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古时候骑兵作战的四大战术是什么

【菜科解读】
首先骑兵有以下两个突出特点: 1、机动性高,行军速度快; 2、战斗力强,冲击力强。
在,战争特别是大规模的决战,往往是开阔地带摆开阵势相互厮杀,骑兵在马上冲杀,人砍马踩,在数量对等的情况下,步兵很难挡住骑兵的冲锋。
在欧洲的,骑手和战马都装备大量的装甲,就像一辆辆坦克,杀伤力可想而知!在就是中国长城的出现很大意义上就借助工事阻挡骑兵的冲击。
骑兵的最大特点就是攻击迅猛,而且极其不易被步兵包围,中国历史上每个强盛的王朝都拥有着自己强大的骑兵队伍,但拥有骑兵所需要的开支浩大,绝非一个农业国家的经济所能支持加之种种政治因素的考虑,中原王朝的骑兵往往无法同北方的骑兵相抗衡。
骑兵的优点明显,但弱点一样突出,受地理的影响很大,同时如果敌人手中的远程火力太过强大、都无疑是骑兵的噩梦。
骑兵主要战术有以下几种: 1、满古歹战术。
蒙古骑兵靠它打遍亚欧无敌手。
具体打法是:近敌是不冲锋,而是围绕敌阵抛射,若敌前进则撤退,敌人停下就继续抛射,非常类似网游里远攻职业的“放风筝”。
2、侧击战术。
骑兵在侧敞籂搬饺植祭邦熄鲍陇翼绕开敌军主阵,攻击薄弱处,或攻击敌阵之间联接处,冲开敌军,制造混乱。
3、重骑冲锋战术。
这种战术基本只在欧洲使用。
骑兵人马皆被重甲,手持长矛,近敌时开始冲锋,待遇敌时速度至最大,主要依靠强大的速度惯性撞飞敌人。
亚洲好像只有两宋时期“拐子马”与之类似,但也只是侧击,从来不正面攻击。
4、狼群游击战术。
骑兵缀上敌军,但不接战,只不停骚扰,因为步军不成阵就无法应对骑兵,所以迫使敌人时时都维持阵型,堕其士气,耗其体力。
待敌军疲劳时骑兵分成若干小队全面攻击,使敌混乱逃散,骑兵在追击过程中大量杀伤敌军。
至于演义小说电视剧里那种常见的轻骑兵对着阵型森严的步兵阵冲锋的场面,以及单骑猛将冲锋大阵的场面,在真实战争中基本不可能出现。
骑兵在冷兵器时代最大的优势在于速度,输的时候能跑只会小败;赢的时候可以追击经常大胜。
如果是中原内战,双方骑兵都不多的情况下,骑兵的主要责任是战场侦查、遮蔽战场、护卫侧翼、追击。
随机文章欧洲最奇葩的红色处女军 全部由处女组成 极端歧视男人清朝灭亡因太放水?八国联军开兵器库全部傻眼2017西安ufo事件真相,金字塔形状的不明飞行物竟是风筝宇宙是不是一个大黑洞,宇宙中不存在超大黑洞/多个黑洞揭秘太空看地球是什么样子?从太空看地球的十大奇景(别具特色)
谁说中国古时候只会用火药做爆竹、用指南针看风水?荒诞之极
四大发明近些年来频繁被提及,这不仅与新四大发明(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的提法有关,也与相关的奇闻异事紧密联系,更与数百年来一个极大的误解相关。
造纸术、印刷术的作用与影响毋庸置疑,有关于火药和指南针的作用与影响却争议颇多,最为流传的一种说法,不外乎是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却用其制作烟花爆竹,衬托喜庆,粉饰太平;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却用其堪舆风水、寻墓定穴;最终导致西方国家用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将船开到了家门口,用中国发明的火药、创造武器,炸碎了“天朝上国”的大门。
图1 伏尔泰(1694年—1778年),法国 寻根问源,这种说法主要来源为西方的学者伏尔泰和东方的学者鲁迅。
伏尔泰说:“他们(指中国人)致力于化学,发明了火药;不过他们只拿火药来制造烟火,用于节日。
在这方面,他们胜过其他民族……中国人没有致力于发明这些毁灭性的工具(指火炮)。
” 伏尔泰这意思已经很明显了。
不过,众所周知,古代的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并不是因为什么致力于化学,完全是炼丹、炼不死药的附属品,所以从前面一句话就能得出伏尔泰并不了解中国古代文明这一事实。
事实也是如此,伏尔泰并不是汉学家,他所知的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的内容都是通过朋友的叙述得来的,当然也包括一些描述中国的书籍,可那个时候的书,关于中国的内容,真实度有多少呢? 伏尔泰还说“他们有指南针,但并未真正用于指引船舶航行。
……罗盘,就像发射(弹丸)用的火药一样,对他们来说,只是纯粹的玩物。
他们也不因此感到可惜。
” 图2 罗盘 伏尔泰是西方的学者,如果说他的观念不足以说服包括国人在内的读者信服这一观点的话,那么鲁迅呢? 鲁迅说:“火药除了做鞭爆,罗盘除了看风水,还有什么用处呢?”“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由此可见,鲁迅的观点与伏尔泰的观点不磨而合。
当然,伏尔泰说这话的意味不好揣摩,鲁迅的意味却显而易见,更多的是“”的遗憾,更多的目的在于激励国人,实际上,鲁迅此言一出,确实让许多人为之一震,促使更多的热血青年投身于伟大的事业当中。
图3 拐子铳带有曲柄的连发火绳枪,明朝称为“万胜佛朗机” 但是,这也使得“中国古代只会用火药做爆竹、用指南针看风水”的观点深入人心!这显然是不对的,严重与中国古代的事实相违背,实际上火药、指南针在的应用案例很多。
史料记载,洪武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380年明军的装备、配备为:“凡军一百户,铣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枪四十”;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规定人员编制为:“每一百户,铣手一十名,刀牌手二十名,弓箭手三十名,枪手四十名”。
这个“铣”就是利用火药制作的武器了,“它是火药燃烧、炸药爆炸产生的燃气能量,发射金属弹丸杀伤敌人”,就是我们常说的枪炮的前身,“一百户”指的是一百个人,总体意思可以理解为每一百个人的军队里,配备十把铣、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枪(不是我们现代意义的枪,是一种长条形的冷兵器)四十。
也就是说,火药在明代的军队中应用已成常态,陆上作战的部队中十分之一的士兵都是手握“重兵器”的。
而明洪武二十年(1393年)的记载中对水师舰船上配备的火器有着这样的描述:“每艘海运船上配备有手铣16支,碗口铣4门,火枪20条,火攻箭20支,火叉20把,火蒺藜炮10个,铣马1000个,神机箭20支。
”可见水师里,以火药为必需品的热兵器也不在少数。
如果,这些还不能说明明代时的火药不仅仅用于制作烟花爆竹的话,还有一些更为震撼的文献材料能成为例证。
图4 明朝的震天雷内有称为“火老鼠”的钩型铁片若干,用于加强杀伤力,和美军手榴弹内放钢珠一个原理 《》是明初成书的,现为我国之一,这里面关于使用热兵器的描述,比如“又教铣炮手打击敌骑,贼兵大溃……可惜袁朗好个猛将,被火炮打死。
”要知道《水浒》虽为明代成书的,但将却是的事,而书中更是提到宋朝的军队就已经开始使用铣炮,虽然使用铣炮有待考证,但至少可以证明这个时候这个东西已经存在了,并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毕竟艺术也是基于现实的合理想象。
相信看了这么多材料,大家对于明代使用火药制造、使用热兵器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与此同时,想必也产生了不少的疑惑!如,在明代应用如此广泛,怎么后面就不见发展了呢?甚至让大家产生了我国古代只会用火药制造烟花爆竹的假象呢! 这其实与“上层建筑”有关,也不知道当时的统治者咋想的,就觉得传统的、传统的骑射刀矛很厉害,把自己禁锢在祖先的传统与规矩中,同时又自诩为“天朝上国”,沉浸在美梦,不肯前进。
说到这儿,突然想到了琼瑶剧里的中缅战争,在缅甸骑着大象的士兵前,清军渺小的像是蚂蚁,任由践踏。
如果这个时候,抬出几门大炮来,还用怕么? 图5 司南模型 、中国航海者的罗盘(指南针) 再有,就是指南针了。
关于指南针不只是用于看风水,不用举其它例子,单说下西洋就能使大家明白了。
宋元时期,中国人航海其实主要是靠地文导航的,指南针只处于“补充和辅助”的功能。
何为地文导航?其实这段时期,中国人航海主要沿着海岸线近海航行,看着海岸线导航一般就能解决航海中的路线问题了,指南针用处不大。
到了时期,航线变远,地文导航作用事微,指南针的作用渐渐凸显。
文献中记载:“设遇风、水不便,舟师失针,舵损。
船过其溜,落于溜水,渐无力而沉。
大概行船皆宜谨防此也。
”大概是说,舟师如果对指南针的观察出现了失误,就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
图6 郑和下西洋线路图 这也就是说,郑和下西洋,要是没有指南针的话,就只能靠着地文导航了,这速度可想而知,还能一而再、再而三,三到七么? 所以说,指南针在古代也会被用于航海,只不过咱们的航海只在明朝曾经辉煌过,到了清朝,世界都在航海的时候,反而淡漠了,也就使人们产生了一种先民只会用指南针看风水的误会。
可见,火药、指南针在在世界产生的影响,其实早在中国的明朝就已经发生过了,只不过没有得到很好地延续与发展,中国古代只会用火药做爆竹、用指南针看风水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随机文章民国哪些人最爱逛北京知名妓院“八大胡同”?中国速度最快的导弹东风21D,可穿透1500公里防线打击航母算命/占卜专用的巴纳姆效应,模棱两可的话语忽悠你找不到北英科学家推测人的极限寿命是3000岁,重启端粒酶就能延缓衰老炽天使加百列实力强吗,曾面对路西法不敢出手(疑隐藏实力)
古时候南北战争中,为什么只有明朝能够从南方逆推战胜北方
初年蒙古军对江南的洗劫以及元朝对江南财政赋税的巨大依赖(元末民谣称“贫极江南,富称塞北”)说明了江南在全国中的重要地位。
再加上黄道婆推广纺织技术使江南的手工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当元朝末年江南各地义军因无法忍受元朝高压赋税揭竿而起后被逐步纳入麾下时,而元廷掌握的北方自蒙古入侵金朝以来人口仍未恢复(“曩时河上几人家,今日飘零竟无迹。
”——元·贡师泰《书河上成安驿》、“二百万家族尽赤,八十里城皆瓦砾。
” ——元·《青城行》,其实不止北方,全国人口都未恢复,公元1259年底,蒙古占领的原金国境内和川陕四路加上此时的境内总共为61,500,000人,据《》记载,到公元1330年至顺元年全国有纳赋户1386.0699万户,口59,510,000人。
估计实际有60,000,000人),因此占有经济上的优势。
二、政治原因 自公元1206年铁木真建立大蒙古国以来,蒙古铁骑所向披靡,第一次西征消灭了西辽、花剌子模等强国,第二次西征()直接打到匈牙利多瑙河流域,期间与欧洲联军展开的里格尼茨战役一举击溃了(、、),第三次西征更是消灭了阿拉伯(中击败、改变中亚走向的阿拉伯王朝)和阿萨辛派(电影和游戏《刺客信条》中所描述的刺客组织,英文Assassin的来源),一路打到巴勒斯坦艾因·贾鲁平原,最终在艾因·贾鲁战役中被埃及击败(改变了世界走向和伊斯兰世界的命运)。
公元1231~1273年九次征伐高丽,公元1274年、1281年两次征伐日本(、弘安之役),公元1284年、1287年两次征伐安南,公元1282年征伐,公元1280年、1300年两次征伐缅甸,公元1293年征伐爪哇,公元1300年征伐八百媳妇国(今泰国北部、缅甸东北部)。
被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占领下的,也经历了一次民族性格上的输血,正如《狼图腾》所说: “朱元璋和他的儿子,就是在经过输血的华夏大地上诞生的中国杰出帝王,在他们的身上具有汉人中少见的狼性性格,具有狼一样的凶猛、智慧、顽强、残忍、气魄和雄心。
朱元璋能像唐太宗那样身先士卒,冲锋陷阵。
占领南京之后又不像后来的农民起义军领袖那样贪图享受,不思进取北伐,而是倾明军主力主将大举北伐,攻下大都。
尔后,取四川、定云南,基本完成全国统一。
” 三、文化原因 元朝入主中原后,将被征服地区的臣民分为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十个等级(即“十流”),读书人社会低下,再加上制的衰落,使知识分子将注意力集中到底层人民的普通生活上,客观上促进了元杂剧、散曲等文学艺术的繁荣,反映了人民对专制的反抗和对理想的积极追求,一反和陆九渊“心学”的那种脱离社会实际、压抑自然需求的做法,对于汉族而言某种意义上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西欧工业革命的开展是由做好了思想准备,中国五四运动和国民大革命也是由新文化运动做好了思想准备)。
而且元朝的四等人制也激化了民族矛盾(北魏和金世宗汉化之所以能巩固统治就是因为他们缓和了民族矛盾),为明朝推翻元朝统治奠定了基础。
四、地缘原因 前面讲到,铁木真建立大蒙古国后因为东征西讨而成为历史上第二大帝国(330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公元1921年大英帝国的近3400万平方公里),后因世系分为钦察汗国(即术赤兀鲁思,铁木真长子术赤领地,后因大汗帐篷为金色而得名“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察合台兀鲁思,铁木真次子察合台领地)、汗国(窝阔台兀鲁思,铁木真三子窝阔台领地)、伊利汗国(旭烈兀兀鲁思、铁木真四子托雷之子旭烈兀通过第三次西征建立)和大汗汗国(即元朝),并因此而时常引发叛乱。
先是公元1260年~1264年的阿不里哥之乱(跟争夺汗位),然后是公元1268年~1306年的海都之乱(报复公元1251年从窝阔台家族抢走汗位)。
接着是公元1287~1292年的(不满元廷加强中央集权而损害自身利益)。
再接下来是公元1328~1329年的“三帝之立”(上都拥立泰定帝之子阿速吉八,大都拥立文宗,上都得到辽东、陕西、四川等地支持但最终被大都击败,和世剌被拥立为明宗后暴毙,文宗图帖睦尔复位),最终在元顺帝时江南爆发反元起义时,华北的察罕帖木儿、、李思齐、弼、孔兴、脱列伯、貊高、关保等元军将领依旧混战。
元朝的内讧也为明朝崛起提供了机会,甚至在明朝夺取大都后,退守漠北的北元依旧因内讧分裂为东部的兀良哈、中部的和西部的瓦剌(即卫拉特),而公元1404年帖木儿东征明朝,根据《蒙古源流》的猜想,仍是实际上奔着北元汗位去的。
五、总结 综上所述,得益于政治、经济、文化、地缘等多方面的原因,明朝得以打破中国历史上“北强南弱”的常态而实现逆推,就像战国乱世后出现了秦汉时代、魏晋乱世后出现了隋唐盛世一样,为中国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随机文章深不见底的危地马拉城天坑,深度100米吞噬3层小楼(死5)卡灵顿事件,再次发生卡灵顿事件/造成灾难性混乱99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网传末日预言和外星人入侵地球(辣眼睛)失眠看什么动图入睡,6张图让你瞬间秒睡(易导致睡太死/慎用)女妖洞具体位置,杨六郎大战女妖成名/山西太行山大峡谷女妖洞成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