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特产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8-14 点击数:
简介:常州特产介绍常州大麻糕常州大麻糕,是具有独特口感和风味的一种椭圆形大烧饼,也是常州人最喜爱吃的家常传统

【菜科解读】

常州有什么特产

常州有什么特产?常州大麻糕常州大麻糕,是具有独特口感和风味的一种椭圆形大烧饼,也是常州人最喜爱吃的家常传统食品有咸、甜两种风味,供购者选择合格的麻糕一出炉,香味浓郁扑鼻,色泽黄润而不焦,咸甜适度而不腻,香酥可口而不脆,色、香、味俱佳?,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常州有什么特产?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常州有什么特产

常州大麻糕

常州大麻糕,是具有独特口感和风味的一种椭圆形大烧饼,也是常州人最喜爱吃的家常传统食品。

有咸、甜两种风味,供购者选择。

合格的麻糕一出炉,香味浓郁扑鼻,色泽黄润而不焦,咸甜适度而不腻,香酥可口而不脆,色、香、味俱佳。

?

蟹壳黄

蟹壳黄是常州地方风味小吃,俗称小麻糕,常与大麻糕相配作礼品用。

其馅心有荠菜、葱油、白糖、明油豆沙等4种。

其特点:形似蟹壳,色呈金黄,油多不腻,香脆酥松,糖馅甜醇,咸馅味鲜。

萝卜干

去过常州的人会说:常州有一怪,萝卜干作下酒菜。

正宗常州萝卜干与别处萝卜干不同之处在于,它精选常州西门外新闸出产的甜嫩实心红萝卜为原料,腌成的萝卜干色泽黄里有红,咸中微甜,香脆可口。

芝麻糖

芝麻糖是常州的传统名点,有条形、平板形、圆柱形,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味。

相传早在唐代,当地人就开始饴糖、芝麻,制作生产一种形似麻团的芝麻糖,叫做麻团糖。

常州芝麻糖色泽乳白,体亮晶明,香甜酥脆,有和胃顺气、止咳和治便秘等作用哦!

常州梨膏糖

梨膏糖也是常州的特色传统名点。

常州梨膏糖制作技艺已成为江苏省级非物质遗产,其选料大多益气清火、明目补肾、清音利咽、平喘润肺的中草药组成,口感舒适、老少皆可,四季宜服。

义隆素火腿

义隆素火腿是常州市义隆素菜馆的传统特色食品,创建于1932年。

义隆素火腿芳香干鲜、韧而柔软,切成薄片,淋上麻油,形似火腿肉,是常州人佐餐下酒和外出旅游常备的佳肴呢~

天目湖砂锅鱼头

砂锅鱼头始创于江苏省天目湖宾馆,经江苏省特级名厨朱顺才近三十年的精心烹制,现已被誉为江苏最佳传统名菜。

烹制天目湖砂锅鱼头,选用天目湖水体中天然生养的大花鲢鱼头作原料,纯天然天目湖水为汤基,以其成品鲜而不腥 ,肥而不腻的优良品质倍受广大美食爱好者的赞誉。

?

溧阳扎肝

扎肝是溧阳的特色传统名菜,也是溧阳三宝之一(肉圆、酱剥子、扎肝)以社渚镇、平桥一带最为正宗。

将洗净的五花肉、猪肝、油豆腐和涨发好的笋干各一大片,用一小段猪小肠扎结实。

放入配料,大火烧开,中火再烧一个小时,收干卤汁,溧阳扎肝 就做成了。

溧阳风鹅

风鹅也是溧阳的传统风味名菜。

风鹅腌制方法非常奇特以溧阳地区制作工艺最佳,煮熟食用煲汤火锅皆以,色、香、味俱全,肥而不腻、醇香回味、酥嫩可口著称。

历史上三国时期的人们一般吃什么?解析三国时期的饮食文化

最近,电视剧《虎啸龙吟》的热播,又将人们的视线引回那个英雄辈出、铁马金戈的时代。

慷慨激昂之余不免想到,大英雄也有吃喝拉撒、衣食住行,接下来就让我们通过历载与发现,来看看三国时期的饮食。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三国时期的有关饮食文献与考古发现都不是特别充足,我们需要参考不少的资料。

好在,从汉代到三国,饮食并没有发生太多的变化。

先来看主食,两汉三国时期,主食中最常见的就是小米和大米,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粟与稻。

常见的使用方法为蒸煮。

一般来说,北方以小米为主粮,南方则多食水稻。

稻田 主粮的种植因地制宜,《三国志》记载,时大旱,蝗虫起,()乃断太寿水作陂、身自负土,率将士种稻,民赖其利。

说的是曹魏的大将夏侯惇,在灾荒之年亲自带领将士们兴修水利、种植水稻,同时养兵养民的事儿。

看来这位夏侯将军,可不是简单的一介武夫而已。

除此之外,小麦、大豆也都是重要的粮食组成部分。

不过,当时小麦的食用,并不是像今天这样做成细长、柔软的面条。

史书记载,汉代人直接把麦制成麦饼,叫做糗qiǔ,这是一种干粮,出远门或者行军打仗时,可以很方便地携带。

再或者,把小麦磨成粉,然后做成汤饼,类似于今天的片儿汤。

古人很看重粮食,在汉代墓葬中,经常发现用陶做的粮仓模型,有的上面还写着里面储存粮食的名称,比如上图中能看到的大麦与大豆。

在央视《》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士兵食用玉米的场景,这就一处典型的穿帮了,因为我们知道,玉米原产美洲,明末方才传入。

接下来我们看肉。

两汉三国时期,日常生活能吃到的肉,以鸡、鸭、狗、猪、羊为主,江南地区还有鱼、鳖、虾等水产。

在汉墓当中,也经常出现陶质的动物模型,是现实当中的写照。

普通人家,杀猪宰羊不易,日常生活中,吃鸡应该是最容易的。

而且不光活人吃,给死人上坟也往往会贡献一只鸡。

比如,曾经跟桥玄约定:路有经由, 不以过相沃酹, 车过三步, 腹痛勿怪。

意思就是,咱们说好了啊,我死之后,你如果经从我的坟墓前经过,如果不拿一斗酒跟一只鸡来祭奠我,车马过去三步以后,你肚子疼不要怨我。

还挺幽默的是不是? 至于牛肉,能不能吃到呢?应该讲,大多数时候吃不到,因为三国时,牛耕已经非常普遍,牛是重要是生产工具,一头牛干的活儿顶好几个人,所以不能妄杀。

不过,也不是没有例外。

比如,在合肥之战时,为了对抗,专门招募了八百勇士,杀牛犒赏他们。

《三国志》记载:於是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飨将士,明日大战。

椎牛也作锤牛,就是杀牛,当时杀牛以大锤或大斧击打牛头。

在汉代的画像石里,就有椎牛的场景。

顺便一提,三国时期吃饭,主要还是分餐制,每个人用一个餐盘,上面罗列着碗、盘。

不过当时还有一种更简单的吃饭家伙——分格盘,或者叫多子盒。

在安徽马鞍山东吴墓里,就有这么一件漆器。

没错,就是擒的那个朱然。

最后,再说说喝的,除了水,三国时期最常见的饮料,就是酒了。

两汉三国之时,饮酒之风盛行,不管帝王将相,还是普通老百姓,都爱喝酒。

这方面不仅有大量的文献记载,也有很多考古证据。

2008年,考古工作者在襄樊发掘了一座三国时期的高等级墓葬,有研究者考证墓主人为著名的荆州刺史。

在这座墓葬中,发现了不少酒具。

两汉三国之时,还没有特别可靠的酿造白酒的技术,所以日常饮用的酒,度数并不高,就像今天的米酒。

不过,酿酒需要用到很多粮食,在三国时期,战乱不断,人都往往吃不饱,所以当政者也时不时搞个禁酒,就这么干过。

《三国志》记载了一个有意思的段子: 时天旱禁酒,酿者有刑。

吏於人家索得酿具,论者欲令与作酒者同罚。

雍与先主游观,见一男女行道,谓先主曰:“彼人欲行淫,何以不缚? ”先主曰:“卿何以知之?”雍对曰:“彼有其具,与欲酿者同。

”先主大笑,而原欲酿者。

刘备禁酒,看到别人家有酿酒的器具,就觉得这等同于私自酿酒,必须处罚。

简雍是个老好人,他看到一男一女在路上走,就故意跟刘备说:老大啊,我看这俩人要通奸!刘备一脸懵逼:老简啊,你咋知道啊?简雍说:他俩都有作案工具啊,这不跟那个酿酒的一样嘛?! 这话,大家听了服不服?刘备也服了,于是宽恕了酿酒嫌疑犯。

说了这么多,大家还是要注意一点,汉末三国,战乱不休,那是个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时代,普通人能保全性命已属不易。

的军队曾以桑葚为食,曹操军队中甚至有吃人肉干的。

随机文章谁知道朱允炆最后怎么了?蒙古现千年木乃伊身体完好,身穿裘皮母马陪葬(高端奢华)2036年小行星撞地球几率二十五万分之一,或发射飞行器改变其轨道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的区别,冥王星最小天王星最大(八大行星)太阳系是否稳定,太阳系为什么很稳定(太阳系并没有那么稳定)

各地春节饮食文化各地春节食物

中国农历新年春节,历史久远,每逢新春佳节,不论城市还是乡村都是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到处都呈现一派欢庆和祥和,吃更成为节日的特色和重点。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春节来临。

全国各地都有不同习俗的吃文化。

1.北京:蜜供、沙琪玛北京人过年,除了山珍海味的年夜饭菜外,蜜供和萨琪玛是北京人家中必备的食物。

在饺子、年糕等这些众所周知的美食之外,老北京人家还要打“豆儿酱”,一种由肉皮、豆腐干、黄豆、青豆、水芥等做成的凉菜,色如琥珀,类似于“肉冻儿”。

此外还有“芥末墩儿”,这是用来佐酒和开胃的凉菜。

2.上海:豆芽 上海人的年夜饭席上,一般用发芽豆和黄豆芽这道吉祥菜,因为这象征着升和发,十分吉祥如意。

上海年夜饭有不喝汤的习俗,相传为淘了汤吃饭的话,第二年外出办事或旅行,会要遭到雨淋的。

3.重庆:扣肉 扣肉和灌海椒是重庆人春节饭桌上必不可少的传统菜肴,扣肉要做得肥而不腻、嫩滑爽口,有的还会加入梅干菜,香气扑鼻,或者直接吃,或者夹在面饼里吃。

4.东北:饺子和粘豆包“舒服不过躺着,好吃不过饺子。

”东北人过春节,饺子必不可少。

东北人对年夜饭特别重视,所以,通常必须包括所谓的“四大件儿”,即鸡、鱼、排骨和肘子,好像只要缺了其中一样,就显得不“地道”没有了过年的气氛。

春节来临,黑吉辽的东北人,尤其是东北农村家庭对“粘豆包”情有独钟。

粘豆包也叫“年豆包”,顾名思义,就是过年吃的美食。

东北粘豆包用黄米面和小豆馅自制而成。

粘豆包最早是供祖先用的祭品,也是出门打猎时的食物。

这要全家人一起在年前包完,并在过年一起吃,预示着全家幸福、美满、和谐。

5.河南:饺子河南人过春节,有无饺不成年的说法。

每到大年三十上午,家家户户就开始为做饺子,便忙着砰砰咚咚地开始剁馅,这天包的饺子要足够四顿饭食用,即年三十中午、除夕晚上、初一五更以及中午。

河南还有一些地方,春节吃饺子与面条同煮的饭,叫“金丝穿元宝”、“银线吊葫芦”。

6.江苏:馒头在中国中原一些地区,把馒头称之为馍。

每当年终岁尾,很多家庭都为做馍忙碌起来。

“廿八,把面发;廿九,蒸馒头”,在除夕之前的这两天,按照传统习俗,每家每户都要蒸上几锅馒头,发面和蒸馒头的习俗就取来年发大财、日子过得蒸蒸日上的好彩头。

7.陕西:臊子面新年第一天的早晨,陕西人吃的第一餐基本都是臊子面。

吃饭前,先端一碗汤去门前撒一些以祭奠先人和土地爷、仓神、灶神等,后才家人享用。

有的也在先人像前献上在碗臊子面以示怀念。

8.安徽:蒸馍、炸焦叶子、炖鸡安徽处在中国中原腹地,安徽人把过春节俗称为过年,对新年极为重视,无论家人在何处,都要在除夕前赶回家与亲人团聚。

除夕的年夜饭是全年最丰盛的一餐。

安徽人过年家家蒸大馍,蒸了一锅又一锅,蒸好了放在盛粮食的笆斗里。

大年初一有必吃白馒头的风俗。

皖北人吃饺子,皖中和皖南人则在吃饭前要放鞭炮、贴春联、祭祖。

祭祖仪式相当讲究,先上菜,菜要10碟,必须有鸡有鱼。

安徽有些地方春节第一餐时每人要咬一口生萝卜,名为“咬春”,可“除菌防病,新年吉祥”。

皖南菜肴有红烧肉、虎皮肉、肉圆子、木须肉、粉蒸肉、炖肉及猪肝、猪心、猪肚、炒肉片、炒肉丝等。

皖中、皖南餐桌上有两条鱼,一条完整的鲤鱼,只能看却不许吃,既敬祖又表示年年有余,另一条是鲢鱼,可以吃,象征连子连孙,人丁兴旺。

祁门家宴的第一碗莱是“中和”,用豆腐、香菇、冬笋、虾米、鲜肉等制成,含义为“和气生财”。

合肥年夜饭必吃的菜是蛋饺和老母鸡汤;黄山年夜饭必吃的菜是炸丸子和腊肉;芜湖年夜饭必吃的菜是八宝菜和蒸桂鱼;宿州年夜饭必吃的菜是炸焦叶子和包包子;亳州年夜饭必吃的菜是红烧肉和炖羊肉;阜阳年夜饭必吃的菜是饺子和卤牛肉;六安年夜饭必吃的菜是腊鹅和板鸭;马鞍山年夜饭必吃的菜是:熏鱼、羊糕肉;池州年夜饭必吃的菜是冻米糖;宣城年夜饭必吃的菜是煮五香蛋和青菜豆腐。

9.广西:粽子和白切鸡广西人过年一定要吃粽子,当地包粽子的芭蕉叶很宽大,因此广西粽子个头也非常大,最大的有一两斤重。

广西的粽子多数是咸的,里面有用酱料腌过的五花肉、香肠、板栗、莲子等,吃到嘴里满口鲜香流油。

此外也有豆沙、芝麻等甜粽子。

广西人过年家家吃粽子,不仅是为了纪念诗人屈原,也不仅是逢年过节的送礼佳品,广西人赋予了粽子新的意义,广西人更把粽子当作是一种吉祥物,年年粽年年中,广西人包粽子,吃粽子图的是一种逢凶化吉,大吉大利的新年信念了。

白切鸡是两广著名的家常菜,也是广西人年夜饭的一员。

10.江西:饺子鱼、鲶鱼糊羹江西鄱阳地区第一餐要吃饺子和鱼,将饺子和鱼,有的在饺子中放糖块、花和银币,意味着“生活甜蜜”、“长生不老”、“新年发财”。

江西是鱼米之乡,春节的第一餐都会有鲶鱼糊羹或者鲶鱼米粉,鲶鱼糊羹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做法是把鲶鱼、香菇、冬笋、豆腐、胡萝卜、鸭血等切成丁状,炒过后加入鸡汤和调味剂,煮熟的鲶鱼糊羹香气浓郁、荤素搭配,代表年年有余。

11.广州:腊味、红桃粿寒冬腊月里“吃腊”是广州人的传统。

广州人春节餐桌上经常少不了家人亲自做的腊肉。

从口感上来说,广东腊味中最重要的口感是甜,寓意新一年美满幸福,甜甜蜜蜜。

12.广东:红桃粿、蒸大肠和五果汤红桃粿是潮州人过年必吃的食物,馅料是猪肉、虾仁、香菇、豆腐干、花生仁、芹菜和调味料等炒过后,包在粿皮中。

红桃粿多以红色、粉色这种喜庆的颜色为主,代表日子红红火火。

糯米蒸也是广东人的新年美食,将糯米、花生、红枣、鸡蛋等做成馅灌到洗净的大肠里去,之后根据个人口味或蒸或炸即可。

广东部分地区大年初一要吃“万年粮”,即做好足够春节三天家人吃的饭菜,寓有“不愁吃喝”之意。

潮州一带,第一餐常吃用米粉和萝卜干油炸而成的“腐圆”,喝茨实、莲子等熬成的“五果汤”,寓意“生活甜美,源远流长”之意。

13.南京:元宵南京人新年有吃元宵图个团团圆圆的说法,所以,从大年初一开始,当地的市民都会吃元宵一直到元宵节。

“叠元宵”是南京饮食文化的传统品种,它用手工揉粉包馅搓圆,经过多次沾上生糯米粉在器皿中筛滚而成,使口感有韧劲。

14.湖北:“三全”“三糕”“三丸”湖北人吃年夜饭讲究“三全”、“三糕”、“三丸”。

“三全”就是全鸡、全鸭、全鱼,“三糕”就是鱼糕、肉糕、羊糕,“三丸”就是鱼丸、肉丸、藕丸,有无丸不成席、无鱼不成席、无汤不成席一说。

湖北有些地方大年初一喝鸡汤,象征“平安”。

成人吃鸡爪,寄意“抓财”;学子吃鸡翅,寓意“展翅高飞”;吃鸡骨,有“出人头地”之意。

荆州、沙市一带,第一餐要吃鸡蛋,意谓“实实在在,吉祥如意”。

如遇客人,要吃两个煮得很嫩,可透过蛋白见蛋黄的“荷包蛋”,意即“银包金,金缠银,得金得银”。

15.湖南:团年鱼、团年肘子和年糕湖南春节一定要吃“团年鱼”和“团年肘子”,取义“团团圆圆又一年,辞旧岁迎新年”,鱼和肘子都要选个大的,越大就越丰盛、越吉利;在菜上还会撒满辣椒,代表来年红红火火,欣欣向荣。

16.山东:花馍、花糕山东是一个以吃面食为主的省份,有“面塑王国”之称。

山东省日照市的一些地方,至今还流传着这么一种风俗,每年从农历腊月开始,家家户户蒸花馍。

花馍品种繁多,有“花”,有“鸟”,有“鱼”。

不管是哪种式样,都寓意着美满幸福。

比如过年时蒸的“鱼”,寓示着来年“年年有余”;儿女结婚时蒸的“鱼”,不仅预祝小两口日子过得宽绰,而且还包含美好的祝福。

山东鲁西一带,每年春节都有蒸花糕的习俗。

这种花糕的制作原料以白面为主,制作者把面擀成一个个小饼,用长条形的面包起红枣,形成一个枣塔,寄托了人们希望生活蒸蒸日上的美好愿望。

17.山西临汾:春卷面塑王国在中国山西,一些地方的年俗,是正月二十吃春卷,春卷就是将在春节其间吃不完剩下的菜,用面卷在一起,油煎着吃,非常可口。

当地人说:“吃了春卷,就算过完了年,明天就可出门干活挣钱了。

”18.新疆:馓子新疆人的古尔邦节将至的时候,新疆一些地区的人们纷纷制作馓子,以备在节日期间款待客人、馈赠亲朋。

馓子是用红糖、蜂蜜、花椒、红葱皮等原料熬成的水和适量的鸡蛋、清油和面,然后反复揉压,搓成粗条,捻成面团,搓成或抻成由粗细匀称、盘连有序的圆条构成环壮物放入油锅炸至棕黄色即成。

19.福建:面条、米果、薄饼和火锅福建闽南人春节第一餐吃面条,寓意“年年长久”,新年吃长寿面是预祝寿长百年,有“长命富贵”、“福长禄深”的吉祥寓意。

同时,还寄寓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漳州一带吃香肠、松花蛋和生姜,寓意“日子越过越红火”。

福建的米果其实就是年糕,有甜咸两种口味,取义“年年高升”,是福建过年家家户户都会吃的。

福建的薄冰其实是面饼夹菜,菜一般会选用鱼、肉、虾、笋等,民间又把薄饼称作“美人薄饼”。

火锅也是福建人喜欢的春节美食,将各种海鲜、肉类、蹄膀、鸡蛋、青菜、菌类等放在锅中煮,热气腾腾,食品翻滚不停,不断续汤,添加好料,就叫“越吃越有,越烧越旺”。

20.浙江:八宝饭、酱鸭、长寿面浙江很多地区家庭的年夜饭少不了八宝饭,代表全家人团团圆圆、吉祥平安,而且八宝饭的形状又像一个聚宝盆,代表来年财源滚滚。

杭州人的新年离不开酱货,伴随着浓浓的年味,各种酱鱼、酱肉、酱鸭摆满各家的餐桌。

民间认为鸭子是报春的生灵,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所以,新年里杭州人一定会吃酱鸭,不仅满足口福,这也成了当地饮食文化的一部分。

浙江的台州等地区,每年春节前夕,当地居民就利用山村特产番薯,采用传统制作方法,以番薯淀粉制成粗面,俗名叫绿豆面,也称“长寿面”,其色有点绿,有韧性不易折断,是台州人喜爱的新年美食。

21.云南:蒸鱼、长菜、猪头肉云南年夜饭的餐桌上必三个非常重要的角色,长菜、猪头肉和一条完整的鱼。

吃猪头肉寓意来年有一个好的开头,吃蒸鱼寓意一年中生活富足,年年有余。

吃长菜,是云南很多地方年饭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寓意长吃常有,长长久久。

长菜是将大年三十吃不完的菜煮一大锅,一直吃到正月十五过小年。

长菜要一根根完整地煮,通常有蒜苗、青菜等等。

云南人过年不能没有饵块,春节做饵块、吃饵块及互送饵块是古老的民间习俗。

新年刚刚打下来的新米,磨面吊浆,制成饵块,又清香又软滑。

云南人过年也有吃八宝饭的习俗。

22.西藏:古突西藏是我国的民族自治区域,每逢藏历新年,从十二月中旬开始,每家每户都会炸“卡赛”,一种用酥油和面粉制作的油果子。

油果子的形象千奇百怪。

同时,每家还要准备一个叫“切玛”的木制彩色五谷斗,装满糌粑、麦粒、蚕豆、人参果等,上面还要插上青稞穗、鸡冠花、日月牌等,并点缀上小块酥油。

炸好的“卡赛”和做好的“切玛”当作供品放在神像面前。

到了二十九的晚上,家家户户团团围坐吃一顿“面疙瘩宴”,藏语叫做“古突”。

这些面疙瘩被包上了诸如石子、羊毛、木炭、辣椒等多种蕴含不同意义的东西,无论吃到哪种东西都有一种吉祥的寓意,所以,总会给家人带来一阵欢声笑语。

23.台湾:火锅和芥菜台湾和福建隔海相望,渊源悠久。

很多民俗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就是一定要回家“围炉”吃火锅,共同守岁。

参加“围炉”的人,不论大小,桌上的每样菜都得下筷子吃一口。

共同守岁。

台湾高山族春节的第一餐吃“长年菜”,长年菜也就是大陆说的芥菜,有些人吃的时候会在菜里加细长粉丝,高山族吃这种菜寓意长命百岁。

新年还有很多春节吃文化,总之,我国菜系很多,川菜、粤菜、川菜、鲁菜、辽菜等等,春节吃文化更是丰富多彩。

加入收藏
               

常州特产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