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成公是如何上位的?当时竟遭到了有识之士的谴责

曹宣公立的太子被杀,一个庶子自立为君,是为
【菜科解读】
曹宣公立的太子被杀,一个庶子自立为君,是为曹成公。
曹成公非法取得君位,在国内国外都遭到了有识之士的谴责。
诸侯们纷纷请求晋国出兵,惩罚曹成公。
晋国因为刚刚打了一场大仗,所以表示要休养一段时间再兴兵。
到了公元前576年,晋景公在卫国的戚地(今河南濮阳北)组织诸侯会盟,鲁、卫、郑、曹、宋、齐、邾等国都来参加。
在会上,晋厉公就宣布了曹成公的罪名,把他逮捕了。
这件事办得挺利索,没有大动干戈惊扰百姓,又依足了当时的礼法道义,所以得到了诸侯的一致赞许。
晋国隐约又恢复了中原霸主的威望,更有战略意义的一次会盟也发生在这一年。
公元前576年冬天,吴国准备同中原列国建立友好关系,于是晋国挑头,召集了齐、鲁、宋、卫、郑、邾等国的卿士,一起在钟离(吴、楚两国交界,在今安徽凤阳东)和吴国使者开了一次会。
这次会盟是吴国和中原列国进行友好交往的开始,也是晋国“联吴制楚”战略的一大进展。
对此虽然不满,但是也并没有进一步的行动。
毕竟有和平条约在那摆着,背弃盟约这样的事情,还是尽量不做为好。
楚国对于晋国的结盟行动表示出了相当的克制,晋国当然也没有理由和楚国翻脸,脆弱的和平局面仍然令人地维持着。
仿佛是不甘心这种寂寞似的,捣乱的马上就出现了。
要说郑国这个诸侯国吧,也算是那种“曾经阔过”的。
春秋初年郑庄公几乎造成了一个“小霸”的局面,诸侯无不佩服。
可是好汉不提当年勇,到了如今这年月,郑国早已沦落为墙头草了,还以为自己能像郑庄公时候那样,那就是脑子出了毛病。
郑国现任国君郑成公还就不信那个邪,其实晋、楚都讲和了,你个小小的郑国还不趁机消停消停。
可是郑成公偏要挑起点事来,大国不打了,我来打!以墙头草的思维,自然是要选择弱势的一方动手。
眼看着晋国这些年有回升的迹象,收拾了秦国,楚国连个屁都不放一声,看来这风向又倒向北边了,于是郑国就拿楚国的附庸许国开刀。
公元前577年,郑成公派出公子喜率军进攻许国。
和“曾经阔过的郑国比起来,许国“曾经”也只是个小国。
可是偏偏公子喜不争居然还被许国军队打败了,郑成公觉得太栽面儿了,盛怒之下御驾亲征。
这一次终于把许国败,迫使许国求和,这一下楚国可不干了。
和平是很好,但是前提是谁也不能欺负人。
现在连郑国这样的货色都敢在,楚国岂能容忍?打算兴师北上教训郑国,如果情况顺利的话还可以再往北打点。
楚共王的弟弟公子贞觉得这样做有点悬:“咱们这么做是背叛了与晋国的盟约,这样不太好吧?”楚国的司马子反则说:“你以为盟约真的管用?情况有利咱们就进兵,管什么盟约。
” 这话很对楚共王的胃口,本来晋国的架势已经让楚共王颇有危机感了,现在居然小小的郑国都敢撒野,这还了得?于是公元前576年,楚军出兵伐郑,击败郑军之后又挥师北上,入侵了卫国。
郑国遭到楚国的打击,可是郑成公并没有因此而反思,反而派兵进攻楚国。
楚共王也索性,一定要把郑国拉到自己这边才肯罢休。
为了拉拢郑国,楚国甚至放弃了一味武力打击的办法,而是派人讲和,赠送郑国土地。
有了这样的便宜,郑成公当然要占,所以就索性和楚国结盟了。
这一下楚共王可开心了:看到没有,我们楚国依然有足够的实力别看你们晋国能组织几次诸侯会盟,其实风头还没倒向你们那边呢。
对于郑国的背叛,晋国君臣还是保持了一种容忍的态度。
晋国现在还没有做好战略决战的准备,如果因为郑国背叛这一突发事件和楚国动武,恐怕没有必胜的把握。
晋国的容忍使得国际和平的大局面没有发生什么变化,楚国已经得到了郑国的归服,当然不会蹬着鼻子上脸去挑衅晋国。
如果只看这两个大国的表现,人们倒是可以对和平有着更高的期待。
不过郑成公似乎是打定主意不想让天下安宁,你说你投靠楚国就罢了,投靠完了你就老老实实待几年吧。
可是郑成公才不让人省心,仗着自己又靠上了楚国这棵大树,居然掉头攻打宋国去了。
郑国和宋国也算是老对头了,从郑庄公那时候起,这两个诸侯就八字儿不合,总是过不到一块去。
像这种成天对掐的对头组合,春秋时期也很有那么几对,除了晋楚之外,典型的还有齐鲁、吴越。
这些冤家组合往往是互相看对方不顺眼,对方支持的一般都是自己反对的,和平时期还要闹点小摩擦,一旦有了风吹草动就会打得不可开交。
不过晋、楚打仗那是为了争夺对中原的控制权,齐、鲁对掐是因为的大国情结以及扩张地盘的需要,吴、越之争则是因为地区、种族矛盾,当然以后还有争当霸主的矛盾。
可是郑、宋这两个的诸侯居然也会打得不可开交,实在是有些让人费解。
随机文章北极是陆地还是海洋,是被冰川覆盖的海洋(生活有900种植物)蛟龙号到底在隐瞒什么,深海底发现未知生物/疑似巨型真龙美国大脚怪在哪,传脚长41厘米的传说怪兽喜欢活跃在佛罗里达美国人为什么不吃米饭,小麦和玉米才是美国人的主食(营养更丰富)银河系比太阳系大多少,银河系有一千多亿个太阳系(宇宙无穷大)
三国中徐晃和张郃谁更强?看一代奸雄曹操是如何评价的
陈寿撰写魏书卷十七时,将此五人合传,叙述诸将生平事迹后评曰:“魏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因此现代人将其称之为“五子良将”或“魏五子”。
在五子良将中,张郃和徐晃都经历了多次战役,为曹魏的建立下立下了赫赫战功。
那么,问题来了,曹魏“五子良将”中,徐晃和张郃谁更强?对于这一问题,其实很早就给出了评价。
通过曹操的评价,也可以发现张郃和徐晃这两位将领的特点。
一 首先,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张郃(?-231年),字儁乂,河间鄚人。
在末年,张郃一开始是的首席啊,后来在中,张郃归降曹操。
至此之后,张郃成为曹操手下的一员猛将。
彼时,张郃跟随曹操攻乌桓、破、降,屡建战功。
继与都护将军留守汉中。
公元219年,张郃从夏侯渊迎战军于定军山,当夏侯渊战死,全军危急之际,张郃代帅,率部安全撤退。
后屯陈仓。
在第一次北伐时,张郃随西拒诸葛亮,在街亭大破蜀军先锋。
在后,诸葛亮只能无奈退回汉中,而张郃也因功升征西车骑将军。
二 另一方面,就徐晃来说,徐晃(?-227年),字公明,河东杨(今山西洪洞东南)人。
和张郃一样,徐晃也不是一开始就跟随曹操。
根据史料记载,徐晃本为杨奉帐下骑都尉,杨奉被曹操击败后转投曹操。
自此之后,作为曹操手下的亿元大奖,徐晃参与官渡之战、、南郡之战、关中征伐、夏侯渊平凉州之战、汉中之战等几次重大战役。
樊城之战中,徐晃作为的援军击退关羽。
等到建立曹魏后,徐晃跟随击败蜀汉大将,并夺取上庸郡等地。
由此,和张郃一样,徐晃也是战功赫赫,一生经历了众多战役。
三 对于曹魏“五子良将”中的张郃和徐晃,曹操给出了不同的评价。
一方面,就张郃这位大将,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魏太祖得(张)郃甚喜,谓曰:“昔子胥不早寐,自使甚危,岂若去殷,归汉邪?”与此相对应的是,针对徐晃这位大将,魏太祖叹曰:“徐将军(徐晃)可谓有之风矣。
”由此,对于曹操将张郃视为自己的“韩信”,而将“徐晃”视为自己的“周亚夫”。
虽然周亚夫也是一代名将,但是,和韩信这位兵家的顶尖人物比起来,周亚夫显然是稍逊一筹的。
在此基础上,曹操显然对张郃的期待更高,也即更加看好张郃的能力。
四 最后,在曹魏“五子良将”中,张郃于公元231年去世,徐晃于公元227年去世。
在去世时间相差不大的背景下,张郃最后的官职是曹西车骑将军,而徐晃只是被魏文帝曹丕加封为右将军。
在汉末三国时期,车骑将军在官职上远高于右将军的。
而这,也从侧面表明张郃要强于徐晃。
此外,曹操将张郃、徐晃分别形容为韩信、周亚夫,也体现出两人的不同特点。
就张郃来说,戎马一生,以用兵巧变、善列营阵,长于利用地形,这和之际的韩信存在相似的地方。
与此相对应的,徐晃治军严整,而在西汉这一历史阶段,周亚夫也是以善于治军领兵,直言稳重著称。
随机文章成吉思汗能算是中国人吗?鸦片战争时间全球干尸睡美人,跨越4000年干尸如同女孩日本干细胞再生人体器官,万能干细胞(生命的源头)中国093G型攻击核潜艇,美专家眼中最恐怖的航母杀手
一代奸雄曹操既然杀了杨修,为什么没有把宣皇帝司马懿也一起杀掉
《》说“自震至彪,四世太尉”。
为人好学,有俊才,建安年间被举孝廉,除郎中,后担任丞相的主簿。
不过,对于聪明的杨修,曹操非常不喜欢,对此,曹操曾写信给杨彪中提到:“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吾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
”最终于建安二十四年秋天,也即公元219年,杨修被曹操以“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凡罪犯收杀,对此,杨修在临死前叹息:“我固自以死之晚也。
”那么,问题来了,曹操临死之前,为何不杀,反而杀了杨修?毕竟对于司马懿所在的司,最终篡夺了曹魏的江山。
一 首先,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还军洛阳。
当月,病逝在洛阳,终年六十六岁,谥曰武王。
由此,曹操是在公元220年病逝的。
而在公元219年,也即曹操临终前,选择杀了杨修,却放过了司马懿。
那么,问题来了,对于司马懿和杨修,曹操为何一放一杀呢?对此,一方面,就曹操来说,其之所以放过司马懿,主要还是因为后者比较谨慎,没有犯什么可以借题发挥的错误。
在汉末三国这一历史阶段,司马懿也是个士族子弟,家族势力非常显赫,他也是个的智谋之士,这点和杨修有点像。
二 但是,相对于性格张扬的杨修,司马懿则非常低调深沉。
当然,后来曹操还是发现司马懿抱负远大,有雄心壮志,似乎不甘于人臣,越来越像年轻时的自己。
在此基础上,曹操对司马懿还是存在一定的杀心。
不过,自此之后,司马懿就更加谨慎和低调了。
因为司马懿获得了的支持,也即司马懿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智谋之士,此时、等谋士都已死去,所以对于之后即位的曹丕,也需要司马懿这样的谋士来辅佐。
在此基础上,出于长远的考虑,曹操决定放过司马懿,以此为之后即位的曹丕留下一位人才。
三 另一方面,历史上杨修被杀的原因,分为正史和演义小说两个版本。
这两个版本有一些共同点,但又不完全一样。
其实我们绝大多数人熟知的杨修之死,是《》里面的情节,并不是正载中的曹操杀杨修的原因。
在《三国志》等正史中,曹操曾写信给杨彪中提到:“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吾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
”最终于建安二十四年秋天,被曹操以“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凡罪犯收杀,杨修叹息:“我固自以死之晚也。
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曹操之所以杀了杨修,一方面是杨修数次助通过曹操的考验,这让曹操非常不满。
四 最后,在明确曹丕作为世子后,曹操决定对曹植身边的杨修痛下杀手,以此消除曹丕之后的威胁。
换而言之,如果曹操不少杨修,后者显然会成为曹植的助力,而曹植和曹丕之间的争夺,势必加剧曹魏内部的消耗,从而让蜀汉和东吴获益。
另一方面,杨修背后所在的世家大族,也让曹操颇为顾忌。
由此,曹操杀杨修,也是希望给曹魏内部的世家大族以震慑。
此外,杨修会在曹操死之前的数个月内被杀掉,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曹杨两家的嫌隙,毕竟当时杨修可是掌握着丞相府的很多秘密。
总的来说,曹操最终放过了司马懿,却杀掉了杨修。
随机文章秦始皇心中的长城与康熙皇心中的长城最显著的不同是什么?如果没有秦始皇,那秦国是否能够统一天下?揭秘人体生物钟之谜,生物钟紊乱会导致性功能减退杰里科3弹道导弹简析,射程5000公里可打击中东所有国家88年天空上出现孙悟空,悟空踩七彩云惊现空中(专家已辟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