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为什么不侵占蒙古?蒙古没有价值吗?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3-04 点击数:
简介:虽然俄罗斯几乎见土就占见地就抢,但在这个过程中,却唯独放过了蒙古。

哪怕就是在二战获胜,苏中实力对比最悬殊时,它也仅仅是操纵外蒙古从中国脱离罢了,并没有把它直接鲸

【菜科解读】

虽然俄罗斯几乎见土就占见地就抢,但在这个过程中,却唯独放过了蒙古。

哪怕就是在二战获胜,苏中实力对比最悬殊时,它也仅仅是操纵外蒙古从中国脱离罢了,并没有把它直接鲸吞。

俄罗斯为何会放过蒙古?是蒙古没什么理由价值,俄国人不在乎?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且不说蒙古高原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仅就地缘角度而言,蒙古高原位于东亚大陆北部中央,以之势,直接对北中国的华北、东北、西北三大次级地缘板块同时构成地缘压制。

农耕时代的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古,这些游牧帝国正是凭借着这种优势区位四面进击,将贵为古代全球最强大文明的中华文明弄的是。

为了防范塞外胡人武装,中原王朝只能处处设防,即极大消耗了自身的资源和实力,还不能集中力量有效抵御。

要是蒙古高原的威胁仅仅是单一方向,凭着华夏文明无以伦比的实力,就算无法将它反向征服,可防御起来也要简单的多。

只要苏联占领蒙古,便能够同时威胁到中国的华北、东北、西北、新疆,使中国陷入防不胜防的困境。

可饶是如此,苏联却依然没有选择吞并蒙古,只是把它吸纳为附庸国,就已心满意足。

当然,作为附庸,蒙古依然得受苏联摆布。

但再怎么样,这也没有直接占领来的痛快。

能够占领蒙古,却又偏偏放过,这对俄罗斯这种国家而言,简直有点难以想象。

那么,苏联为何不吞并蒙古呢?在小编看来,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地缘关系的极端疏离。

虽说蒙俄两国是邻邦,可俄罗斯与蒙古接壤的北亚中东部,跟俄罗斯的本部核心区——东欧平原有着万里之遥,而且北亚自然环境极为恶劣,这严重削弱了俄罗斯本部对蒙古高原的影响力投射。

抛开地缘关系,地缘结构方面的缺陷,也影响到俄罗斯对蒙古高原的吸纳: 俄罗斯的国土,呈典型长方形东西走向。

按说,这种结构是相对紧密规整的。

这种格局下,要是本部核心区大致位于版图中央,便能够相对便捷的把本部的地缘影响力,投射到国家各个边缘角落。

但是,俄罗斯的核心区——东欧平原,恰恰位于其东西向长方形国土的最西端——这意味着本部对北亚的地缘影响力天然受限。

而且蒙古高原的东、南、西个方向皆为中国领土,唯有北面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毗邻,这即是说,在地缘结构上,蒙古成为凸出于俄罗斯矩形版图之外的一个半岛。

这就有点麻烦了。

鉴于俄罗斯本部向亚洲领土施加辐射的路径是由西向东,蒙古高原就地缘区位而言过于偏南,脱离了西伯利亚铁路这个俄罗斯国家地缘主轴,这更削弱了俄罗斯文明进入蒙古高原的能力。

当然,要是北亚本身质量不错,那俄罗斯也能够以北亚为依托,直接向蒙古投射影响。

只是北亚环境超级恶劣,压根不能形成规模化的文明体系,最多也只能作为俄罗斯文明对蒙渗透的渠道,而无法作为其之战略依托。

地缘影响力严重受限,这使得就算俄罗斯可以凭强力鲸吞蒙古,但在接下来的消化吸收上,免不了会遇到严重的。

虽然蒙古高原矿产资源储备丰富,但对俄罗斯这种资源土豪来说,并不重要。

而且由于蒙古高原严重偏离了西伯利亚铁路这条俄罗斯连接北亚领土的仅有大动脉,故而在开发与运输方面都极为不便。

换句话说,俄罗斯无法通过工业化进程将蒙古纳入自家文明体系。

蒙古也不会因为苏联的占领,而实现自身的现代化。

这就有麻烦了。

苏联要是吞并蒙古,这等于是剥夺了蒙古人的独立政治权力。

倘若这种剥夺,可以带给蒙古不错的经济利益,那蒙古人倒也并非无法接受。

但要是没有足够物质好处,那蒙古人臣服于俄罗斯就很有些划不来了。

,蒙古人肯定会心理失衡,滋生对俄罗斯的反感和排斥,进而构成隐患。

当然,蒙古满打满算也没多少人,苏联也可以通过移民的方式,把蒙古高原彻底俄化。

但真要这么做,麻烦更多。

蒙古高原的特殊地缘环境,意味着即便俄罗斯人迁入,其处境也决计不会比土著蒙古人更好——多半还会因不适应而更坏。

如此一来,这些等同于流放的新移民,其之不满,多半比千百年来生存于此的蒙古土著更大。

其实苏联解体时中亚五国的脱离,就已经从侧面证明了俄罗斯吞并蒙古的不可行。

中亚五国尽管也是深居内亚,不过因为毗邻南俄,所以与俄罗斯东欧本部的地缘关系要远比蒙古紧密。

但即便是这样,苏联也只能勉强实现对它们的控制(这还得依靠苏联的强大实力,以及每年从中央划拨的大量边疆补贴),及至苏联解体,继任者俄罗斯联邦元气大衰,自然不肯再背这个大包袱,故就算当时的哈萨克斯坦等国并没有太强的独立倾向,俄罗斯却依然主动将它们甩出去。

既然俄罗斯连中亚都吞的勉勉强强,那对蒙古高原,就更不用说了。

对苏联而言,其之领土已经实在够多了,而且其中大部未经开发。

所以起码中短期内,苏联并不太稀罕多一个蒙古高原。

蒙古高原在苏联眼中的价值,仅仅是作为中俄两国的战略缓冲区,以及它地缘上对北中国的压制作用罢了。

既然强行吞并会让自己消化不良,那不如退一步,只把它收做附庸、确保事实控制就行了。

这样既能够达到自己的现实目的,又不用对蒙古承担太多义务——这种做法的性价比是最高的。

而对中国的顾及,也影响到了苏联对蒙古的吞并企图。

蒙古高原对北中国的地缘压制功能实在太过明显,要是这种地方纳入苏联之手,那中苏间本就十分尖锐的结构性地缘矛盾,将激化再无缓和余地。

面对这种地缘绝境,无论中国是什么政权在位,只要这个国家依然存在,就必须跟苏联拼到底。

虽然以当时的国力对比,中国跟苏联完全不是一个档次。

但中国毕竟是东亚大陆这个世界级地缘板块的拥有者,这意味着其天然具备成为一流强国的地缘潜力。

只要这种潜力被释放——甚至仅仅是释放一部分,其所迸发的能量,都足以对苏联那体量庞大却又实力孱弱的北亚板块构成巨大威胁。

对苏联而言,它的最大对手是美国。

除非,苏联实在没必要为了一个已经事实控制的蒙古,而将自身与中国推到你死我活的地步——把蒙古变为附庸,中苏还有缓和的余地,但一旦直接吞并,中国肯定会成为苏联的死敌。

所以,哪怕是在中苏关系最恶劣的上世纪6、70年代,苏联也仅仅是陈兵中蒙边境,作势威胁而已。

如今再回头看这段历史,苏联的这种自我克制,其实还是很明智的。

如果它真的吞并蒙古,那中国别无选择,唯有向美国妥协,借美国之力对抗苏联——否则契丹跟北宋的故事,就将在20世纪重演。

在中国的全力对抗之下,苏联亚洲领土的战略承压将明显加剧,这会极大的消耗苏联的国力,加剧其崩溃的速度与程度。

说一千道一万,无论是出于维持蒙古高原稳定秩序,抑或避免刺激中国太过,除非苏联的实力已强大到足以占领整个北中国,并确保对其之消化吸收,不然都没必要过早的强吞蒙古。

当然,苏联解体后,继任的俄罗斯元气大伤,对蒙古的钳制也大不如前,中蒙关系相应的出现了一定改善空间。

按理说,这时候蒙古这时候应该抓住时机,在中俄两国间大搞平衡,力争左右逢源,两头通吃——这是身居大国夹缝中的小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最合适做法。

但在现实中,中蒙关系虽有了改善。

不过蒙古对中国的敌意依然甚深。

动不动就喜欢整点小幺蛾子,来给两国关系添堵。

而在政治层面,蒙古虽则也有所动摇,但整体而言,蒙古在中俄之间并未一碗水端平,依旧更加倾向于俄罗斯。

随机文章“鞭长莫及”的历史典故是什么?“鞭长莫及”本来是什么意思?2016暴雨后出现龙视频真相,疑长4米巨龙盘旋在乌云中坏小孩定理公式是什么意思,父母的强烈期望使其变成坏孩子谷歌可自由拆卸的积木手机,能添加血糖检测仪等附加功能黑鳞鲛人真的存在吗,揭秘黑鳞鲛人被美国抓获(探测海底文明)

第一次见到12岁的弘历,康熙为什么对他”见惊即爱“

雍亲王是个心有城府的人,在表面上虽然对王位显示出丝毫不感兴趣,在其他的皇子为皇位争夺得的时候,自己却在家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修身养性熟读佛经过的嫣然自得的样子。

但是真实的情况胤禛对皇位却是梦寐以求的。

康熙皇帝一共有三十五个儿子,长大成人的有二十个,参与夺嫡之争的有九个,在这诸位皇子当中,胤禛是看起来最为佛系的一个,也是看起来夺嫡注定失败的一个,从各个方面表现的都不明显,为人低调才能不突出,其次他这个人与人交往甚少,一个比较轴的人吧。

但是胤禛就是这样在九子夺嫡当中胜出了。

究其原因,一方面他行事比较低调,因为他表现出很大的才能,在康熙面前善于表现自己的话,那肯定会被康熙怀疑,那样的话康熙会有警惕之心。

其次,他虽然不显山不露水,但是在合适的时候还是会适度地表现一下自己,这样也不会让康熙觉得自己是个无用之人,康熙交给他一项任务的时候,他会干的非常出彩,像皇去世的时候,丧事交给胤禛安排,他安排得井井有条,给康熙面前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第三件事就是这个了,那就是他一个特殊的砝码,那就是自己的儿子。

康熙晚年,诸位皇子夺嫡之争,弄的康熙心力交瘁,就想出去散散心, 这个时候胤禛就对康熙说他的园子里牡丹花开得正盛,康熙皇帝为了放松一下心情也就答应了,是康熙可能也没有想到,这是胤禛的一计。

康熙来到园子里,父子二人把酒言欢,赏着牡丹,随便聊着家常,说着说着,胤禛似乎突然说了句,都十几年了,两个还没有见过您呢,何不趁着这次机会见一下。

因为康熙有二十个儿子,一个儿子加上有个,孙子孙女加起来一共有一两百人,不可能全部都能见到的,正好趁着这个机会见一下。

这个时候从屋子里出来了两个孩子,都是十二岁,一看到这两个孩子,康熙就放下了酒杯。

他们一个是弘昼,一个便是弘历。

弟弟弘昼并没有给康熙留下太为深刻的印象,但是看到弘历,根据《实录》记载,康熙见到弘历”见惊即爱“,弘历给康熙留下了一个非常好的印象,当天康熙“偶举《爱莲说》,诵解融彻,奖悦弥至”,弘历不仅将《爱莲说》一字不落背下来,而且还系统地讲解,分析了一番,这让康熙很是惊喜。

回到宫里以后,康熙让胤禛写下了弘历的生辰八字,正合胤禛心意,这个时候他已经清楚,他的这步棋已经走的成功了。

胤禛及时发现了儿子的天分,每次背书都会,武功骑射方面也很是优秀,情商也是极高,所以很受人喜欢。

加上弘历的生辰八字也是极好的,虽然有点迷信,但是在当时的社会对这个却是的,据说他的八字是火炼秋金,天赋异禀,文武双全,妻子也是贤惠。

之后,就把弘历接到了皇宫里一起生活。

随机文章人类不是真正的地球人,人类成囚犯/地球成监狱(上帝是外星人)风水宝地不葬无福之人,伤天害理命格差的人葬进去将引发横祸中国火龙有毒吗,1毫克毒蛇秒杀一个成年人/野外稀少成保护动物海王星是谁发现的,勒威耶用数学计算出位置/伽勒发现海王星ufo和uso的真实视频,俄罗斯军方承认真实存在/10战舰曾遭遇USO

第一个爬云梯的士兵九死一生,到底是如何想的呢?为什么还敢爬呢

在古代战争中,最危险和艰难的莫过于攻城战了,《兵法》中就有,“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连都认为攻城是最不得已的情况才去做的,因为死伤太惨重,经常死伤三分之一的部队都攻不下城池。

很多人好奇一个事情,第一个爬云梯的士兵可以说是最危险不过的了,基本就是十死无生。

那么面对如此危险的情况,古代军队攻城时,第一个爬云梯的士兵到底是怎么想的呢?为什么还敢爬呢? 首先,古代攻城其实并不是像影视剧中一般,一群人扛个梯子就顶着箭矢往前冲,架上梯子就顶着滚木礌石往上爬。

在古代,攻打一些小县城或许还真有这么干的,但是如果是大型坚城,还这么干大概多少人命都不够往里填的。

因为古代的城防并不是只有一个城墙,城墙外面还有护城河,以及各种陷坑。

进攻中国的时候,工匠相对要少,大多是驱赶城池周边的百姓顶着箭矢去填陷坑和护城河。

等到都填完了,城墙下面都堆了一层尸体了,就是从梯子上掉下来都未必能摔死。

而中原王朝攻城时,会尽量依靠攻城器械来降低攻城造成的死伤。

填护城河不需要顶着箭矢去填,可以造轒辒车,古代记载轒辒车以大木作周框,下有四轮,上架如屋顶,以生牛皮蒙之,车内可容十人,在内着地推车,直抵城下攻城作业,以避敌矢石。

类似的防护推车种类也很多,比如木幔:“以版为之,制如屏,裹以生牛革,上施桔槔,载以四车轮,低昂,以绳挽之。

凡攻城,欲蚁附者,则以幔御当面矢石也。

”有遮挡防护,仅仅推车去填护城河,就要安全很多了。

如果壕沟、护城河比较宽,一时半会填不平,还有填壕车,一辆板车上面有折叠的桥板,到壕沟前放下桥板就变成一座木桥,可供士兵通行。

同时投石机,以及己方射手也会向城墙投射远程火力,掩护填河部队,当填平护城河和陷坑,才轮到云梯登场。

古代的云梯也没有那么简单,不然《孙子兵法》里也不会说“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了,毕竟如果就做一堆竹木梯子是要不了三个月的,仅仅是普通梯子是不需要多高的木匠手艺的,普通士兵工具齐全的情况下,一个士兵三天都能做出来几个长梯子。

早在时期的云梯,从出土的战国水陆攻战纹铜鉴得图案就能看出来云梯底部装有车轮,可以移动,而且梯身可以上下仰俯活动,依靠人力扛抬来倚架在城墙上。

而且云梯顶端装有钩状物,可以钩住城墙边缘,这样就可以保护梯首不会遭到守军的推拒和破坏。

《武经总要》中也有云梯的详细记载以及插图:“云梯,以大木为床,下施大轮,上立二梯,各长二丈余,中施转轴。

车四面以生牛皮为屏蔽,内以人推进及城,则起飞梯于云梯之上,以窥城中,故曰云梯。

” 因此,如果直接扛着个梯子就让往前冲爬上去攻城,那下面士兵的想法大概只会暗骂一句MMP,然后冲几步就开始往回跑了。

而当护城河和陷坑都已经填平,城墙上也被攻城方的投石和箭矢洗了好几轮了,守城方可能都已经缩起来不敢露头了,云梯车推到城墙下,勾住城墙,主帅下令正式攻城。

这种情况下,其实攻城看起来就没有那么像必死之局了。

并且,在古代,最先登上城头虽然最危险,但同时功劳也是最大,被称为“先登”。

属于古代战功最大的三种之一:《货殖列传》:“壮士在军,攻城先登,陷阵却敌,斩将搴旗,前蒙矢石,不避汤火之难者,为重赏使也。

”可见,一直以来先登的功劳,都是重赏的。

先登的功劳甚至足以让一个士兵一下翻身封官封爵,《·内储说上》就记载:“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国大夫,赐之上田上宅。

” 而开国将领、宰相,最早在婚丧嫁娶时去当吹鼓手维持生计,跟随的时候不过是中涓的身份,中涓是个什么身份呢?涓,洁也,言其在内主知洁清洒扫之事,盖亲近左右也。

所以不过是个端茶倒水打扫卫生的侍从。

但是在攻打下邑的时候,他因为先登攻城,被刘邦赐予五大夫的爵位。

《史记卷五十七·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下下邑,先登。

赐爵五大夫”。

时著名武将也是因为先登封为将军的,《·吴志·丁奉传》:“秦为先登,屯於黎浆,力战有功,拜左将军。

” 在巨额的封赏面前,面对城墙,第一个冲上去的士兵大概只会想搏一搏单车变摩托,一旦获得先登之功,立刻就能翻身做主,以后都不用再冒着矢石冲在第一线了,以后就是领兵作战,自己坐在后方指挥了。

而在古代,想要仅凭首级积功获取爵位,那其实是非常困难的。

平民出身的士兵想要封爵拜将,非得立下足够惊人的功劳才有可能,先登无疑是其中一种。

而不打算升官的,也有金钱作为封赏。

明代万历年间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中,明军主帅李如松在攻打日军占领的平壤城时,就曾经下令:“明日攻城,先登城者,赏银五千两!”五千两银子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史载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当时的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五千两银子足够买944吨大米。

五千两银子是一笔普通士兵无法想象的巨款。

(不过根据具体记载来看,这笔银子是很多冲上城头的军士所共同领取的) 但同时有赏就有罚,总有宁愿不要升官发财只想保住小命的人,这时就需要军法处置,早在《尚书·甘誓》中就有记载:“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

”作战勇敢的,就在宗庙中进行奖赏,而作战不勇敢畏缩不前的,也要在宗庙中作出处罚,按情节或者直接杀死,或者贬为奴隶。

而在三国时期《三国志·魏志·卢毓传》里还记载了一个案例:妇女白氏由父母包办嫁给了一个士兵,过门后因为打仗,连丈夫的面都没见过,这名士兵就因失踪被判定为逃兵。

当时负责判案的依据“士亡法”就判处了白氏死刑。

卢毓为白氏申辩,认为还没有同房不算正式嫁过去,不应该判死刑。

而这件案子也可以知道,作战不力不但要自己被军法处置,家属也要连坐处死。

在这种情况下,士兵们只能搏一把先登了。

随机文章诸葛亮决意杀魏延!不是反骨是为啥?真相只有「4个字」河南周口清朝干尸,一夜间疑似还魂自己消失诺亚方舟遗址被发现,4800年前的木船99.9%是诺亚方舟三星堆不是汉族文明, 三星堆外国科学家解密/三星堆其实是源于古蜀国现今已经灭绝的三叠纪龟龙,头似恐龙背顶尖刺甲壳/很像玄武神兽

加入收藏
               

俄罗斯为什么不侵占蒙古?蒙古没有价值吗?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