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是怎么样生活的?有着怎么样的居住习惯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3-25 点击数:
简介:旧石器时代因为年代太过久远的原因,发现的遗址可谓寥寥。

新石器时代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6000一前2000年,此时人类生活的遗迹逐渐增多,目前已发现的遗址大概有一千

【菜科解读】

旧石器时代因为年代太过久远的原因,发现的遗址可谓寥寥。

新石器时代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6000一前2000年,此时人类生活的遗迹逐渐增多,目前已发现的遗址大概有一千多处,几乎遍布于全国各地。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遗址看到当时人类生活的片断,把它们串连起来,就形成了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发展的轨迹。

人类终于走出了原始的洞穴和巢居的居住形式,显露出自己建造房屋的端倪。

1.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民居遗址石黄河一直都被奉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在奔腾的文化巨流中,翻涌着五千年的中国文明的波涛。

当时的社会生产形态,已由原始的渔猎和民采集,逐渐走向了比较固定的农业耕作,并且出现了纺织、制陶等手工居业和一定的社会劳动分工.社会结构也由单纯血缘组合与人数较少的原始人群,发展到关系复杂与人口较多的民族部落。

同时在民居方面,也有了较大的飞跃,人类终于走出了原始的洞穴和巢居的居住形式,显露出自己建造房屋的端倪。

群居的聚落,出现了供生产与生活用的窑址、公共房屋、住所、謇穴和畜圈,供防御的垣墙、濠沟,原始祭拜所需的祭坛、神庙和神像以及公共蓦地等。

新石器时代文化早期遗址基本都集中在黄河流域,大致散布在今日的甘肃东部、陕西西部、河南中部及河北南部一带。

主要有河南新郑的裴李岗遗址(公元前5505一前4900 年)、河北武安的磁山遗址(公元前5400--前5100 年)、甘肃秦安的大地湾遗址(公元前5200一前4800年) 等。

它们共同的特点是: 聚落面积不是很大,一般为1万-2万平方米,已经使用半地穴房屋,墓葬集中在聚落附近。

如果非要找出一个典型来研究的话,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主要以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一前3000年) 为典型。

它首发于河南省港池县韶村,分布范围很广,西至青海,甘肃交界处,北抵长城沿线及黄河河套地区,东及河南东部,南达湖北西北。

其中包括的遗址已超过1000处,陕西西安的半,临的,河南郑州的大河村、陕县的庙底沟,山西石楼的贫沟等突出体现了仰韶文化的主要特征,在民居建筑上,出现了一定的规模,布局及多种建筑类型。

新石器时代晚遗,要以御部文化和龙山文化为典型。

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继续,1923年在甘肃临兆被发现,有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等四个类型。

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及甘肃,青海境内的河,大夏河及湿水流域一梦。

大汶文化分布范围主要在山东境内,北人旅大地区,南达江苏、绕北,西抵河南中部,东至山东半岛,西北见之于黄河北岸,是龙山文化发展的渊源。

而辉煌的龙下山文化(公元前2900前1600年)最早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分布在令山东全境、河南大部、陕西南部与山西西南一带。

随着祖先们对建筑的认识和技术的逐渐提高,这一时期在民居方面表现为:一些聚落已扩大为城市,相当多房屋的面积有所缩小。

民居除半地穴外,还出现了地面房屋。

建筑的室内地面与墙面涂以白粉,个别建筑的下面还使用了夯上技术。

这种夯上技术的扩大使用,首先表现在城子崖的古城围垣上。

(1)早期装李岗文化:半地穴式民居 裴李岗文化遗址于1977年在属于中原的河南新郑被发现,表李岗文化之所以成为典型,主要原因在于裴李岗文化是目前已知的华北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文化,其大约出现于公元前5500年到公元前4900年之间,距今已有8000—7000年的历史了。

主要分布在河南中部地带,裴李岗出土文化为代表,反映了新石器时代早期中段以后的文化面貌。

遗址坐落在两水汇合的三角地带,既有大片土地可供耕作,四周又有群山环抱利于防御。

依山、傍水、平川是先民们最主要的聚居环境选择李岗遗址中有房基、窑穴、墓地等村落遗迹,好像有一定的布局,居住建筑集中在遗址中部。

签穴主要在南部,墓地在西部和西北部。

房基为方形或圆形半地穴。

在河南密县莪沟遗址发现六座属于裴李岗文化的半地穴式民居,形式上它们已有圆形和方形两种不同形状,面积最大的有10多平方米;穴底地面上还铺垫着一层26厘米厚的灰白色垫土,加工成光滑平整的硬土居住面;在靠穴壁处还均匀地分布着几个柱子洞,以支撑草棚屋顶;在地穴南部或西南部开设了斜坡形或台阶式的门道,以方便出入。

在今天看来,当时的房屋多么简单,但对于那个时代的祖先们,这样的房屋已经是用很先进的建筑技术制造出来的了。

2007年,人员在河南省新郑市唐户村发现了面积超过30万半方米的装李岗文化时期聚落遗址,也是我国目前发现最大的一处裴李阅文化时期聚落遗址。

清理出47座布局具有明显规律性的房址,房基均为半地穴式,有椭圆形、圆形、圆角长方形和不规则形,按结构形式大放可分为斜坡式门道单间式、阶梯式门道单间式、斜坡式门道双间式3种。

这些居住基址可分为4组相对独立的单元,其中第4组目前已清理房址27座,它们分布较有规律,从北向南大致可分为3排。

新发现了双门道和阶梯式门道的房址,房址两侧各有一个灰坑,形成一个独立单位的布局特征。

房屋结构的新变化及按照一定规律成排分布的特点,说明第4组房屋在建造技术及布局形态上更加成熟,是该聚落的核心区城。

此外,居住基址内有一条排水系统,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懂得利用自然地势来建造排水设施,反映了较为先进的建筑理念。

这些目前所知最早的半地穴式民居,展示了原始建筑最基本的形式。

远看,它们都是坐落在河旁台地或坡岗上的一座座圆形或方形窝棚。

近瞧,窝棚开口处有一个斜坡或台阶式的小门道通向室内,室内是个半地穴。

居住面比室外地面要低,平整光滑,是一层人工仔细加工的硬土面,比室外地面要干净整齐得多;为了防潮,有的还经过火烧烤;居室里面的中心还有一个圆形或方形的灶坑,似乎让人看到这里曾始熊熊燃烧过的灶火。

室内光线较暗,但也能看清木棍搭成的屋顶上铺垫民着树枝或野草,外面还抹有草拌泥。

半地穴式民居的出现,代表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氏族先民们用智慧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伟大杰作。

如今,我们用惊奇的目光浏览这些建筑遗迹的时候,那份由衷的赞叹之情依然溢于言表。

(2) 中期仰韶文化:半坡半地穴式民居 西安之所以成为华夏文明中一个最璀璨的文化中心是因为它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和耀人的古都辉煌,即便是在距今五千多年前的穴居时代,西安也不是个落后的地区。

著名的半坡村文化遗址就位于西安向东方向6公里处,因从该村发掘出一个距今有五六千年的古村落遗址而被称为半坡村文化遗址,它属于黄河流域很重要的一个文化遗址,于1952年被发现。

据专家考证半坡文化遗址距今约5600-6700年,其村落遗址的总面积有5万平方米左右,经过六次发掘,整个遗址略呈南北较长、东西较窄的不规则的椭圆形,房屋和窖穴、饲养家畜的圈栏集中分布在村落的中心,约占3万平方米。

遗址中发现了房屋遗迹46座。

房屋的形式有圆形和方形两种,其建筑结构有半穴居和地面木架建筑两类。

有些房子有柱子支撑,墙壁是泥墙,墙面用草拌泥涂抹。

房子大小有十几、几十平方米的,也有上百平方米的,每片居住区内都有这样一座大型房屋,面积约120平方米,估计是民族首领的住所兼作氏族成员的聚会场所。

大房屋的周围分布着小房屋,房屋形状多为圆形,少数为方形或长方形,小房屋面积大小不等,小的十多平方米,大的几十平方米。

房屋的门道和居室之间均建有一个两侧由小墙围起的方形门槛,居室中心有一个灶炕。

用树枝、草、泥搭建的屋顶,由几根木柱支撑起。

室内墙壁抹有草泥,有的还经火烘烤,十分牢固。

这些小房屋一般作为民族成员的住所。

在房屋之间,夹杂分布着窑穴,用于贮藏食物和工具。

每片居住区内各有一座长方形家畜圈栏,饲族公有的家畜。

在居区外围,还有一条环绕居住区的深5-6米、宽6-8米的大沟,起防卫作用。

面观祖先们居住过的地方,这些遗址中房基凹人地下50厘米左右,中央有1一2个柱洞,用于立柱,以支撑木骨架和草、泥覆盖的房顶。

紧贴坑壁外侧,还有用树干、树技和草泥筑成的木骨泥墙,既用于屏藏、遮指,又起着承托屋顶的作用。

因房屋墙壁借用了坑壁,故木骨泥墙不高。

木骨泥墙的建筑,表明原始建筑技术的进步,也使人们居室的位置从地下向地表转移,为后来的地面建筑奠定了基础。

2008年,考古学家们在陕西省高陵县杨官寨遗址发现了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窑洞式民居建筑群。

属于新石器时代半坡四期的文化遗存,距今约50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列为2008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之其位于陕西省高陵县姬家乡杨官寨村,地处泾河左岸的一级阶跑上,现存面积约80余万平方米。

自2004年以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进行了大规模发掘,面积达16485平方米。

在发掘区南端发现了成排分布的半坡四期文化的房址和陶密。

房址共17座。

成排分布在杨宫寨村附近泾河边上一处断崖边,基本上是平面是“吕”字形的前后室结构,前室一般是地面式,后室则为窑洞式,是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窑洞式建筑群。

在房屋旁边,还发现了陶窑和储藏陶器的洞穴,里面存有大量陶器、陶胚残片和一些制陶工具。

从半坡文化的两处遗址来看,几千年前祖先们的住房,代表着中国民居发展的一个雏形,其中的一些重要元素,直到现在还被人们应用它不仅反映了先民萌发的建筑智慧,也以悠长的时光证明了其中存在的些科学的理念。

随机文章法国凯旋级核潜艇造价300亿,能瞬间毁灭俄罗斯龙卷风风眼有人进去吗,龙卷风中心有没有风/没有风但是气压非常大双头龟是怎么形成的,自然界基因突变成畸形/环境污染导致畸形增多盘点百度不能搜的十件事,超重口味挑战你的忍耐极限(千万别手贱)地狱九大堕天使实力排行榜,魔王路西法成为堕落天使领头羊

欧洲中世纪文学是基督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

欧洲文学是基督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

在整个中世纪里,基杆教在文化、教育、哲学、文艺乃至整个精神领域里,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成了欧洲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众所周知,基督教在公元4世纪被罗马帝国定为国教后,在意识形态中即开始占据愈来愈大的比重。

当在开始结成不同的联盟,如东哥特、西哥特、汪达尔、法兰克、盎格欧洲建立封建制国家的最初几百年间,封建统治者对篆餐教的态度曾经历了敌视、容忍到支持的变化,使基督教成了适应封建制度需要的上层建筑和统治工具。

1054年基督教内部东西两派正式分裂后,西派的天主教在中世纪欧洲各国思想领域中的地位进一步强化。

宗教教义就是政治信条,教会垄断了文化教育。

当时《圣经》的词句在任何一个法庭上都具有法律效力,一切学术科学都成了神学的奴牌,一切文化艺术都被染上了宗教色彩。

但是,也要看到,在基替教逐渐成为中世纪欧洲占统治地位的惫识形态过程中,它与世俗文化之间形成了两种交融关系。

一是墓怪教文化在对以来的世俗文化精神大肆排斥和毁灭的同时。

又将某些世俗文化的材料(如古代故事、历史传说、民间传奇等)、体裁(如故事、诗欣、戏剧传奇等)和艺术手法等。

经过改造,纳人到了基督教文化体系之中。

二是在中世纪出现的很多世俗作品里,都包含着宗教性的内容,有些作品宗教的因素还很强烈。

例如,中世纪后期产生的民间文学、编士文学乃至城市文学中,都显示出了与基告教文化的强烈的融合关系。

可以说,正是在上述多种文化的相互碰撞和融合过程中,经过中世纪独特的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主要体现为封建地主阶级与农奴阶级的矛盾斗争)的作用,发展成了独具特色的中世纪新质文化和文学。

中世纪欧洲文化和文学的主要思想特点是: 第一、基价教思想制约着中世纪文化。

虽然当时的作家所受的影响有深浅的不同,但是,在基督教思想逐渐深人到各个文化领域,并成为中世纪精神支柱的过程中。

各类文学无不打上了它的印迹。

有些文学作品公开宜扬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表现了封建领主和地主阶级及其精神上的代表僧侣阶级的惫识形态特征。

同样,也有些作品,仅仅带有祟奉墓势教思想的特点。

这反映了基普教对文学影响的复杂性。

第二、在各种文化的交触中。

特别是在中世纪封建制度和封建国家形成与确立的历史条件的作用下,中世纪文学突出了各民族文学遗产中的一个基本思想—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

很多作品描写和反映了欧洲封建国家形成和确立时期的社会现实,歌颂了为保卫国家和民族而献身的英雄人物。

赞美了在确保王权中起过重大作用的英明帝王。

但有些作品又将歌颂英雄和爱国思想与忠君思想、宗教思想结合起来,这实际上是爱国思想和英雄主义的中世纪化,也是东方古代文化中特有因素对中世纪欧洲文学的影响的反映。

第三、中世纪作为等级森严的杜会结构形态,还出现了特定阶层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

例如骑士阶层、市民阶层的出现,就使得在正统的基督教文学占统治地位的同时,世俗文化的传统也以新的形态发展着,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理想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反映。

骑士文学将爱情作为描写的主要对象,肯定现世生活,在一定的程度上承继了古代文化精神,背离了禁欲主义。

市民文学将笔触指向城市市井生活和世态人情,具有较强的反封建愈义。

欧洲中世纪文学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 第一、由于各种不同性质文化的相互交融,古代的、当代的、东方的、西方的、宗教的、世俗的等各种各样的题材进人了文学艺术创作领域,从而极大地拓展了中世纪欧洲文学的描写与反映范围。

从中,人们不仅可以看到旱期以及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的生活,也可以看到封建社会发展和巩固时期的生活;不仅可以了解到中世纪欧洲社会主要阶层人们的风俗习惯,也可以感受到各种文化融合后欧洲独有的社会现实。

第二、在这种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中,欧洲中世纪文学的艺术形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与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比较起来。

艺术形式更为成熟:中世纪欧洲文学主要以诗歌为主,其中有史诗、长篇叙事诗、抒情诗和谣曲等。

在各种诗歇样式中,形式因素互相影响,互相交融。

从而使诗歌形式发展得更为精雅和完备。

在叙事性的作品中,艺术形式开始由“繁杂”向“简约”转变。

片断生活的描绘和情节线索的单纯集中,愈来愈使作品的结构布局和技巧运用达到自觉的程度。

第三、由于各种文化的影响,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了进一步的开拓。

寓意、象征、梦幻、哲理、现实描写、浪漫抒情乃至运用动物故事等都流行于一时,采用各种艺术手法写成的成功作品比比皆是。

这充分地反映了中世纪欧洲作家对古代和各民族、各种不同质文学艺术形式的吸收能力,也说明了当时人们的艺术思维的发展并逐渐走向复杂化的现实。

第四、对文学悄感特性把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对人的内心倩感的挖掘是当时出现的爱情题材作品的重要特点。

在这类作品中,人的愿望、激情、喜怒哀乐等复杂的心理活动初步得到成功的描绘,从而揭开了人的内心世界帷幕的一角。

这是中世纪欧洲艺术上的一个重大的进展。

比起古希腊悲剧家欧里庇得斯和古罗马作家奥维德等人的创作来,此时用文学艺术形式表现人的情感更趋于自觉和强化。

随机文章神奇心理学中的留白效应,某些场合思考比说话更有意义魁札尔科亚特尔的神话,祭司知识掌管昏星和晨星盘点墓地风水禁忌事项,风水宝地不葬无福之人(坏人葬下去得恶果)揭秘陕西渭南最新盗墓大案,盗掘文物价值高卖不动/引7伙盗墓贼神仙下凡投胎的特征,脚踏七星游历红尘修炼(尝遍酸甜苦辣修大道)

西欧时期的文学打到高峰的中世纪文学有哪些 重要类型有几种

在西欧时期,西欧的文学伴随着科学的发展,也逐渐发展到了高峰。

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讲讲西欧时期的文学。

中世纪的文学主要表现为英雄史诗和骑士文学取得了光辉的成就,此外,城市文学也已产生。

这样,加上早期就已出现的教会文学,就形成了的四种基本类型。

在中世纪繁荣期的文学中,宗教文学依然用拉丁语写作,世俗性文学则是用民族语言写成的,这样,文学语言和学术语言区分开来,为近代欧洲各国文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拉丁文学作品多是宗教赞美诗和描写基督与圣徒生活的戏剧。

例如,圣徒托马斯·阿奎那写的一首赞美诗就是这类作品的一个典型:“我用自己的语言歌唱救世主的光荣,他的肉在圣礼中受人们的赞美;他的血是无价之宝,我们不朽的主流了他的想,一个高贵的母体孕育了他,他生下来就注定是为了拯救这个世界。

” 英雄史诗是在早期的基础上发展完善起来的。

它往往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根据,经过民间的不断流传和充实,最后由文人加工整理而定型。

中世纪繁荣期史诗歌颂的英雄已经不同于早期。

一般来说,他们的荣誉观念和英勇行为源于对祖国和君主的忠诚,反映了国家上升时期爱国英雄的思想意识和个性特征。

史诗中也经常塑造贤明君主的英雄形象,他们坚韧刚毅,制服封建叛乱,代表着强大的国家力量。

由于基督教的信仰的影响,英雄们的爱国行为也往往表现为反击异教徒的斗争。

中世纪繁荣期英雄史诗的著名作品有:西班牙的《熙德之歌》、法国的《罗兰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

《熙德之歌》反映的是西班牙人民为反抗阿拉伯人的侵略而进行的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

熙德是抗击外族侵略的英雄典型,其原型为西班牙的民族英雄罗德里戈。

史诗塑造了一位忠君、爱国、善战、勇猛、宽厚、仁慈的英雄,寄托了西班牙人民的理想。

史诗采用了现实主义的描写手法,接近近代艺术的风格。

《罗兰之歌》是中世纪欧洲影响最大的英雄史诗。

全长于4002行,共291节,大约成诗于1080年左右。

它描写的是封建臣仆对领主的忠心,表达了基督徒对信仰的虔诚。

中心情节是查理曼大帝的忠实将领,也是他的外甥罗兰勇士,在远征西班牙的过程中,由于其继父甘尼伦因惜命卖国而遭到敌军重重围困,经过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终因寡不敌众英勇牺牲。

他在弥留之际,仍在怀念着故乡法兰西、同族战友和查理曼大帝,体现出对国王和祖国的热爱与忠诚。

查理曼大帝也是贯穿全诗的中心人物,被视为封建王国统一和兴旺的象征,他崇高卓越,若有神助。

甘尼伦出身高贵,但却灵魂丑陋,对这个民族败类的批判进一步深化了爱国主义主题。

史诗对人物形象和心理世界的刻画深刻准确,奇特的想像和夸张、拟人、对比的手法,营造了奇异的氛围和浪漫的色彩,达到了当时艺术的高峰。

《尼伯龙根之歌》是德意志史诗中最杰出的作品,被称为“德意志的伊利亚特”。

它的内容,开始于时代。

经过长期的流传加工,直至在1200年前后它才真正定型。

史诗结构庞大,全长9516行,共39歌,由、一定的历史根据和英雄传说混合而成,其中心情节是争夺尼伯龙根宝物。

与《熙德之歌》和《罗兰之歌》所反映的为国王和国家而奋斗的英雄精神不同,《尼伯龙根之歌》所揭示的,更多的则是尔虞我诈的残杀和虚伪丑恶的世相,实际上反映了12至13世纪处于封建诸侯割据、状态下的日耳曼民族的社会现实及其思想道德观念。

骑士文学也是在当时非常盛行的一种文学,主要表达了当时骑士阶层的观念、精神及理想。

随着城市和市民阶层的兴起,市民文化也在逐步形成,进入12世纪以后,市民创作的文艺作品即城市文学开始发展起来,它成为继教会文学、英雄史诗、骑士文学而起的中世纪第四类文学形态。

它取材于现实生活,反映市民的世俗思想感情,带有明显的反封建反教会的倾向,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其主要艺术特点是多采用讽刺手法,也常运用隐喻、寓意、象征手法,风格清新、活泼、生动。

其主要内容是揭露封建主和僧侣的愚蠢和贪婪,歌颂市民的机智和勇敢。

其主要体裁有韵文故事、讽刺叙事诗、寓言诗,此外还有抒情诗、散文、戏剧等。

中世纪城市文学最突出的成就是以狐狸列那为主人公的一系列动物故事,它是一种讽刺叙事诗。

大约产生于12世纪初,在流传过程中经过了很多人的反复加工,至14世纪末,已经成为10万行以上的长篇叙事诗。

列那狐的故事场景宏大,寓意丰富,结构完整,情节生动,内容深刻,独具风采。

列那狐的故事系列包括四部:《列那狐传奇》、《列那狐加冕》、《新列那狐》、《冒充的列那狐》。

在描写的动物故事中,表演着人类社会的活剧,形形色色的动物代表着社会的各个阶层及其各种人的个性。

从中可以看到法国社会的巨幅画卷,同时也是生动有趣的童话作品,是法国和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此外,意大利13世纪的《·波罗游记》也是城市文学中一部脍炙人口的佳作。

随机文章杨家将后人今何在?曾一枪挑翻7人宋朝七大皇后真人大PK 被金人俘虏「赐浴」的朱皇后超美像蛇的无腿蜥蜴玻璃蛇,能把身体分为数段仅剩头部逃生(天魔解体)面粉遇火会爆炸吗,实验证明是会爆炸/几秒钟就可引爆全场揭秘生物界中奇特的眼睛之谜,复眼捕捉高速猎物/猫眼夜晚像白天

加入收藏
               

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是怎么样生活的?有着怎么样的居住习惯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