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前?光明日报这样写三星堆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10-02 点击数:
简介:1986年12月10日,光明日报发表了轰动国内外的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的深度报道。

时隔三十多年,三星堆遗址又火了。

今年3月,在成都召开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上,通报了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新的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又一次在国内外引起热烈反响。

作为当年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深度报道的第一人,当年曾

【菜科解读】

1986年12月10日,光明日报发表了轰动国内外的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的深度报道。

时隔三十多年,三星堆遗址又火了。

今年3月,在成都召开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上,通报了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新的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又一次在国内外引起热烈反响。

作为当年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深度报道的第一人,当年曾担纲《光明日报》考古报道的记者白建钢,更是兴奋不已。

三十多年前 光明日报这样写三星堆

三星堆遗址1929年发现,1934年开始挖掘,1986年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清理出青铜神树、青铜立人像、金杖等。

白建钢是那次考古发掘的见证者,也是三星堆遗址深度报道的第一人。

1986年12月10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用三分之二版面报道了三星堆遗址的惊人发现,引起世界轰动,驻北京的各国新闻机构纷纷到光明日报社购买有关新闻照片转载,光明日报社一时宾客盈门,全球许多大媒体都转发了光明日报的报道。

轰动来源于前所未有的价值定性、第一次在媒体明确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宣告只有埃及、希腊、罗马才有的一些文明在中国古代惊人存在,并且达到相当高度,填补了世界文明史空白。

三十多年前 光明日报这样写三星堆

白建钢毕业于西北大学,本科学习考古,秦汉史专业研究生毕业,原本被分配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略部,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进入了新闻媒体,在光明日报陕西记者站任职。

由于他拥有考古、历史双重学科背景,在考古报道方面出类拔萃,报社领导让他专门负责全国重大考古成果的采访报道。

他采写的秦始皇陵、秦公一号大墓等考古报道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去三星堆遗址采访之前,白建钢刚刚和光明日报辽宁记者站的同事完成了辽西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系列采访报道,参加在沈阳举行的中国考古学会会议。

会议期间,四川省三星堆遗址考古队队长赵殿增对白建钢说:我们在三星堆发现了一批文物,很重要,欢迎你去报道。

白建钢先前往采访,然后请求报社派摄影记者支援,摄影美术部记者吴力田后期前往成都,拍摄三星堆重要文物。

白建钢抵达广汉时,已经是1986年的11月。

此前,只有新华社发了豆腐块新闻,没有公布照片,没把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的意义说透。

作为以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思想文化大报,光明日报如何报道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白建钢思索一个个采访报道方案。

当时,三星堆遗址的文物已搬进四川省博物馆文物库房,为了方便采访,考古队把他们的住处安排在紧邻四川省博物馆的旅社。

他们骑着自行车往返于博物馆和四川大学之间,紧张地采访拍摄。

白建钢说,因为三星堆的出土器物太过奇特、迥异于中原文明,采访过程就是他向专家请教求解的过程,他要在报道中解读三星堆文明的来龙去脉,讲透三星堆背后的故事。

他多次去四川大学图书馆查阅资料,请教了古蜀史专家、世界史专家,在四川省博物馆文物库房寻找与三星堆同时代的文物,将三星堆置于世界文明中去审视,但凡有一点蛛丝马迹他都不放过。

三星堆遗址的采访历时一个月。

白建钢说:我是以学者的严谨治学态度研究采访对象,拿出写论文的精神写三星堆报道。

每一字、每一句都反复推敲,并找到对应的论据。

最后的成稿,我请童恩正教授审阅,经他确认后,我的心里才有了底。

白建钢讲了这样一个插曲:写好稿子,他借四川省博物馆一辆自行车,去四川大学给童恩正等专家审阅。

回来路上,装采访本和原稿的皮包被小偷扒走。

他急忙去路边派出所,出示记者证,告诉所长:我代表光明日报出来执行重要采访任务,这稿子对国家和四川省极其重要,报社要上头版头条,材料被偷,重新写不出来,事情天大,请协助。

所长马上派几个民警沿街缉拿小偷,找线人排查街上毛贼,让他在所里等。

白建钢失望之极、坐立不安。

幸运的是一小时后,皮包找回来了,采访本、稿件等东西都在。

#p#分页标题#e#

稿子中的《三星堆目睹记》,用拟人散文体,活灵活现写无言的三千年古物和枯燥难读只有少数人明白的考古论题,在中国考古新闻中是第一次。

专家不觉浅,民众被吸引,非醉后狂洒,也存灵感,丢了真不知道还能不能重现。

白建钢说,我应该写一篇报道,表扬成都这个派出所那一小时惊心动魄事迹,留下他们对我帮助、对三星堆博物馆贡献的记录。

那时光明日报每天只有4版,版面金贵,没来得及动笔,永远成为遗憾。

关于三星堆的采访,白建钢特别感谢赵殿增研究员,他说:如果没有赵殿增提供线索,就不能及时报道三星堆遗址发掘重大成果,三星堆遗址的保护可能受到影响,即使仍能轰动世界,也许遗址就变成工厂、楼房、公路等等,一失足成千古恨。

三十多年前 光明日报这样写三星堆

近日三星堆出土的陶器

1986年12月10日,《光明日报》在头版用三分之二版面刊发了三星堆遗址重大考古成果的报道。

此后,《光明日报》又连续刊发了白建钢采写的《铜像之王》、《头像之谜》、《黄金面罩》《天外来客》、《神树和羊》五篇目睹记,引发全国乃至世界关注。

在此之前,关于三星堆的报道没有人和西方青铜文明做过比较。

而白建钢的报道,以科学方法,从学术角度,对三星堆的价值进行世界范围重估,并对它的来龙去脉进行了大胆猜想、小心求证,让世人看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古蜀文明。

白建钢说,自己虽然只是一个考古记者,但是在受众和专业之间架起了桥梁,让西方更了解东方,让东方也了解西方,这就是媒体人的责任与价值。

多年后,四川知名考古学家范勇先生十年磨一剑,著《解谜三星堆》,对白建钢留言:兄对三星堆的报道,至今我记忆犹新。

我谈三星堆文明的专著即将完稿,书中将对此有涉及。

在历史文化旅游方面,你是当之无愧的先锋。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白建钢改行从事经济工作,曾去日本名古屋爱三工业株式会社商业访问,该企业高管学历高,常常问他中国古代历史考古问题,白建钢给他们的讲述,自然令他们吃惊、喜出望外。

董事长率理事、部长等集体请白建钢吃饭,问,白先生,你究竟喜欢研究历史,还是喜欢赚钱? 白建钢答:喜欢研究历史,不喜欢赚钱,日方又问:那你为什么还要赚钱?白建钢做了个往口袋装钞票动作,答:为了创造历史。

此刻在场的日本人起立鼓掌,表达敬意。

轻轻地我走了,就像我轻轻的到来。

以后白建钢携中国五矿驻外干部李庆经理陪韩国大公司客人访问广汉中国二重,去三星堆博物馆参观,买票进入,没有说我是谁,不认识任何人,没想过找任何人,心中激动万分。

三十多年前 光明日报这样写三星堆

三星堆青铜大立人(新华社发)

用生命创造过历史,不要回报,不带走一片云彩,对得起伟大祖国对自己的栽培,对得起自己所处的民族崛起变革时代,斯是永恒最大财富,不因时间而消失。

这就是白建钢的信念。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勇 苗家生)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勇 苗家生

三星堆的七大千古之谜

三星堆的七大千古之谜  三星堆遗址及其出土文物的许多重大学术问题,至今仍是难以破译的千古之谜。

虽然专家学者对其中“七大千古之谜”争论不休,但终因无确凿证据而成为悬案。

  第一谜,三星堆文化的来自何方?目前有其来源与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有关、与川东鄂西史前文化有关、与山东龙山文化有关等看法,即人们认为三星堆文化是土著文化与外来文化彼此融合的产物,是多种文化交互影响的结果。

但究竟来自何方?   第二谜,三星堆遗址居民的族属为何?目前有氐羌说、濮人说、巴人说、东夷说、越人说等不同看法。

多数学者认为岷江上游石棺葬文化与三星堆关系密切,其主体居民可能是来自川西北及岷江上游的的氐羌系。

  第三谜,三星堆古蜀国的政权性质及宗教形态如何?三星堆古蜀国是一个附属于中原王朝的部落军事联盟,还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已建立起统一王朝的早期国家?其宗教形态是自然崇拜、祖先崇拜还是神灵崇拜?或是兼而有之?  第四谜,三星堆青铜器群高超的青铜器冶炼技术及青铜文化是如何产生的?是蜀地独自产生发展起来的,还是受中原文化、荆楚文化或西亚、东南亚等外来文化影响的产物?  第五谜,三星堆古蜀国何以产生、持续多久,又何以突然消亡?  第六谜,出土上千件文物的两个坑属何年代及什么性质?年代争论有商代说、商末周初说、西周说、春秋战国说等,性质有祭祀坑、墓葬陪葬坑、器物坑等不同看法。

  第七谜,晚期蜀文化的重大之谜“巴蜀图语”。

三星堆出土的金杖等器物上的符号是文字?是族徽?是图画?还是某种宗教符号?可以说,如果解开“巴蜀图语”之谜,将极大促进三星堆之谜的 *** 。

三星堆未解的谜团

出四川广汉约三四公里,有三座突兀在成都平原上的黄土堆,三星堆因此而得名。

1929年春,当地农民燕道诚在宅旁挖水沟时,发现了一坑精美的玉器,由此拉开三星堆文明的研究序幕。

1986年,三星堆两个商代大型祭祀坑的发现,上千件稀世之宝赫然显世,轰动了世界,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

未解之谜一:文明起源何方 三星堆的发现将古蜀国的历史推前到5000年前。

三星堆文化来自何方?这里数量庞大的青铜人像、动物不归属于中原青铜器的任何一类。

青铜器上没有留下一个文字,简直让人不可思议。

出土的“三星堆人”高鼻深目、颧面突出、阔嘴大耳,耳朵上还有穿孔,不像中国人倒像是“老外”。

四川省文物考古所三星堆工作站站长陈德安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三星堆人有可能来自其他大陆,三星堆文明可能是“杂交文明”。

未解之谜二:消失的古都 古蜀国的繁荣持续了1500多年,然后又像它的出现一样突然地消失了。

历史再一次衔接上时,中间已多了2000多年的神秘空白。

关于古蜀国的灭亡,人们假想了种种原因,但都因证据不足始终停留在假设上——— 水患说。

三星堆遗址北临鸭子河,马牧河从城中穿过,因此有学者认为是洪水肆虐的结果。

但考古学家并未在遗址中发现洪水留下的沉积层。

战争说。

遗址中发现的器具大多被事先破坏或烧焦,似乎也应证了这一解释。

但后来人们发现,这些器具的年代相差数百年。

迁徙说。

这种说法无需太多考证,但它实际上仍没有回答根本问题:人们为什么要迁徙? 成都平原物产丰富,土壤肥沃,气候温和,用灾难说解释似乎难以自圆其说。

那么,古蜀国消失在历史长河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未解之谜三:神秘的器具 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青铜器中,基本上没有生活用品,绝大多数是祭祀用品。

表明古蜀国的原始宗教体系已比较完整。

这些祭祀用品带有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特别是青铜雕像、金杖等,与世界上著名的玛雅文化、古埃及文化非常接近。

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张继忠认为,大量带有不同地域特征的祭祀用品表明,三星堆曾是世界朝圣中心。

在坑中出土了5000多枚海贝,经鉴定来自印度洋。

有人说这些海贝用做交易,是四川最早的外汇,而有的人则说这是朝圣者带来的祭祀品。

还有60多根象牙则引起了学者们“土著象牙”与“外来象牙”的争议。

“不与秦塞通人烟”的古蜀国,居然已经有了“海外投资”,不可思议。

未解之谜四:文字或图画 在祭祀坑中发现了一件价值连城的瑰宝———世界最早的金杖。

其权杖之说早已被学术界认同,但所刻的鱼、箭头等图案却引起了一场风波。

一个民族必备的文明要素,三星堆都已具备,只缺文字。

学者们对此的争论已有些历史,《蜀王本纪》认为古蜀人“不晓文字,未有礼乐”,《华阳国志》则说蜀人“多斑彩文章”。

至于金杖上的图案是图是文,仁智各见。

有的已在试图破译,另一些专家则认为刻画的符号基本上单个存在,不能表达语言。

不过如果能解读这些图案,必将极大促进三星堆之谜的 *** 。

三星堆在文字方面尚存问号,也是它吸引人的地方之一。

未解之谜五:何时能揭密 三星堆博物馆里展出的文物,是长达70年考古发掘的成果。

现在正紧张进行的发掘工作是第13次大规模发掘。

三星堆工作站站长陈德安告诉记者,本次发掘集中在古城中心位置,将极有可能发现古蜀国的宫殿。

目前,已发掘出了涉及数十个朝代的碎陶片。

12月17日,中央电视台将现场直播发掘工作,考古学家们笑着说:“17日,17日就都知道了。

” 结果如何,目前还是一个谜。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三星堆的神秘面纱不会就这么轻易被揭开,在12平方公里的文化重点保护范围内,已发掘的仅有7000平方米。

余秋雨看过三星堆后说:“伟大的文明就应该有点神秘,中国文化记录过于清晰,幸好有个三星堆。

加入收藏
               

三十多年前?光明日报这样写三星堆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