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气罐在什么情况下会爆炸,高温暴晒/接触明火/撞击十分危险

不过煤气罐是有着很大危险性的,最严重的时候会爆炸。
那么煤气罐在什么情况下会爆炸了应该怎样避免了?煤气罐爆炸一般会在高温暴晒,接
【菜科解读】
不过煤气罐是有着很大危险性的,最严重的时候会爆炸。
那么煤气罐在什么情况下会爆炸了应该怎样避免了?煤气罐爆炸一般会在高温暴晒,接触明火,发生撞击,超过使用年限后发生爆炸。
煤气罐的几种爆炸情况
1、高温暴晒煤气罐是不能高温暴晒的,不然的话就容易发生严重的爆炸事故。所以千万不要将家中的煤气罐放在阳光可以照射到的地方,有些家中喜欢将煤气罐放在阳台上,但其实这是十分危险的一种行为。
2、接触明火打开了煤气罐的阀门,就会出现少量的煤气到空气中,这个时候假如有明火出现的话那么将会十分的危险。
有些人喜欢打开煤气罐后抽烟,其实这很危险,火星接触到了煤气那么爆炸就可能发生,千万不要让明火接触到煤气。
3、猛烈碰撞搬运煤气罐的时候一定要轻拿轻放,不要让煤气罐发生猛烈的撞击,不然的话煤气罐里面的气体将会承受很大的压迫,当这个压迫达到无法承受的时候就会发生爆炸事故,所以煤气罐要放在牢靠的位置,搬运的时候轻拿轻放。
4、超过使用年限很多人认为煤气罐是没有使用年限的,但其实煤气罐也是有使用年限的,而且这个使用年限还十分的重要,一旦超过了这个使用年限就不能使用了,不然的话也是会发生猛烈的爆炸事故的。
现在大家都知道了煤气罐在什么情况下会爆炸了吧?上面的这四种情况一定要注意,同时煤气罐平时一定要多注意检查,要是闻到了漏气等现象一定要请专业人士及时将煤气罐运走,选择煤气罐的时候也要选择正规煤气罐,不要贪图小便宜。
不然的话会造成危险事故的发生。
奠边府战役简介 奠边府战役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
1953年5月,驻印度支那法军制定了以奠边府为基地,准备在18个月内歼灭越军主力,夺回战场主动权的计划。
越军为粉碎法军企图,遂决定对奠边府实施进攻,由武元甲任前线总指挥,实际策划、指挥整个战役的是以韦国清为团长的中国军事顾问团。
12月,越军解放莱州后,先后集结4个步兵师(欠1团),1个炮兵师及其他兵种部队共4万余人,从南、北合围奠边府,然后向奠边府法军发起攻击。
战役从1954年3月13日至5月7日,共歼法军1.6万余人,击落、击毁法军飞机62架,俘法军卡斯特里准将及其全部参谋人员 ,加快了战争进程,对于签订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有重要意义。
奠边府战役是越南人民抗法战争中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役。
战役的主要特点是:作战方式是对集团据点群的阵地攻坚战,战役规模大,持续时间长;作战地区是的少数民族地区,交通条件很差,运输补给困难。
虽然人民军经历多年作战,但攻打敌坚固设防的集团据点群还是第一次。
作战中遇到一系列新的问题,特别是战斗激烈,伤亡较大,生活艰苦,对部队士气影响较大。
但由于进行了强有力的战役政治工作,因而保证了作战决心的贯彻和战役的彻底胜利。
战役背景 1945年日本投降之际,战时在印度支那地区始终保持军事存在的法国,企图恢复战前格局,重新成为印度支那的殖民大国。
但事与愿违,法国人很快发现自己处于无法摆脱的内外交困之中,而且他们的企图使他们自己卷入了一场灾难性的战争。
1930年,一位共产党革命家缔造了印度支那共产党,他就是后来改名为胡志明的那个人。
他被法国人逐出越南,后来在中国的广西站住了脚,并在1941年组建了名为“越盟”的政党。
胡志明在广西开始与武元甲共事。
武元甲原是河内的一名教师,后来成为胡的副手,并逐步成长为胡的军队统帅。
1945年3月日本人撤离了占领的印度支那,这对越盟帮助颇大。
当年8月底,胡志明在河内建立政府,并任政府首脑。
他手下有5000人的游击队,由武元甲指挥。
该游击队控制了东京湾和北安南山脉。
胡志明曾一度受到中国国民党有限度的保护。
当勒克莱尔将军率领的法军于11月在西贡登陆时,中国军队曾在北纬16度线上封锁了他们北上的道路。
但是中国人除了供给一些缴获的日造步枪外,无法提供其他物资援助。
中国军队于1946年5月撤离越南。
与法谈判 胡志明十分清楚,游击队虽然日渐壮大。
但还不具备对付法军的能力。
因此,他决定谈判,其结果是与法方达成了一项双方均不满意而且难以持久的协议。
武元甲主张武装抵抗,他忙于在东京湾东北部大本营(越北)扩大游击武装,进行训练。
而胡志明则冷静、深沉、有耐心。
他非常清楚:和平,即使不稳定的和平,只要伴有停火或休战,对他来讲都至关重要。
因此,他继续进行谈判。
然而,1946年秋,法国人终于失去耐心,提出了胡志明认为非常难以接受的要求。
越盟只有通过武力才能获得独立,当年11月底,它开始了长达8年的抗法战争。
但谈判所花费的时间并非一无所获。
胡、武两位越南领导人已掌握了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他们立即开始实施精心制定的游击战计划。
这支武装力量已扩大到3万人,活动在若干个地区内,每个地区都有一独立的组织,但由武元甲统一指挥。
中国资助 1949年新中国成立,它对越南的物资援助是越盟成长的“助长剂”。
到1950年,武元甲已在越北地区建立一支含4个步兵师的正规部队,每个师下辖4个团,每个团下辖3个营,总兵力达1万人。
其后勤供给主要依靠在当地征募的一支庞大的农民队伍。
1950年秋,武元甲认为自己的力量已很强大,足以向法国远征军及新近成立的越南国民军发动进攻。
作战初期,武元甲有选择地在某些地区巧妙地运用兵力优势。
他极为成功地将法军从东京湾北部彻底赶走,并对河内及海防造成严重威胁。
但当年12月,随着法国军事家塔西尼将军(后成为元帅)的到来,法国人的命运大为好转。
1951年,越南人的日子极不好过。
战斗打响 1951年1月,一场大规模的攻击战在红河三角洲打响,法军由塔西尼亲自指挥。
此仗可谓,势均力敌。
武元甲虽然占有3:1的兵力优势,但在3日苦战中伤亡6000人。
同年,又经过两次更加惨重的失败之后,武元甲不得不转入游击战。
塔西尼当年年底返回法国,后死于癌症,处世尤为谨慎的萨朗将军接替了他。
法军调换指挥官,使武元甲得到喘息机会,重新获得了主动权。
他不仅弥补了损失,而且将部队扩编为6个师。
这6个师包括第351重型师,该师辖1个工兵团,2个炮兵团,1个重武器团,1个高炮团,后来又增加了1个野战火箭部队。
重型师的组建及其他收获是胡志明1950年4月访问北京后的间接成果。
他在北京与中国达成协议,即由中国向他提供各类武器及军事教官。
从此之后,中国人源源不断地从云南边境运来大批野战火炮、高射炮、轻武器以及弹药。
中国只是在朝鲜战争期间才短时期中断向越盟供应军火,而这一中断有利于越南,因为朝鲜战争结束后,中国人可以向越南提供从美国人那里缴获的先进武器。
中国在越南的参战情况不详,但有一支庞大的军事顾问团在越南,以确保越军正确使用中国武器。
在奠边府战役中,中国肯定至少有一个高炮团参战。
但从表面上看,武元甲这个被法国人蔑视的自学成材的军事天才,是所有主要战斗的指挥官。
纳瓦尔将军 1953年5月,纳瓦尔将军接替了萨朗将军。
他曾是骑兵部队军官,在参谋部担任过要职(主要在情报部门),还任过装甲部队指挥官。
他虽然富有自信心,但由于没有在高级司令部工作的经验,加之对印度支那一无所知,因此对能否担当此任感到没有把握。
但是法国政客毫不理睬他的意见,将他派往越南,并令他将战局改善到使法国政府能够进行谈判的程度。
纳瓦尔抵达印度支那时,法军总兵力为18.9万人,其中法军5.4万人,外籍军团(其中许多是德国人)2万人,北非部队(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人)3万人,空军1万人,海军5000人和越南军队7万人。
然而,这些部队的大部需在红河三角洲“德拉特防线”的一系列防御阵地上执行守备任务,或在法军管辖之下的其他地方执行同类任务。
武元甲拥有6个师和3个独立团,其中至少有8万人是训练有素的一线部队;他还有强大的二线部队,可从事地方作战。
此外,武元甲还拥有一支庞大的,训练水平参差不齐的后备队。
越盟控制了东京湾的大部分地区,占领了安南山脉“腰部”的制高点并在更南的区域设有少量据点。
局势对纳瓦尔并非有利,但他立即察觉到自己的指挥弱点,并且制定了一个长期计划。
该计划以增强部队机动力、增加兵力、并得到美国的援助为基础。
纳瓦尔将此计划带回巴黎,但并未得到批准。
在他返回越南时,巴黎只答应给他增加10个营的兵力以及有条件地提供一些美援,并且命令他必须立即行动。
他执行了命令,在北部打了一场胜仗,即在安南山脉“腰部”获得一次小胜,并成功地撤回那商筑垒营地的法军。
建立那商营地曾是萨朗将军唯一的成功之举。
3个伞兵营准确地空降在敌占区,在那里修筑了一个堑壕纵横的营地。
而越盟部队对它的一系列进攻都只能是毫无意义的、代价高昂的自我损耗(越盟的确这样做了)。
成功地撤离那商,促使纳瓦尔认为在敌方领土上建立据点并没有多大危险。
基于这种认识,加上法军负有保护友好王国老挝的义务,纳瓦尔决定在奠边府设立规模更大的筑垒营地。
控制由北方入侵老挝的唯一通道。
奠边府位于河内以西约180英里处。
自1952年11月起,它一直在越盟控制之中,很有可能成为越南进攻老挝的前沿基地。
奠边府差不多正好位于一个大约12英里长,8英里宽的肥沃、富庶的谷地中央。
谷地周围是丛林覆盖,连绵起伏的山峦,有不少山峰高达3000多英尺。
这里既不易防守,也不易实施空运补给。
卡斯特行动 纳瓦尔任命勒内·科尼少将为东京湾部队司令。
负责从河内的基地指挥奠边府筑垒活动。
科尼身材魁梧,精明强干,他跟着自己敬佩的塔西尼来到印度支那。
科尼雄心勃勃,,性情暴躁。
如果对某一命令持有异议,他就会提出不同意见。
纳瓦尔选用科尼必定是由于他赏识科尼的才干,他们俩关系一般。
然而,他们一致认定卡斯特里上校是守备部队司令官的最佳人选。
卡斯特里是一位骑兵军官,与纳瓦尔相识。
不久前他成功地指挥了红河三角洲的装甲部队。
奠边府将被用作实施进攻或防御作战的基地,因为纳瓦尔预计在这一带要打一场运动战,而一名骑兵出身的军官当基地司令,的确很合适。
1953年11月20日上午,10点半刚过,第6殖民伞兵营和第1伞兵团的第2营抵达两个空降地域上空。
“卡斯特行动”正式开始。
奠边府谷地在阳光下显得非常宁静和平,农民在田间地头干活,越盟部队毫无准备。
两个空降营降落在相距3英里的两个地域内。
第1伞兵团的士兵没有遇到抵抗,殖民伞兵营在奠边府西北着陆,遇到强烈抵抗并有一些伤亡。
中午刚过,殖民伞兵部队第1营加上2个75毫米炮兵连,1个迫击炮连和1个外科医疗小队空降着陆。
越盟部队下午4时撤离该地区,留下96具尸体。
次日,包括一辆推土机在内的重型装备空投到位,工兵们开始修复主要的简易机场,加固“堡垒”。
奠边府谷地由若干个小村庄组成,地势平坦,只有几处小山包,楠云河从谷地中流过。
法军以前占领该地时,曾修建了两个简易机场,较长的跑道为1.6万码,靠近奠边府;另一个比较小的机场位于奠边府以南3英里处。
防御体系 整个防御体系由数个据点构成。
每个据点以一女子名字命名,各据点由数个理论上相互可以支援的支撑点构成。
北边是孤立的加布里埃尔据点,由阿尔及利亚第5步兵团驻守。
其东南面是比阿特丽斯据点,由外籍军团第13半旅的第3营驻守。
由主要机场周围的工事构成的于盖特据点,由外籍军团第2团第1营和一支155毫米炮兵部队驻守。
于盖特据点西面和北面是安妮·玛丽据点,由泰国人驻守。
在安妮·玛丽据点以南是克洛迪娜据点,由外籍军团第13半旅的第1营驻守。
楠云河以东是多米尼克和埃利亚娜据点,分别由阿尔及利亚第3步兵团第3营和第4摩洛哥步兵团驻守。
再往南3英里便是孤立的伊莎贝尔据点。
这一处境危险的据点由下列部队坚守:外籍军团第3团第3营、阿尔及利亚步兵第4团第2营、一支法国人指挥的摩洛哥部队、一个105毫米炮兵连和一支坦克部队。
战地司令部和野战医院位于克洛迪娜据点正北的地下掩蔽部里。
步兵的坦克和炮兵等机动部队也集中在此。
当时,奠边府谷地的法军兵力近5000人。
以后的几周里,巴黎的军政高级官员乘坐飞机接踵而至,以便从纳瓦尔和科尼将军那里了解法军所要达到的目标,因为人们普遍认为,法国在印度支那的命运与奠边府这片稻田息息相关。
在奠边府,人们每天都在挖掘沟壕,架设铁丝网,埋设地雷,加固工事,给来访贵宾留下深刻印象。
纳瓦尔将军估计敌方至少要用3个整师才能包围奠边府。
牵制住这么多敌方部队将对法军计划于元月在安南进行的战斗(亚特南特之战)十分有利。
万一敌人发动大规模进攻,纳瓦尔确信其防守火力足以压制敌方进攻。
奠边府犹如“发怒的刺猬”,将给越盟以沉重的打击。
然而,并非所有高级军官都如此乐观。
纳瓦尔本人在表示自信的同时,也并未忽视让科尼准备一项秘密撤退计划,以防事态恶化。
科尼对此乐于从命,因为他本来就对防守奠边府持保留意见。
主要反对派是空军高级将领法伊将军,他指出,机场是守备部队的生命线,极易遭受敌人的打击,法军的赌注下错了地方。
然而,炮兵司令官皮罗上校则盲目乐观,过分自信。
他认为其反炮火计划会有效地摧毁敌人丛林中运来的任何火炮。
当问及是否还需要更多的火炮时,他回答说现有火炮已超过所需数量。
结果,法军炮兵的失利成为法军战败的原因之一。
占领奠边府 在占领奠边府谷地之后的3个月中,法军多次出击。
12月初,法军派出一支部队协助莱州的泰国守备部队撤离。
另外,为了获取情报、骚扰敌人和破坏敌运输线,法军还使用各种武器对敌纵深实施猛烈袭击。
但多数袭击和出击均无实质性结果。
由于空中补给困难或遭敌人伏击,法军多次失败,损失惨重。
派遣游击队潜入敌后也收效甚微。
到1月份,奠边府显然已丧失了“进攻跳板”的作用。
由于敌人正在收缩包围圈,显然企图以全面进攻吞掉这块“诱饵”,法军打算增派更多的部队、火炮以及坦克,企图增强防御力量,但这一切已为时过晚。
纳瓦尔和科尼不仅过份低估了武元甲可投入战场的一线部队的数量,而且还低估了武元甲在恶劣的地形上运输重型武器的能力,以及进行运动战的能力。
武元甲于1953——1954年冬季采用运动战逃脱了法国人的包围。
武元甲令所属师、团部队来回运动,避免任何正面激战。
他的部队甚至可以在老挝进出自如。
为免遭敌人的猛烈攻击,武元甲大部队,夜间行程更远。
蜿蜒的行军纵队逐步接近了法军营地。
越盟的每个士兵除携带武器外,还带有水壶和30磅大米,此外还带有一把挖壕用的行军锹。
3月13日做好进攻准备时,武元甲已在法军各据点附近集结了4个步兵师和1个重型师的兵力。
武元甲总共投入4.9万人(战役过程中又投入1万人)对付法国守军。
法军虽又增强了12个营的兵力,但总兵力仅为1.32万人,其中一线部队不足7000人。
最使法军震惊的是,越军第351重型师操纵火力的技术。
越军的重型武器比法军多2倍以上。
此外,他们以惊人的能力将重武器拖上陡峭的丛林小路,必要时以捆扎树梢的巧妙方式伪装武器,还用人力将火炮拖运到前沿的斜坡上。
他们挖掩体把火炮隐蔽定位,使其可向法军营地的薄弱点,尤其是法军的机构实施直瞄射击。
伊莎贝尔据点的炮火打不到它们。
中部的反击炮火也无法压制它们。
假如法军夺取并固守高地,局势则可能完全不同。
随机文章唐朝当红诗人自愿献身武则天却因为「这个原因」被退货孙尚香不孕?结婚三年没有子嗣这问题刘备也很苦恼神奇的过度学习效应,天才没有99%的汗水那不是天才菠菜法则的意义,能明确责任减少矛盾(生活中可以减少夫妻误解)太阳内部是聚变还是裂变,氢元素聚变成氦/未来或被木星取代
存邢救卫故事简介,存邢救卫发生在什么时间?
当然了,北狄骚扰中原各国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这里有某种历史规则性质的现象。
当一个文明在一些地方诞生以后,比如在中国的黄河流域,在西亚的两河流域诞生以后,它就像一团篝火点燃了,必然要吸引远方那些文化相对落后的这种人群的注意和羡慕。
这种羡慕,就会导致这些周边人群向文明社会靠近,而这种靠近,往往不是和平的,而是战争、掠夺以及防范等。
当文明人群力量强大时,他们能够防范得住,当文明人群衰落时,比如政治出了问题,像中国的西周,崩溃了,它的防范能力减弱了,这个时候,这就是周边人群的一个重大机会 。
实际上,对生活在中原文明的人群而言,这是一个灾难。
可是,如果广泛地看问题,这就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不同的人群在融合,历史在同步地进步,所以这是一条带有规则性质的现象。
那么,在西周崩溃以后,当时的中原诸侯,面临的是什么样的人群呢?按照老的说法,就是西有西戎,北有北狄,南有南蛮,东有东夷。
按照儒家一部经典的说法叫做“四夷交侵,(中国)不绝如线”(《公羊传?隐公四年》)。
周围的人群交替进攻中原诸侯,中原文化的命就悬在一根线上。
这就是历史的存亡关头,是中原文明的存亡关头。
就说进攻刑国的北狄,进入到春秋以后,北狄就经常出没,给中原各诸侯带来很大的骚扰,但是过去,围着一个国家,把这个国家搞亡了,这样的情形,还没有像现在这样严重过,所以,邢国传来的消息很让齐桓公震惊。
另外一方面,他也很犹豫。
因为齐国这几年一会儿去帮燕国打北方的戎,一会儿到鲁国去帮着收拾内政,东走西忙的,国内缺乏修整。
所以管不管邢国的事情呢?另外邢国(在今天河北邢台附近),离着当时位于山东境内的齐国都城临淄,总有千里之遥。
于是,他便征求大臣的意见。
大臣的意见当然有不同,但是,态度很明确,立场很坚定,管仲说了一番很重要的话,记载在《左传》中,他说:“戎狄豺狼,不可厌也。
诸夏亲暱,不可弃也。
宴安鸩毒,不可怀也。
”三句话的意思是夷狄和我们文化不同,在当时就是所谓的异族,是豺狼。
他们的愿望不能够满足,如果完全满足了他们的愿望,那我们就完了,所谓“厌” 是满足的意思,“诸夏亲暱”,就是在黄河中下游两岸、华北平原以及江汉一带,西周分封了很多国家,有同姓、有异姓,但是,这些国家在一起生活,大家有着共同的文化,共同的信仰,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价值观、生活观,甚至情感都是一样的,这就是一家人,这就是“亲暱”,不可抛弃他们。
他还说:贪图安逸,就像喝毒酒,饮鸩止渴,安逸是不可怀恋的。
这里面这段话最要紧的就是“诸夏亲暱”,实际上这也是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思想纲领。
齐桓公为什么要外抗夷狄,就是要保卫中原文明,这个纲领不是齐桓公挑破的,是管仲,“诸夏亲暱”四个大字,挑破了历史的沉闷,耸立起思想的大旗。
这就是所谓大义,中原大义,华夏大义,或者叫民族大义,管仲的话,高标的是民族大义。
齐桓公一听这个,马上就明白了,那好,我们就发兵赶紧救这个邢国!于是他迅速地组织起军队,有管仲军政改革做基础,组织军队很容易,齐国的军队马上向邢国方向进发。
北狄一看,齐国的军队来了,马上就撤走了,这就是当时带有游牧性质人群的作战方式——见好就上,一见到危险马上就收。
可是,这些人也有一个品质,像草原上的狮子、豹子、狼,在猎杀动物的时候,它专门挑弱小的,观察力很强。
一大群角马,一大群野牛在这儿跑的时候,它就能看到哪个是弱小的。
首先对这个邢国,狄人是看上了,可是齐桓公一来他就走了。
北狄明白,齐国能帮你邢国一时,能帮你一世吗!我早晚等着你。
这就是他们的做法,他们虽然往后退,可是眼睛没有停止寻找新的弱小的目标 。
救卫 北狄的军队像潮水一样涌来,又像潮水一样退却。
但它的战斗力并没有受到削弱,它避开了齐国军队的锋芒,但却并没有放弃攻击其他弱小的目标。
那么,面对大大小小的各中原诸侯国,北狄军队的下一个目标会是谁呢? 他们选择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卫国。
这个眼光非常准!因为这个时候的卫国非常疲塌,内政不和。
这就说到了一个新的话题,就是卫国的亡国。
前660年,卫国君主是卫懿公,懿就是美好的品德。
这个卫懿公他虽然叫懿公,有懿德,但那是他死后才如此评价他的。
在他活着的时候,很不讨卫国老百姓的待见。
这里面有近因,也有远因。
先说远因,远因是什么?是他的“底儿潮”,他的出身就不太对劲儿。
这个要从他的爷爷,也就是说起。
卫宣公年轻的时候,先跟他父亲的妾结合在一起,生了一个儿子,就是公子伋,又叫伋子。
转眼间就是一二十年过去了,宣公就给这个伋子定亲,因为已经确立他将来接班。
跟哪儿定亲呢?跟齐国,新娘子就是后来的。
结果,新媳妇就要过门儿了,突然宣公发现,这个宣姜太漂亮了!一看见她,宣公的那点儿为人父的体面就崩溃了,他,什么老公公,什么体面,也不顾了!于是,他就决定这媳妇不给儿子了,给自己。
而且,还在卫国通往齐国的边境大道上修了一个台,叫新台,这个新台一直到魏晋还有痕迹呢。
俩人在上面成了亲,虽然俩人年龄差得比较多,但宣公对她百依百顺,她也撒娇抛媚的,很得宠。
人家的肚子也“给力”,就又生了两个儿子。
一个叫寿,一个叫朔 。
小老婆一旦有了儿子以后,就要开始向着自己的儿子,就要开始收拾前妻生的儿子,好让自己儿子将来掌权。
宣姜有了这种心思,主意不难出,要点是得到宣公同意。
可是宣公这个老风流鬼,他能不同意吗?于是这对老夫少妻就定计要害死公子伋。
怎么害呢?找个机会让他出差,当使者,到齐国去聘问。
他特意嘱咐伋子,路上打白旗前往。
然后,宣公宣姜又在卫国跟齐国交界的地方,埋伏下刺客,等到打白旗的来了,上去把他杀死。
这个主意很简单,并不算高明,但是挺毒辣。
历史本身就是非常好的小说,情节曲折。
结果呢,这个事情被宣姜生的那个公子寿知道了。
俗话说,一棵树上的果子酸甜不等。
父母合谋想害前妻生的儿子,可是寿,偏偏铁了心要救这个哥哥。
他知道了这个消息以后,就去找伋子,说:你赶紧走吧,别上齐国出什么差了,你很危险,实际上就把父亲跟母亲怎么定的计,告诉了伋子。
伋子一听这个消息,非常绝望,自己的妈,虽然是后妈,也是妈,还有亲生父亲,想把自己置于死地,作为一个儿子,心情可想而知。
但是他拒绝了寿的好意,他说:我是一个孝子,我违背了父亲的意志,到天下任何一个国家都没人能容纳我。
他说这话,实际是他铁了心地要尽这个孝。
不过,这种孝,按照儒家的观点是“愚孝”,可是伋子就想尽这个愚孝。
而寿呢?你要尽愚孝,我非帮你不可,多仁厚的人啊! 寿铁了心要救哥哥,他也想了个办法,出差总有日期,到了伋子准备带着人马出发的时候,寿就拿了酒,拿了菜,跟哥哥把酒话别。
他故意把伋子灌醉了,然后,自己拿着白旗,带着仪仗,装扮成伋子上路了。
走到了刺客埋伏的地方,刺客便抽出刀来把寿杀了。
再伋子不久酒醒,不见寿子,从人将简缄呈上,伋子拆开一看,简上只有八个字“弟已代行,兄宜速避”伋子不觉说:“寿弟为我患难,我怎么忍心?”立刻催舟追赶,不久望见寿子的船,只见舟上一班贼党,不见寿子,伋子情急说:“我正是你们所要杀的伋子,快杀我吧!”众贼才知误杀,于是又将伋子斩下首级。
见公子朔以实情相告,犹恐误杀得罪,谁知一箭双雕,正中了朔的隐怀。
宣公虽恨伋子,但怜爱寿子,忽闻二子同时被害,从此忧郁成病,开眼闭眼总是看到伋子寿子在他跟前,祈祷不效,不到半月就一命呜呼了。
于是便以朔嗣袭君位,就是卫惠公,卫懿公之父。
再说近因,卫懿公名赤,世称公子赤。
他爱好养鹤,如痴如迷,不恤国政。
不论是苑囿还是宫庭,到处有丹顶白胸的仙鹤昂首阔步。
许多人,纷纷进献仙鹤,以求重赏。
卫懿公把鹤编队起名,由专人训练它们鸣叫,训练和乐舞蹈。
他还把鹤封有品位,供给俸禄,上等的供给与大夫一样的俸粮,养鹤训鹤的人也均加官进爵。
每逢出游,其鹤也分班随从,前呼后拥,有的鹤还乘有豪华的轿车。
为了养鹤,每年耗费大量的资财,为此向老百姓加派粮款,民众,怨声载道。
卫懿公喜欢高贵典雅的仙鹤,本来无可厚非,但因此而荒废朝政,不问民情,横征暴敛,就难免要遭来灾祸。
十七年(前660)冬,北狄(今大同一带)人聚两万骑兵向南进犯,直逼朝歌。
卫懿公正欲载鹤出游,听到敌军压境的消息,,急忙下令招兵抵抗。
老百姓纷纷躲藏起来,不肯充军。
众大臣说:“君主用一种东西,就足以抵御狄兵了,那里用得着我们!”懿公问“什么东西?”众人齐声说:“鹤”。
懿公说:“鹤怎么能打仗御敌呢?”众人说:“鹤既然不能打仗,没有什么用处,为什么君主给鹤加封供俸,而不顾老百姓死活呢?” 懿公悔恨交加,落下眼泪,说:“我知道自己的错了。
”命令把鹤都赶散,朝中大臣们都亲自分头到老百姓中间讲述懿公悔过之意,才有一些人聚集到招兵旗下。
懿公把玉块交给大夫石祁子,委托他与大夫宁速守城,懿公亲自披挂带领将士北上迎战,发誓不战胜狄人,决不回朝歌城。
但毕竟军心不齐,缺乏战斗力,到了荧泽(朝歌北)又中了北狄的埋伏,很快就,卫懿公被砍成肉泥。
狄人攻占了朝歌城,石祁子等人护着公子申向东逃到漕邑,立公子申为卫戴公。
戴公不久即薨。
此时,逃到齐国的公子毁归来,被立为卫君,是为卫文公。
卫懿公之妹(许穆公的夫人,世称许穆夫人,为中国史上第一位爱国诗人,其母为宣姜)从许国赶来援助,向诸侯大国奔走呼号,齐桓公考虑到要重新建国,派公子无亏率兵助卫击败翟人,便于前658年在楚丘(今滑县东)新建卫都,卫国得以复国。
随机文章怎样计算历史年代韩国萨德部署完成了吗,萨德部署完成(中国一半国土在美军监视内)旧日支配者中最强大的生物,奈亚拉托提普恐隐藏实力养蜘蛛会认主人吗,蜘蛛生性凶残是不会认主人的军方唯一承认的外星人事件,比利时不明飞行物事件/13万人目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