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的武器都是重达百斤?古人的力气真的比现代人大吗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3-18 点击数:
简介:在传统演义小说中,一个武将能不能打,一般先说他用多重的武器,仿佛打仗就是一场举重比赛,谁拿的武器更重谁就更厉害。

这当然是文学艺术的夸张。

虽然冷兵器研究所曾经用《

【菜科解读】

在传统演义小说中,一个武将能不能打,一般先说他用多重的武器,仿佛打仗就是一场举重比赛,谁拿的武器更重谁就更厉害。

这当然是文学艺术的夸张。

虽然冷兵器研究所曾经用《古代武将真拿举着几十斤武器打一天?从出土文物揭秘古代实战兵器重量》一文进行过科普吗,但是总有很多人就是坚持认为古代武将都是用几百斤的武器,现代人拿都拿不起来,因为现代人已经退化了,力量不如古代人了。

那么,真的是古代人的力量更大吗? 在古典演义小说中,武器最重的大概就是金箍棒了,重一万三千五百斤,换算成公斤就是重6.75吨,不过《》这种神怪小说,就算古人也不会相信现实里真的有个孙悟空拿一万三千五百斤的棍子。

所以神怪类小说不算的话,武器最重的大约就是《隋唐演义》中的李元霸了,使得是八百斤的金瓮破天锤。

但历史上并没有李元霸这个人,只是一个虚构的小说人物。

《隋唐演义》李元霸剧照 更不用说《隋唐演义》里紫金山一战中,李元霸先是用双锤砸死了,然后一个人面对一百八十五万的兵马。

结果一百八十五万人被他杀得只剩下六十五万人。

这也就是说,李元霸杀了一共一百二十万人。

按十二小时算,平均下来一个小时杀了十万人,一秒钟内就得杀死二十多人才能做到。

这样的话别说用双锤了,就是给个无限弹药哒哒冒蓝火的加特林,也得杀几天吧? 其他的演义小说中,在笔者的印象中就已经没有几百斤的武器了。

但是就有不少人古人用几百斤的武器,理由就是现代人力气不行了,古代人干农活力量大。

但是能干多重的农活和用多重的武器没有多大的关系,毕竟劳动和格斗完全是两回事。

实际上人类肌肉纤维有两种,一种叫快肌肉,也叫白肌肉,负责爆发力。

一种叫慢肌肉,也叫红肌肉,负责耐力。

农活主要靠的是负责耐力的红肌肉,而格斗需要的更多是爆发力。

所以我们看拳击比赛那些体壮如牛的拳击运动员,拳击比赛每回合三分钟,中间休息一分钟,打到十二回合的时候,基本都能看到运动员都累得挥拳速度变很慢,比赛完了都要歇好几天才能继续训练。

这还只是戴个拳套而已呢,要是换个重兵器试试?不会有人认为这些职业拳击运动员的力量不如那些农夫吧? 而且人的肌肉是有上限的,所以从一定程度来说,耐力特别强的人,他的爆发力就会比较差,因为他的肌肉纤维主要都是红肌肉。

同样爆发力强的搏击运动员,让他去干体力活,肯定比不过常年负重的老农。

不然搬砖的农民工何苦去搬砖,打拳可比搬砖赚钱赚得多,去奥运会打拳击比赛为国争光好了。

▲《师父》中耿良辰剧照 在徐浩峰的电影《师父》里就有一个细节,耿良辰在拜师学艺后,就退出脚行,转而去摆书摊。

他告诉脚行的同伴:“师傅让我改行的,练了拳不能再干体力活,一累着,白练了。

”于是耿良辰天天躺着看书摊,就晚上练练功。

这虽然有些夸大,但是也有一定的道理。

就是干苦力需要的是红肌肉,而练拳需要的是白肌肉,干苦力把红肌肉练太过发达,就会让白肌肉生长空间被挤占,难以练出高爆发力。

用老话讲,一个是死力气,一个是活力气。

同样,专业训练带来的提升也不是自己每日干农活能比的。

现在科学早就已经研究发现,肌肉生长是需要时间的,想要让肌肉得到充分的生长,至少要给它四十八小时的生长时间,所以锻炼肌肉并不应该天天猛练,而是做一天高强度的力量练习以后,休息一天甚至两天,期间只是做有氧的拉伸训练,然后再去做无氧的力量训练提升更为显著。

所以其实古代士兵哪怕是精兵也只能做到三天一操练,并不是因为传说的营养跟不上只能三天一操练,毕竟古代使用冷兵器作战,更需要的是爆发力,而天天操练的效果其实并没有三天一操练的效果好。

▲泰拳打靶训练 更不用说劳动和挥打所需要的肌肉群也完全不一样,泰国的泰拳选手,每天的训练内容也几乎没有举铁这类力量训练,更多的还是空挥、打沙袋这样的训练。

因为力量训练出来的肌肉群和比赛需要的肌肉群并不相同,这点看一下格斗运动员和举重运动员的体型差别就能知道。

而要拿平均力量来做对比的话,古代战士我们也可以通过清代的老照片看到,大多都是面黄肌瘦身材矮小。

这也没有什么不能理解的,毕竟封建王朝的生活水平,能吃饱饭都很不容易,更不用说营养均衡了。

对比现代军人,从体格上的差距就已经非常明显了。

我想没人会认为古代那些面黄肌瘦的士兵力量能比现在的人民解放军士兵还强。

中国士兵四十斤五公里越野项目即便是在世界上,水平也是最高的那一批次。

而乡下常年背粮食的的农夫,负重四十斤越野五公里的成绩也不可能超过人民解放军战士。

总之,打仗与格斗不是去干体力活。

否则古代军队为啥要战兵和民夫?民夫只负责运送武器铠甲和粮饷装备,因为可以发挥耐力所长。

而靠爆发力吃饭的战兵,平常都是要轻装节省体力的,不然等到战场战兵都没力气了,还怎么打仗?这也是为什么在行军中埋伏突袭可以轻松打胜仗,因为这时战兵连盔甲都没穿,而那些只会用死力气的民夫,没法打仗。

古代军队对于节省体力是十分重视的。

所以在冷兵器时代,实战用的冷兵器一直都是追求在保证强度的情况下,越轻越好。

即便是锤这类钝器,其实真正实战用的锤一般也就在一公斤左右,双手长柄锤在古代也不过是仪仗器以及刑具,并非战场作战的武器。

因为武器太重,体力消耗太大了。

武将也好士兵也好,需要的都是爆发力,他们的肌肉还是以负责爆发力的白肌肉为主,让他们比耐力,他们也不擅长。

所以别说用几百斤的武器,就是拿太重的武器根本撑不了多久就没力气了,能用几斤的武器非要用上百斤的武器,都不说马能不能驮的动,真那么干那要么他已经傻掉,要么就只是在吹牛而已。

在冷兵器时代,实战用的冷兵器一直都是追求在保证强度的情况下,越轻越好。

即便是锤这类钝器,真正实战用的锤一般也就在一公斤左右,双手长柄锤在古代也不过是仪仗器以及刑具,并非战场作战的武器。

因为激烈的格斗是相当消耗体力的。

比如那些壮如牛的拳击运动员,拳击比赛都是每回合三分钟,中间要休息一分钟,而打到十二回合后,明显能看到运动员累得挥拳速度都变慢了,比赛完了都要歇好几天才能继续训练。

显然吗,拿太重的武器,在战场上根本撑不了多久就没力气了。

能用几斤的武器非要用上百斤的武器,那要么他已经傻掉,要么就只是在吹牛而已。

不过认为武器重就比较厉害这个思路,从古代就很流行了。

可能是因为你说武艺多高,大家不清楚,但是你拿个看起来很重的武器,哇,这就很直观了,感觉起来就要比对面的武将厉害,跟着这么厉害的人天然就很有信心了。

所以甚至一些史书里都会夸大武器重量,比如《》就有记载:“骁勇绝伦,每战用二铁枪,皆重百斤,一置鞍中,一在手,所向无前。

”但如果按五代时的度量衡算,当时的一斤相当于现在六百六十克,一百斤就是六十六千克。

而健身房一米八的实心杠铃杆子才二十千克。

更不用说还拿两把,加起来都一百三十二千克,再加上人和盔甲的重量,马驮着都跑不动。

《资治通鉴》的记载完全不可能实现。

其实在《五代史》中,铁枪的重量记载不过是“重三十馀斤”。

西游记中定海神针有一万三千五百斤 而南明的《青磷屑》一书中,记载:“(高杰)所用铁棍重十八斤,诡称四十斤,每以自随。

”把老婆勾搭跑的高杰出身农民起义军,全靠能打才坐到南明江北四镇之一。

他也不过用十八斤的铁棍,还对外宣称四十斤可见夸大古人的武器加重,以显示勇武这点上,可以说是自古以来。

而动不动就说自己爷爷体力多好,自己根本比不了,从而认为现代人体力在退化的那些人,干嘛不放下手中的肥宅快乐水,停止以己度人,去健身房看看那些、勤奋撸铁的人们呢?只能说,现代生活太好了,让一部分人在营养过剩的条件下,体力还远远不如营养不良年代的人。

而且很不巧的是,还让这部分人摸到了键盘…… 随机文章语言学简介嫦娥拍到美国登月舱遗址,网传美国登月骗局谣言被打脸(键盘大神失败)地球的伤疤东非大裂谷,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长6千公里/深2000米)揭秘古代真正的美人鱼图片,因自相残杀而灭绝的美人鱼(古代海怪)全球热气球惨剧事件,飞行员操作不当造成13人死亡/判刑2年

古时候穷人该如何传宗接代?典妻制度又是什么?

在中国古代,女性的地位非常低,未嫁从父,已嫁从夫,夫死从子,进入丈夫的家庭,需要,男人却可以有三妻和四妾,这是指有钱结婚的人,那没有钱的穷人做些什么呢?所以出现了一个坏习惯,这就是典妻制度。

《贾捐之传》记载:“控妻卖子,法不能禁:义不能止。

”典妻,也就是卖妻,将妻子作为商品进行买卖。

这是的记载,而在,有些地方很常见。

在清朝,低级社会中的许多男人都娶不起典妻,就要求一些生活困难的男人,将他的典妻卖给自己一段时间,另一方可以得到一笔钱,雇佣的典妻需要为其生孩子并繁殖,在达到时限时她可以返回原来的家庭。

换句话说,典妻是一种临时的婚姻方式,尽管如此,它还注重仪式,通常通过媒证,订约,下聘迎娶等环节,还有订立契约的。

契约上写明出典妻的时间、租价及备往事宜,该术语通常为3至5年,格取决于女性的年龄和租金的长短。

当时,典妻的风俗主要在南部地区流行,特别是在浙江,浙江的宁波,绍兴和台州,典当租用他们的妻子成为一种趋势,他们被称为典水面,在辽宁和甘肃的北部,它被称为“搭伙”和“蹴妻”。

在晚清时期,有文献记载:“鲍思超未贵时,贫甚,典其妻与人。

”这说的是手下有位名将名叫鲍超,他年轻时生活困难,曾经将妻子典雇于他人,典妻与雇妻不同,大体上,时间长的叫典妻,时间短的叫雇妻。

在广西何县地区还有一种“寄肚”的说法,张心秦《粤游小志》记载:“贺县桂岭乡俗最随嫠妇鲜再醮,有独而鳏者,则纳之生子,委之男后不复通问,请之肚。

”这说的是贺县的寡妇很少再婚,没娶老婆或者死了老婆的男人,就专租寡妇从而给自己传宗接代,生完孩子后,男女双方就断绝关系,孩子由男方抚养成人。

直到清朝灭亡,中国的典妻才开始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种习俗完全消失了,典妻在我们现在看来是一个严重的陋习,但是在当时历史文化下,也是下层阶级的无奈之举,因为取不到妻子也只能这样,对于女性来说这确实是不公平,你怎么看待典妻这一个历史制度呢? 随机文章乾隆的一些生平事迹领导风格?重庆云阳龙缸天坑,被誉为天下第一缸(深达326米)详解世界十大危险运动,最高死亡率达31%揭秘中国击落ufo外星人事件,飞碟被战斗机击落(美国军方吓尿)外道魔像vs人柱力,九尾人柱力集齐面前能与魔像一战

为什么说襄城公主的一生过得很憋屈?

,《·公主传》载为唐太宗长女,生母不详,生年不详。

原本襄城作为唐太宗的长女本该更容易得到父亲的关注,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根据史书的记载,直到襄城表现出自己拥有格外出众的品行后,唐太宗这才留意到了这个女儿 。

而这样一位各种行为举止堪称楷模的公主自然能搏得的称赞,于是就像让皇后贵人们都去学习,齐武帝令教导后宫与公主那样,唐太宗也曾让各位公主们向襄城学习她的品行,并打算给她建座公主府。

不过这里就有些让人不解了,因为公主府与汤沐邑一样,是每位出嫁的公主都会有的惯例,结果此刻唐太宗却将这份惯例当做一种额外的赏赐 ,赏给了表现异常优秀的襄城公主。

但令人钦佩的是,尽管唐太宗对襄城的奖赏一点也不够大方,襄城却连自己按照惯例就该有的公主府都不肯要,因为她认为自己一旦住进公主府里就不方便每天早晚都能向公公请安了。

如此谦卑的态度再一次彰显了襄城十分高尚的品德,甚至也让人察觉到,这位顶着唐太宗长女头衔的公主,为人处事却是极为谦卑,步步小心处处留意,唯恐自己的行为出现一丝差错。

至于襄城的两次婚姻生活,则又是另一个有趣的话题。

襄城的第一位驸马是宋国公萧瑀的嫡长子萧锐,看似是婚配的可靠人选,其实不然。

因为襄城很有可能就是在武德年间出嫁的,而众所周知,李世民因为显赫的军功在武德时备受唐高祖李渊的猜忌,所以如果襄城的婚事是由李世民做主,是为了拉拢当时在朝中颇有分量且能为他说话的萧瑀,那么遗憾的是,李世民登基后萧瑀的待遇却不是世人所想象的那般风光。

据《·萧瑀列传》的记载,李世民虽然声称萧瑀是“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但贞观一朝萧瑀至少被李世民贬黜过五次,甚至七十岁的一把老骨头了,还被削去了国公的头衔赶出京城 。

直到萧瑀去世的前一年,李世民这才恢复了他的爵位准许他回到京城。

而如果这门婚事是由唐高祖安排,那么萧瑀看到自己的嫡长子娶了这么一个地位十分危险且的亲王的庶女,被李世民亲口评价为“性多猜贰”的萧瑀又会对这个儿媳作何感想? 又根据《新唐书·公主列传》的记载,襄城后来改嫁给了姜简,但由《唐故特进公唐府君之碑》可知,萧锐直到显庆元年还活着,并为莒国公唐俭监护了丧事。

再结合日后襄城与萧锐一起陪葬昭陵,而姜简终其一生也不曾得到过驸马都尉这一头衔的情况来看,襄城与姜简之间的婚事应当并没有结成。

永徽二年襄城在恒州病逝,棺柩只停留在京城外的驿站里没进京城,令工部侍郎丘行淹前去吊祭,然后亲自登楼望着棺柩所在的方向并为之洒泪——对于谨小慎微了一辈子的襄城公主来说,能够得到皇帝这般哀悼,可谓是莫大的哀荣与安慰了吧! 随机文章唐朝贯休法师简介七福神简介有谁知道『三国东汉的一些官名』?汉朝的成就有哪些?小行星撞击云南事件真相,或为陨石坠落威力相当于为原子弹7%

加入收藏
               

为什么古人的武器都是重达百斤?古人的力气真的比现代人大吗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