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地震仪张衡地震仪撤出教科书?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11-18 点击数:
简介:张衡地震仪、水利工程、农业机械等。

这些东西在当时都是非常先进的,但是因为战争的原因,所以很多都被毁掉了

【菜科解读】

张衡地震仪、水利工程、农业机械等。

这些东西在当时都是非常先进的,但是因为战争的原因,所以很多都被毁掉了。

不过,有一个国家的文物保存的的还是很好的,那就是日本。

日本的这些文物都是从中国掠夺过来的,而且还有很多都是我们国家的文物。

但是,在二战结束之后,日本却没有将将这些文物归还中国,反而是一直想方设法的要回去。

你一定学过一篇课文,叫做《张衡和他的地动仪》,据课本记载:地动仪上面一共有8条龙,分别对应着不同的方向,龙口之中含有龙珠,龙头下方则各有一只蟾蜍对应。

当地动仪某个方向发生地震时,该方向的龙珠就会掉落到蟾蜍口中,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观察龙珠掉落的位置,可以得知究竟是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

这篇课文详细介绍了张衡所发明的地动仪,是如何记录地震的,很受学生们的喜爱。


我们知道,受限于古人的科学理论知识、观测水平和科学技术,古人所制作的工具和当今所制作的工具精确度区别非常大。

比如:虽然伽利略时期就有望远镜,但那时候的望远镜遥望的距离并不远,远没有现如今这么发达。

但是,据文献记载,张衡所发明的地动仪可不是徒有虚名的假把式,据说当时正是利用这架仪器,成功记录了地震的发生,这比西方国家用仪器记录地震要早1700多年。

比较可惜的是,张衡所发明的地动仪实物和图样并没有被保存下来,只留下了简单的文字记录,后人根据文字复原了地动仪,复原后的地动仪和张衡地动仪的故事一起被入选到课本之中。

然而,近些年《张衡和他的地动仪》这篇课文中的配图却备受争议。

那么问题来了,后人制作的地动仪模型为何引起多方争议,为什么中科院院士傅承义说:房梁上掉块肉都比它强?


张衡地动仪

张衡发明的地动仪,被许多史学家记录在案,被不同的史学家所记录,说明了张衡地动仪确实存在。

但由于实物以及图纸都已经失传,再加上只有少量的文字记载,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并不知道张衡地动仪究竟长什么模样。

在上个世纪30年代时,燕京大学的学生王振铎开始设计并试图复原地动仪,在1936年时,他设计了第一套地动仪模型图,这一套模型图复原的只有外形,并不知道里面的结构如何。

后来,他又结合了英国地震学家米尔恩在19世纪出版的《地震和地球的其他运动》,该书描述了一种“悬垂摆”结构原理,王振铎利用这一原理又设计了新的一套地动仪结构图,这一套结构图则包含了内部结构。

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博物馆需要一批能够代表古代科学技术的器物,于是王振铎又开始改进自己的地动仪模型,并在1951年设计了新一版本的地动仪模型,这一次复原的模型他使用了直立杆的原理。

由于王振铎复原的地动仪模型精美,设计考究,所以后来被入选了教材之中,影响力越来越大。

但也正是影响力过大,以至于人们误认为王振铎复原的地动仪就是张衡所制造的地动仪,但也正是因为如此,国外专家研究过复原后的地动仪模型之后,认为这根本无法测量地震。

甚至就连我国科学家、中国地震学奠基人傅承义都认为该模型不靠谱,傅承义直接对王振铎表示:房梁上掉块肉都比你那个模型强。


正是因为王振铎复原的地动仪模型存在着严重缺陷,因此该模型已经从教科书上撤下,这篇课文也经过大规模的修改。

值得注意的是,人们批评的并不是张衡地动仪,而是王振铎复原后的地动仪,对于张衡所发明的地动仪,傅承义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地球十讲》中表示:

张衡地动仪的发明,表明张衡已经了解地震是从远处一定方向传来的地面振动,而这是近代地震观测的一个基本原理。

地动仪模型为何可以入选课本?

根据记载,张衡地动仪可以记录哪个方位发生了地震,古代交通不便,来自远方的消息想要传递给中央,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

张衡地动仪的发明,可以使得皇帝和大臣们能够在第一时间知道何方发生了地震,做出相应的救灾措施。

但是张衡地动仪也有它的局限性,比如:地震震级,具体哪个地方发生地震等信息无法测量。

尽管如此,张衡地动仪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且张衡地动仪的出现,也是我国先民在探测自然科学上的一种思考的结果。

之所以要将无法工作的复原模型搬入到课本中,则是因为相比于抽象的文字,图片更容易让人理解。

而现如今为了教材的严谨性,编写、学习更科学,所以将存在着缺陷的地动仪模型从课本上撤下了。


北京十字寺未解之谜是怎么回事?景教究竟何时存在?

1919年,有个叫哈丁的洋人来到十字寺。

景教石刻的发现,揭开了一段被歷史掩埋了许久的真相——这座供奉著佛教诸神的十字寺,原来曾经是一座景教寺院。

车场村西北十字寺遗址上,一块元碑、一块辽碑十分引人注目,它们默默地讲述著十字刻的千年沧桑。

  1919年,有个叫哈丁的洋人来到十字寺。

这座古老的寺院位於房山周口店镇的车场村,寺中的两块石刻上清晰的“十字”吸引了他的注意。

  他仔细观察发现,石刻上所刻花纹非常精美,其中一石刻的下面雕刻著一个十字立在一个莲花座上,十字横笔两端各有一颗桃尖向外的桃形心。

石刻左右两侧各雕刻著一隻形状相同的上宽下窄的梯形花盆,左侧花盆裡是一簇荷花,艺术化了的荷叶间是一朵酒盅状破蕾初放的花蕾。

花蕾上端是两个盛开的花朵,左端是几隻莲蓬。

右侧花盆裡是一簇菊花,茂盛的枝叶将一朵盛开的菊花簇拥於正中。

另一件石刻正面雕刻的是一朵盛开的荷花承托著一个十字,石刻的左右两侧各雕刻著一隻形状相同的椭圆形收口出沿花盆——左侧花盆内是一棵牡丹,四周是茂盛的枝叶,正中是一朵盛开的鲜花﹔右侧花盆内是一束菊花,菊花枝叶茂盛,四隻花朵均匀分布期间。

  第二件石刻十字交叉的空白处刻有陌生文字,一时让他困惑不解。

后来西方人伯吉特教授辨认出,这是两句古叙利亚文,意思是:“仰望它,寄希望於它。

”原本出自《圣经·诗篇》第三十四章5(6),而同样的古叙利亚文曾出现在一部公元6世纪的叙利亚文《路加福音》手稿封面上,这本书现存於大英博物馆内。

  原来,这两件石刻是珍贵的景教遗物。

石刻的发现轰动中外学术界,一些基督教研究人士称之為“景教徒的最确实和最有价值的遗物”、“景教东渐史上的伟跡”。

  景教石刻的发现,揭开了一段被歷史掩埋了许久的真相——这座供奉著佛教诸神的十字寺,原来曾经是一座景教寺院。

  车场村西北十字寺遗址上,一块元碑、一块辽碑十分引人注目,它们默默地讲述著十字刻的千年沧桑。

这座寺院為东晋建武元年高僧慧净创建。

唐贞观十二年,高僧义端路过此地,将寺院重修做了主持。

辽代叫崇圣院,应歷二年,高僧惠发愿重修,建造了大殿三间,中塑释迦牟尼、左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元至正十八年,高僧惠诚见寺院被兵乱所毁,募缘重建,起大殿五间,中塑三净身佛十八罗汉,壁绘二十诸天四王殿宇。

顺帝名赐十字寺之名。

但从建成直至景教石刻被发现的一千六百年间,十字寺留下的都是佛教寺院记载,未见景教寺院的任何作息。

  那麼,景教究竟何时曾存在於十字寺?十字寺发现的景教石刻究竟隐藏著景教徒怎样的故事?一段景教存在的歷史如何被光阴掩埋得如此了无痕跡?这是十字寺留给世人的待解之谜。

消失的玛雅人未解之谜是怎么回事?或进入奇怪地心

人类虽然生活在地球上,但对地球的了解只是一些皮毛。

世界上最先进的钻机也只能钻1万多米深.1万米以下是什么样。

人们只能根据火山爆发、地震或者一些断层进行分析,广义地讲地下只有炽烈的岩浆显然是科学的浅薄。

  由于发现了神秘的地下世界,因而“地球空洞说”被世界各国的科学家竞相讨论着。

美国卫星“也查7号”在北极圈实际拍摄后,发现北极地带开了一个颇不小的口,这是不是地球内部的入口呢?地球物理学者一般认为,地球的重量是6兆公吨的百万倍。

假如地球内部是实体。

那重量将不止于此。

北极探险家巴特少将的报告指出,他乘飞机越过北极。

曾进入地球的内部,那是―个浩瀚的地下世界,看到许多绿色树木、美丽的湖泊以及各种绝迹的动物.真是一个地下的世外桃源。

玛雅人的文明曾使世界惊叹。

而玛雅人的消失更是吸引了各国的科学家.他们到底到什么地方去了呢?科学家指出,尤卡坦的洞穴系统而多广。

在几百公里的地下穴道中究竟藏着什么。

还是一个至今未知的谜。

有的科学家一针见血地指出,也许玛雅人现在就像蚂蚁那样,成了地下生活的人。

地下有一个神秘的世界。

  巴西考古学家乔治狄真路博士带领20名学生到圣保罗附近山区寻找印第安土人古物。

结果寻到一个地下人居住过的地下城遗址。

乔治博士指出,这是一个既湿又黑的大洞穴。

而且深不可测。

种种迹象表明,这个地下城市已存在8000年之久。

也有人认为是外星人居住过的遗址。

不管是地下人还是外星人,都是地下世界的事。

这本身就很令人惊叹。

地下洞穴的发现。

全世界是不是很多的,数以千万计,但面积规模特别大的还不多。

美国肯塔基州中两部,有一个默斯大地穴,根据1972年的测定,总长度为297公里,上下5层内有225条各种走向的通道.23条竖井,3条暗河,8道瀑布,2个地下湖。

1985年勘测后.总长度已突破361公里。

位于美国新墨西哥州的卡尔巴斯地下大洞穴组。

由60多个大地槽大地穴组成。

上下3层,最深处伸入地下335米,一些空旷的地台有5个现代足球场那么大。

位于阿尔卑斯山主峰勃朗峰以西40多公里的让伯尔纳大地穴,深1500米,有5个入口可能通往地穴,上上下下的溶洞像蜘蛛网一样贯穿。

而位于西班牙海岸卡里斯塔峰的大洞穴、一些地台。

加入收藏
Tag: 地震
               

张衡地震仪张衡地震仪撤出教科书?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