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纳米地球”神秘而令人神往

这个世界令
【菜科解读】
核心提示:“纳米”世界观地球 ——访中国科学院大学琚宜文教授 对琚宜文而言,“纳米地球”神秘而令人神往。
这个世界令琚宜文着迷,数十年如一日深耕,使他及其团队终于在国际上开拓了一个综合性的纳米地球科学领域...
“纳米”世界观地球
——访中国科学院大学琚宜文教授
对琚宜文而言,“纳米地球”神秘而令人神往。
这个世界令琚宜文着迷,数十年如一日深耕,使他及其团队终于在国际上开拓了一个综合性的纳米地球科学领域(学科),并由此为突破口,全面阐述了纳米地球科学及纳米成藏成矿领域重大和前沿科学问题,并从微观延伸至宏观重要地学问题。
纳米地球科学的兴起无疑将为21世纪地球科学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飞跃, 从而获得地球科学在超微观尺度上的重大突破,这对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也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钻研高深的学问、破冰前沿的科技、获得瞩目的成就,与在科研领域的勇往直前不同,在教学和生活中,琚宜文却谦恭而敦厚、率真而谦虚,是师生们尊敬和喜爱的良师益友。
让我们走近琚宜文,聆听纳米地球科学及其相关宏观地学领域研究的“前世今生”以及琚宜文笃行求知、砥砺创新的故事。
深耕破冰
作为一名出色的科研工作者,琚宜文深耕专业方向,破冰地学前沿,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攀登了一个又一个高峰。
仅拿近五年来的数据来看,琚宜文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过与纳米地学、能源地质及工程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家973项目课题、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性科技专项课题等10多项;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40多篇,EI论文30多篇;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和自然科学奖2项;已受理或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新型专利1项。
目前,琚宜文及其团队已在纳米地球科学,并结合微纳米尺度的研究在页岩气富集特征及其机理、煤层气地质与产出水化学特征、煤炭开发过程中的碳排放以及尼泊尔—中国西藏喜马拉雅区域新生代盆地演化等国际前沿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突破。
在纳米地球科学领域,琚宜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果:他及其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纳米地球科学基本概念及其主要内涵,进一步厘清了纳米地球科学的主要研究方向;在国际上开拓了一个综合性的纳米地球科学领域(学科),全面阐述了纳米地球科学及纳米成藏成矿领域重大和前沿科学问题,并探讨了其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深入阐明了煤岩与页岩及其变形的微纳米尺度特征,首次揭示了煤岩与页岩及其变形的微纳米结构演化机理。
在页岩气富集特征及其机理方面,琚宜文及其团队在对美国阿巴拉契亚盆地Marcellus海相页岩储层岩相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微纳米尺度的研究,阐明了我国四川盆地龙马溪组海相页岩储层岩相特征,划分了其类型,并已应用于储层评价与对比;首次阐明了不同于国内外海相页岩的中国东部海陆交互相页岩物质组成与孔裂隙特征,并与海相页岩进行了对比,该成果一年多被SCI引用18次;进一步查明了中国不同类型页岩储层的保存条件,并与美国页岩储层地质条件进行了综合性对比。
在煤层气地质与产出水化学特征方面,琚宜文及其团队结合微纳米尺度的研究,系统阐明了中国东部矿区煤层气的形成过程和机制、不同成因煤层气的分布和富集特征;阐明了中国华北地区煤系复杂的水文地球化学演化过程及水化学特征,进一步揭示了生物成因气的生成机理;首次阐明了中国华北地区煤系气源岩生物标志物组成和生物降解特征,建立了不同生物标志物的生物降解程度判别方法,明确了有机质生物降解对煤层气资源量的贡献。
在煤炭开发过程中的碳排放方面,琚宜文及其团队结合微纳米尺度的研究,提出具有创新意义的关于井工开采过程中甲烷和二氧化碳新排放因子的瓦斯含量算法,并由此计算了全国各区域及全国的煤炭开发过程中的碳排放总量。
近期发表于国际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其研究方法在估算和预测煤炭开发中的碳排放方面更为有效和精确。
这一方法的采用对估算全球碳排放收支具有重要意义。
令人惊喜的是,琚宜文及其团队结合微纳米尺度的研究,还阐明了尼泊尔—中国西藏喜马拉雅区域新生代盆地沉积物的可能来源与物源过程,确定了新生代盆地沉积和构造演化对印度和亚洲板块的可能碰撞事件的年代学约束条件。
开拓创新
不仅在国内专业领域成就非凡,琚宜文的研究也走在国际学术前沿,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p#分页标题#e#琚宜文作为香山科学会议申请人和执行主席之一,于2013年11月5日—7日在北京举办了以“纳米地质学及纳米成藏成矿前沿科学问题”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第476次学术讨论会。
香山科学会议的筹办与召开在国内外科技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揭开了中国纳米地球科学的新篇章。
会议期间,琚宜文在题为“纳米地质学与纳米成藏成矿重大科学问题”的主题评述报告中,深入分析了纳米地质学的研究进展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此外,琚宜文作为香山科学会议申请人和执行主席之一,于2012年11月6日—8日在北京举办了以“深部煤矿瓦斯灾害与煤层气开发”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第443次学术讨论会,并作中心议题评述报告。
琚宜文还作为大会学术委员会主席举办过两次纳米地球科学国内外重要会议:2015年12月11日—13日,以“纳米地球科学:地学领域革命性挑战”为主题的第一届中国纳米地球科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地质学会纳米地质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成功召开;2016年11月4日 —6日在青岛举行了第一次国际综合性的“2016年国际纳米地球科学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的专家参加了会议并作了大会学术报告,由此推进了纳米地球科学发展的国际化进程。
不仅如此,琚宜文也作为特约主编组织“纳米地质学”和“Emerging Nanogeosciences”国内外专刊(正刊)。
在国际专刊上,琚宜文作为第一作者牵头撰写并发表了题为Nanogeosciences: Research History,Current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s的综合性学术论文,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本专刊发表的130篇学术论文,代表了近些年来纳米地球科学及其10来个分支领域(研究方向)取得的综合性成果。
琚宜文还多次作为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主持人/主席主持会议或作特邀报告。
因为影响深远,他在国内外学术任职还有:中国能源学会副会长、中国地质学会纳米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分会副理事长,国际SCI期刊Journal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副主编等。
育人第一,是琚宜文多年来坚守的理念。
良师益友!这是学生和同事们对琚宜文的评价,琚宜文在教学和研究生培养方面的表现同样令人敬佩和尊重。
2006年3月至今,琚宜文每年开设3门研究生专业基础课共计1020学时。
他的研究生课程还分别获得华东地区高等学校出版社优秀教材与著作一等奖和二等奖以及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优秀课程等。
近年来,随着中国科学院大学课程改革,琚宜文作为首席教授主讲研究生核心课程《能源地质学》,每一年学生课程评估均为优秀。
与此同时,琚宜文多次邀请国外知名大学教授为学生们讲授《非常规天然气资源》,还组织国内外多位知名专家讲授《盆地与能源研究新进展》,受到了学生的好评,并邀请国际知名专家来学校进行学术报告与学术交流,提高了中国科学院大学相关课程教学的国际影响力。
迄今为止,琚宜文作为导师已指导博士研究生12名,指导硕士研究生21名,作为合作导师培养博士后12名。
他的多个学生已在各自领域出类拔萃,成为了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翘楚。
(张霞)
在中国古时候,哪一个朝代武力值最高?为什么唐朝武力值最高
并且,在很多时候,中华民族给世界的一个印象就是:这是一个文弱的民族。
其实,在古代,中华民族也有骁勇善战、霸气凌然的一面。
比如,最高的职位是大将军,虽然,丞相往往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他们往往都是在兼领了大将军之衔后,才能真正做到一呼百应。
所以,中国才会有“是书生”这句俗语。
只是,到了后来,我们则开始逐渐地放下了,拿起了书本。
从宋朝开始,尚武的中国人渐渐变得文弱起来了。
原因很简单,宋朝时期的科举制度被完善,“学而优则仕”成为了人们的价值准则。
再加上,捧起了文人,摒弃了武将,所以,习武的人大多没什么出路。
这时候,大家就喜欢拿起书本多念几句之乎者也了。
要说起中国最好战的朝代,我们恐怕第一个想到的是,其次,就是汉朝了。
元朝是由蒙古人稳坐江山的,本身就是,好战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再加上,元朝疆域是中国的顶峰,这些都是对外扩张的战果。
至于汉朝,我们都知道,汉朝与匈奴则是常年战争不断。
再加上,末年三足鼎立,那可是半个多世纪的狼烟不止。
其实,历史的真相可能与我们想象的有些出入。
历史上最好战的朝代,不是野蛮的元朝,也不是强悍的汉朝,而是国富兵强的。
可以说,在公元六世纪到八世纪,是西欧人眼中的最“黑暗时代”。
然而,西欧之外的世界此时并不“黑暗”,欧亚大陆上有三个大帝国正创造着自己的文明传奇。
除去固守东南欧和近东的拜占庭跟西欧的大食国之外,就数东方的大唐帝国了。
据记载,唐朝国祚绵延二百八十九年,期间,对外战争达到了一百三十场,内战十余场,更有无数的名不见经传的起义暴动被镇压,还有边疆大大小小的平叛之战。
也就是说,在这将近三百年的时间里,唐朝几乎每一年都在打仗。
其实,唐朝好战也不是没有原因的,毕竟,谁不想多安生几年,过几天消停日子。
要说唐朝也不是那种热衷于穷兵黩武对外扩张的主儿,但是,如果别人欺负到自己的家门口来了,唐朝也绝对不会坐视不理的。
我们都知道唐朝的都城在长安,在现代,这座城市位于我国陕西省,算得上是西北地区。
既然如此,那些少数民族就算是住在天子脚下了。
我们发现,不止唐朝如此,定都陕西的秦、汉、隋也都不是好惹的。
到了唐朝,这些少数民族愈发强大,对唐都城构成了不小的威胁。
所以,有些仗也不是唐朝想打的,而是,非打不可的。
毕竟,在家门口就有着几个的民族,这事儿搁谁都没安全感。
而且,自然不能等到人家打来了我们再还击,要先下手为强,防患于未然。
而且,我们会发现:在唐朝以后,有些少数民族仿佛一夜之间蒸发了一般,比如、高句丽、薛延陀等等。
促使他们灭亡的原因,唐朝占一大半,就论这一点,唐朝也算得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其次,唐朝并不是一个太平盛世,不仅有外患还有内忧。
那时候的统治者好战,于是,上行下效,老百姓也似乎格外好战。
所以,大唐时期也爆发了无数的起义和暴动。
因为,看不惯女人当,李敬业要打仗;因为,杨贵妃迷住了,和要打仗;因为,削藩要打仗,因为,不给军士放假要打仗,甚至,因为自己考不上科举也要打仗。
唐朝大的起义暴动总共有十场,那些小的就不计其数了。
朝廷眼看着人家打来了,也不能充耳不闻吧,这样一来,统治者的权威往哪里放呢?于是,他们就需要大量的军队来镇压这些起义和暴动。
这样做的结果,自是劳民伤财,。
最后,我们发现,唐朝并没有因为连年的征战而变得贫困潦倒,甚至,依然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其实,这与唐朝的制度是分不开的。
首先,唐朝施行。
也就是说,农闲的时候,招兵买马去打仗,农忙的时候,则放假回家种地。
也就是说,士兵可以一边自我生存,一边保家卫国。
当然,府兵制平时若训练扎实,战斗力也是不容置疑的。
而在盛唐时,即唐玄宗时,边镇兵六十万,内陆府兵较唐初有所减少,应该有二十至三十万,加上禁卫军和边疆团练兵,总兵力应该有一百一十万左右。
并且,在收编了少数民族之后,这些少数民族的军队就可以为我所用了。
他们帮我们打仗,却由附属国养着,再劳民伤财也与我大唐无关。
同时,也得益于井田制,将土地分给无地的农民,耕地既不会被荒废,也可以大力发展生产。
而且,中原地区盛产铜等金属。
我们跟别人打仗,别人也需要兵器。
于是,他们就需要从我们这里进口金属,我们又可以获得一大笔经费。
如此,以战养战,自然不会太过有损国力。
无论如何,唐朝的能征善战,并没有对百姓生活造成太大的影响。
反而,因为它的骁勇,才让世界各地留下了“唐人街”。
可以说,唐朝的强不单单是武力,它的综合素质非常高,一个朝代能做到胸怀开阔、文化强盛、经济发达,真真是难得。
所以,一个真正强大的朝代,应该是文武兼备。
太文弱,就会如同宋朝偏安一隅,太好战,又会如同元朝一样不过百年而亡国。
唐朝之所以会成为中国符号,就是因为:它在文武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
随机文章宋朝的「赏花会」是一个怎么样的活动?揭秘日本与那国水下金字塔,是远古1.2万年前MU文明2036年小行星撞地球几率二十五万分之一,或发射飞行器改变其轨道小行星也会有卫星吗?小行星妊神星有两颗月亮美国NASA不敢公布的照片,登月期间惊现外星人宇宙飞船
李希霍芬在中国的考察路线是怎么样的?去过哪些地方
第二条路线 从 1869年 1月,再次赴南京、镇江,转入湖北(武汉及汉口)。
第三条路线 从 1869年 3月开始,相继有半年时间,主要考察山东郯城、临沂、泰安、济南、章丘、博山、潍坊、芝罘。
1877年,他曾专门提交报告《山东地理环境和矿产资源》,文中强调青岛之优越的地理位置,并渲染胶州湾良港之说。
后渡海到达辽东半岛,包括瓦房店、盖平、熊岳;后进入大孤山,到达本溪、沈阳;经山海关,又考察开平、滦县、丰润、玉田及一些煤田;经通州再度进入北京及其西山附近,进行地质调查与研究,把北京南口出露的古老地层命名为震旦系。
在北京休整后,返回上海。
第四条路线 从 1869年 9月开始,主要是在江西(九江、景德镇附近),转到安徽屯溪,后乘船经新安江、钱塘江到杭州返回上海。
第五条路线 从 1869年末到 1870年初,从上海直达香港,进入广州经北江到湖南宜樟、郴州,乘船沿湘江、洞庭湖入长江到汉口转入河南洛阳、晋城到山西太原、阳泉到河北正定到达北京,从天津返回上海,重点考察了山西、陕西煤矿资源。
在这次考察中,大约在 1870年,从北京发出的信中大肆渲染了“中国是世界上第一石炭大国!”“山西一省的煤可供全世界几千年的消费!”并绘制成中国的第一张《中国煤炭分布图》。
1870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到洛阳,考察了南关的丝绸、棉花市场,参观了山陕会馆和关帝庙,在《关于河南及陕西的报告》等著作中,首次提出从洛阳到撒马尔罕(今属乌兹别克斯坦)有一条古老的商路,将其命名为“”。
第六条路线 1871年 6~8月间,先从上海到宁波,进天台山到金华、桐庐等县,经兮水县进入天目山,越过千秋关,到安徽的宁国、泾县,到达芜湖,乘船再到镇江,在此往返南京、镇江数次,进行较细致的地质考察和测量。
第七条路线 从 1871年 9月至 1872年 5月,是他七条路线考察中时间最长的一次。
从上海乘海轮至天津到北京,再次对西山斋堂等地进行考察,经鸡鸣山、宣化到张家口,转至大同、五台山考察,发现“五台绿泥片岩”。
到太原沿汾河河谷南下至潼关,入陕西经西安到宝鸡。
据有关文献记载:南缘山脉,曾以李希霍芬命名,如“ RichthofenRange”,即今祁连山脉。
李希霍芬此后转向褒城,入沔县,越五丁山后入四川广元、梓潼经绵阳抵达成都。
李希霍芬在《四川记》中盛赞成都是中国最大城市之一,也是最秀丽雅致的城市,还感叹灌溉方法完善,在世界上无与伦比。
随后,他转入嘉定(乐山),经岷江,顺长江返抵上海,途中对三峡地区考察甚详,“收获”最大。
李希霍芬在七条路线的考察中,记录了大量野外地质资料,搜集和采集了大量的化石、岩矿标本;绘制了考察地区的地形图、素描图、地质图和地层剖面图等。
考察的间歇,他及时撰成报告,把所观测到的景象,按承诺向外商会报告。
外商会在 1903年将李氏的“报告”汇集成两大卷册,取名《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报告书》。
1872年,李希霍芬返回德国,受到威廉一世的嘉奖和赏识,学术和社会地位青云直上,一时名跃全球。
随机文章日本干细胞再生人体器官,万能干细胞(生命的源头)手表定律是指一个人不能双重标准,否则会让自己陷入混乱银河系有多少太阳,科学预测有数亿星系类似太阳系/恒星的15%哥斯拉和基多拉哪个强,前者体重机能碾压基多拉/哥斯拉未尝一败没有月亮地球会怎么样,没有月亮人类能生存吗(人类无法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