盾,增加对抗危险。

因此,只能一个个街道,巷子的去争夺,巷战情况下,俄罗斯的军队优势无法发挥,所以无法掌控战争的主动性。

在巷战面前俄罗斯军队没有优势,因此,伤亡非常的打,基本是原始战争。

随机文章宋朝历史上获评价最高的皇帝是如何拒吹枕边风?外道魔像打得过九尾吗,九尾一半力量可吊打佩恩放出的魔像人类为什么不探索金星​,金星环境恶劣/堪比人间地狱(无法生存)新能源氢燃料电池的优缺点,清洁环保能量损耗低/氢气来源和安全宇宙是人类幻想出来的,太阳系之外的景象全都是人类的意识投影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将军中 麦克阿瑟的军队能力排在第几名

将军,作为最有性格特点和最富争议的将军之一,在美国人,他不想马歇尔那样,平易近人,也不想巴顿将军那样富有性格特点,在二战的美国将军中,麦克阿瑟将军作为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将军,我们一起看看的一生吧。

一战后,麦克阿瑟将军平步青云,很快就担任了西点军校的校长,之后担任菲律宾驻印度司令,41年的时候,他被日本人打败,被困在巴干半岛,这个只有100亩的小岛上,之后他丢下他的部队冲破日本的重围,去往澳大利亚,重新组织部队,而且声明要打回来。

在美国,他极力要求同意他作战方略,要求对日本人进攻,目的是为了重返巴甘。

在44年的时候,经过了56次的进攻,他终于登上了菲律宾的国土,他曾经的愿望成功,45年的时候,他被任命为盟军总司令,主管东亚地区所有盟军部队,而且还主持了日本人的投降仪式,作为军事负责人领导美军在日本境内驻扎。

军事生涯如此精彩,但是他的政治生涯是非常不顺利的,他的三次竞选总统皆失败告终,不过在横行世界无敌手的他在朝鲜终于遇上了对手,此战他的对手是彭德怀,彭德怀将军率领志愿军抗美援朝,作为一个新生的国家,武器弹药,军事装备根本和美国无法抗衡的国家中国和美国人交手。

彭德怀作为我共和国最出色的将军之一,在朝鲜打的麦克阿瑟将军最后被美国总统停职反省。

在美国总统的命令中,盟军进攻朝鲜半岛不得越过,结果倒好麦克阿瑟将军直接打到了朝鲜和中国边界,之后被杜鲁门收回军权。

麦克阿瑟将军的一生是传奇的,他狂妄自大,瞧不起人,他在士兵中的威望很高,但是他本来可以取得更大成就的,他从失败走上成功,但是最后也从巅峰跌落,回国后他的写出了震惊世界的老兵不死,晚年的他异常平静,逐步归于黑暗。

随机文章「今朝有酒今朝醉」下一句更经典 你知道吗?精灵干尸长天使翅膀,生吸人类鲜血与骨髓盘点百度不能搜的十件事,超重口味挑战你的忍耐极限(千万别手贱)世界上最神奇的数字是142857,埃及人发现的神奇数据改变认知莫比乌斯环的恐怖意义,莫比乌斯环的诅咒(无限循环/没有尽头)

在清末对外战争中,淮军和湘军的战斗力差距为什么会那么大?

清末的淮军和湘军相信大家都知道,他们打败了的太平军,歼灭了北方的捻军,支撑着岌岌可危的大清长达数十年之久,在国内战场堪称“劲旅”。

可到了对外作战中,两者之间的差距立马就凸显出来了。

清末对外作战中,取得了两次重大的军事胜利:一是率领以刘锦堂部两万老湘军为主力收复新疆,为祖国收复了1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二是湘军王德榜率领的老湘军二十一营在镇南关配合冯子材取得的大捷,打败了法国侵略者。

可这两次对外作战,皆不见淮军的影子,如果真要说有的话,那就是1875年淮军刘铭传部带着几万人在陕西大吃大喝,就是不肯入甘肃和新疆作战,以及1884年淮军部在面对法国兵时惊慌失措,仓皇而逃。

那么问题来了,同样是内战中的“劲旅”,可为何到了对外作战时,差距会如此之大呢?下面我们就简单来分析下。

一来是在将才的选用上 在这方面,湘军(至少是高级将领)在道德和能力上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

湘军初创时,就曾提出四条:“带兵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急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大抵有忠义血性,则四者相从以俱至;无忠义血性,则貌似四者。

终不可恃。

” 道义和忠义,始终都是湘军选拔将领时永不放弃的两个要求,他们的将领主要靠儒家传统道德来教育和约束自己。

湘军的主要将领几乎全部都是儒生,比如罗泽南、王鑫等是理学家,是个学者,则是进士出身。

这些人有种理想主义,有为理想的决心,这样的将领才能适应战争的特殊需求。

我们再来看淮军将领,完全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

淮军将领中读书人不多,主要将领中,也就只有潘鼎新是个举人,另外如程学是太平军的降将,刘铭传是盐贩子出身,张树声、张树珊以及周盛波、周盛传兄弟则基本上都是地痞一类的人物,靠办团练起家的。

吴出身行伍,曾做过中下级军官。

他们这些人出身比较低微,没有什么道德和理想,重利不重德。

所以在国内战场上尚能依靠火力掩饰一下,可一旦面对强悍的外敌时,没有忠义血性的本性就暴露出来了。

1884年时,张树声、潘鼎新怕死不肯作战被革去督、抚职务;中日甲午战争中,叶志超千里大溃逃等等。

这些人毫无道德和忠义血性可言。

二来是在士兵的选用上 湘军选兵必须是亲自招募,绝不假手他人,而且选择标准极为严格,要求技艺娴熟,,朴实而有农夫土气者为上,油头滑面,有市井气者,有衙门气者,一概不收。

曾国藩曾一再强调“但求其精,不求其多,但求有济,不求速效,练一收一人之益,练一月收一月之效”。

在这样的严格选拔、训练、管理之下,湘军的士兵素质普遍都比较高。

而且他们来自一个地方,互相比较了解,也比较团结。

而淮军基本上就是个大杂烩了。

在士兵招募方面兼收并蓄,士兵的来源参差不齐,张树声、刘铭传、周盛波、潘鼎新、吴长庆这些人中,有的是来自流氓集团,有的是来自团练,而战斗力好的程学启部就是由的降军所组成的。

李鸿章受西方的影响比较深,武器装备基本都是以洋枪为主,打内战时,这点要比湘军好不少,可一旦要和敌人肉搏时,淮军战斗力意志薄弱的缺点就显露无疑了。

三来是在战斗意志的形成上 湘军重视的是道德和个人操守,追求的是儒家保家卫国的境界,砥砺品格,信奉实干。

而淮军多是廉耻之心而唯利是图的小人,李鸿章明知这些人的真实面目,却还仍旧委以重任,其直接后果就是吏风日下,士兵素质、斗志和士气都远不如同时期的湘军。

写《太平天国亲历记》的英国人林利对淮军直接就是,可在西线见到湘军时却高叫“他们的勇敢是清军中前所未见的”。

湘军拥有勇猛的战斗风格和坚强的战斗意志,在对外作战中,这种精神力量要远比几件西洋火器好使得多,“吃得苦,霸得蛮,舍得死”的湘军精神,在对外作战中表现得是淋漓尽致。

淮军也颇有些悍将,这些人当年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时都是一把好手,可他们面对的是乌合之众,一旦遇到同样也拥有西洋火器的正规军时,他们就一败涂地了。

在甲午战争中,唯一敢跟日军肉搏的就是湘军,牛庄战役惨烈战败,也是湘军最后一缕夕阳。

所以说,一支军队,就算你武器装备再牛气、再先进,可没有敢于亮剑精神的话,始终不能作为国家的依靠。

随机文章齐齐哈尔干尸复活之谜,被埋复活极力挣扎身连胎盘盘点b站十大洗脑神曲,让您欲罢不能走火入魔(内附试听)详解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区别,前者速度15倍音速无法拦截太阳系是否稳定,太阳系为什么很稳定(太阳系并没有那么稳定)希腊火神赫菲斯托斯,出生就注定了他悲凉的一生(可怜人)

加入收藏
               

第二次车臣战争为什么打的如此凄惨 伤亡为什么会这么重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