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富不过三代 为什么曾国藩家族数代兴旺呢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15 点击数:
简介:过去我们说中国式的大家族啊,往往是富不过三代,是吧,子孙后代到了第三代开始就不争气了,但是价不一样。

那么根据有关方面的这个调查统计啊,当今曾国藩兄弟的后人当中,

【菜科解读】

过去我们说中国式的大家族啊,往往是富不过三代,是吧,子孙后代到了第三代开始就不争气了,但是价不一样。

那么根据有关方面的这个调查统计啊,当今曾国藩兄弟的后人当中,还有240多名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那么曾国藩的家教有什么特殊之处呢,第一个特点就是不愿意子孙当大官,只希望他们成为君子。

他认为科举很害人,为什么呢,因为科举这个事儿它难度确实是太高了,要走通这条路,偶然性很大,不是说你只靠努力或者你只有天才就肯定能走通这条路。

为什么曾国藩父子考都考那么难呢,曾国藩考七次,他父亲考了十七次呢。

因为当时考秀才的录取率就很低,低到什么程度呢,98%的人通不过这一步的考试。

所以你要想科举成功,你这一生至少要投入十多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全力攻读范围极窄的那的本应是教材,那么很多人浪费了十几年也不见得成功。

你比如另一位晚清的名人他也是位天才。

他比曾国藩聪明得多了,但是一直没能考中进士。

那么如果科举不成的话,大部分人就会高不成低不就,成为肩不能肩手不能提的一个废人,这辈子就废了。

不见得所有的科举不成的人都能做成左宗棠是吧,所以曾国藩一直说科举一事误人太深,太耽误事儿。

那么即使科举成功,让你走入仕途你当了官又怎么样呢,曾国藩自己就是官场中人,他对当时官场的这个势力和虚伪实在是太了解,他看到大多数读书人在官场上沉浮多年,结果是混到了功名利禄,发了家进了级,但是呢,丢失了初心和人品,可以说大部分官员都成了贪官。

那么曾国藩认为一个人一生快不快乐不在于他做多大的官,赚多少钱,而在于你找没有找到心灵的归宿。

那么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呢,是明理,只有明白的道理人生才快乐。

所以曾纪泽十六岁那年,曾国藩在家书当中说,我已经决定了不让这个孩子学八股文。

那么不光这样,因为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总想让曾纪泽学八股,所以曾纪泽在老家呢也开始打开书本,准备学做八股。

这个时候呢,曾国藩专门写了封信给曾纪泽,嘱咐他说千万别听你爷爷的别学八股,应该说曾国藩本身是个孝子,但是在这一点上他顶住了他父亲的压力。

那么不做大官,做什么呢。

做君子!君子在任何环境下不管是穷还是富,都能找到内心的快。

这些快乐和宁静跟财富地位权力无关。

那么同治元年,曾纪泽已经24岁了,曾国藩呢给他写封信,说既然你不愿意当官,那么你这辈子呢不妨效仿,那样,就在家里尽情享受读书的乐趣。

金运潇洒,终老田园,这样过一辈子也很好。

我们看像曾国藩这样不功利的家长,不仅当时非常少见,今天也是难能可贵,是吧。

我们今天的家长很多人都要求孩子非得成功,那什么叫成功呢,挣大钱,当大官,住大房子,开好车,哎这成功。

但是曾国藩的标准不一样,他的成功是指孩子能够不凭外物不平外在的东西就能够找到内心的快乐和宁静。

这一点呢,我想对我们今天的家长应该有所发。

这是曾国藩家教的第一个特点,从小让孩子有一个高远的胸怀,注重培养他们高尚的品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希望他们成为绅士,而不是执著于世功层面的成功。

随机文章汉武帝手下李陵逞凶斗狠半人马座最恐怖的星球永远白天,三体擎天柱均出自这里蜂蜜水的作用与功效,延年益寿和排毒养颜/禁忌大量和空腹饮用当代年轻人的九大特征,20多岁头就秃了/嘴炮减肥/还是单身狗中国近代拷问酷刑老虎凳,折断人体双腿变成终生残疾(宛如针刺)

史学界说的“六味地黄丸”到底是哪位?他用这个昵称太合适不过了

今天看到一个梗“六味帝皇丸”的来历,颇觉好笑。

大意是说最厉害的是谁,大家可能会说“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殊不知最正确的答案居然是。

为什么呢?大家仔细想一想可能觉得他的没有太过突出的功绩。

但仔细看一看他的家庭关系,就会发现,他的父亲是,弟弟是,儿子是唐少宗,侄子是,看到这里大家可能觉得稀松平常,因为这在历史上是常有的事情,可是大家莫忘了唐中宗的母亲是谁,那可是中国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这也正是“六味帝皇丸”的缘何会成为唐中宗戏称。

不过说来,也正是因为这个身份,以及性格的软弱,才会导致他被和合谋毒杀。

我们先说一说韦皇后和李裹儿是谁? 韦皇后单看这个名讳,自然清楚她是唐中宗的妻子,由于有武则天称帝在前,极大程度上激发了韦皇后的野心,而且大家同为女人,韦皇后却因为李显一贬再贬,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女人有武则天一般的野心,手段较之武则天虽然略显逊色,却也算胆识过人。

每当武则天派使者来观察两人幽禁的情况,李显一度惊恐地想要自杀。

幸而韦皇后从旁制止,从此以后对韦皇后言听计从。

李显的软弱无疑变相滋长了韦皇后的野心,在李显重掌皇权以后,,立刻把册封为皇后。

也正是从此以后,韦皇后开始地学习武则天称帝的道路,打算从武则天手中夺权,甚至学习唐高宗时期“二圣临朝”,并与、干预朝政,接连罢贬忠臣良相,贿赂官员共计数千人之多。

在她认为时机成熟以后,联合李裹儿毒杀李显。

至于这个李裹儿是谁?通过她的姓氏,已可猜测出与李显关系匪浅。

任谁也想不到,此女竟是李显与韦皇后的女儿。

都说“虎父无犬子”,这句话放到“母女”身上同样适用,至少在韦氏和李裹儿身上看来,野心是一致的。

李裹儿与母亲韦氏谋划,所谋划的肯定不是皇位,因为皇位已经被她母后预定了,而她谋划的自然是所谓的“皇太女”之位,等同太子。

结语:可以说李显的一生没有太突出的作为,反而一直被三个女人所笼罩着,上至母亲武则天,被贬,下至妻子韦氏、女儿李裹儿,毒杀。

不得不感叹一声,可怜。

随机文章重庆云阳龙缸天坑,被誉为天下第一缸(深达326米)乌兹别克斯坦地狱之门,1000度的地狱门户燃烧54年解析宇宙之外的恐怖世界,多个平行世界相同的自己十大超人系果实排名,霸主震震果实竟然不是第一神仙为什么要香火,保佑主角人族可使自己修炼顺畅(香火成神道)

为什么传统骑兵打不过近代骑兵?真相是什么

“八里桥成了这一天最动人的一幕。

早晨还斗志昂扬的那些清军,现在都已消失得无踪影了……”英法联军总司令夏尔·蒙托邦的洋洋得意不是没有理由,1860 年 9 月 21 日,他指挥的英法联军以 8000 之众打垮了拥有上万蒙满骑兵的清军主力,代价是阵亡 5 人,受伤 47 人。

虽然联军炮兵在发挥了关键作用,但双方骑兵有过多次交手。

一般印象当中,草原的健儿组成的骑兵天然具有最强战斗力,但战争期间,清军骑兵与联军骑兵遭遇,全遭败绩,规模较大的一次,英印骑兵数百人的集团冲锋,击败了数千蒙古骑兵。

参战英印锡克骑兵这样评价蒙满骑兵:“很难抓,但一旦抓到之后就造不成什么伤害了。

”曾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军后裔,为何战斗力如此不堪? 事实上,蒙古骑兵败于英法骑兵并非其战斗力不如祖先,因为英法骑兵在殖民扩张过程中,几乎与所有古代赫赫有名的骑兵交手,蒙古骑兵的表现不算太差。

欧式骑兵征战记 非西方民族中,骑兵装备精良且有长期作战经验,但 18 世纪前期的奥地利-土耳其战争中,俄国的观察家记载到,奥地利胸甲骑兵优势极为明显,土耳其人无法抵挡胸甲骑兵的密集冲锋。

俄国遂引入胸甲骑兵。

18 世纪后期的俄土战争中,由于俄国步兵拥有巨大优势,土耳其人总是希望用骑兵迂回并从侧翼打击俄军,但每次都被由胸甲骑兵和组成的俄国骑兵预备队打败。

1798 年入侵埃及,法军遇到了著名的马木鲁克骑兵。

法军不仅步兵和炮兵占据绝对优势,骑兵也优于对手。

拿破仑说:“一个法国骑兵肯定打不过一个马木鲁克骑兵,但三个法国骑兵可以和三个马木鲁克骑兵打平手,一百个法国骑兵完全可以将一百个马木鲁克骑兵打败,而一千个法国骑兵完全可以将二千个马木鲁克骑兵一举击溃。

” 马木鲁克骑兵的个人战绩得到了拿破仑的赞赏,并收为卫队,但其在拿战中表现平平 马木鲁克骑兵的个人战绩得到了拿破仑的赞赏,并收为卫队,但其在拿战中表现平平 由于 19 世纪开始,英法两国在全世界疯狂争夺,两国几乎与所有以骑兵闻名的军队交手,骑兵对骑兵的战力数不胜数,英法骑兵对传统骑兵都显示明显优势。

法国在殖民战争中遇到的强硬对手主要是在环地中海地区,而北非和近东地区传统上都以骑兵著名。

1799 年阿布基尔湾战役,拿破仑的法国步兵同数量庞大的奥斯曼土耳其大军陷入胶着缠斗,此时将军率法国骑兵预备队全线冲锋,土军崩溃,法国骑兵挥舞着马刀把土耳其的步骑大军赶入大海。

1830 年至 1847 年,法国在北非的殖民过程中,为了对付柏柏尔人的轻骑兵骚扰,组建了“非洲猎兵团”,在 10 多年的战斗中,该团依靠快速的阿拉伯马匹和优良的训练素质战功卓著,也可以说双手沾满鲜血。

由于英国殖民地遍布全球,英国骑兵击败的传统骑兵就更多,主要战场是印度半岛和阿富汗。

在印度,英军先后与马拉塔军和锡克军交手,这两支军队都以骑兵闻名。

英国骑兵与马拉塔骑兵有多次交手,1803 年 9 月 23 日的阿瑟耶之战和 11 月 1 日的拉斯瓦里之战,英军都是以少胜多,而且都因冒进初战不利,但最终获胜。

尤其是拉斯瓦里之战,英国骑兵以绝对数量劣势把敌军拖住了 48 小时,等到了援军。

征服马拉塔人后,英军遇到了素以骁勇闻名的锡克人。

当时锡克军队请来欧洲教官训练步兵炮兵,他们算得上英军在东方遇到的最强对手。

只是锡克人认为自己善于马上作战,并未让欧洲人染指锡克骑兵。

1845 年 12 月 18 日的穆德吉之战和 1846 年 1 月 28 日的阿利瓦尔之战,英国骑兵同样碰到初战不利,但两次战役中,英国骑兵都以少胜多击败了锡克骑兵,为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英国第 16 女王枪骑兵团冲击锡克步兵方阵。

此战爆发于 1848 年 1 月。

当时的锡克军队中,步兵炮兵都已经欧化,表现不俗,唯独骑兵保持传统较多,延缓了近代化的步伐,也成为战场上的短板。

英国第 16 女王枪骑兵团冲击锡克步兵方阵。

此战爆发于 1848 年 1 月。

当时的锡克军队中,步兵炮兵都已经欧化,表现不俗,唯独骑兵保持传统较多,延缓了近代化的步伐,也成为战场上的短板。

1849 年 1 月 13 日的吉利瓦拉扬之战,是一场由骑兵主导的战斗,英印右翼骑兵愚蠢地强行穿越灌木丛受阻后,遭锡克骑兵突击被逐出战场,英印步兵阵线右翼暴露在锡克骑兵面前,但英印左翼骑兵击穿了锡克人的左翼,又从锡克人背后转向冲回来,粉碎了锡克左翼步骑兵(英军右翼虽受对方威胁,并未崩溃)。

英国骑兵也在北非战场有过亮眼表现。

1898 年 9 月 2 日,英军在苏丹恩图曼与苏丹大军遭遇,英军机枪阻止了规模庞大的苏丹骑兵,但英勇的苏丹骑兵迂回袭击英军右翼,英军第二十一枪骑兵旅立即反击,以伤亡 20%的代价粉碎了苏丹骑兵,并横扫整个战场。

砍出来的胜利 欧洲列强在殖民扩张史中靠着先进武器击败了所有古老民族,但它们的骑兵与被击败的对手一样,都用的是冷兵器而非枪炮,为何欧洲近代骑兵舍火器而取刀剑? 思曾说:火药将骑士阶级炸得粉碎。

但是,但骑兵并未因为火药武器而消失,反而日益成为战场突击力量的中坚。

近代早期的骑兵也曾流行过被称为“半回旋”的火枪战术。

但很快火器就沦为辅助武器。

拿破仑战争期间,法军骑兵曾多次掏枪射击以试图阻止对方正规骑兵的冲锋,大多仍被冲得。

实战证明,相比不太靠谱的火枪,刀剑才是骑兵的决胜利器。

那些被欧洲列强击败的骑兵,马上动作通常远比欧洲骑兵更熟练,但马上杀敌技术,靠的是世代相袭和自我摸索,而欧洲近代骑兵的战斗动作,是靠实战经验与计算相结合,不断合理化和规范,杜绝一切多余动作。

英法骑兵因为作战思想和实战经验的差异,骑兵的制式武器和杀敌动作完全不同。

英国骑兵的武器是适于劈砍的弯刀,而法国骑兵的标准武器却是适合刺杀的直剑。

弯刀的优势是劈砍时会留下巨大伤口,很容易动摇敌方军心,冲锋时,砍杀动作容易连续完成,便于反复冲杀;缺点是劈砍容易致伤不易致死。

直剑的优势是虽然造成的伤口不大,但刺中躯干或头面几乎必死,缺点是快速冲锋时刺中对方后不易拔出,不利反复冲杀。

到底该用弯刀还是直剑,英法都认为自己的选择有着坚实的实践和数学计算说服力。

英法流派不同,或许是因为英军的敌人遍布全球,很多敌人是纪律较差的东方骑兵,而法国作为一个大陆国家,作战对象多为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的欧洲军队。

美国著名将领巴顿,也曾为骑兵到底该用弯刀还是直剑费过一片苦心,他在 1912 年向欧洲职业剑术冠军克莱里深入学习一周后,最终臣服于法国人的技艺,美国骑兵的战斗动作由劈砍改刺杀,而美军根据巴顿研究装备的 1913 型骑兵剑因此又被称为巴顿剑。

不过,八里桥之战时清军更热衷于远程武器。

开战当天早晨,蒙古马队悄悄逼近法军先遣队,到 50 米处才被发现,给敌以极大震撼。

但蒙古人却未发起致命冲锋,而是玩起了弓箭火枪,终于被大炮、步枪击退,痛失歼敌良机。

另外,骑兵的另一项关键装备是马匹。

欧洲虽然不是良种马的原产地,但通过引进优良品种和科学的人工育种技术,欧洲骑兵的马匹更适合近代骑兵的战场需求。

然而,欧洲骑兵即便有科学训练,但在单兵上,最多只能与那些自小刀马娴熟的东方骑兵打个平手,甚至更多时候会落下风。

他们只有在集团作战时才会显示出压倒优势。

纪律中有无穷的战斗力 1812 年 9 月,拿破仑远征俄国的一场战斗中,因为进攻计划推迟,导致法军骑兵暴露在俄军炮火下长达 3 个多小时。

炮弹在骑兵阵线中撕开一条条口子,有些部队还没进攻就已损失过半。

但法军却,有愤怒的士官长要求冲锋或者撤退,遭到军官的严厉呵斥。

而清军在八里桥之战中一开始只损失了约 1200 多人,相对 3 万多的总兵力并不算高,但蒙古骑兵遭此打击后不是恢复、整队以重新形成战斗力,而是立即做,并抛弃了大部分伤员。

纪律和士气上的天壤之别才是欧洲骑兵相对传统骑兵战斗力的真正所在。

一支百战百胜的传统骑兵,也可能有高昂的士气和较为严明的纪律,但建立在近代科学计算基础上的系统战术训练,形成适时强大的控制力,则是传统骑兵与近代骑兵之间难以逾越的“代沟”。

有一种流行观点认为,近代欧洲骑兵是靠密集的“墙式冲锋”战术击败了相对松散的传统骑兵。

这种说法并不准确,骑兵在加速冲锋到临近接战时,会形成局部簇团,很难保持整齐密集队形。

欧洲的拿破仑战争期间的诸多战例表明,大部分情况下,相向冲锋的两支骑兵必然会有一方因士气崩溃而撤退;或者干脆停下发生小规模交火后脱离接触;亦或双方打开队形,容对方通过,以错马厮杀。

真正体现近代骑兵战术素养的,主要是临战队形的迅速转换;溃散之后的短时间恢复、整队,以及高超的步骑炮协同能力等。

拿破仑战争中,溃退的骑兵,往往能快速找到自己的长官和军旗,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重组并重新投入战斗。

欧洲近代骑兵控制力的根源何在? 英法这两个在殖民战争中表现最抢眼的骑兵之间的对比,或许是解开骑兵控制力和战斗力的最好钥匙。

拿破仑战争时期的英国名将惠灵顿曾说:“我们的一个(骑兵)中队可以抵得过法国的两个,但四个中队便不及他们的四个,数量越多越比不上”。

英国骑兵向来以马匹精良和个人技艺高超闻名欧洲,但上升到一定规模层级反而不如法军,源于双方骑兵控制力的差距。

当时的法军骑兵中队,整个队列被大量的军官和士官牢牢控制,分为前排指挥、中队主体和队列官行列三个部分。

中队主体的四个部分又各有军官控制前排,两翼还有各自的士官保证侧翼的控制。

以阵型为笼,以军官、士官为锁,有效防止了作战中士兵的涣散和逃逸。

英军骑兵在中队两翼同样配置了大量军官、士官,后卫队列官也数量密集,但中队的前排指挥却只有中队长一人,这会不会造成前排指挥的薄弱?拿破仑战争中的大量战例恰恰证明了这一点——英军骑兵一旦冲锋就停不下来。

英国骑兵在多次战斗中能依靠冲锋击败多个中队的法军骑兵,但随后几乎毫无例外陷入失控,士兵们的冲锋追杀,秩序涣散,从而遭到法军骑兵预备队和溃散后重组骑兵的联合屠杀。

由此可以推论,军官和士官的配置数量和位置,直接决定近代骑兵控制力的强弱,并维系队伍的纪律和士气。

从大样本上考察拿战时期欧洲各参战国的骑兵军官、士官情况,结合历史战场表现,依然可以得出类似的结论。

稳定、高效的军官和士官培养,得益于欧洲近代军事教育和军事操典,使其与传统军队的兵头、伍长在军事素质上拉开了距离。

从时代开始,士官层级需要懂得一定数学知识,才能掌握计算尺,根据战场形势,相机变换阵型。

如果有人认为蒙古骑兵败于英法骑兵只是偶然,而时代的蒙古骑兵必不至如此,那他一定要好好学习毛主席语录:“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

” 随机文章速度最快的高山滑板速降,时速150公里(仅次于超跑)导弹和火箭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导弹成本更高(千万美元一枚)谷歌可自由拆卸的积木手机,能添加血糖检测仪等附加功能为什么挖到太岁会死人,太岁值钱勾起心中邪恶的欲望/造成1人死亡双头龟是怎么形成的,自然界基因突变成畸形/环境污染导致畸形增多

加入收藏
               

都说富不过三代 为什么曾国藩家族数代兴旺呢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