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没身份证也没有照片 古时候的人们该如何证明我就是我呢

我们的第一代身份证直到1984年才正式发行,在这之前承担证明自己身份这个“艰巨任务”的是林林总总的
【菜科解读】
我们的第一代身份证直到1984年才正式发行,在这之前承担证明自己身份这个“艰巨任务”的是林林总总的单位介绍信。
那么,中国古代有身份证吗?如果没有,人们要如何证明“我是我”这个难题呢? 中国古代并没有身份证,倒是有两样与身份证相似的证件,那就是符牌与传信。
相较而言,符牌侧重于表明身份,传信侧重于准入通行。
从功能层面看,似乎可以得出“符牌+传信=身份证”的等式,但从内涵渊源来看,符牌、传信与身份证只是形式相近,本质却大不相同。
符牌:都是有身份的人 先说符牌。
符牌最早是兵权及君权的象征。
《·五帝》所记载的“北逐荤粥,合符釜山”里的“符”其实就是兵符。
《周礼》的记载则更为清晰:“珍圭以徵守,以恤凶荒;牙璋以起军旅,以治兵守。
”珍圭代表君权,牙璋代表兵权,其内涵都是权力的物化与延伸,大有金庸小说《笑傲江湖》中“见黑木令如见本人”的意味。
当然,这些符信还带有防伪功能,《说文解字》称其“分而相合”,也就是先将一整块符牌,使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在一起以验真伪——现代汉语中的“符合”一词,也正渊源于此。
秦汉以后,符牌逐渐衍生出节、虎符、竹使符等门类。
持节出使匈奴,所持的节也属此类;虎符与竹使符则一主发兵、一主征兵。
随着岁月的流逝,这种符牌渐渐与官员的身份有了交集。
时,朝廷为了“明贵贱,应召命”,根据官员不同的品级发放金、银、铜制的鱼符,其中五品以上的官员还佩有专门的鱼袋。
时鱼符被废除,但鱼袋保留了下来,文豪便曾被赐以银色鱼袋,以代表着他朝廷命官的尊贵身份。
到了明清时代,符牌渐渐褪去了唐宋的古韵森森,最终演变成牙牌与腰牌。
牙牌上除了朝臣的姓名和官职,有时还会刻上使用范围与禁令。
腰牌就更为完备,还加上编号、年龄、相貌特征、发牌年代等,在形制上和后世的身份证已经大同小异。
即便如此,牙牌与腰牌也不宜被视为中国古代的身份证。
符牌所证明的并不是某一个体的身份,而是某一阶层的权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牙牌、腰牌与朝服一样,代表了官员的等级地位,而防伪功能只是基于这种等级地位的自然延伸。
手握符牌的人,不是“有身份证的人”,而是“有身份的人”。
传信:留下凭证才能过 再说传信。
古代中国的人口流动并不算频繁,但终究不可避免。
为了保证这种流动的正常进行,传信便应运而生。
传信是古代过关津、宿驿站、乘驿站车马的凭证。
与符牌不同,传信一般是由普通吏民所使用的一次性证明,上面所记载的信息更详细。
传信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说林上》中讲述到:“田成子去齐,走而之燕,鸥夷子皮负传而从。
”陈奇酞作注道:“传,信也,以增帛为之,出入关合信。
”从这两段记载来看,传信有些像是身份证、介绍信、预付卡的混合体,而且其防伪方式与符牌一样都是“两相堪合”。
任选官员使用察举征辟制,受到征召的人持有传信,可以免费乘坐朝廷车马。
不过与陈奇酞所说的“以增帛为之”不同,汉朝的传信多以木制,上面记载相关信息再加盖御史大夫的印章——两汉四百年间,不知有多少出身寒门的子弟在这种小木条的指引下成为国家栋梁。
与传信相似的还有过所。
过所在唐朝最为盛行——唐朝商业兴盛,幅员辽阔,为了有效打击偷漏国税、逃避赋役等活动,过所的申请手续颇为繁复:申请者要将人数、身份、申请理由、携带货物、行经路线等详细说明,必要时还要附交有关证件。
吐鲁番曾出土过一份《石染典过所》,上面密密麻麻写了24行文字,加盖了好几个地方印章,可以清晰看出持有者的出行目的、行程路线等信息。
传信制作繁琐,在流动人口较多的边关使用颇为不便,于是便诞生了“简易版”的传信:繻。
守关的官吏将帛撕开当证物,需要时只要对比一下撕裂口便能确定真伪。
虽然少了几分仪式感,但功效一点不差。
除了上述传信之外,还有棨这一皇亲国戚和高级官员才可以使用的特殊传信。
棨分为信与戟,棨信是丝质的信件,可以悬挂起来作为徽帜;桨戟为木质,官吏出行时可作为仪仗,这自然是一般百姓所无福消受的了。
以上的传信,同样也不能看作身份证的滥觞。
传信所针对的重点是“出入”这一事件而非使用者本人,如果没有人口流动,传信便没有了存在的必要,这与身份证的人身属性有着本质区别。
户籍:民不迁农不移 为什么古代中国诞生了符牌、传信,却没有孕育出身份证制度呢?这个问题,倒是可以在古代户籍制度中找到答案。
早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便费尽心力将户籍制度与土地、赋税制度相结合,以预防人口流失:楚国的户籍册详细记录了居住者的居住地与身份;宋国的户籍册配有相应的地图;秦国更是实现了“国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的精细化管理。
可见,在古代君主眼中,人口只是活动的“财产”,所以户籍制度也就成了朝廷管控人口的工具,与公民权利毫无关系。
自变法后户籍制度愈加严格,每个人的户籍信息中甚至附有由画师所画“照身贴”,人口迁移时不办理“更籍”即为“阑亡”。
当人口成为“财产”,的划分自然也不可避免。
秦国的户籍政策已经有了“宗室籍”“爵籍”等“高阶户籍”。
西汉《户律》更进一步按资产将民籍划分成了“小家”“大家”“高赀富人”等户等,人口本身的“财产”属性进一步得到强化。
朝廷对人口的管控直到唐朝实施“两税法”才渐渐放松。
其后经过明朝的“一条鞭法”、清朝的“摊丁入亩”层层推进,户籍政策与赋税制度愈加渐行渐远,人口的流动也由此摆脱土地的束缚。
而只有当户籍政策不再成为朝廷管控人口的工具时,作为公民权标志的身份证制度才有可能逐渐孕育出来。
古代中国只有符牌与传信却没有孕育出身份证制度,其原因也在于此。
按照明清两朝的发展趋势,身份证制度很可能在人口与土地、赋税脱钩的前提下逐渐发展出来。
清末在“参考东西各国之良规”制定了《户籍法》。
这部《户籍法》只是来得及实施,但它在中国法制史上的地位却不容忽视:在此之前,中国历朝的户籍制度都只是朝廷管控人口的工具;在此之后,户籍制度渐渐成为公民权的象征,最终孕育出了真正意义上的身份证制度。
身份证虽然轻巧,但它身上却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户籍发展史,以及东西文化碰撞时那一段斑驳破碎的时代。
随机文章晏子使楚原文及详细注释翻译揭秘尼古拉特斯拉的黑科技,人造地震武器可以劈开地球火影忍者外道魔像实力解析,须佐能乎/人柱力/九尾均不是对手巨猿是怎么灭绝的,专家推测与人类进化有关/10万年前灭绝揭秘中国雾霾巨型不明生物真相,蝙蝠翅膀和庞大身躯比摩天大楼还高
吐蕃在唐朝为什么那么强?之后就再也没有强大过
不过占据着气候和环境恶劣的青藏高原地区的吐蕃,为何能够在短时间内突然崛起,成为了能够和唐王朝分庭抗礼的东亚强权,但又为何自吐蕃之后,青藏高原再未出现地方强权势力呢? 有趣的是,由于山区高原恶劣的气候环境,往往从这些地区所诞生的民族,经常会表现出的相当“武德充沛”。
不过大多数高原山地民族,他们却很难向吐蕃这样,建立起一个长期稳定强大的强权势力。
他们更多的,往往都会是像瑞士、车臣、亚美尼亚,或者是普图什人那样,更多因为他们遭到强权统治时的骜不驯,或者诞生大量优秀的战士而闻名遐迩。
那么吐蕃人为何能够与之相反的,在他们时代居住的青藏高原地区,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帝国呢? 历史上仅有以高原山地为核心,建立起过堪比吐蕃的大帝国 分析一个古代帝国强大的原因,一个很重要的点,就在于地形对于农业的影响。
虽然青藏高原本身的高海拔地形,相对于中原地区,有着天然的劣势。
但是相比较于其他山地民族,吐蕃人却也有着自身极大的优势之处。
众所周知,青藏高原是中国包括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澜沧江等,诸多大河的发育地。
诸多的河流,在青藏高原上冲刷出了大量河谷,并且也形成了诸多湖泊。
这些地区在河流的冲刷下,往往周围有着相对肥沃的土地,尤其是河谷地区,其海拔相对较低,因此农业条件更好。
这些地区的农业产量即使无法河中原地区相提并论,但却足以为吐蕃人提供比其他山地高原民族,所难以获得的农业基础。
尤其是在当时难得的“温暖期”时代,升高的气温,使得吐蕃控制下的青藏高原地区,农业产量上升,从而成为吐蕃帝国繁盛的根基。
今天西藏地区的河谷农业,东部众多的河流河谷,为吐蕃人建立帝国,提供了重要的农业基础。
不过与单纯的农耕民族不同的是,吐蕃人同时也有着游牧的习惯。
在《·吐蕃传》中,就记载吐蕃人:“其人或随畜牧而不常厥居。
”这种农耕和游牧混杂的社会经济结构,与早期的人,可以说颇为相似。
在这一经济结构下,不仅保证了吐蕃人能够依托农业,建立起一系列的城市,同时农业与畜牧业之间相互补正。
同时更重要的是,在军事上,这种二元的经济结构,可以让吐蕃人在军队建设方面,同时保持着数量可观的步兵和,并且吐蕃人的城市,也能够作为商业和工匠们的聚集地,为吐蕃军队提供相对良好的武器装备。
大昭寺壁画中,身披重甲的吐蕃武士 不过说到吐蕃的军事优势,一个不得不提的问题,就是青藏高原高海拔,给吐蕃军队带来的优势。
很多去过西藏的人,可能都会对高原反应并不陌生。
高原反应的原理,在于高海拔地区的气压,所导致的空气稀薄,这在阻挡唐朝和的军队进入的同时,还给吐蕃的军队带来了一个重要的buff。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长时期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人,体内的血红蛋白,往往有着更强的血氧饱和能力。
因此这可以让他们在高海拔地区进行正常的生活。
而在他们短时间内进入到低海拔区域时,虽然血红蛋白会根据空气的变化,相应产生变化。
但在完全使用新海拔环境前,拥有更强血氧饱和能力的血红蛋白,无疑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氧气,这一效果无疑等于给士兵们打上了一记强力的兴奋剂。
安史之乱后,面对吐蕃军队的攻势,唐朝往往会避其锋芒,然后再发动反击,其很大原因,可能正是等待吐蕃人适应了低海拔地区的氧气含量,而不再处于兴奋状态。
不过作为一个强国崛起,除了自身的硬件条件外,还有一个非常大的因素,就在于地缘政治和国际力量的变化。
虽然吐蕃的君主,可能大多数人所了解的,仅仅只有一位松赞干布。
在松赞干布时期,虽然吐蕃已经发展壮大,并且开始不断挑战唐帝国的权威,但在松赞干布以及之后很长时间,吐蕃的扩张对象,一直是周围的一些小国和部族势力。
尤其是青海地区的各个部落以及土谷浑,还有喜马拉雅山以南的尼婆罗和一些北印度城邦,都遭到了吐蕃的征服,或者是被纳为藩属。
这些地区不仅能够为吐蕃提供更多战场上的炮灰,同时通过还可以通过当地的商路,从中东和中原地区,获得各种重要的技术。
青海地区的吐蕃时代壁画中,吐蕃武士的形象 而真正能够让吐蕃从地方小强,一跃成为亚洲一霸,最大的机遇实际上正是唐朝的“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的破坏,不仅使得唐王朝难以继续在边境地区,维持起像过去一样足以压制吐蕃的庞大军队。
同时,过去唐朝对西域以及蒙古高原地区的打压和控制下,这些地区的传统强权已经暂时衰落。
而为了镇压安史之乱,唐朝不得不将大量在和西域的军队向内地抽调。
这无疑就在这些地区,留下了巨大的权力真空。
这些地区对于吐蕃人来说,可以说几乎是唾手可得,因为无论是草原地区的,还是当地势力,都并不能有效的阻止吐蕃人对于这一地区的征服。
安史之乱的爆发,给吐蕃留下了大量权力真空地区。
这种全力的真空,实际上还不仅仅出现在西域和河西走廊。
在中亚地区,由于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原本对中亚地区,有着巨大影响力的萨珊波斯消亡。
但同时阿拉伯人却也难以在远离核心区于的中亚地区,维持一种长期的军事存在。
因此可以说,在唐朝安史之乱爆发后,围绕吐蕃周围,出现了大量他们可以轻松占据的土地。
虽然吐蕃对这些地区的军事行动,等于说同时与唐帝国和阿拉伯帝国敌对,但是自身所处的青藏高海拔地形,使得无论是阿拉伯帝国还是唐帝国,都无力对吐蕃本土,进行实质性的打击。
巅峰时期的吐蕃和其控制的地区 因此总的来说,吐蕃之所以能够再唐王朝同一时期崛起,除了自身所拥有的硬件条件外,还有着地缘政治、气候改变,甚至是商业通道等等诸多因素,共同构成。
也因此,在吐蕃因为气温降低、内乱,以及常年战争对国力的持续消耗中,最终国家衰落并分崩离析。
而在这之后,即使中原地区几换大王旗,但却再也没有能够令吐蕃再次崛起的巨大机遇,一代强权也因此彻底凋零。
随机文章日本最老咖啡职人银座咖啡之神关口一郎千年前的瓦里木乃伊,盘坐的女木乃伊为主(男木乃伊陪葬)巨型小行星带含太阳系98%小行星,或为第十行星爆炸形成路飞的第十个伙伴是谁,海侠甚平成为草帽海贼团的舵手(严防海底)美国仙人洞木乃伊之谜,是美洲最古来的木乃伊(距今9400年)
社保账号指的是哪个?是身份证号码对吗?(福州)
而在这现阶段,各地虽然也普遍使用身份证号作为检索查询序号,但是也还存在着一些电脑序号、手册编号等地方的检索序号。
个人社保号有10位。
现在全国统一为十位数,当然,早期的是从6位到8位的都有。
社保卡上面有三个号码,卡号、电脑号、职工身份证号,卡号是随流水变化的,为10位数字,电脑号则是固定不变的,有9位数字的,也有7位数字的,7位的是早期参保的职工,一般是90年代参保的,后来参保的都是9位的。
社保账号指的是哪个?社保账号是身份证号码。
社保卡采用的是全国统一标准,社保账号也是按照《社会保险法》的相关法规,采用公民的个人身份证号码,因此,社保卡也可以当做身份证使用,比如出去旅游入园时,很多旅游景点都是支持社保卡验证身份的。
社保卡上一般有两个号码,一个是公民身份证号,也就是社保账号,另一个就是银行卡号,激活社保卡金融账户后,社保卡还可以当做银行卡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