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艺术最流行的十大城市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1-16 点击数:
简介:一个色彩斑斓的城市,就连街道都拒绝平庸单调。

无论富人区还是贫民窟,任何一条街道都是街头艺术家创作的领地。

只要有一片空墙,就会出现各种形式各种题材的涂鸦作品,处处

【菜科解读】

一个色彩斑斓的城市,就连街道都拒绝平庸单调。

无论富人区还是贫民窟,任何一条街道都是街头艺术家创作的领地。

只要有一片空墙,就会出现各种形式各种题材的涂鸦作品,处处都随时会给人惊喜。

现在小编为大家介绍街头艺术最流行的十大城市,柏林、伦敦和纽约居前三名,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街头艺术最流行的十大城市

  1、柏林

柏林街头艺术是一个大产业,这并不是完全合法的,但从当局的角度来看,涂鸦吸引了游客,游客们给这座城市带来了金钱。

如今的柏林墙成了标志性壁画,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街头艺术家和粉丝来到德国首都。

  2、伦敦

伦敦拥有世界上最大、最好的街头艺术收藏,许多本地和国际艺术家在伦敦的街道上布置了一系列富有创造性和辉煌的作品,从青铜雕像到绘画的高层故事、地下通道、小路等等。

  3、纽约

纽约市是涂鸦和街头艺术的圣地,对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来说,它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游乐场。

附近有很多艺术工作室和画廊,许多其他城市的艺术家从纽约获得灵感。

  4、洛杉矶

从威尼斯的彩色壁画到市中心更为前卫的涂鸦,洛杉矶是一个充满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街头艺术的城市。

在广告牌和画廊里,在街道标志的后面,在人行道上,在公共场所,在私人财产上,街头艺术在洛杉矶随处可见。

  5、墨尔本

维多利亚州首府墨尔本是澳大利亚第二大城市,拥有多样的街头艺术和相关亚文化。

在整个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年轻人都受到纽约的涂鸦的影响,纽约的涂鸦后来在墨尔本的内郊区变得非常流行,甚至在这里被更多地使用。

  6、里斯本

里斯本是世界十大最美丽的城市之一,也是一个充满艺术的城市,在这里,可以找到很多的街头艺术作品,其数量之多,会让你非常惊讶。

  7、布拉格

布拉格是一个著名的旅游胜地,人们在这里度假,享受文化盛宴。

这是一个活跃的涂鸦出口,很多文化特色可以在墙上的作品中看到。

  8、墨西哥城

墨西哥城是一个人口稠密的城市,在墨西哥城,你可以找到一些最好的涂鸦和街头艺术,人们用建筑墙和地下通道来创作涂鸦艺术和创造力。

  9、乔治城

乔治城是一个充满艺术和文化气息的小镇,如果你在当地的咖啡馆闲逛,你很可能会遇到艺术家和有创造力的人。

你可能会看到一只猫在一面墙上捕猎,一只老鼠就藏在墙角附近。

  10、巴塞罗那

巴塞罗那是全球十大夜生活之都之一,也是一个充满艺术的城市。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到处都是画廊,几乎每个角落都有雕塑,许多商店正面的金属屏障被用作画布,所以,当商店关门的时候,街道就更热闹了!

奥尔梅克文明的文化特点是什么样的 文化的艺术作品有哪些

文化特点 奥尔梅克文明的主体为三个文化点:圣洛伦佐文化、拉文塔文化和特雷斯·萨波特斯文化。

三个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期有先有后,相互衔接:圣洛伦佐文化最早,大约出现于公元前1200~前900年间;其次出现的是拉文塔文化,大约在公元前900~前400年;特雷斯·萨波特斯文化出现最晚,约为公元前500~前100年。

由这三个文化点组成的奥尔梅克文明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墨西哥本地区,而且遍及整个中部美洲地区。

中美洲其后出现的玛雅文明、以及其他各种文明都与奥尔梅克文明有很深的渊源,它们在社会生活、建筑艺术以及其他方面都有很多相似之处,体现出很强的一致性和历史继承性。

建筑艺术 奥尔梅克人创造了大量的建筑和雕塑作品。

他们用石头建造巨大的宫殿和金字塔,在玉石上进行精美的雕刻,制作了大量的陶器。

奥尔梅克人最著名的艺术作品莫过于“奥尔梅克巨石头像”。

这些在花岗岩上雕出的高达10英尺的巨大人头像显示了奥尔梅克人高超的技术水平。

人头像都带有古怪的头盔;人脸具有非洲人的面部特征。

奥尔梅克巨石头像引起了外星人和神秘现象爱好者的极大关注。

文化艺术 透过发掘的材料,可以发现:奥尔梅克人具有高超的艺术技巧,这尤其突出地体现在他们的石雕作品、制陶工艺和筑墩建房技巧上。

1938年发现的“奥尔梅克巨石头像”是奥尔梅克文化中最闻名于世的艺术品,这些头像由整块玄武岩雕成,构思完善,具有强烈的写实性。

14个巨石头像中最大的是一个青年的头面雕像,重达30吨,高3.05米左右,形象十分生动。

他鼻子扁平,嘴唇厚大,眼睛半睁,呈扁桃状,眼皮显得十分沉重;头戴一顶装饰有花纹的头盔,遮住了两耳。

考古学家认为该头像可能是当时奥尔梅克领袖的雕像,或者就是一种向死者表示致敬的纪念物。

除了雕刻出巨型石像外,奥尔梅克人还用绿玉或黑玉雕出许多小型的人像、动物形象或一些小雕像。

奥尔梅克人喜欢用翡翠绿玉做各种珍贵的礼器、宗教用具和装饰品,这是奥尔梅克文明的一大特色。

在奥尔梅克人看来,最为贵重的物品是玉石,它代表着“第一流的无上的体面”。

绿色玉石所折射出的颜色仿佛滴翠的青玉米或荡漾的碧波,由此绿玉成为“珍贵”和生命自身的同义词。

奥尔梅克人雕刻出来的小型石像晶莹圆润,玲珑可爱。

这些玉石人像以裸体直立的站相和五官俱全的面具为最多,有的小人像胸前还缀有一面用黑曜石凿成的镜类饰物,即使在300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闪闪发光。

最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宗教礼仪用具的一批灰白、墨绿或碧绿色的石手斧,这种手斧表面极其光滑。

在玉雕作品中,最常见的是一个带有美洲豹头部特征的神像,该神像是人的身形(有时故意表现为小孩的身形),学者们称之为“豹人”或“豹娃”。

美洲豹是奥尔梅克人崇拜的主要天神的象征,因此这个神的形象往往兼具人和豹的特点。

奥尔梅克人的这些作品既反映了他们独特的宗教信仰,又形成了一种方正凝重、深厚圆润的风格,成为奥尔梅克艺术的典范。

他们的石雕艺术为后来的所继承,在玛雅文明时期,玉石制品和玉石图像遍及整个玛雅地区。

在奥尔梅克文明早期,奥尔梅克人还制作陶器。

以灰黄色粗砂陶为主,均为手制,器形较厚,表面一般没有什么装饰。

大约到了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800年,制陶技术大有进步,出现了具有玛雅文化特征的黑色陶器。

这种黑色陶器以钵形器和壶形器为主,器壁仍然较厚,表面先经磨光,然后刻出富有代表性的花纹。

奥尔梅克人在建筑艺术上也表现出高度的智慧和创造力。

由于生活的地方洪涝灾害多发,为防水淹,不得不挖土筑墩建房于土墩之上。

考古发掘出两种土墩:一种呈圆形或方形,面积不大,往往数座土墩聚集在一处;另一种为长堤状,长达30米。

前者无疑是民居遗址;后者根据长堤下方出土的大量石片、石斧等石器判断,当为工匠集体劳动的工棚遗址。

奥尔梅克人的建筑物均为泥垒土砌而成。

民居自不必说,就连祭祀中心的底座高台也是土垒的。

拉文塔的祭祀台呈圆形,高30米,底座直径128米,坐落在一广场南端,用土10万立方米,面积为5平方公里。

在这个高大的土台上矗立着一座座神庙或祭台,并且美洲最有特色的神庙形式在奥尔梅克文明时期也已出现,那就是:在约莫10层楼高的塔状高台顶端雄踞着一座壮丽的神殿,远观之,整个建筑看起来像座金字塔。

这一建筑风格后来也为玛雅人和阿兹特克人所继承。

奥尔梅克人辉煌的艺术成就表明,他们已经度过了部落时代并已进入阶级社会。

已经有了阶级分化,已形成了国家组织。

统治者已开始控制民众的剩余劳动,并且已能利用剩余物资役使、供养一批匠人。

从一些石刻以及石碑上的人像可以看出:有的人像服饰华丽,手持权杖,指上戴有护节器(用以握拳时增强打击力)。

这些人无疑是握有权势的人物,很可能是国王或祭司。

奥尔梅克人制作了很多“巨石人像”,但他们生活的地方并不盛产石头,制作大型石雕像的巨石必须从几十甚至几百公里外的图斯特拉山运来,可以想象这项工程工作量之巨大,需要动用的劳动力之多。

无疑,这一极其艰巨的任务也是由下层民众承担的。

而巨石运到目的地后,再由工匠将之雕刻成形。

由此可见,奥尔梅克人中已出现了等级和社会分工,已有国王、祭司(国王、祭司往往是同一个人)、农民和手工艺人。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玛雅人和阿兹特克人社会生活中的权力政治正是奥尔梅克文明的延续和发展。

经济发展 由于生活的地区土壤肥沃,雨量极其充沛,奥尔梅克人已开始放弃以采集和狩猎为主的生活方式,过渡到耕种作物以之作为食物主要来源的阶段。

种植的作物有玉米、马铃薯和昆诺阿藜等,其中玉米是其主要种植作物。

种植方式为刀耕火种。

据考证,奥尔梅克人可能是最早种植玉米的人。

公元前800年左右,当墨西哥湾沿岸的低地出现奥尔梅克文明,秘鲁出现查文文明之际,“形成”期的中美洲文化,包括制陶术和玉米种植,已经传遍了从中美洲到秘鲁在内的整个“核心美洲”。

因此,可以有把握地说,中美洲是最早种植玉米的地区,而奥尔梅克人则是玉米的最早种植者。

在奥尔梅克人创造的基础上,玛雅人继续发展和提高了玉米的种植技术,使得玉米这种原来河谷中的野草经过玛雅人的培育,变成了既甜美又富营养的粮食;同时玛雅人的肉食相对较少,他们的果腹之物主要就是玉米,因此他们自称是玉米人,而他们的文明也被称作“玉米文明”。

奥尔梅克人的主食除了玉米外,还有一些肉食。

从考古发掘出土的遗骨验证,奥尔梅克人大多食用家犬和火鸡,同时也食用野鹿和鱼、鳖。

奥尔梅克人不仅有丰富的社会生活、精湛的雕刻技艺,而且创造出了一定的文化成就。

1939年1月16日在特雷斯·萨波特斯出土了一块石碑,石碑的正面刻有“点”、“横”组成的数字,竖行排列,经破译意为“公元前31年”。

石碑的背面刻有美洲豹的形象。

这一石碑的发现向人们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奥尔梅克人是中美洲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文字和历法的始祖。

文化信仰 宗教:奥尔梅克人主要崇拜半人半美洲虎的神,也崇拜羽蛇神(Feathered Serpent God,feathered snake,plumed serpent)和谷神(The Man of Crops)。

宗教信仰是奥尔梅克社会的主线,圣洛伦索遗址就是一个宗教仪式中心和居民区的复合体。

文字:部分学者将拉文塔出土的一些雕刻图案认读为奥尔梅克人的文字,但尚未得到学界的公认。

城市遗址:圣洛伦索遗址(San Lorenzo) 拉文塔遗址(La Venta):位于墨西哥南部的塔巴斯哥(Tabasco)州。

随机文章唐朝是否仍有古体诗?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室将变得多热,90年上升7度(持续升温将面临末日)墨西哥燕子洞天坑深度426米,足以装下美国的帝国大厦揭秘生物界中奇特的眼睛之谜,复眼捕捉高速猎物/猫眼夜晚像白天神仙为什么要香火,保佑主角人族可使自己修炼顺畅(香火成神道)

格罗菲对美国音乐有着怎么样的贡献?他的艺术风格是怎么样的

美国作曲家、乐曲改编家费德·格罗菲(Ferde Grofe 1892-1972)在1892年3月27日出生于纽约的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父亲是波士顿歌剧团的男中音,母亲是个很有才华的大提琴手,外祖父曾在洛衫矶交响乐团任大提琴首席达二十五年之久,同时,他的舅舅也在该乐团担任小提琴首席。

五岁时,格罗菲开始随母亲学习读谱,并学习钢琴、小提琴与和声,还随外祖父学习中提琴。

然而,全家一致认为格罗菲不应成为一名专业音乐家。

母亲希望格罗菲成为一名律师,但他己被音乐深深地吸引住了,他卖掉了法律书籍,悉心倾听各种各样的音乐。

在格罗菲从加利福尼亚公立学校毕业后的一段时期内,为谋生计,他尝试过各种职业—银行办事员,装订工人,印刷工人,司机等。

而在业余时间,他的兴趣仍集中在音乐上:他为舞厅伴奏(时而拉小提琴或中提琴,时而弹钢琴),还学会了长号、短号、小号、中音法国号、鼓等乐器。

1909年,格罗菲谋得了洛杉矶交响乐团中提琴手的职位。

同年,他应约创作了一首进行曲,这个作品的成功解决了格罗菲一家一直关心的一件事——他们一致同意格罗菲投身于音乐事业。

对于发展新的乐器效果的兴趣以及对于把爵士音乐融合于严肃音乐之中的设想,使格罗菲与保罗·怀特曼(P.Whiteman, 1890—1967)走到了一起。

当时(1920年),怀特曼正在组建他的“交响爵士乐团”,格罗菲便成了乐团的乐曲改编者、钢琴演奏员,有时还客串担任副指挥或充当小提琴独奏乐师。

格罗菲的第一首改编曲《窃窃私语》由怀特制作成唱片后,获得了成功,销售达一百五十万张。

1924年,为格什文的《布鲁斯狂想曲》配器又使格罗菲声名大振。

同年,格罗菲还写出了一部大型管弦乐曲《百老汇之夜》和一部音诗《密西西比》(后经改编,成为《密西西比》组曲)。

1931年格罗菲完成了他最受欢迎的作品—《大峡谷》组曲,这部作品的问世使格罗菲从原来乐曲改编者的地位一跃而成为成功的作曲家。

1932年,格罗菲离开了怀特曼,独自从事自己的音乐事业——作曲、改编和指挥。

他的作品还有《钢铁》交响曲、《克努特·罗克尼》、《大都会》、《自由颂》、《,吐温》组曲、《车轮》组曲、《好莱坞》组曲等。

1937年,格罗菲还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成功地举行了一次全部演出自己作品的音乐会,由他自己指挥,在1940至1941年纽约的音乐季中,他又一次指挥了自己的作品。

格罗菲的音乐风格以擅长绘画般的描写为主,这种手法听来好像是把门德尔松、德彪西的音乐奇妙地与瓦格纳的音乐融汇一体,一般始人以清新、热情、生动之感。

异常鲜明的乐器色彩对比也是格罗菲惯用的手法之一,这使他的音乐显得层次分明、色彩绚丽,而爵士乐语汇的广泛使用又给他的作品带来了明显的美国气质。

1972年4月3日,格罗菲在加利福尼亚州(California)的圣莫尼卡(Santa Monica)逝世。

随机文章小偷偷走蒙古高僧木乃伊,过边界被抓(200岁肉身不腐)神是否存在高维度空间,人的行为由神设定的参数支配(真伪难辨)揭秘西安活死人墓有多深,王重阳曾在这里修仙得道(腾飞之地)揭秘拐弯枪的子弹是怎样拐弯的,中国特警装备自制最先进的拐弯枪外星人屠牛事件,牛羊被残忍屠杀身体器官被摘走/被提取DNA

加入收藏
               

街头艺术最流行的十大城市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