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明暗错觉的案例,法国国旗的占比看似相同?蓝色最多

【菜科解读】
虽然视觉上的错误有的时候会误导我们做出不正确的判断,菜叶说说,但是并非所有的错觉都是毫无用处的,比如黑林错觉可以用来审判犯人;垂直水平错觉可以用来设计服装,那么明暗上的错觉又有哪些用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利用明暗错觉的案例。
利用明暗错觉的案例在举例之前我们要先了解明暗上的错觉的特点。
当某个物体受到明暗和阴影的影响的时候,会让人在知觉上得出物体有凸出或者凹入的结论,假如明亮部分在上方而阴影在下方,人们会认为物体的上方是凸出的而下方是凹进去的,而这是由于生活经验而造成的。
第一个案例:法国国旗。
我们知道法国的国旗由三种颜色组成,分别是红、白、蓝,很多人可能认为三种颜色的占的比例是相同的,但实际上它们的比例是35:33::37,它就是利用明暗错觉给人的一种误导,因为白色会给人扩张的感觉,而蓝色会给人收缩的感觉。
第二个案例:在舞厅或者夜店跳舞的时候,人们看到舞池中的人有种天旋地转的感觉,似乎每个人都在不停的舞动,看上去非常的活跃,但实际情况是什么呢?可能很多人在重复一个轻微的抖动动作。
而造成这种错觉的原因就是灯光打在舞池中造成的明暗差异。
从这两个利用明暗错觉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错觉在艺术、生活和军事上都可以有很积极的作用,比如在电影中用移动布景的方法可以达到人似乎乘坐交通工具的效果;在飞机或者汽车上的模拟装置也是与错觉有关的;在生活中错觉的运用就更为明显,服装的花色匹配和图案就有很多与错觉有关。
视错觉如何避免科学家在研究了诸多的错觉之后,发现有一些错觉是可以纠正的,但有一些错觉是无法避免的,比如矮中见高、虚中见实、冷调降温、粗中见细等等,既然它们无法避免,那么我们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是利用它,因为事物本身就具备正反两面的。
1、虚中见实:在室内设计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条形的镜面玻璃,营造出一个虚拟的空间,但是在视觉上会让人觉得它就是真实存在的空间,所以虽然它是一种视觉的错误,但是却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会让人觉得室内变得更加宽敞了。
2、冷调降温:在色彩心理学领域,人们常利用视错觉,比如在厨房中大面积的使用天深色,那么人在里面会感觉比外面要凉爽,虽然这种感觉没有任何依据,但是却是真实存在的,而这是由于视觉错误给人心理上的一种错误信号所导致的。
最后我们发现,视错觉能改变人对于空间信息的接收,还能改变人和空间的交互感受,甚至可以通过视错觉给人精致美好的画面,所以我们既要防止错觉对我们认识事物产生不利影响,同时还可以利用错觉为我们服务。
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国本土沦陷,戴高乐都做了些什么?为什么还进攻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
但在欧洲国家看来,达喀尔是连接北大西洋和南大西洋的重要战略枢纽。
非洲最西边,就是达喀尔所在的佛得角(不是岛国佛得角)。
苏伊士运河没有开通前,欧洲船只去亚洲、大洋洲,必须经过南非好望角。
但在好望角之前,船只多会在达喀尔休整,补给粮草。
而欧洲船只去南美洲,一般也会选择达喀尔做中转站。
看中了达喀尔的特殊战略地位,1857年,法国出兵占领达喀尔。
法国在西非有很多,而达喀尔则是法国在西非最重要的城市,法属西非首府就在达喀尔。
因为达喀尔战略地位重要,在二战时,两个法国为了争夺达喀尔,大打出手。
两个法国? 你没看错。
一个是维希法国,代表人物是贝当——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英雄,二战时的罪人。
之所以叫维希法国,1940年7月,贝当把傀儡法国的首都,迁到里昂西北部的小城维希。
而另一个法国,则被称为自由法国,代表人物是。
法国沦陷后,戴高乐不甘当亡国奴,率部退到英国伦敦。
现在看来,维希法国当然是被德国控制的傀儡国家,自由法国才是正统。
但在当时,尤其是法属西非与殖民地,情况恰相反。
法属西非面积大,分为很多块殖民地。
当德国占领法国的消息传到西非后,各法属殖民地的管理者们必须在两个法国中做选择。
维希法国是德国傀儡,但当时已控制法国本部,至少在当时西非殖民地看来,更接近于正统。
而自由法国呢,寄居在英国伦敦,下顿饭的饭钱都不知道从哪弄呢。
两个法国都要争取西非殖民地认同自己。
而对戴高乐来说,这点尤其重要。
戴高乐如果能控制西非,就能弥补失去法国而带来的补给和战略空间的困难。
贝当要想消灭戴高乐,也必须控制西非,让戴高乐成为无水之鱼。
两个法国都派代表去西非各殖民地游说,很显然,维希法国更占优势。
这么多的法国殖民地,认自由法国为法国正统的,只有两个:喀麦隆、赤道几内亚。
剩下的广大法属西非殖民地,都认维希法国为正统。
达喀尔可以说是西非门户,戴高乐要夺回西非,必须先拿下达喀尔。
另外还有一点,达喀尔存放了很多黄金,这也是戴高攻达喀尔的重要目的之一。
戴高乐获得盟军的支持,盟军派出竞技神号航母,以及十几艘军舰去收复达喀尔。
戴高乐派人去找驻达喀尔的维希法国的总督谈判,望其弃暗投明。
可世上哪有如此便宜的事?就像之后落魄的喝令投降一样,完全是在做梦。
维希法国的总督断然拒绝戴高乐的劝降,那只有打了。
维希法国方面也不怕什么戴高乐,他们手上有先进的黎塞留级战列舰,以此舰为主,组成一个战舰群,战斗力很强。
盟军和戴高乐还是低估了维希法国驻西非军队的实力和抵抗意志。
戴高乐派出战斗机准备强行登陆达喀尔的机场,结果全部被抓。
就是戴高乐本人,也差点被维希法国驻西非军队活捉,他乘坐的船只被维希方面送上炮弹以示“慰问”。
盟军火力并不弱,不停地轰炸维希方面在大西洋沿岸的炮台,可维希方面弹药充足,后勤保障有力,盟军尝试过很多次登陆,都没有成功。
盟军登陆失败不说,自己的军舰也有好几艘被维希方面的炮弹炸成破铜烂铁。
戴高乐派人在达喀尔进行的广播劝降,也丝毫没有用处,没人理他。
盟军和戴高乐越打越没脾气,再折腾下去,老本都要赔干净。
盟军认为重点应该是在欧洲对付德国,只要打败德国,维希法国就会投降。
维希法国完了,他们在西非的殖民军自然没有抵抗盟军的实力和意志。
综合考虑,盟军狼狈撤离达喀尔。
1940年9月25日,英国首相下令终止计划。
战前信心爆棚的夏尔-戴高乐将军,则垂头丧气地回到伦敦。
此战失败,对戴高乐原本高大的形象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好在,最后戴高乐赢得了法国历史,巨大的辉煌可以不费力气地掩盖他在达喀尔的失败。
但话又说回来:胜败乃兵家常事,一场失败,并不会遮掩戴高乐的伟大。
随机文章世界十大恐怖核事故,切尔诺贝利核泄露事故遇难者5000(还将持续)秦始皇陵是谁发现的,陕西临潼县农民杨志发打井时发现家长必知的第十名效应,社会上混得最好回事第十名(第一名处处碰壁)恶魔巴尔有多少手下,统帅66地狱军团与路西法齐名比恐龙更可怕13种动物,史前恐象能杀死霸王龙(凶猛无比)
为什么说摩洛哥是一个假的非洲国家?法国对摩洛哥的影响有多大
摩洛哥西边是汹涌的大西洋,北边是温柔的地中海,与西班牙之间隔着著名的直布罗陀海峡。
作为一个阿拉伯国家,很多摩洛哥人说着法语,大街上到处是浓郁的欧式氛围,建筑走的是欧式风格,连路牌也是阿拉伯文字和法文同时在线。
经济处于中上水平,气候适宜,没有黑人还盛产美女,有人便称这里是”假的非洲国家“。
那么,法国是为何能对摩洛哥产生如此大的影响的呢? 这需得从100多年前说起。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法国于18世纪起在地中海上称霸。
法国拥有地中海与大西洋两条海岸线,但大西洋上称霸的英国人,法国人也不想硬碰硬,只要保持自身在地中海的无敌地位就很吃香了。
看看当时地中海的一众国家吧,意大利诸邦正混战不休,还未统一;以前牛气冲天的奥斯曼帝国自1683年后逢战必输,早已没有往日荣光;而南边的西班牙国内一片凋敝,往日对新大陆开天辟地的热情与日俱减,大片都没心去管控。
如此有利的局势,难怪法国能在地中海能吃得开。
法国的自信心一度膨胀,想蚕食地中海周边的落后国家,将整个地中海变为法国的内湖才痛快。
自然而然,与法国距离最近的北非成为法国向地中海南岸扩张的第一步。
法国首先瞅准了北非的马格里布地区,有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三个国家。
当时的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名义上是奥斯曼帝国的行省,但奥斯曼帝国国力衰弱,没精神打理这里,两地都是自治状态。
1830年,阿尔及利亚因债务危机沦为法国殖民地,1844年,突尼斯帮助阿尔及利亚人发动起义,但是失败了。
可笑的是,1881年,突尼斯也因为债务危机被迫成为法国的保护国。
马格里布地区就剩下一个摩洛哥苦撑着维持独立,然而摩洛哥国力并不强,注定不能独善其身。
19世纪下半叶起,摩洛哥内乱频发,王室力量日渐衰弱,不仅法国趁机蚕食,西班牙、英国与德国也来纠缠,几个欧洲列强因为分赃不均冲突不断,摩洛哥自身的利益却无人理会,侵占与反抗之间,爆发了两次摩洛哥危机。
这场殖民地争夺战中,德国是一方,另一方是法、英、西抱团。
西班牙站在法国这边是为了分一杯羹,英国站在法国这边纯属“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德国海军实力增长,一定会威胁到英国的海上霸权,所以英国一直防备着德国有机会出头。
面对1:3的格局,德国有些力不从心,却怕丢脸不愿妥协,法国这边及时给了个台阶,用法属刚果的一块殖民地做为安慰,德国在心里合计一下觉得划算,默许了法国对摩洛哥的扩张,开着舰队离开了。
1912年3月,法国迫使摩洛哥签订《非斯条约》,摩洛哥正式沦为法国殖民地。
随后法国把摩洛哥最北部和最南部分给了西班牙,法国独占中部,建立了保护国。
在1913年至1955年间,法国在摩洛哥明借暗夺了约100万公顷的肥田,80%的摩洛哥土地成了法国的保护区。
摩洛哥被法国与西班牙控制,两国的大批移民涌入摩洛哥,他们打着开垦荒地的名义肆无忌惮的抢夺,建起了一个又一个欧洲式大农场。
当时公有与私人农场达到6000多个,种植了柑橘、葡萄、软粒小麦等高利润农作物,其收入大半被殖民者占有。
虽然到处都能看到丰收,但摩洛哥人无法做到粮食自给自足。
因为土地被抢,很多摩洛哥农民生活无依,只能成为殖民者的廉价劳动力,一部分去了欧式大农场,还有一大部分成为了法国和西班牙商业公司的工人。
看吧,法、西两国抢了地上的还会夺地下的,地下的铜、铁、锰、铅、锌、钴、磷钙土等矿产资源被掠夺式地开采。
摩洛哥人民日夜操劳,却只能看着自家的资源运往海上,然后在法、西两国加工成商品,再高价倾销回来,日子过得辛酸又憋屈。
为了弱化当地阿拉伯语与柏柏尔语地位,方便殖民地管理,法国引入法语作为行政与经贸语言,开办的大量学校也是为法国利益服务的,法国人想通过文化教育将摩洛哥人同化,抵消摩洛哥对法国殖民统治的反感。
法国还投资修建公路与铁路,当然,也是为了自身掠夺矿产和农作物更方便,若是发生叛乱还能更快的派遣军队。
有着近千年独立传统的摩洛哥人民并没有麻木, 大小起义不断,最著名的则是1921年9月开始的里夫共和国运动。
在西属摩洛哥,当地12个阿拉伯人与柏柏尔人部落建立了里夫共和国,在里夫地区起义,扛着土枪土炮在地形多变的山区灵活穿梭。
像是我国期间的游击队一样,来无影去无踪,“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
”愣是将2万多西班牙殖民军搞得蒙圈,缴获了大量西班牙殖民军的枪支弹药。
西班牙急眼了,于1928年调集10万大军进攻里夫共和国,没想到被打了。
西班牙不甘心,又找来法国一起打群架,结果里夫军民由守转攻,将法西两国联军打跑,解放了西属摩洛哥北区的大部分土地。
这回法国和西班都急眼了,开始疯狂镇压,疯狂到什么地步呢?两国不仅调集40万大军,还组织装备有现代化武器的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即使这样,也用了10年才把里夫共和国运动镇压下去。
军队打仗是有成本的,这场旷日持久的镇压让法国与西班牙花了很多钱,管理殖民地的成本高了,超出了当初在此剥削所得。
二战结束后,全世界殖民地要独立的浪潮此起彼伏,摩洛哥到处闹罢工要独立,法国和西班牙认怂,答应了。
1956年4月7日,法、西两国废除所谓的“保护国”,两国殖民地合并,摩洛哥成为统一并且独立的王国。
殖民是把双刃剑,法国在摩洛哥50多年的殖民经历,给摩洛哥人民带来了辛酸苦痛,也给摩洛哥的经济发展与物质文化留下了长久影响。
法国在摩洛哥留下的现代化基础设施,成为摩洛哥工业化的基础,法国文化使摩洛哥并延续了欧式建筑风格与城市规划,也为摩洛哥沟通世界打开了一扇广阔的窗。
经济的腾飞让摩洛哥面子里子都足,因为有特殊的地理地貌,发展旅游也是相当积极,特别是对中国游客实行了免签。
摩洛哥可以说是一个奇幻的国度,大海、戈壁、沙漠、雪山、古城应有尽有,有“非洲后花园”的美称。
别看这里是非洲,气候还是挺不错的,夏天并不会感觉热,因此当地还有一句广告词:要避暑,来非洲! 如今摩洛哥主要以阿拉伯白人和混血为主,混血出美女在这里是真实的写照,因为摩洛哥绝大多数人都是回教徒,所以女孩择偶多选择本国人,因此在摩洛哥,满眼都是白人也就不奇怪了,也难怪有人说摩洛哥是一个“假的非洲国家”。
随机文章英军发现12个英国不明飞行物,国防部认为是孔明灯30秒电梯法则的应用,交流时用3句话完整的描述自己观点黑鳞鲛人真的存在吗,揭秘黑鳞鲛人被美国抓获(探测海底文明)揭秘美国洛杉矶蝴蝶树之谜,成千上万的蝴蝶栖息于松树上(蝴蝶王国)最后的晚餐多了一只手,达芬奇最恐怖的画(拉斯维萨看出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