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5000亿、失落近2300年的中国第一国宝神秘莫测的传国玉玺,如今在哪

【菜科解读】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在南巡洞庭湖时,突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洞庭湖也随之波浪翻滚,差点将他乘坐的龙舟掀翻,为了保命,秦始皇慌忙将随身携带的传国玉玺抛入湖中,希望以举国龙脉镇浪,不久,果然风平浪静。
传国玉玺也由此失落。
自此之后,关于传国玉玺的传闻就一直没有断过。
在不同的史书中,传国玉玺的材质也是不一样的。
据《史记正义》记载:
李斯磨和璧作之,汉诸帝世传服之,谓传国玺。
韦曜吴书云玺方四寸,上句交五龙,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就是说,秦始皇灭掉六国后,为了彰显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的成就,特意命丞相李斯将和氏璧制成了传国玉玺。
玉玺方四寸(相当于现在的9.2厘米),上面雕刻交盘龙,底面用虫鸟篆字刻了八个大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以此昭示自己是上天指派的皇帝,国运必然昌盛。
这和氏璧原是楚国的国宝,后来,楚国为了和赵国联姻、共同抵御强秦,楚王便不得已将和氏璧献给了赵惠文王。
而与此同时,秦昭王也想得到和氏璧,于是,便假意向赵国提出想用15座城池,来换这块稀世宝玉,蔺相如奉命带璧入秦,由此引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完璧归赵的故事。
对《史记正义》中的记载,学者们疑惑不已:
和氏璧外形扁平、而且中间带孔,这种形状,怎么能制成四寸见方、高三寸的传国玉玺呢?
对这个问题,我也一直百思不得其解。
如果《史记正义》中的记载无误的话,那只有一种可能,和氏璧远比我们想象中大的多,也厚的多。
除了《史记正义》外,《晋书》中记载传国玉玺,是用上等的蓝田玉制成的。
又有秦始皇蓝田玉玺,螭兽纽,在六玺之外,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寿昌。
秦都咸阳周边盛产蓝田玉,秦始皇就地取材,用蓝田玉做传国玉玺,既合情又合理。
由于《史记正义》和《晋书》都是内容考究、记载详实的正史,所以,几千年来,谁也无从质疑书中内容的正确性。
如果这两本书里说的都是真的,那传国玉玺就有两块,一块是用和氏璧制成,一块是用蓝田玉制成。
恰好,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在秦始皇在位期间,也出现过两块传国玉玺。
一块在公元前219年,被秦始皇抛在洞庭湖里;
一块在公元前209年,由一位自称为滈池君的水神敬献给秦始皇。
秋,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滈池君。
……使者奉璧具以闻……使御府视璧,乃二十八年行渡江所沈璧也。
——《史记》
虽然书中明确记载,第二块传国玉玺就是秦始皇失落的那块,乃二十八年行渡江所沈璧也,但仔细分析一下,就知这种事压根就不可能发生。
洞庭湖浩瀚无垠, 洪水滔天,若想在其中打捞一块四寸见方、高三寸的玉玺,无异于大海捞针,以现代发达的技术和设备尚且做不到,何况2000多年前的秦朝?
这第二块传国玉玺的出现,很有可能是丞相李斯等人,为了讨好秦始皇、迷惑民众,自导自演的一出闹剧。
因为传国玉玺,自它诞生那一刻起,就被人为附加了一层神圣的意义。
历代帝王都将其奉若珍宝,视为法定政权的象征,得到它,就可以受命于天,改朝换代,而失去它,则表示天命所致,气数已尽。
所以,在统治者眼中,传国玉玺,万万丢不得。
传国玉玺的传世经历,是非常坎坷的。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为镇浪,将传国玉玺抛入洞庭湖中,第一块传国玉玺就此下落不明。
9年后,传国玉玺再现于世,只是这一块已经是替代品了,但它仍具有受天于命的象征意义,所以,对各路诸侯来说,非常有吸引力。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军攻进咸阳,秦王子婴自知大势已去,便身着白衣,以颈系俎,亲率群臣献上始皇玺,以示归顺。
#p#分页标题#e#刘邦大喜过望,公元前202年,他称帝建立西汉后,不仅将此物随身携带,还将始皇玺正式更名为"汉传国玺,希望大汉国祚世代相传,传国玉玺的称谓也由此而来。
到了公元8年,王莽篡汉自立,为了彰显自己称帝的合法性,王莽派弟弟王舜向太皇太后王政君索要传国玉玺。
面对一向以忠心示人的侄子,王政君一边狠狠将传国玉玺摔在地上,一边怒骂道:我已经老了,快死了,你们兄弟走着瞧,早晚有被灭族的那一天!
自此之后,传国玉玺便被摔破了一角,王莽求之心切,便用黄金补全了残角。
公元23年,王莽果如王政君所言,被更始军斩杀于乱军之中,存在仅15年的新朝就此灭亡。
禁卫军校尉公宾拿到了传国玉玺,并将其献给了起义军首领刘秀。
刘秀自此称帝、建立东汉,号令天下。
但到了东汉末年,董卓祸乱京师,为了保命,汉少帝刘辩仓皇逃离皇宫,途中不幸遗失了传国玉玺。
不久,十八路诸侯结成联盟,共同举兵讨伐董卓,长沙太守孙坚孤军深入,攻进洛阳,意外在城南的一处枯井中发现了那块方圆四寸、上镌五龙交纽、以黄金镶补一角的传国玉玺。
孙坚若获至宝,不由得心生异念,不料却因此命丧黄泉。
公元191年,年仅36岁的孙坚在岘山兵败身亡,豫州刺史袁术借机抢到玉玺,以为天命在我,不久自立称帝。
可袁术德不配位,很快众叛亲离,成了各路诸侯的众矢之的。
2年后,袁术病困而死,荆州刺史徐璆劫掠了袁术的棺木,将玉玺献给了曹操,自此,传国玉玺才得以重归汉室。
公元220年,曹操的长子曹丕,刚继承魏王位,就迫不及待逼迫汉献帝禅位。
为了证明自己称帝是天命所归,曹丕特意命人在玉玺上刻了八个字:大魏受汉传国玉玺。
但是,曹魏的子孙坐江山没几年,就被司马懿父子敢下了台,这之后,传国玉玺又流落到了西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炎手中。
西晋存在50年,光八王之乱就打了16年,最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公元311年,匈奴人刘渊灭掉西晋,并得到了传国玉玺,建立了前赵。
后来,大将石勒自立、建立后赵,为了得到传国玉玺,石勒攻杀了刘渊的次子刘曜,并在玉玺上复刻了天命石氏的字样。
这之后的25年时间里,传国玉玺辗转于石鉴、冉闵、蒋干等人之手,直到公元352年,传国玉玺才在濮阳太守戴施的运作,回到东晋的当家人晋穆帝手中。
但稳定了没多久,传国玉玺又被宋、齐、梁、陈四个王朝争来抢去,直到公元589年,隋文帝统一了南北,这场长达几百年的历史纷争才暂告一个段落。
公元618年,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江都,萧皇后见大势已去,遂带着传国玉玺逃往突厥。
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后,因无传国玉玺,为了昭示天命,只得用白玉雕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用以稳定民心。
公元630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成功迎回萧后和传国玉玺,李世民大喜过望,特封李靖为 代国公。
之后,传国玉玺在唐朝传承了300余年,直到唐哀宗时,被降将朱温所夺,后梁由此建立。
16年后,晋王李存勖灭掉后梁,夺得传国玉玺,建立了后唐。
#p#分页标题#e#谁知仅仅过了13年,大将石敬瑭就引契丹大军南下,灭掉了后唐,公元937年,唐废帝李从珂走投无路,于是携传国玉玺登高台自焚而死。
自此之后,这块传世已1146年的传国玉玺下落不明,再也无人见到过它的踪迹。
虽然之后的王朝都千方百计想要找到传国玉玺,但从史书的记载来看,传国玉玺应该是没找到。
后周太祖郭威遍寻传国玉玺而不得,只得自刻两方皇帝神宝玉玺,以昭天命。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传国玉玺还是踪迹全无。
直到宋哲宗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咸阳一位农民段义在修房子时,意外从地下挖出了一块"色绿如蓝,温润而泽、背螭钮五盘"的玉印,蔡京等13位翰林学士一致认为,这方玉印就是真秦制传国玺。
然而,经后世学者多方考证,这方传国玉玺,其实是蔡京等人为了讨好皇帝,造的假。
可即便是假的传国玉玺,还是有人愿意把它奉为珍宝。
1127年,金军大举攻宋,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在靖康之变中被掳北上,传国玉玺也被金人掳去,又一次下落不明。
直到1294年,元世祖忽必烈去世,传国玉玺才又一次,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一日,御史台通事阔阔术正在市集上出售一方螭纽交蟠,四可边际,中洞横窍,其篆画作虫鸟鱼龙之状的宝玉,权相伯颜一下认出了它是秦传国玺。
之后,这枚传国玉玺就一直被元皇室所收藏。
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屡次发兵征讨北元,想要得到这枚传国玉玺,但都求而不得。
一直到明末清初,皇太极灭了蒙古林丹汗, 其子额哲投降后金,才献出祖传的传国玉玺。
皇太极喜不自胜,认为天命所归,乃定立国计,并正式将国号金改为清。
可实际上,额哲所献的传国玉玺,并不是秦玺,而是汉玺,而且不是皇帝的御用之物。
它是汉元帝送给匈奴王的和亲信物,上面刻着制诰之宝四个大字。
随着大清政权稳定,直到100多年后,乾隆皇帝才正式承认这起乌龙事件。
1924年,大清已灭亡了12年,但紫禁城里还住着末代皇帝溥仪。
10月4日这天,西北军军阀鹿钟麟率警卫冲进紫禁城,要求溥仪务必在两小时内离开,临行前,鹿钟麟曾问起传国玉玺的下落。
溥仪冷冷地答说:你说的是不是传说?那块玉玺我没见过,就是康熙帝、乾隆帝在位时,也没见过。
1962年,毛主席在中南海宴请溥仪,出于好奇,他也问起了传国玉玺的下落。
可遗憾的是,溥仪想破了脑袋,也没想起来祖上有关传国玉玺的有用记载,只好红着脸说:大约早就丢了。
毛主席见状,立即解围道:丢了便丢了吧,反正也不是封建时代,不讲究受命于天了,现如今我们也有一块代表新中国的玉玺。
毛主席所说的新中国玉玺,并不是真的由玉石刻成的,而是用纯铜制成的,这枚新中国第一国印,上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15个大字,在1949年11月1日正式启用,如今它已完成了历史使命,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被收藏在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
上世纪八十年代,湖南一位叫黄新建的学者在遍查史料后,突然爆料:秦始皇传国玉玺的所在位置,是在洞庭湖君山的水下淤泥里,而且证据确凿!
他拿出的证据一个是,《史记》中的相关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洞庭湖时,确实把传国玉玺扔进了湖中,自此之后,再也没人发现过它的踪迹。
另一个证据是,在君山的崖壁上,刻着两个样式古怪的字,他认为这是秦朝的文字永封,顾名思义,传国玉玺在这里丢了,秦始皇怕其他人将其打捞走,所以,要把这里永远封住。
乍听之下,是这个道理。
可随后之后,就有佛学专家站出来推翻了黄新建的说法。
佛学专家们认为君山崖壁上的文字,既不刻于秦朝,它的意思也不是永封,而是成书于唐朝武则天时期的梵语,是佛家六字真言嗡嘛呢叭咪吽中的其中两个。
这么一来,这事就跟传国玉玺没什么关系了。
但理清了传国玉玺的传世脉络,我们有理由相信:
中国第一国宝——秦传国玉玺,尤其是第一块传国玉玺,时至今日,可能还在洞庭湖底的淤泥里,静静地等待人们发现它的那一天。
至于第二块传国玉玺,很可能早就焚毁在公元937年,后唐灭亡的那场大火中了。
传国玉玺堪称中国最大珍宝 已成千古之谜
传国玉玺已成千古之谜,逾千年遥无音信。
中国历史上,堪称国之重宝的器物不在少数,但恐怕没有一件比得上传国玉玺。
它是野心家梦寐以求追逐的目标,又是史学家浓墨重彩描绘的对象。
香港《文汇报》刊文称,笼罩在它身边的,是重重的刀光剑影,低沉的鼓角铮鸣,它的出现和消失,甚至成为王朝更替、江山易帜的象征。
传国玉玺来历非凡。
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之后,终于在血雨腥风中得到了令几代秦王朝思暮想的的晶莹美玉。
也许是因为数次寻找九鼎而不得,就像私奔的女子渴望明媒正娶,也许是为了显示自己前无古人的至尊伟大,秦始皇用和氏璧制作了“传国玉玺”。
玉玺纽上螭龙盘踞,玺文由丞相李斯用大篆题写“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
价值连城的玉质,巧夺天工的雕刻,加上盖世无双的书法,使这颗玉玺成了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传国玉玺从此成为承天受命的象征。
其实,用来制作传国玉玺的和氏璧,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
春秋时,楚人卞和在山中看见有凤凰栖落在青石板上,依据“凤凰不落无宝之地”的传说,他终于在山中发现一块玉璞。
卞和先后将它献给楚厉王和武王,都被认为是石头,结果以欺君罪丢掉了左右脚。
及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哭于荆山之下,以致满眼溢血。
文王令玉匠进行打磨,发现里面异光闪烁,璀璨夺目,果然是稀世珍宝。
最后由良工雕琢成璧,取名“和氏璧”。
为了争夺和氏璧和由它制造的玉玺,野心家露出了他们狰狞的面目,统治者发起过血腥的战争。
和氏璧曾莫名其妙地流入赵国,落入赵惠文王手中,引起秦昭王的垂涎,表示愿用十五座城池进行交换。
但当蔺相如将璧送到秦宫时,秦昭王却食言;多亏蔺相如凭着大智大勇,先是“完璧归赵”挫败秦王的阴谋,接着又在渑池会上戳穿秦国的第二个圈套,保住了和氏璧。
这便是成语“价值连城”和“完璧归赵”的出典。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自立前,派堂弟逼皇太后交出传国玉玺,太后迫于无奈,气得将它掷于地上,当王莽拿到传国玉玺时发现它被砸掉一角,连忙命玉匠用黄金镶饰。
汉献帝时,董卓作乱。
孙坚率军攻入洛阳,兵士见宫中一井在早晨时有五彩云气,遂使人入井,得传国玺。
孙坚将玺秘藏于妻吴氏处。
后袁术拘孙坚妻,夺得玉玺。
袁术死后,荆州刺史徐?携玺至许昌,时曹操挟汉献帝在此,至此,传国玺又归汉室。
传国玉玺的几次失踪,还带有几分诡秘色彩。
据传,公元前219年,也就是传国玉玺制成后的第九年,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湖,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慌忙将传国玉玺抛入湖中,祈求神灵镇浪。
玉玺由此失落。
而八年后,华阴平舒道有人又将此传国玺奉上。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
袁绍入宫诛杀宦官,段硅携帝出逃,玉玺又一次失踪。
所幸孙坚从洛阳城南甄官井中捞起宫女尸体时,传国玉玺才重见天日。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没有传国玉玺,遂刻了几方“受命宝”“定命宝”之类的玉玺聊以自慰。
贞观四年,萧后与元德太子返归中原,传国玉玺方归于李唐,令太宗龙颜大悦。
唐末天下大乱,后唐末帝李从珂被后晋大兵围困,李从珂遂与后妃于天星楼自焚而死。
据说,李从珂当时便随身携带着“传国玉玺”。
可是大火过后,人们从灰烬中却不见此玺的踪影,甚至连一块外形稍像此玺的石头也没找到一块。
随后,宋、元、明、清历朝都有发现所谓传国玉玺的记载,那不过是好事者的狗尾续貂,连当时的皇帝都认为那是假货。
传国玉玺就像一个善于制造悬念的大师,留给后人的,只是一个千古之谜。
传国玉玺奇怪失踪未解的谜团
它是野心家梦寐以求追逐的目标,又是史学家浓墨重彩描绘的对象。
笼罩在它身边的,是重重的刀光剑影,低沉的鼓角铮鸣,它的出现和消失,甚至成为王朝更替、江山易帜的象征。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後,秦始皇将和氏璧琢为玉玺,命李斯丞相在其上篆“受命於天,既寿永昌”八个虫鸟字,由玉工孙寿刻到上面,从而成为传国玉玺。
秦二世死後,由子婴把传世玉玺献给汉高祖刘邦,授之为“汉传国玉玺”。
西汉末年(公元8年),王莽专权,当时皇帝孺子年仅2岁,传国玺置于长乐宫,由元帝王皇后代为掌管。
王莽篡位,建立新朝,派他的弟弟舜前去索要,太后大骂:“我老已死,如而兄弟,今族灭也!”,将传国玺摔在殿廷,玉玺被摔碎一角,后来用黄金镶补。
公元23年十月,王莽被杀,玺被校尉公宾所得,献给绿林军将领李松。
又由李松派人送给更始帝刘云。
刘云为赤眉军所掳后,传国玺落入赤眉军拥立为帝的刘盆子手中。
后来刘盆子兵败宜阳,将传国玺拱手奉于东汉光武帝刘秀。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
外戚何进谋诛宦官不成,反为宦官所害。
袁绍领兵入宫诛杀宦官,宫中大乱,汉少帝夜出北宫避难,仓促间未带传国玺,返宫后传国玺查无下落。
东汉末年各路诸侯讨伐董卓时,率先攻入洛阳城的孙坚,在井中得一宫女之尸身上有一红色盒子,匣中之物正是传国玺。
(见《吴志》)之後孙坚之子孙策将玉玺献与袁术以借兵马。
孙策用此玺从袁术处换来三千兵将,从而奠定了孙吴霸业之基。
袁术称帝失败後,玉玺归属曹操。
曹魏代汉,传国玺作为“君主神授”的象征,落入曹丕之手。
曹丕使人在传国玺肩部刻下八个隶字“大魏受汉传国之玺”。
西晋受禅,传国玺又落入司马氏手中。
此后,北方陷于五胡十六国分裂动荡的局面,“传国玺”几经辗转,又落人东晋征西将军谢尚之手,谢尚把它用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献给晋穆帝,传国玺重归晋朝司马家。
公元420年,刘裕废东晋恭帝自立为帝,国号宋,史称刘宋;在南朝,传国玺历经了宋,齐,梁,陈的更迭。
南朝梁武帝时,降将侯景反叛,攻破官城,劫得“传国玺”,不久侯景败死,他的部将侯子鉴将玉玺投到了栖霞寺的井中,有一个寺僧将玉玺捞出收存,后来他的弟子将玉玺献给了陈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