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嬴政陵里面究竟有些什么?秦始皇嬴政陵有没有被盗过?

“立冢安坟,须籍来山去水。
”依山傍水被古人视作最佳风水宝地,至于这个观念始于何时
【菜科解读】
“立冢安坟,须籍来山去水。
”依山傍水被古人视作最佳风水宝地,至于这个观念始于何时,无从考起。
应该说:陵是“依山傍水”造陵的典范。
公元前二一零年的夏天,秦王赢政去世。
其灵柩被葬于一座十分宏大的陵墓之中,此陵墓的修建工程自其生前便开始了,先后历经三十九年时间,工程最鼎盛时期拥有工人七十余万,相当于当时全国总人数的十分之一。
始皇陵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十分罕见的,它的建造工艺乃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水平。
史料记载:曾率军队冲进关中地区,首先,诛杀了当时已向纳降的秦王及众多秦贵族,之后,纵兵进入咸阳城中抢掠财物,最后,将咸阳城放火烧毁。
紧接着,项羽率军队前往始皇陵寝,命令士兵开挖这座宏大的陵墓,将陵墓之中所见财物全部运走。
当时,参与搬运财物的士兵共计三十万,如此众多的士兵历经一月有余仍未将陵中财物全部运走,由此可见,此中埋藏数量之多。
最后,项羽干脆放了一把火,将剩下的无法搬走的东西全部给烧了,大火持续数天才灭。
这大概便是这座陵墓所遭受的最早及破坏力最强的一场灾难了。
项羽率军向东撤离之后,关东地区的盗匪全都来到皇陵,据传,他们破坏墓中铜棺以获取铜。
之后,据传,有一位牧羊童来到此处放羊,羊不慎误入被挖开的墓穴地道。
为了找羊,牧童便点燃火把,踏入这座皇陵,结果不慎引发火灾,大火持续三月不熄。
传说,这场大火导致周围数十里的地面因墓中陪葬坑墓被烧塌而下陷数米。
历经了这数次劫难,地上建筑尽数被毁,地宫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如今的发现均一一证明了史料记载的真实性。
如今所发掘的始皇陵陪葬坑墓等,大部分都有被烧及被盗的痕迹。
历经四年战乱,刘邦最终夺得天下,西汉王朝由此建立。
为了赢得民心,公元前一九五年,西汉政府下令保护始皇陵,并且,派遣二十户居民居住于皇陵周围,担任守陵人,世代守卫始皇陵。
之后的各朝君王均对这座陵墓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
宋太祖曾于公元九七零年,命令临潼县官员保护及整修始皇陵。
清朝时期,当时的陕西巡抚毕沅,还特意为这座陵墓。
但是,这座陵墓之中所埋藏的众多财物,还是为它带来了众多灾祸。
史料记载,也曾有多朝君王或乱世军阀,举兵对始皇陵进行过盗掘。
那么,秦始皇陵的地下宫殿是否被盗了呢? 如今,人们从始皇陵中出土的两乘铜车马,发现的地方是这座陵墓的封土之下地宫的西墓道耳室。
虽然,有相关记载称:这座皇陵的地宫遭受火灾与盗发,但是,如果真是如此,那么,墓道之中的随葬品理应首先遭到毁坏。
但根据如今所出土的文物,并没有发现其遭到火灾及盗发的痕迹,这也能侧面说明地宫并未遭到火灾及盗发。
数十年来,考古学家对始皇陵四周封土展开了十分仔细的钻探调查,累及打下了四万余个地下探孔。
钻探结果显示,地宫周围都存在厚达四米的宫墙,其上以砖包堆砌,而且,还发现了多个直达地宫的通道,通道之中的五花土并未遭受人为破坏。
在现场只发现两个宽不过一米,深不足九米的盗洞,而且,盗洞均距离地宫很远,并未能够进入皇陵地宫。
而且,如今已经证实地宫之中存在大量水银,如果有人盗掘过地宫,那么,水银便会尽数挥发。
所以,以上种种现象均表明,始皇陵地宫被盗的可能性不大。
那么,秦始皇陵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始皇陵南依骊山,北临渭水。
传说,因此山山体像一匹骊色(黑色)骏马因而得名。
骊山是在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中隆起形成的地垒,海拔1000米左右,断层错落,山峦与沟壑相间,构成了一条条南北走向的山谷,并由此发育出了一道道河流,秦始皇帝陵就位于骊山北麓由河流形成的洪积扇上。
秦始皇之所以要将自己安葬在骊山之阿,据北魏时期的郦道元解释:“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骊戎之山,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美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
”郦道元的观点受到学术界多数学者的肯定。
其封冢被重重高山包围,与骊山完美融合,景色极佳,环境独秀。
陵墓的规模庞大,整个陵区占地总计五十六余平方千米(差不多有八个之大)。
其上封土原本高达一百一十五米,如今,仍然高约七十六米,其中,共建有内外两套城墙,内城墙达三千八百四十米,外城墙达六千二百一十米。
城墙一般高达八至十米,内城之中修建有十分宏伟的地下宫殿,以在顶上修饰出日月星辰,以水银在地上装饰出江河湖海,现在,仍有遗址残存。
南部为墓葬区域,而北部则分布着宫殿建筑群。
一九七四年一月二十九日,当地农民于始皇陵东侧约一点五千米处挖井,意外挖出了一陶头。
之后,经过相关部门的发掘,秦始皇陵兵马俑终于得以重见天日。
根据如今的发现,始皇陵地宫在封土的保护下得以完整保存至今,数千年来从未遭到盗掘。
两千多年悠悠而过,曾经十分宏伟的始皇陵到如今只残存一座不起眼的山丘,伫立在临潼县内的骊山之下。
这座不起眼的山丘便是皇陵之上的封土。
根据史料,当年始皇着命当时的丞相李斯负责修建皇陵事宜,但是,挖掘至地下一定深度,再难以向下挖掘半分。
于是,李斯便将此情况奏明始皇,得其答复:“其旁行三百丈乃至。
”这段史料便使得人们产生了众多猜测。
那个用来安放始皇棺椁及陪葬品的地宫,到底建于何处? 是位于封土之下,还是位于距封土 “三百丈”之远的某处呢? 自一九六二年起,考古部门开始对始皇陵展开系统调查。
经过勘测,整个陵区共占地56.25平方千米,差不多有七十八个故宫的大小,面积如此之大的陵墓举世罕见。
一九七四年,考古部门再次有了惊人发现。
相关部门在陵墓东侧发掘出一个庞大的兵马俑坑,数量众多的逼真陶俑得以面世,举世震惊。
庞大宫殿群面积达十七万平方米,最新资料显示,始皇陵之中存在着一个规模宏大的宫殿群,其建筑样式与故宫类似。
自二零一零年以来,相关部门在始皇陵内城的西北侧发现一处规模庞大的建筑群,为长方形十进式院落结构,南北长约六百九十米,东西宽达二百五十米,占地十七万平方米。
那么,秦始皇陵有多深呢? 相关史料称其“穿三泉”。
但是,在现代人看来,此地宫不可能太深。
由于古人技术条件不发达,所以,工程难以在泉水下开展,而且如果地宫处于水位之下,地宫必定会长期被地下水侵蚀,陵墓的建造者不可能忽略这一点。
不过,这毕竟只是今人推测,事实如何,谁也不知。
秦始皇陵地下墓穴的结构如何呢? 从已知情况来看,始皇似乎想要将生前一切带至地下,而这一切的前提,便是所建地宫必须极为庞大。
根据考古发现及对墓道兵马俑位置的分析,相关人士认为,皇陵是坐西向东的布置。
这是非常奇怪的一点,古人普遍以南方为尊,已知陵墓大多数都是坐北朝南,而秦始皇为何选择朝向东方呢? 相关分析认为,始皇帝曾派人东渡,希望能够寻访仙家之地,并数次亲巡,东至碣石一带,南达会稽地区,曾流连于琅琊、芝罘一带,种种迹象均表明他无比向往仙家之地。
遗憾的是,一去不返,始皇寻访仙家之地的愿望破灭。
就算生前无法得到长生,死后也要朝向东方,以求仙家接引,这估计便是年迈始皇帝的想法。
但是,也有人认为,秦地居西,为了凸显剿灭东方六国的意志,秦王赵政将陵墓朝东;在剿灭六国之后,始皇帝不忘初心坚持此设计。
还有一部分人认为,此布局是由于秦汉时期的礼数。
史料记载,那时秦地之人家中的主位皆坐西向东,始皇陵的分布便是依此而定,彰显尊贵。
其实,墓葬朝向令人费解的不仅只有始皇陵,考古发现,于陕西境内发现的九百多座秦时墓葬,几乎都是东西朝向。
秦公陵园的三十二座墓葬,也尽数朝向东方,秦时墓葬的这一特点,越早越明显。
那么,秦人为何将墓葬朝东呢? 坚持秦人始自东方的专家认为:由于东方是秦人祖上曾经生存之地,所以,他们对东方抱有独特的情感,但是,东西相隔甚远,中间又横隔敌国,无法抵达东方,因此,便以朝东的墓葬缅怀先祖。
而坚持秦人始自西方的专家认为:秦人的葬式普遍以头朝西,是为了表明他们的先祖来自于西部。
但是,如果头向西的葬式就表明秦人始于西方的话,那么,中华诸族普遍采用头向北的葬俗,是否表明他们始自北方呢? 相关专家对此提出了新的见解,他们认为:秦人普遍采用的以头向西的葬俗和一度流行过的屈肢葬一样,与当时此地的文化或原始宗教信仰相关。
例如“白马藏人”对于他们采用的西首葬的解释为:太阳落向西方,人应该跟着太阳走人。
或许,秦人的这种葬式,也有其独特的原因,只是,今人不为知晓罢了。
随机文章武则天的女皇之路!唐高宗为什么会把权力交给妻子?隋朝攻打高丽揭秘火星人头骨之谜,火星远古文明的尸骸(专家称是石头)霍金为什么没有获得诺贝尔奖,诺贝尔奖看不起搞理论研究的吸毒草可以放在卧室里吗,不适合放在卧室(晚上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
风流皇帝乾隆后宫的祥答应是何许人物?为什么死后没有入皇陵
然而,根据史料记载,其实乾隆后宫中还有一位答应,不知葬于何处,她就是祥答应。
祥答应是乾隆后宫中唯一的答应。
清朝后妃的来源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是八旗选秀,秀女主要来自家世良好的八旗世家,她们被选中后便可以直接册封为妃嫔,起点一般是贵人。
第二种是宫女选秀,秀女主要是来自三旗的包衣女子,被选中后大多数会充任宫女,或是以使女(官女子)的身份入侍某位皇子,只有极少数幸运者会被皇帝看中,不过这些幸运儿也会被分派到某位上层后妃寝宫中学习规矩,也就是做宫女。
从历史记载来看,祥答应入宫的时间是乾隆十八年七月十五日,最初的名分是祥贵人。
能够一入宫便封为贵人,这说明祥答应并不是出身内务府的包衣女子,而是来自外八旗的秀女,因此,祥答应的家世应该是很不错的。
然而,或许是在家中过于娇惯的缘故,初入宫闱的祥贵人对宫廷礼仪不太熟悉,一不小心就触犯了龙颜,不久就被乾隆帝降为祥常在。
这次,祥常在终于见识到了天子的权威,从此以后谦恭谨慎,小心翼翼地侍奉帝王,并学习宫中礼仪规矩。
乾隆二十四年,祥常在被复封为祥贵人,终于回到了原来的位置。
不过,当时乾隆后宫中最得宠的却是令妃,魏氏这一年由于小产被晋封为令贵妃,成为乾隆后宫第三主位,次于皇后那拉氏和纯贵妃。
然而,祥贵人似乎也想在后宫中分一杯羹,不过,雨露均沾在她看来似乎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最终她再次惹怒了天子,这一次,暴风雨来得似乎更加猛烈,祥贵人被连降两级,竟降到了祥答应。
答应是清朝后妃等级中最低的一级,能够降到这个位分,实际上跟打入冷宫没有什么区别了。
一般来讲,祥答应很难有的机会了,她不但每天面对着宫女与的,还要在极度贫乏的物质生活上备受煎熬,甚至是吃不饱穿不暖。
祥答应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当初入宫可是怀着要做宠妃的梦想,没想到自己会到这步田地,真是造化弄人呀! 乾隆三十八年三月二十八日,祥答应病逝于宫中,年龄应该在30岁到40岁之间。
令人的是,乾隆帝仍然余怒未消,拒绝将祥答应葬入自己的皇陵,至于究竟将其葬到了哪里,史料中也没有记载,估计应该是随便葬到像曹八里屯宫女葬地那样的场所吧。
随机文章北极圈里的富兰克林木乃伊,因铅中毒而死在探索航道的路上恐惧魔王迪亚波罗,勾引王子占据身体和灵魂(天堂最大敌人)武则天的最后归宿乾陵地宫,乾陵地宫为什么不发掘(盗墓贼连连碰壁)世界上最毒的鸟,冠林鵙鹟/羽毛杀人如无形宙斯为何忌惮哈迪斯,聪明的宙斯维持长久统治的套路
秦始皇嬴政唯一一次格外开恩而埋下亡国的祸根
秦始皇与韩非的法治思想非常投合。
韩非主张依法治国、法不阿贵,一切人都要在法律范围内行事,不可“释法用私”,不可“释法术而任心治”,即使是君主也要“守自然之道”,使法律纯洁淳朴,普及万物而不遗。
但韩非彻底的依法治国主张与君主专制集权主义是存在矛盾的,而且这种矛盾是无法克服的。
如此看来,的统治只能是独裁统治。
独裁统治的最大特点是皇权大于国法,可以随心所欲地践踏法制,而无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
权大于法的必然后果是权必乱法,法必阿贵,国必衰亡。
秦始皇做梦也不会想到,因为自己一次漫不经心的法外开恩而埋下了亡国的祸根。
中车书令赵高,因为犯了大罪,秦始皇责令蒙毅依法惩治。
蒙毅不敢枉法,判处赵高死罪,并除掉了他的宦官籍。
秦始皇却以赵高办事认真高效、勤勉敬业为由,赦免了赵高,恢复了他的官爵。
秦始皇选将用臣还是有可圈可点之处的,对违反秦律者也是严惩不贷的,但却被赵高蒙蔽了双眼,只知道弃才可惜,不懂得德之不修的可恶,从中也可以看出,赵高是很善于伪装自己、迎合权贵的。
秦始皇在最后一次巡游天下时,病死于沙丘。
当时丞相、公子、中车书令赵高扈从。
赵高一向得到胡亥的崇信,很希望胡亥继位,执掌天下,又怨恨蒙毅曾依法惩治他而不为他开脱,因而有了害人之心,就与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谋划,拥立胡亥为太子。
胡亥、李斯起初并不赞同赵高忤逆秦始皇的旨意,但赵高用能把稻草说成是金条的嘴巴,最终说服了他们。
赵高敢于冒杀身之祸阴谋立君,是因为他私心膨胀又工于心计,摸准了胡亥、李斯的软肋,这也是秦朝自变法以来人人奉行功利主义的恶果。
赵高之所以要矫诏把胡亥推上皇位,是因为他自信自己有办法随心所欲摆布胡亥。
经过赵高、李斯、胡亥的谋划,他们派使者以皇帝诏书的形式用罪名命令公子和蒙括自杀。
在那个君叫臣死臣必须死、父叫子亡子必须亡的封建社会,仁弱的扶苏只得选择自杀。
扶苏自杀后,蒙括感到疑惑而再次请求申诉。
使者将蒙括交付给执法官吏,换人顶替蒙括的职位。
使者回来报告,胡亥听到了扶苏的死讯,感念对先帝,为秦国一统天下、巩固政权、戍边卫国,功不可灭,就有点后悔自己和赵高、李斯做的过分了,想释放蒙括。
赵高害怕蒙氏再度受宠而执掌大权,心中怨恨他们。
蒙括攻城略地,战功卓著,又镇守边关十余载,声威震撼匈奴。
蒙毅是蒙括的弟弟,官至上卿,有贤能,为秦始皇所宠爱,外出则陪皇帝同乘一辆车,入内则侍奉在皇帝身边。
蒙括领兵在外守卫疆土,蒙毅在内出谋划策,他们号称忠信,所以诸将相很敬畏他们。
不除蒙氏,赵高寝食难安。
赵高假借为胡亥尽忠谋划的名义,想就此灭掉蒙氏,便进谗言说:“我听说先帝想提拔贤能的儿子立为太子很久了,而蒙毅劝谏说‘不可以’。
他明知您贤能而拖延着不让立,那就是不忠而迷惑君主。
以我愚见,不如杀了他。
”胡亥心有所动,便将蒙毅囚禁在代地。
此前已将蒙括囚禁在阳周。
秦始皇的丧车到了咸阳,下葬以后,太子即位为二世皇帝。
而赵高亲近,日夜毁谤蒙氏,搜求他们的罪过,检举弹劾他们。
识破赵高的进言规劝说:“我听说从前杀死他的贤明臣子而起用颜聚,暗地里采用的计谋而背弃与秦国的盟约,齐杀死他前代的忠臣而改用后胜的计策。
这三位国君,都各自因为用了改变旧规的人而丧失国家,祸及自身。
如今蒙氏兄弟是秦国的大臣和谋士,而国君打算一下抛弃他们,我私下认为是不可以的,我听说考虑问题轻率的人不能治理国家,只靠自己智慧的人不能保住国君。
诛杀忠良臣子而起用没有品行节操的人,那是对内使大臣们不能相互信任而对外使战士们离心离德,我私下认为是不可以的。
” 可惜,胡亥不听,而派御史曲宫乘驿车去代地,命令蒙毅说:“先主要册立太子而你却加以阻挠,如今丞相认为你不忠诚,罪过牵连到你们家族,我不忍心,就赐予你自杀吧,这对蒙氏家族也算是很幸运了。
你反复考虑考虑吧!” 蒙毅回答说:“要是认为我不能博得先主的心意,那么,我年轻时作官,顺从先主的意志而受宠,直到先主仙逝,可以说是能顺应先主的心意了吧。
要是认为我不了解太子的才能,那么,唯有太子能陪侍先主,周游天下,远远超过其他各位公子,我还有什么怀疑的。
先主举用太子,是多年的深思积虑,我还有什么话敢进谏、还有什么计策敢谋划呢!不是我借口来逃避死罪,只怕牵连羞辱了先主的名誉,希望大夫为此认真考虑,让我死于真实的罪名。
况且顺理成全是正道所珍贵的;严刑杀戮是正道所鄙贱的。
从前杀死三位贤臣为他殉葬,判处而其并无罪过,因此,秦穆公死后立为‘缪’。
昭襄王杀死武安君,杀死伍奢,吴王杀了。
这四位国君,都犯了重大的过失,遭到普天下人的责怪,认为他们是不贤明的国君,因此在各诸侯国中名声狼藉。
所以说:‘用道义治理国家的人,不杀害没罪的臣民,而刑罚不施于无辜的人身上。
’希望大夫认真地考虑!”使者知道胡亥的意图,听不进蒙毅的申诉,结果把他杀了。
二世皇帝又派遣使者前往阳周,命令蒙恬说:“您的罪过太多了,而您的弟弟蒙毅犯有重罪,依法要牵连到您。
” 蒙恬说:“从我的祖父到他的,为秦国累积功劳和信义在秦已经三代了。
如今我统兵三十多万,虽然我被囚禁,但是,我的势力足可以反叛。
然而,我知道必死无疑却坚守节义,是不敢辱没祖宗的教诲,不敢忘掉先主的恩宠。
从前刚刚即位,还没离开幼儿的襁褓,旦背着成王上朝,终于平定天下。
到成王病情严重得很危险的时候,剪下自己的指甲沉入黄河,祈祷说:‘国君年幼无知,是我当权执政,若有罪过祸患,我来承受灾难。
’就把这些祷语记录下来,收藏在档案馆里,这可以说是尽忠了。
到了成王能治理国家时,有奸臣造谣说:‘周公旦想要作乱已经很久了,大王若不戒备,必定出大事。
’成王于是大发雷霆,周公旦逃奔到。
成王到档案馆审阅档案,发现周公旦的祷告书,这才流着眼泪说:‘谁说周公旦想要作乱呢!’杀了造谣生事的那个大臣,请周公旦回归。
所以《周书》上说:‘一定要多方反复地咨询审察。
’如今我蒙氏宗族,世世代代没有二心,而事情最终如此,这一定是谋乱之臣叛逆作乱、欺君罔上的缘故。
周成王犯有过失而能改过振作,终于使兴旺昌盛;夏杀死关龙逢,商纣杀死王子而不后悔,最终落个身死国亡。
所以我说犯有过失可以改正振作,听人规劝可以察觉警醒。
多方反复地考察,是圣明君主的法则。
凡我所说的话,不并是为了逃避罪责,求得免于惩处,我准备以忠言进谏而死,愿陛下为万民考虑遵循正道。
” 使者说:“我接受诏令对将军施以刑法,不敢把将军的话转报皇上听。
”蒙恬沉重地叹息说:“我怎么得罪了上天,要无过而死呢?”过了很久,才慢慢地说:“我的罪过本来是该死啊。
起自临洮,连接到辽东,我筑长城、挖壕沟一万余里,这其间不会不切断地脉吧?这就是我的罪过。
”于是吞下毒药自杀了。
胡亥即位后,任赵高为郎中令,宫内外之事皆依其谋划。
赵高因自己“素小贱”,地位卑微,如今虽有二世为靠山,也恐众臣及诸公子不服,所以鼓动二世诛杀大臣:“上以振威天下,下以除去生平所不可者。
”二世也觉得:“大臣不服,官吏尚强”,一帮兄弟还有争皇位的危险。
因此,就决意“诛大臣及诸公子”,以巩固自己的皇位。
赵高与秦二世合谋,网织罪民,大肆杀戮忠臣和胡亥的兄弟姐妹。
虽婴劝谏,但二世仍然肆意妄为,“法令诛罚日益刻深”。
许多大臣被杀,公子中有十二人被处死在咸阳街市,十位公主遭受分尸酷刑死在杜县,家中财物都被抄没收入官府,互相株连被判罪的人不计其数。
二世还曾下令:始皇后宫无子者,一律为始皇殉葬,成为秦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人殉。
二世唯恐为做工的工匠泄漏内部机密,竟于尸体下葬后,将所有在墓内工作的工匠统统埋在墓内,制造了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惨剧。
同时,胡亥继续建造阿旁宫,修筑直道和驰道,赋税征收越发严重,兵役徭役没有止息。
面对奸臣当道、严刑峻法和沉重的税役负担,上至大臣,下至黔首,都生活在重压和惶恐之中,打算反叛的人越来越多。
陈胜、吴广等人在大泽乡起义后,英雄豪杰相继鼎立,自立侯王,反叛秦朝。
李斯的儿子李由任三川郡郡守,可群盗吴广等部向西攻取土地,过往出入郡境李由不能加以禁止。
击败驱逐吴广等部后,朝廷使者到三川郡调查的络绎不绝,责问李斯身居三公高位,为何让群盗猖狂到这个地步。
李斯恐慌害怕,又十分看重高爵厚禄,不知计从何出,于是迎合胡亥的心意,乞求获得宽恕,上书阐述:实行严厉的督察考核官吏的制度,是帝王之道,驭臣之术,兴国乐君之要。
胡亥很高兴,于是实行督察考核的制度越发严厉,向百姓征税多的称为“明吏”,杀人多的称为“忠臣”,弄的民怨更加沸腾。
后来,赵高诬陷李斯和其子李由谋划造反,诛灭了李斯的三族。
被赵高玩弄于股掌之上的秦二世,也被赵高逼得自杀。
赵高拿过皇帝的玺印佩带在身上,左右侍卫、群臣百官无人相随。
赵高一登宫殿,宫殿就像要倒塌下来,这样一连三次,赵高自知天意不从,群臣不许,就招来秦始皇的弟弟子婴,将玺印交给他。
子婴即位后,既痛恨又害怕赵高,就假托有病不上朝听政,与宦官韩谈及其儿子密谋杀死赵高。
赵高前来谒见皇上,请求探病,子婴趁机召见入宫,命令韩谈刺杀赵高,并诛灭赵高三族。
子婴在位三个月,沛公兵入咸阳,子婴降,后被项王杀死。
随机文章甄嬛心计太可怕!硬要靠「蝴蝶」复宠 原因必让安陵容气炸历史这么有趣,为什么历史课本却这么无聊?真实的孙悟空有多凶残,屠杀千余猎户吓死黄袍怪无辜儿子长剑10巡航导弹威力,杀伤范围2公里能瞬间摧毁万吨级舰艇蛇类祖先厚针龙图片,身躯像蛇长有双足神似中国神龙(现今已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