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青到底有什么罪?为什么满朝大臣都想除之而后快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3-21 点击数:
简介:是北宋名气最大、经历最富传奇色彩的将领之一。

他年少犯事,被刺面而发配从军,在军中因为能骑善射、勇谋兼备,而被等文臣惜其才而举荐,从小卒擢升为方面大将。

更因为他在

【菜科解读】

是北宋名气最大、经历最富传奇色彩的将领之一。

他年少犯事,被刺面而发配从军,在军中因为能骑善射、勇谋兼备,而被等文臣惜其才而举荐,从小卒擢升为方面大将。

更因为他在战场上披头散发,戴青铜面具,冲锋陷阵时犹如恶鬼,因此所向难当,在对西夏的战争中屡建战功。

后来狄青又作为大军统帅,奇袭昆仑关,剿灭侬智高叛军,收复广西地区,声望达到极点,班师回朝后,被破格提拔为枢密使,然而这也埋下他被众臣猜忌、并群起而攻之的祸端。

兵者凶器也,因此作为执凶器的武人,必须严格控制。

文官政府提防与限制武人参政,本是天经地义。

现代各个主要强国,不论实行何种制度,皆不约而同以文官政府执政,现役军队将领被限制不能参与政务。

这都是因为人们意识到军队这头怪兽的能量太过强大和恐怖,必须牢牢关在笼子里,施以各方制约。

如果放出这头怪兽,让军事将领能够自主参与甚至决断国家大政,便可能形成吞噬一切的军国主义政权,死伤数以亿计、几乎毁灭人类的两次世界大战,便是惨痛教训。

而由文官士大夫集团执政、压制武人地位的根源,同样是汲取晚唐五代兵乱的教训。

晚期和时期,各路军阀数十年混战,杀得中原大地,田地荒芜,白骨堆积如山,死尸被腌制当做军粮。

此时手握刀剑的武人地位何其隆高,文官儒士与之相比犹如猪狗, 可那样的国家,那样的政权,那样的天下,究竟又有什么可取之处呢? 因此,当从人间地狱劫后余生的人们,在初生的大宋王朝便痛定思痛,以数十年之功徐徐图之,终于解决了持续数百年、困扰无数明君良臣的藩镇骄兵难题,并确立了影响后世千年的文官政府体制。

宋朝历代帝王身体力行,倡导“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官僚士人主导舆论时评,称唯有「东华门唱名金明池赐宴」的进士们方才算得上“好男儿”,以广泛制来收揽天下精英,终于实现了文官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之道。

虽然这种以文驭武体制,必然导致了重文轻武的弊端,但从来矫枉必须过正,令国家再无武将割据反逆之祸,中原百年无事,百居乐业,实为功德无量。

狄青之所以名气甚高,是因为他并非出身世代将门,而是从行伍小卒出身,却做到枢密使这一国家宰执的高位,经历甚为传奇。

可是这个传奇本身,就是宋仁宗、乾纲独断的,狄青本人的能力资望,并不足以胜任这一位置。

他的军事才能和战绩,即使只在北宋一朝也也远算不得。

且不说朝第一名将李继隆,两次大败辽国名将耶律休哥,斩首万级,又大破党项叛军,几乎将西夏扼杀于摇篮, 宋真宗朝第一名将曹玮,多次大败西夏李继迁(李元昊之父),三都谷之战大破吐蕃三万铁骑,斩首万级,令北宋西部边境安定四十余年。

狄青的战绩比这两位先辈明显逊色,且不必论,此外还有章楶、王韶这些进士出身的文官名将,论战功论将才,又哪里比狄青差了呢? 狄青的人品操守,也远远算不上完美无暇,而是功名之心甚重。

他之所以和之前赏识提拔他的、范仲淹等文臣,在之后都产生极大矛盾,分道扬镳,其实一半责任要算在他自己身上。

比如韩琦之所以会当面打脸,称「东华门唱名金明池赐宴」的进士们方才算得上“好男儿”,是因为狄青竭力称赞力保的那个“好男儿”焦用,其实是个贪污军款,被不堪忍受的部下告发的兵痞,韩琦不顾狄青求情而斩杀此人,正是为整肃军纪。

而狄青却因此怀恨在心,觉得自己不如韩琦的只是“少一进士功名“。

因此,宋仁宗定要让狄青这样一个德不配位、无以服众的武人出任全国最高军事长官,因此才会遭到文官士大夫们的集体抵制。

这更违背了宋朝开国百余年来的文官政府传统,很容易让人不愉快联想到五代乱世,如后周王朝建立者,便是在后汉政权枢密使的位置上,起兵篡了皇位,自己也落得个满门百余口被杀的惨痛下场。

宋仁宗: 宋初从晚唐与五代兵乱汲取的最大教训便是,「一千个文官贪污对国家对百姓的危害,也比不上一个武将割据一方,起兵造反。

」 这在当时不止是赵宋的私心,更是整个统治精英集团的普遍共识。

因此,在所有文官士大夫看来,宋仁宗的任命,是成心把狄青这个于国有功的将才去往火坑里推,让他成为举国公敌,人人必欲除之而后快。

包括、等名臣在内,不断上奏章弹劾狄青,是为大宋王朝之“公“,亦是为文官士大夫集团压制武人之“私”,两者本为一体,密不可分。

而他们给狄青加以种种捕风捉影、不切事实的”罪名“,并非要致狄青于死地,而仅仅是为了逼宋仁宗将狄青调任,正是出于为国家保全功臣的”公心“,也是真心为了狄青的前途着想。

正如唐朝初年,攻灭东汗国回朝后,首先收到的就是一大堆朝中大臣弹劾他的奏章。

立下灭国不世之功的武将,因为满朝百官群起而攻之,就避免了君主必然的猜忌,免去了可能的杀身之祸。

所以李靖战战兢兢伏地请罪,唐太宗宽免其”罪“仍赏其功,如此则上下得安,才是保全功臣之道。

唐朝卫国公:李靖 可惜,宋仁宗和狄青都不能体会一众大臣的良苦用心。

宋仁宗坚持了四年,才终于扛不住满朝众臣,给狄青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宰相头衔,让他离开中枢外放陈州。

狄青也因为这四年的持续煎熬,,竟郁郁而终。

两宋三百年,论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可说是冠绝华夏古代各朝;而宋仁宗赵祯执政时期,文明之华美、人才之昌隆又可说是盛冠两宋,这一切都离不开范仲淹、、韩琦、文彦博、欧阳修、、、、、司马光、、、、、程颢、、王韶等千古名臣的群策合力。

和在历史星河上众星璀璨的宋仁宗“嘉佑、庆历盛治”相比,狄青个人的悲剧,也只是历史大潮的小小浪花罢了。

这场悲剧不能变成大唐卫国公李靖一样的喜剧,如果非要找一个所谓“凶手”的话,也只能是拔苗助长、不切实际的宋仁宗。

随机文章重庆云阳龙缸天坑,被誉为天下第一缸(深达326米)美国总统提出的肥皂水效应,用赞扬的方式批评别人(效果更佳)长征10号重型运载火箭,最大运载能力达150吨(未实际生产)探寻空中猛禽的虎头海雕捕猎技巧,白头海雕vs虎头海雕谁更厉害地球上13.8亿立方公里的海水从何而来,岩石中水分被重力挤出来

福建厦门个人社保补缴的方法有哪些?福建厦门社保如何补交?

福建厦门个人怎么补交之前的社保,补交流程如下。

福建厦门个人社保补缴的方法有哪些?福建厦门社保如何补交?随新社通小编一起看看:一:对于单位员工,通常都是以单位名义办理社保缴纳业务。

对此单位相关参保办理人员会根据即定的社保办理流程进行,个人需要填写社保申请书,本人身份证,近期免冠一寸照片两张即可。

单位对根据个人工资收入情况,按一定比例来缴纳各位保费。

二:对于个人来说,如果想缴纳保费,则只能缴纳养老金和医疗保险这两部分。

具体的办理缴纳费用流程如下:直接到户口所在地社保管理部门【通常在乡镇社保部门(社区居委会)或县社保局】提出申请办理社保。

办理时需要提供个人身份证以及复印件、近期免冠一寸照片两张、保费和申请书等资料,就可以在社保经办部门办理养老保险缴纳手续。

再办理结束养老保险手续后,带着已办理的养老保险手续,以及上述相关证件,到当地的医保中心办理缴纳医疗保险。

对于异地人员如果想要在当地办理社保缴纳的,需要申请“社保转移”手续,其具体办理流程如下:(1)参保人员在新就业地按要求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和缴费后,由用人单位或参保人员向新参保地社保经办机构提出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书面申请。

(2)新参保地社保经办机构在15个工作日内,审核转移接续申请,对符合本条件的,向参保人员原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地的社保经办机构发出同意接收函,并提供相关信息;对不符合转移接续条件的,向申请单位或参保人员作出书面说明。

(3)原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地社保经办机构在接到同意接收函的15个工作日内,办理好转移接续的各项手续。

(4)新参保地经办机构在收到参保人员原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地社保经办机构转移的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和资金后,应在15个工作日内办结有关手续,并将确认情况及时告诉用人单位或参保人员。

(5)养老保险缴费年限是累计计算的,中间允许有空档,可补可不补。

福建厦门社保补缴流程如下:1、单位提交资料后,由社保经办人员对补缴资料进行审核,符合条件的出具《受理回执》,不符合条件的不予受理2、补缴申请受理后,将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补缴手续,用人单位可在手续完成后,凭《受理回执》到保险关系部资料发放窗口领取退回资料福建厦门社保补缴需提交的资料1、《福建厦门社会保险费补缴申请表》;2、属原固定工及合同制职工的,应提供职工本人的档案、录用(招工)审批表、历年《福建厦门职工劳动手册》;3、属其他用工形式的,应提供合同书、录用(招工)审批表(或招工表)、历年《福建厦门职工劳动手册》(外地户口职工可不提供);4、未办理招用工手续,但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的,应提供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的有效证明材料(如原始工资发放表、考勤表等)。

以灵活就业方式的人员如已经参保但欠费的,可以按规补缴,但是对于未在企业任职且未按灵活就业身份参保的人员,不存在应参保未参保的补缴。

有关于西汉和亲的评价如何 和亲在历史上的作用有多大

评价 关于我国西汉时期的和亲问题,历来褒贬不一。

大史学家司马光认为:“盖上世帝王之御夷狄也,服则怀之以德,叛则震之以威,未闻与为婚姻也”。

显而易见,司马光是站在大主义的立场上,对西汉的和亲政策持完全否定的态度。

近人王桐麟也流露出这种情绪,他说:“和亲政策与汉族道德伦理微有抵触”。

这是很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

解放以来,不少同志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重新研讨西汉的和亲问题。

在六十年代,内蒙古地区曾对此进行了专门的学术讨论,意见分歧仍然很大。

思主义告诉我们: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科学的态度是要求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进行具体的分析。

正如列所讲,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就必须从历史上把它的全部发展过程加以考察”,“要看某些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过了哪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它现在是怎样的”。

我国历史上的和亲事件很多,从汉至清,,每次和亲的历史条件不完全一样。

和亲的性质和作用也不尽相同。

因此,简单地、笼统地对和亲政策予以肯定或否定,都是无助于解释和亲这一历史现象的。

本文就西汉和亲政策的性质和作用,谈些粗浅的认识。

以前为第一时期。

西汉初年,由于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和相争带来的连年战乱,人口大量减少,社会经济遭到了极为严重的破坏。

史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

天下即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这是国库空虚,货缺财乏,一片荒凉残破的景象。

在政治上,西汉初年地方割据势力很大,中央集权尚未巩固。

这时,北方匈奴的力量却很强大,是一个拥有“控弦之士三十余万”的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公元二世纪时,匈奴的势力范围很大,东至辽河,西逾葱岭,南界长城,北抵贝加尔湖。

“掠夺在他们看来是比进行创造的劳动更容易甚至更荣誉的事情”。

因此,他们多次深入到中原地区,肆意抢掠人畜,劫夺败物,严重地威胁着西汉的统治政权。

公元前二00年,匈奴南下,亲率三十万大军,决心以军事力量对抗的办法解除北方的边患。

但是,一到了平城,就被匈奴四十万人马围困在白登七天之久,后因贿赂阏氏才得以解围。

经过这次较量,宣告了汉高祖对匈奴的战争政策的失败。

因此,如何处理与匈奴的关系,怎样解除北方的边患,成了西汉王朝亟待解决的问题。

汉高祖在征求对策时,建信侯刘(娄)敬第一个提出了和亲政策,他认为:“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革,未可以武服也。

”他主张与匈奴和亲来换取边境上的安宁,他说:“陛下诚能以适长公主妻单于,厚奉遗之,彼知汉女送厚,蛮夷必慕,况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外孙为单于。

岂曾闻(外)孙敢与大父亢礼哉?”刘邦无奈,只好接受了这一建议。

所以,“和亲之论,发于刘敬”。

当刘邦和商量把长公主嫁到匈奴时,吕后哭泣着说:“妾唯以一太子、一女,奈何弃之匈奴!”刘邦只好改为“取家人子为公主,妻单于”,遂派刘敬为和亲使节。

冒顿单于之所以同意和亲,是因为和亲给匈奴带来了许多好处。

第一,通过和亲,匈奴可以得到大财物。

每年西汉都得送给匈奴许多絮、缯、酒、食物等;第二,匈奴可以达到通关市的目的,以获得所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

说过:“夫关市者,固匈奴所犯滑而探求也”;第三,和亲并不能限制匈奴的抢掠活动。

在这一时期内,匈奴十分骄横。

冒顿单于在给高后的信中语言粗鲁,对西汉十分不敬。

高后大怒,要率兵十万攻打匈奴,却吓坏了群臣。

季布说:“哙可斩也!”并说樊哙是“欲摇动天下,妄言以十万众横行,是面谩也”。

一提到高祖在白登被围之事,高后只好忍气吞声,让张释回信。

在信中用“弊邑恐惧”、“弊邑无罪,宜在见赦”等卑恭语言求饶,送去车二乘,马二驷,“因献马,遂和亲”。

文景之时,仍然继续执行高祖的和亲政策。

每当匈奴掠夺过后,文帝也只能在给匈奴单于的信中写上几句:“汉与匈奴约为兄弟,所以遗单于甚厚。

背约离兄弟之亲者,常在匈奴”。

随信再送去一批财物了事。

自刘敬提出和亲以来,和亲与赂遗成为西汉对付匈奴政策的主要手段。

自高祖六年(公元前二0一年)至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一四0年),《汉书》记载和亲事有九处之多。

从这一时期来看,由于力量对比所致,西汉王朝对匈奴的态度是好言相敬,财物笼络,乞取和平。

因此,和亲只不过是给民族关系上披上了一层和平友好的外衣而已,根本谈不上什么和睦亲善。

匈奴带来的边患还是不时出现的,从高祖执行和亲政策以来,见于记载的就有二十来处,正如史书所讲:“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背约”。

当然,在缓和民族矛盾方面,也不能说是没有一点作用,毕竟带来了几年边境上的比较安宁的时期。

如景帝时,匈奴“时时小入盗也,无大寇”。

但是,从刘敬首倡和亲的目的来说是没有达到,也不可能达到。

汉武帝当政为第二时期。

西汉王朝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天下比较安定,户口大增,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在政治上,汉武帝继续实行景帝的削藩政策,战胜了同的叛乱,地方割据势力已被削弱。

同时,汉武帝又在等的协助下,实行了国家垄断铸钱、盐铁官营、平准、均输、告缗等一系列措施,巩固了中央集权,又增加了国家收入。

在军事上,力量也逐渐强大起来。

文景时期,贾谊的积极防御和的“徙民实边”的建议被采纳,实行耕战结合。

在此基础上,汉武帝积极扩军备战,“天子为伐胡,盛养马,马之来食长安者数万匹”,军事力量大振。

汉武帝感到自己有力量了,在公元前一三三年,于马邑用计引诱匈奴,布下三十万大军准备伏击,匈奴只好退走。

“自是后,匈奴绝和亲”。

马邑冲突事件标志了西汉对匈奴政策的转变。

此后,汉王朝在元朔二年(公元前一二七年),派击败匈奴军,收回河套地区,有力地保卫了长安。

元狩二年(公元前一二一年,)又占领了河西地区,打通了西汉通往西域的道路,远狩四年(公元前一一九年),卫青与霍去病分两路大败匈奴。

在此期间,匈奴曾多次主动提出和亲一事,西汉由于国力大振,对此并无兴趣,因而提出了这样的条件:“即欲和亲,以单于太子为质于汉。

”匈奴单于却重弹老调:“故约,汉常遣翁主,给缯絮食物有品,以和亲,而匈奴亦不复扰边。

今乃欲反古,令吾太子为质,无几矣”。

双方关系并未缓和。

西汉对匈奴的战争虽然取得了很大战果,但彻底打败匈奴也不是易如反掌之事。

西汉大外交家分析形势,向武帝出谋划策,他说:“诚以此时厚赂乌孙,招以东居故地,汉遣公主为夫人,结昆弟,其势宜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

张骞对形势的分析是很有见地。

当时,乌孙的力量逐渐强大起来,成为西域强国,也极力想摆脱匈奴的控制。

所以,当汉武帝派人结为联姻时,乌孙王同意了。

随后,武帝先后将、嫁给乌孙王。

这次和亲达到了“断匈奴右臂”的预期目的。

在西汉与乌孙联合进击下,匈奴军屡屡战败,每况愈下。

汉武帝与匈奴断绝和亲,却同乌孙采取和亲,说明了西汉时期已把和亲作为一种外交政策,根据形势的不同而运用。

这个时期的和亲政策,是以强大的武力作为后盾的。

张骞通使西域时,乌孙王在匈奴和西汉中间到底依靠谁,一直犹豫不决。

乌孙王为此派人到西汉进行实际了解,看到西汉的实力强大,才决定与西汉和亲。

如果不是以强大的武力作后盾,汉武帝的和亲政策,也是不会取得什么效果的,只能重蹈汉初和亲政策的复辙。

从开始是第三时期。

在这个时期,西汉与匈奴的关系从战争政策又回到和亲政策,但与汉初的和亲政策是不同的。

对匈奴政策的转变,也是历史条件所造成的。

匈奴被西汉连连打败,长期战争的动乱,也使匈奴内部贵族之间发生了分裂,因而国力大减。

宣帝五凤元年(公元前五七年),匈奴分裂,五单于争主,后来又分裂为南、北匈奴,互相对峙。

在南、北匈奴的战争中,以单于为首的南匈奴为了击败匈奴,同时也为了得到西汉的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于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五一年),接受了左伊秩誓王等人的建议,“入朝事汉,从汉求助”。

亲自入汉,表示臣服,使汉匈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西汉这时同意与匈奴和亲,也是有其原因的。

尽管汉武帝在对匈的战争中取得了很大胜利,但“征发烦数,百姓贫耗”,“海内虚耗,户口减半”。

夏侯胜对此曾做过分析,他说:“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

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积至今未复,亡德泽于民”。

可见,国力损耗也是很大的。

经过“”,国力才有所恢复。

呼韩邪单于三次入朝,以蕃属相称,极力表示友好。

因此,宣帝派兵击溃了北匈奴,使西汉的疆域伸展到了长城以外。

呼韩邪单于借助于西汉的力量统一了匈奴,在他一再要求下,于竟宁元年(公元前三三年),将王嫱嫁给呼韩邪单于为妻,重叙和亲友好,直到当政时期。

这个时期的和亲,同样也是以国力为基础的。

当时,国势强大,“万夷慑服,莫不惧震”。

汉元帝之所以同意和亲,是以呼韩邪单于“愿守北蕃,累世称臣”为条件的。

同时,元帝也是贯彻“服则怀之以德”的大汉族主义的外效政策,以宣扬大汉之盛德。

这次和亲政策的效果十分显著,“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使北方出现了几十年的安定局面。

有的人认为,是“西汉统治者主动采取的民族友措施”。

事实并非如此。

如上所述,西汉首先提出和亲,并不等于主动,而是出于被迫,这是其一。

其二,应该划清“和亲”与“民族友好”的界限。

和亲是统治阶级处理民族关系的一种手段和策略,其目的根本不是为了民族友好。

当然,我们也并不排除和亲在客观上有时也会产生有利于民族友好的效果。

但是,我们却不可将某些客观效果视为主观动机。

也有人认为,和亲“是一种屈辱妥协的消极防御政策,是一种变相的纳贡”。

我认为,对于一种社会现象做出概括性的结论,就必须毫无例外地掌握与所研究的问题有关的事实的全部总和,而不是抽取个别的事实。

否则,得出来的结论也就难免失当。

西汉后期,匈奴已经成为西汉王朝的藩属,呼韩邪单于多次主动要求和亲,元帝为了宣扬大汉的威德才应允。

这时的和亲已经不是“屈辱妥协的消极防御政策”,也不是“变相的纳贡”。

因此,把西汉和亲政策笼统地做出“屈辱妥协”的论断,是以偏概全,是不正确的。

还有人认为,把西汉的和亲政策说成是“打入单于庭,随时侦伺或破坏西汉统治集团中‘联胡或依胡’的反动势力”,“同时也为了在政治上加强对单于的影响,进而左右其决策,而且也不妨伺机进行瓦解匈奴的阴谋活动”。

不知此论是否有确凿的材料为依据,否则,也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西汉王朝几个时期和亲的具体目的并不完全一样。

而和亲政策的效果和作用,主要是取决于西汉国力的强弱。

因此,对西汉乃至历代的和亲政策都要作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既不能一概否定;更不要一味美化的拔高。

总之,我国古代民族间的关系,决不象某些论者讲的那么甜美和谐。

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里,各民族间根本不存在什么“和平共处”、“平等联合”。

恰恰相反,更多的却是民族间的压迫和剥削,民族之间的交往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这是不容粉饰的历史事实。

如果古代民族关系是那么美好,那么,各族人民的斗争不就了吗?历史是一门严肃的社会科学,历史科学的结论,只能来源于历史实际,决不能把历史事实削足适履地服从于现成的结论,也不能用现成的公式任意剪裁历史事实,更不能虚构。

历史作用 汉宣帝即位不久,曾发兵二十余万并联合乌孙的兵力大举进攻匈奴,匈奴遭受重创,“民众死伤而去者及畜产远移死亡”。

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匈奴派专使入汉“请和亲”。

宣帝继续奉行汉武帝末年“与民休息”政策,正欲结束与匈奴的战争,消弭边患,以“罢关徼之儆,息兵民之劳”,遂同意其请,于是与匈奴“复修和亲”。

双方遂弭兵敦好,断绝了73年之久的和亲关系此时又恢复了。

此后不久,匈奴内部发生大乱,五单于争立,互相杀戮,连年战乱,后来只剩下郅支和呼韩邪两单于对立,形成了匈奴的第一次分裂:郅支占据单于王庭,是为北匈奴;呼韩邪迁于漠南,是为南匈奴。

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呼韩邪单于率众归附汉朝。

南匈奴附汉,标志着在汉匈关系史上发生了重大的转折性变化。

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后,于公元前36年在汉朝协助下,战胜郅支单于,郅支败亡,北匈奴瓦解。

公元前33年,呼韩邪入汉,“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

汉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驩(欢)喜”,遂号昭君为“宁胡阏氏”。

此后,汉匈之间经元帝、成帝、哀帝、平帝各代,一直保持了和好关系。

“数世不见烟火之警,人民炽盛,边城晏闭,牛马布野”,长城南北呈现出一派安宁景象。

为了纪念这次和亲,汉元帝改元“竟宁”,这在我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事例。

我国工作者曾在包头附近汉墓发现了印有“单于和亲”、“千秋万岁”、“”字样的瓦当残片,据考证乃是西汉末年之物。

还有传世单于和亲砖,上面也印有“单于和亲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的字样,完全同于瓦当残片的文字,很可能是属于同一年代的。

西汉末期同匈奴只有“昭君出塞”这一次和亲,所以极有可能这些砖与瓦当是为纪念和亲而专门制作的。

可见汉朝、匈奴两方面对这次和亲均予以相当的重视。

和亲是政治活动,它的规格是由双方力量对比来决定的。

南匈奴归顺于汉时,双方的优势和劣势已然易位,汉朝尽管应允了呼韩邪的和亲之请,只是为了巩固自己的优势,进一步使匈奴臣服。

正因为双方强弱异势,同以往的和亲者相比,这次同匈奴之间的联姻活动,和亲女子的身份最低,仅仅是是“待诏掖庭”的宫女。

正因如此,《汉书》记王昭君事,文字甚为疏略,反映了其作者对王昭君的轻视。

对于呼韩邪单于的请婚,汉元帝的反映并不积极。

既舍不得也认为没有必要再将宗室女嫁出塞外,只肯“赐予”宫女。

这种规格是低得无可再低了。

近代学者王桐龄将和亲女子分为四等七级,王昭君被划入“不列等”的第七级。

他说:“不列等之王昭君,乃下赐称臣、纳贡、入朝之呼韩邪单于者,乃完全为赠品也”。

“赐”宫女当然比“降”公主差得远,所以严格说来,“昭君和蕃”算不得汉家皇室与匈奴单于之间的和亲或联姻。

汉高祖同匈奴和亲,记录了汉的失败和匈奴的胜利;汉元帝同匈奴和亲,记录了汉的胜利和匈奴的失败。

虽然都名为“和亲”,但前者是汉“奉”匈奴,而后者是汉“赐”匈奴——性质迥然有异。

翦伯赞先生指出:“和亲也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有些和亲是被迫的但有些也不是被迫的,昭君出塞就没有任何被迫的情况存在”。

所以如此,完全与当时汉匈双方力量对比有关。

西汉末期时的情况与汉初时已大不相同。

从汉武帝开始所采取的一系列军事、经济和外交措施,改变了汉朝周围的政治地图,形势对汉朝空前地有利。

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建立以后,西域三正式内属汉朝,成为西汉政权所管辖的地区。

一度是“百蛮大国”的匈奴,经过汉朝军队犁庭扫穴式的军事打击后,势力一蹶不振,再加上天灾频仍,大批人畜死亡,社会经济面临崩溃,遂“大虚弱,诸国羁縻者皆瓦解”;“丁零乘弱攻其北,乌桓入其东,乌孙击其西”;左地西嗕部落数千人驱畜南下降汉;而且“西域城郭共击匈奴”。

匈奴遂陷入的境地。

与此同时,匈奴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也趋于尖锐化,出现五单于争立的混乱局面。

呼韩邪单于为郅支单于所败,被迫退出漠北王庭,他在形势窘迫的情况下认清“事汉则安存,不事则危亡的大势,于是决定归附汉朝,稽首称臣。

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呼韩邪首次入汉,朝见汉宣帝于甘泉宫。

宣帝对呼韩邪宠以殊礼,使其位居诸侯王之上,颁赐给他“匈奴单于玉玺”。

在单于之下,二十四长及千户、百户、什长、裨小王、相封、都尉、当户、且渠,皆有汉朝政府颁发的印章,印章皆冠以“汉”字。

从此时起,匈奴和汉朝的关系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西汉王朝成为凌驾于匈奴君臣之上的中央政权。

从呼韩邪开始,匈奴“三世称藩,宾于汉廷”,数十年中一直保持着匈奴对汉朝的臣属关系。

“昭君出塞”既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就显然与汉初对匈奴的和亲及汉中叶对乌孙的和亲性质大不相同。

此时汉朝对匈奴的联姻带有强烈的“权纳怀柔”性质,体现的已不再是政权与政权、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所以出嫁汉女的身份不再是“公主”而是“宫女”。

严格说来,这不是“和亲”而是“赐婚”。

然而如前文所述,尽管昭君等和亲女子身份低微,但这次和亲规格却相当高,甚至以盛大、隆重形容之也不为过。

究其原因,实与昭君的个人魅力与呼韩邪单于机智、权变有关。

昭君的个人魅力不仅在于她的天生丽质,更在于她罕见的勇气。

有学者赞扬她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慷慨应召……去肩负巩固和加强汉匈两族友好关系的重大使命”。

尽管话中有些,但在汉元帝应允呼韩邪请婚之际,昭君“请掖庭令求行”不能说不是惊世骇俗之举。

呼韩邪以昭君为阏氏,而且号为“宁胡阏氏”,也充分体现了他灵活的政治头脑和因时乘势的才能。

呼韩邪将一个普通宫女抬举到如此崇高的地位,不能排除他为昭君绝色而倾倒的因素,但更是从政治需要出发的:一方面表现出对汉朝的尊崇与感激,另一方面又巧妙地在名义上将“赐婚”改为“和亲”,得体地维持了本民族的自尊。

这样一来,汉朝也不好过分怠慢了。

于是,地升高了和亲的规格,昭君之兄子王歙也被封为和亲侯,护送昭君出塞。

没有这个规格的变化,这次和亲活动势必减色,也就不会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了。

一种较普遍的意见认为:王昭君对于民族和好固然有所贡献,但就其个人遭遇来说,终归是个悲剧。

昭君虽然是自愿请行,但那是“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而抗争的一种方式,决不为了寻求爱情。

呼韩邪单于姬妾众多,而且年岁等于昭君三倍左右,已是之人,不可能是昭君所钟情的对象。

其实事实未必如此,关键是看问题的角度。

倘若王昭君不是自愿请行,就只能作为汉朝君主一个备用而未用的玩物,困守在汉宫小小的天地里,青锁红墙,埋没一生。

即使有朝一日为所“幸”,在佳丽数万的汉宫中,昭君也恐怕难免如、那样“色衰爱弛”的结果。

何况在她辞行之后不久,元帝即一病而亡,按照汉制,昭君作为“待诏掖庭”的宫女,将守着灵柩,老死墓园。

与此相反,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远赴塞外绝域,其命运可说是发生重大的转折。

因她的美貌才情和其来自汉朝的强大背景,在匈奴王庭中享有“母仪行国”的崇高地位——被呼韩邪单于封为“宁胡阏氏”即是明证。

从史书的零星记载来看,昭君在匈奴的家庭婚姻很是圆满。

她为呼韩邪单于生下一子名伊屠智牙师,被封为右日逐王。

呼韩邪单于死后,其嫡子雕陶莫皋即单于位。

按照匈奴“父死妻其母”的风俗与法律,作为“庶母”的昭君遂与新单于成婚,又生下两个女儿。

相形之下,她倘若留在长安,便只能囚守墓园,郁郁而终;塞外却有着浩淼的苍穹和广阔的草原,展现出一片崭新的自由天地,使她拥有了丰富、充实的生活内容。

所以说,昭君主动请求出塞和亲,在主观上,她是为了挣脱樊笼,寻求自己新的生活;在客观上,则进一步地密切了双方关系,开了胡汉和好的新篇章。

昭君出塞,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播下了汉匈和平友好的种子。

他的两个女儿须卜居次和当于居次,都为维护汉匈友好发挥很大作用。

汉匈双方都曾利用王昭君的关系来缓和民族间的矛盾。

王莽曾邀请昭君长女须卜居次访问长安,“入侍”;汉朝廷封王昭君之侄王歙为和亲侯、王飒为骑都尉展德侯,常派他们出使匈奴,同单于进行联系,斡旋双方关系。

昭君的大女婿须卜当是在匈奴中掌实权的大臣,他们夫妇二人极力促使汉匈和好,因此在建国五年(公元13年)拥立同他们关系亲密的原右犁污王咸为单于,劝导他与汉和亲,进一步密切汉匈关系。

总之,“昭君出塞”无疑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更密切了西汉王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

作家王族说:“王昭君嫁给呼韩邪,让匈奴和中原像握紧了的两只手,从此再未分开,被排挤出局的郅支像另一只孤独的手,再也抓不住命运的稻草,在岁月的长河中几经沉浮,便没有了踪迹”。

他是用文学的语言道出了历史的真实。

千百年来的中原骚人墨客,几乎都一口咬定王昭君在塞外是受苦受难,所以为之伤感、同情,发而为诗,大多名为“昭君怨”。

但正如董老诗中所讽:“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这些人宣泄的是一种大思想感情,与历史事实却不相符。

独有诗人彦德以下这首咏昭君诗,不同凡响:“闺阁堪垂世,明妃冠汉宫。

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

若以功名论,几于卫霍同。

人皆悲远嫁,我独羡遭逢。

纵使承恩宠,焉能保始终。

至今青冢在,绝胜赋秋风”。

这可说是眼光公允、切中肯綮的评价。

历史为王昭君这位献身民族友好的“远嫁的姑娘”(翦伯赞语)做了最好的鉴定,大青山下、大黑河畔的千年古迹昭君墓就是永恒的物证。

被称为“青冢”的昭君墓体现了人们对王昭君的钦仰和怀念,正如翦伯赞先生所说:“在内蒙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 《汉书》作者班固说:“自汉兴以至于今,旷世历年,多于春秋,其与匈奴,有修文而和亲之矣,有用武而克伐之矣,有卑下而承事之矣,有威服而臣畜之矣,诎伸异变,强弱相反,是故其详可得而言也”。

班固这番议论,概括道出西汉前、中、后三个历史时期对匈奴的三种政策,都是“权时施宜”的有效措施,通过对匈奴采取灵活权变、审时度势的对策,经过长期的搏弈对局,终于出现了西汉末年的景况:“单于稽首臣服,遣子入侍,三世称藩,宾于汉庭。

是时边城宴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

西汉和亲之策的性质,也具有前、中、后三个时期的变化。

总的来说,前期对匈奴的和亲是消极、无奈的,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迫不得已的一种妥协。

中期对匈奴以战争代替和亲,是在优势下用军事打击为以后有效的羁縻创造条件;同时对乌孙的和亲则是结好与国,组成对付匈奴的政治、军事同盟。

后期对匈奴的和亲是其的组成部分,为的是进一步笼络奉藩称臣的匈奴单于,达到巩固边圉的目的。

作为和亲使者的汉女,只能因时乘势,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发挥出不同的作用。

一般来说,和亲女子只要接受命运的安排,就可以算是完成了历史使命。

她们,似乎很难在历程中发挥主动的作用。

和亲乌孙的与和亲匈奴的王昭君却,她们的可贵之处,正在于能在被动的境遇中起到某种主动的作用,尽力为民族和好作出自己的贡献,体现的是牺牲自我、顾全大局的献身精神。

在西汉时期和亲少数民族的汉女当中,人们尤其钦仰和怀念解忧与昭君,概由于此。

随机文章揭秘成语“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被误用的两千多年美国史上最「短命」总统就职后睡一觉醒来就卸任了历史上的刘武周曾被突厥封为什么?突厥为何这样做?世界十大禁止狙击枪,98K光荣上榜/巴雷特美名远扬神奇的镜子效应,相互喜欢的人就会产生镜子效应(死心塌地)

加入收藏
               

狄青到底有什么罪?为什么满朝大臣都想除之而后快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