焯水后的冬笋如何保存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06 点击数:
简介:一)焯水后的冬笋怎么保存如果只是短时间保存可以直接将新鲜的冬笋水煮后保存,对于已经剥壳的竹笋,将剥开的笋放入锅中,用清水没过笋身即可大水烧开,闻到笋的清新味道,

【菜科解读】

一)焯水后的冬笋怎么保存

如果只是短时间保存可以直接将新鲜的冬笋水煮后保存,对于已经剥壳的竹笋,将剥开的笋放入锅中,用清水没过笋身即可大水烧开,闻到笋的清新味道,关火即可,放到篮子沥干,取出摊放在竹篮子中通风,可保鲜10-15天。

冬笋是立冬前后由毛竹(楠竹)的地下茎(竹鞭)侧芽发育而成的笋芽,因尚未出土,笋质幼嫩,是一道人们十分喜欢吃的菜肴。

主要产区为贵州赤水、四川宜宾、福建、江西、浙江、湖南、广西等地,其中贵州赤水冬笋因土质和环境原因,草酸含量低可以直接炒,有不过水不麻口的特点。

二)冬笋怎么炒简单做法

1、取一包冬笋,将袋内的水倒掉,取出冬笋放到盆中。

2、将冬笋切片,然后用清水泡至2分钟,然后清洗两遍。

3、锅内加水烧开,然后将冬笋倒进锅内煮至3-5分钟。

4、倒掉热水,沥干水分,胡萝卜切片备用。

5、将葱切碎、姜切丝。

6、热锅凉油加入葱姜,然后滴入几滴酱油,再倒进冬笋和胡萝卜片。

7、炒7分钟左右,中间滴入几滴水加入适量的盐。

然后出锅即可。

三)冬笋怎么吃最好

1、食材:冬笋300克、盐5克、老抽5克、白糖10克、姜片5克、生抽10克、食用油20克。

2、冬笋去除笋衣和根,冬笋切段,装盘备用。

3、冬笋放入开水中焯水八分钟,捞出过凉备用。

4、锅中放油,放姜片爆香,放冬笋翻炒至表面微黄。

5、放入糖、老抽、生抽炒匀,放盐和水加盖焖煮五分钟即可。

四)冬笋剥皮拨到哪一层

冬笋剥皮拨到哪一层?冬笋去皮时,一般将外皮全部去掉,直至露出白色笋肉即可。

先用刀把冬笋的根部剪掉一些,然后把冬笋尖朝上放,从上到下在冬笋中间划一道。

注意不要把竹笋的肉切开,然后沿着刀口把壳剥掉。

冬笋根部的壳比较老,可以剥干净,上面的壳比较嫩,剥皮后直到它们几乎呈白色就可以停下来。

冬笋怎么去涩味1、用刀将竹笋深色的多肉部分切掉。

2、从中间对半切开,然后横切成薄片。

注意!一定要横切,才能把竹笋的筋切开,这样嫩而不挤。

3、冷水加少许盐,将笋片放入,煮沸。

再过一会凉水,竹笋的苦味就去掉了。

冬笋苦还能吃吗笋有两种,一种叫甜笋,一种叫苦笋。

市场上卖的多是甜笋,但有的会用苦笋来冒充甜笋,因为干货是分不清的。

不过苦笋也可食用,它们通常被晒干并用于腌制泡菜,而不是煮熟或炒食。

苦笋富含大量氨基酸生物碱和维生素,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帮助消化。

苦笋富含大量纤维素,能促进体内胆固醇和脂肪的代谢,降低胆固醇,也有一定的减肥作用。

夏天可以多吃些苦笋。

苦笋无毒,但草酸含量较多。

印巴战争的过程是什么样的 最后的结果如何

基本情况 1947年印巴战争或第一次克什米尔战争,是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就克什米尔地区的主权问题于1947年到1949年爆发的一场战争。

它是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大规模战争中的第一场。

开战原因 在英国殖民时期,克什米尔是一些名义上依然独立,但实际上依附英国的印度国家之一。

英国从印度撤军后,从英属印度独立出来的两个国家印度和巴基斯坦都要求克什米尔加入它们。

克什米尔土邦主哈里·辛希望保持其独立地位,因此推迟对这个问题的决定。

英国撤军后一支由亲巴基斯坦的部落和巴基斯坦士兵组成的军队从巴基斯坦西北边省进入克什米尔。

哈里·辛仓促逃离克什米尔,逃往印度,印度借此机会也进军克什米尔,由此导致克什米尔战争的爆发。

交战简述 入侵克什米尔的巴基斯坦力量称自己为“克什米尔解放军”,它是一支受巴基斯坦帮助的地方军,它在战争中有一定的优势: 战前克什米尔本土的军队分散在整个地区来维持当地的秩序,它的部署不适宜抵抗全面入侵。

一些克什米尔本土军队后来加入了印度军队。

克什米尔解放军不断受到巴基斯坦正规军的支持,而且随着战争的持续越来越多巴基斯坦正规军士兵加入克什米尔解放军。

有可能英国军官帮助计划巴基斯坦的入侵。

因此克什米尔的正规军很快就被入侵的克什米尔解放军击溃。

但是入侵军未能尽快利用其优势,印度使用空军加强克什米尔的抵抗。

1947年底巴基斯坦的入侵受阻,除喜马拉雅山脉高地地区外入侵军未能继续进军。

1948年6月在喜马拉雅山地巴基斯坦入侵军在列城外郊也被击退。

1948年内双方未能取得更多的战略优势,战线固化。

1948年12月31日双方达成停火协议。

1947年10月22日至26日 1947年10月22日一支强大的非正规军从巴基斯坦入侵卡克什米尔,其目标是克什米尔的首都斯利那加,克什米尔军队很快被击溃,通向斯里拉嘎的道路敞开了。

局部也发生了克什米尔正规军倒向克什米尔解放军的现象。

克什米尔土邦主哈里·辛向印度政府求援。

印度政府对辛说:只有在辛签署加入印度联邦的情况下印度才能够向克什米尔出兵来保护其联邦领土。

辛立刻签署了加入印度的声明。

印度立刻出兵克什米尔,抵挡住了克什米尔解放军的进攻,防止了斯利那加被占。

巴基斯坦的非正规军纪律败坏,许多士兵在掠夺了被占领的城市后就回家了,因此巴基斯坦也未能及时加强它的进攻。

在巴基斯坦边境地区的朋区谷的克什米尔退入城市,这些城市被包围。

1947年10月27日至11月17日 印度军队被迅速通过空军投入斯利那加的防御战,很快就击败了市郊的非正规军。

在这场防御战中尤其印度的装甲车的侧翼行动起了巨大的作用。

克什米尔解放军败退到巴拉穆拉和乌力,这两座城市均被印军收复。

在朋区谷克什米尔正规军依然受困。

就在此时吉尔吉特的军队倒向巴基斯坦,使得克什米尔解放军获得了克什米尔的最北部地区。

吉尔吉特受到了奇特拉尔地区军队的帮助。

奇特拉尔在此前就已经决定加入巴基斯坦了。

由于奇特拉尔与吉尔吉特之间文化与历史的联系奇特拉尔的首长决定帮助吉尔吉特,出兵克什米尔。

1947年11月18日至26日 印度军队没有追击被击溃的克什米尔解放军,而是向南试图解朋区的围,但是这个行动没有成功,主要是因为侦探不足,对当地的道路的困难的低估。

虽然印军到达了朋区,但是未能达到解围的目的。

另一支从南面过来的解围军只到达了克特里,营救了当地的困军返回,米尔布尔被克什米尔解放军占领。

1947年11月25日至1948年2月6日 克什米尔解放军进攻并占领了江格,并成功地攻击了那奥歇拉,对乌力的进攻未成功。

与此同时在南部印度成功地解围尚贝。

由于印度军队不断进入克什米尔,战线开始固定化。

1948年2月7日至5月1日 在南方印军反攻重占江格和拉贾乌里,在克什米尔谷克什米尔解放军继续攻击乌力。

在北部克什米尔解放军开始围攻斯卡都。

1948年5月1日至19日 印军在江格击退多次受到巴基斯坦正规军加强的克什米尔解放军的进攻,在克什米尔谷印军重新占领底斯威尔。

在喜马拉雅山高地上克什米尔进展迅速,其渗入的军队围攻列城,攻破卡吉尔,并击退了一支援救斯卡都的印军。

1948年5月19日至8月14日 在克什米尔谷印军继续进攻并开始向北扩展,攻克克兰和古拉伊斯,印军还击退了一次向底斯威尔的反攻。

在朋区被围的军队得以突围,一都与外交获得联系。

克什米尔正规军在斯卡都低档了吉尔吉特军队的进攻,因此吉尔吉特军队无法继续对列城的攻击。

8月奇特拉尔军队使用炮兵攻破斯卡都后吉尔吉特军开始向拉达克进攻。

1948年8月15日至11月1日 此时双方的行动都开始减少。

印军进攻德拉斯的企图是唯一的一次大的军事行动,但是失败。

朋区依然受困。

1948年11月1日至26日 此时印度开始占上手,在被围一年后朋区终于解围。

吉尔吉特军队在喜马拉雅山高地终于被击溃。

印军一直追击到卡吉尔,然后因补给困难停止追击。

使用坦克印军克服了祖吉拉山口重占德拉斯。

这是第一次在这样的高地上使用坦克,印度的坦克战术是基于1945年在缅甸获得的经验总结出来的。

1948年11月27日至12月31日 巴基斯坦认识到它无法获得任展,因此决定停火。

联合国出面调停了一个于1948年12月31日生效的停火协议。

但是就在停火前数日巴基斯坦突然进行反击,割断了朋区与乌力之间的道路。

在再次协商后双方同意停火。

停火条件是联合国于8月13日提出的一个决议,于1949年1月5日生效。

巴基斯坦必须撤出所有它的正规和非正规军。

印度可以保留小部分军队维持秩序。

同时决定由公民投票来决定克什米尔的未来。

战争双方共有约1500名士兵阵亡。

巴基斯坦获得了克什米尔约2/5的地盘。

交战结果 克什米尔丧失了其独立,1948年的停火线实际上成为克什米尔的分裂线,巴基斯坦占据克什米尔的2/5,印度占据3/5。

印度占据克什米尔比较富饶、繁茂和人口密集的克什米尔谷。

1956年这个地区成为印度的查谟-克什米尔邦。

第二次 库奇兰恩 面积约1.8万平方千米的库奇兰恩,是印度河入海口附近的盐碱沼泽地,由于在雨季大部分地区被洪水淹没,印度和巴基斯坦从未在这里正式划定国境线。

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地方,竟成了这次大规模战争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

从1947年至1956年,该地区一直为巴基斯坦控制,巴在此建立了警察哨所。

但是1956年印度破坏巴哨所并赶走了巴边防警察,建立了自己的哨所。

1965年2月,印度陆军在航空兵的支援下突然占领了库奇兰恩的北部地区。

3月起,印度以进行“箭头”演习的名义向库奇兰恩地区持续增兵,使地区的兵力达到3个旅,并夺取了巴基斯坦的几个哨所。

巴基斯坦起初认为库奇兰恩是,因此,对印军的侵入只是提出了抗议而未采取实质性的行动。

但不久传出库奇兰恩地区可能蕴藏石油及其矿产资源的消息。

巴基斯坦坐不住了,遂向库奇兰恩地区派出了第8师的两个旅。

在对峙中,双方发生了对射,冲突进一步升级。

印巴两军在库奇兰恩发生小规模的武装冲突,由此拉开了印巴第二次战争的帷幕。

巴基斯坦又增援一个坦克连进入库奇兰恩。

为了从印军手中夺回失去的地方,巴基斯坦的第8师制定了为“沙漠之鹰行动”的作战计划。

27日早晨6点30分,在强大火力支援下巴基斯坦军向印军发起了猛烈进攻,并从印军手中夺回了一哨所。

战斗中,发生爆炸,造成了一些伤亡。

印军在巴基斯坦坦克火力的打击下,伤亡了大量士兵,被迫向东撤退了30多千米。

经过两个月的有限冲突,由于库奇兰恩地区地势狭小,水网遍布,不适合大规模的作战行动,双方终在英国首相道格拉斯·霍姆的调停下,签订停火协议。

印巴在双方初战库奇兰恩虽然很快就结束了,但战争的火种并没有因此熄灭。

印巴在库奇兰恩发生的冲突,加重了两国在领土争端中的矛盾,表明印度和巴基斯坦已经开始恢复了战争的争夺,预示着冲突将发生连锁反应和将进一步升级。

大满贯 在印巴双方签订停火协议的当天,印度内政部长发表谈话,宣称:克什米尔是印度的一部分,是“不容辩论和谈判的既定事实”。

这番言论大大激怒了巴基斯坦。

大批号称“自由战士”的穆斯林武装人员进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对印军的哨所、补给仓库、车队进行袭击,以达到迫使印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进行让步之目的。

但穆斯林武装人员很快被印军所镇压,5291名穆斯林武装人员被打死。

为进一步打击穆斯林武装,印军至8月下旬在停火线一带集结了6个师的兵力,并越过停火线向巴控区发起了进攻,战火燃到了巴基斯坦。

印军以两个师的兵力进攻停火线西侧的乌里河以南方向的巴基斯坦军队,并夺占了巴边防军的3个哨所。

面对印军的进攻,巴基斯坦感到克什米尔局势的严重性。

巴总统阿尤布汗主持召开有陆军司令穆萨、空军司令努尔·汗等高级军官参加的作战会议,会议决定出动正规部队对克什米尔西部的查木布和乔里安地区的印军实施反击。

此次反攻计划代号为“大满贯行动。

” 在精心计划和充分准备后,“大满贯行动”正式开始,巴军炮兵部队向驻守在查木布和马达拉的印军进行了3个小时的炮火准备,6点30分,得到坦克和重炮加强的巴军第12步兵师,在马利克少将的指挥下,向据守查木布的印军第191旅发起猛攻。

双方在查木布的周围发生了激烈的坦克战。

到上午9点时,巴军坦克部队强行接近了德瓦。

9点15分,为了解救查木布的紧张形势,印军从马达拉抽出一批AMX型坦克到查木布,在行进中,遭到了巴基斯坦坦克部队的阻截。

双方在查木布一带发生了激烈战斗,巴军不顾伤亡,最终在下午2点占领了德瓦,其先头部队抵达了查木布,迫使印军不断后退。

为了阻止巴军坦克的进攻,下午4点30分,印军轰炸机从高空俯冲轰炸,大量地杀伤了巴军的坦克和步兵。

双方在查木布展开了空前的血战,几经拼杀双方均遭到了巨大的伤亡。

巴军在进攻查木布的同时,还组织和加强了力量,在查木布北面的马达拉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

印军步兵进行了猛烈反击,但是,在巴军强大的炮火轰击下,渐渐顶不住了。

巴军前进到距印军在马达拉的最高指挥部300码的地方后,遇到了已经没有退路的印军的顽强抵抗。

为了阻击轰鸣前进的巴军坦克,印军使用了人体战术,印军士兵接近巴军坦克后,用炸药包炸毁了冲过来的第一辆坦克后,随后,又炸毁了第二辆。

但是,巴军推开被炸毁的坦克,继续发起冲锋,并且占领了马达拉周围的许多地方,使印军陷于被动。

到下午7点,巴军在查木布和马达拉之间已经成功打开了两个缺口,将印军分成南北两个部分。

为了免于陷入绝境,印军将全部兵力撤至德维河西岸地区。

为了扭转不利局面。

印军在加强地面部队防御力量的同时,派出空军部队参战。

但由于巴军“佩刀”式战机配备有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雷达系统和“响尾蛇”空对空导弹,在空中格斗中4架印军战机被击落,致使印军飞机不敢轻易升空。

巴军在叶海亚·汗将军(他后来成为巴基斯坦总统)的指挥下,强行流过德维河,向乔里安的重要屏障德瑞提发起攻击。

遭到了印军的顽强抵抗,进展不大。

在德瑞提要塞附近,巴军和印军展开了生死搏斗,双方的炮火和喊杀声震天动地。

经过一番拼杀,次日中午巴军击溃在此防御的印军第41山地旅,占领德瑞提。

在扫清乔里安的外围据点后,巴炮兵的火力暴雨般地浇向了印军阵地,尔后巴步兵在坦克的引导下向乔里安发起了总攻,强占了乔里安的印守军支撑不住,开始向后方溃逃。

由于战场混乱和来不及撤退,印军在乔里安前线遗失了大量坦克。

7点30分,巴军开进了满目疮痍的乔里安。

至此,“大满贯行动”告一段落,巴军不但解了“自由战士”之围,还乘势夺取印控克什米尔约500平方千米的土地,使克什米尔首府斯利那加门户洞开。

不宣而战 印军在克什米尔兵败消传到国内后,引起了印度朝野的极大震动。

印内阁连夜召开会议,决定实施一项更为大胆的计划,开辟新的战场,即越过印巴边境线,直接对巴本土发动攻击。

陆军参谋长乔杜里受领任务后,迅速组织参谋制定了作战计划。

印军计划使用1个军,即以第15步兵师、第7步兵师和第4山地师分别从阿姆利则、卡哈如、克姆卡兰三地出发向巴基斯坦的重要城市拉合尔进攻。

另外,印军将第2独立坦克旅作为战役后备力量用于纵深作战。

印度的电台播发了一条消息:“德里地区未来48小时将有大雨!”但实际上从天气角度而言,德里根本没有降雨可能。

这条消息上是印度政府用“暗语”向全体军人发布的战争动员令。

9月6日凌晨,印军不宣而战,突然向巴基斯坦发起大规模进攻。

“德里的大雨”倾盆而下,铺天盖地。

而巴基斯坦显然对印军这一招毫无准备,一线守军节节败退,很快就退到了亚克尔运河边。

亚克尔运河是拉合尔的最后一道天然屏障,如果此地失守,印军将直捣拉合尔,尔后向巴基斯坦腹地进攻,后果将不堪设想。

巴军决心坚守亚克尔运河,不再后退半步。

9月6日,巴总统阿尤布·汗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并向军队下达了总动员令。

然而此时巴军的主力尚在克什米尔战场,国内的陆军预备队寥寥无几,如果单靠现有的陆军肯定支撑不住,于是巴政府将扭转战局的希望全都寄托在空军身上。

巴空军共拥有战机141架,而印度空军则拥有755架飞机。

双方数量相比,印度空军显然占有5:1的优势。

然而,巴基斯坦的主力战机为当时较为先进的美制F—86F“佩刀”式飞机和F—104“”式飞机,其中“佩刀”式飞机上装备有AIM—9“响尾蛇”红外制导空空导弹,而印空军没有装备空空导弹。

AIM—9“响尾蛇”导弹能够在3000米外发射,是巴空军的杀手锏。

此外,美国人还帮助巴基斯坦建立了两座高功率的FPS—20型固定式预警雷达站,可扫描200千米的空域,为巴军提供有效预警。

可见,印巴空军之间的较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数量型军队与质量型军队的比拼。

9月6日,巴空军司令努尔·汗下令出动32架F—86和8架F—104战机对印本土纵深的5个机场和3个雷达站发动突袭。

突袭非常成功,仅在帕坦科特基地一处就击毁了未来得及起飞的7架米格—21和5架“神秘”式飞机。

而在空战中,F—86又上演好戏,击落了近10架印军战机。

遭到重创的印度空军迅速从纵深机场调来200多飞机,对巴空军展开全方位反击。

然而经过近两天的激战,巴空军在空中击落印机19架,在地面击毁35架,而自已仅损失6架F—86飞机、1架F—104飞机和1架B—57轰炸机,从此印空军战机再也不敢轻易上天,巴空军在夺取制空权的同时,还为地面部队提供了火力支援,初步扭转了战局。

由于巴空军作战有功,9月7日总统阿尤布·汗通令嘉奖空军,并将这一天定为巴基斯坦空军节。

查温达 不甘失败的印军将预备队第1装甲师投入战斗,协同3个步兵师,兵力两路,沿锡亚尔科特向拉合尔发起强大攻势。

将巴军压缩到查温达地区。

查温达是通向查谟和克什米尔的门户,距离克什米尔南部中心查谟仅27千米,巴军以前就是通过这里进入克什米尔参战。

如果查温达失守,就等于切断了巴基斯坦和克什米尔之间最重要的联系通道。

巴军为了保护战略要地,准备与印军在查温达进行决战。

巴陆军司令穆萨上将急令集中所有直升机,以最快速度向查温达输送兵力,同时对全国铁路实施军管,用军列将第6坦克师200辆坦克紧急运至该地。

印军为了尽快攻占查温达也在调整部署,不断增调装甲部队,在查温达地区集中了400多辆坦克,准备对巴军发动决定性攻击。

印巴开战以来最大规模的坦克大战一触即发。

在经过几天试探性交锋之后,9月16日,急不可耐的印军出动坦克近400辆,向查温达发起攻击,巴军坦克也倾巢出动。

同时,两国空军也在战场上空展开激烈厮杀,印巴双方的战场较量由此进入高潮。

此时,巴空军又占了上风,迅速掌握了战场上空的制空权,然后对印军坦克进行攻击。

巴军在总结以往飞机打坦克的经验后,改进了飞机上的弹药装置,在每架飞机的机翼下均配有4个可投式吊舱,每个吊舱可带7枚高爆反坦克弹头的折叠式尾翼航箭弹,7枚齐射的命中概率为75%—85%。

在巴空军的突袭下,印军在查温达地区的坦克遭到毁灭性打击,整个部队几乎瘫痪。

同时,巴第6坦克师在空军的支援下,也越战越勇,查温达成为埋葬印军“百人队长”式坦克的坟场。

战至夜幕降临,巴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击毁敌坦克近百辆,迫使印军停止了进攻。

印巴双方沿亚克尔运河形成对峙。

在拉合尔以南地区和印度边境重镇克姆卡兰,巴军通过积极的进攻,也取得重大胜利,巴军不仅在南部击退了攻入巴基斯坦国境的印军,而且乘势推进印度国境内6千米,共占领了约1200平方千米的印度国土。

塔什干 1965年9月20日,在联合国的调停下,印度和巴基斯坦于9月23日同时宣布:接受联合国的调停,全线停火。

1966年1月4日至9日,在苏联政府的斡旋下,印巴两国同意撤退到1965年8月5日前所在地区。

第二次印巴战争就此结束。

双方签署《塔什干宣言》,一致同意停火撤军,并宣布不使用武力而是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

第三次 综述 印度和苏联签订《印苏和平友好合作条约》之后不久,1971年3月,印度通过了支持孟加拉国独立的决议,1971年11月 ,印度在巴基斯坦内部矛盾激化的情况下,出兵东巴基斯坦。

12月,战争进一步扩展到西巴基斯坦。

战争在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两个战场展开。

12月17日,印巴双方全线停火。

1972年7月,双方签署《印度政府和巴基斯坦政府双边关系协定》。

本次战争导致孟加拉国脱离巴基斯坦独立。

1975年10月,孟加拉国与巴基斯坦两国正式建交。

经过 面对巴基斯坦内部动乱的局势,印度决定出兵支持东巴独立。

1971年3月,印度内阁、议会和国大党分别开会,通过了支持东巴建立“孟加拉国”的决议。

同时,在印巴边境集结军队,进行军事演习。

7月,又制定了“解放孟加拉”的战争计划。

为了寻求国际支持,印度还于8月间同苏联签订了《和平友好合作条约》,并从苏手中获得了坦克、装甲输送车和地空导弹等武器装备。

巴基斯坦高度警惕印度的战争备战,也进行了相应备战。

到1971年11月为止,双方的兵力部署基本完毕。

印度在东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3个军部、7个师,空军12个中队,作战飞机200架,海军舰艇26艘,约17万人;在西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13个师8个旅,空军20个中队,作战飞机300架,海军舰艇20艘,约30万人。

巴基斯坦在东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4个步兵师,空军两个中队,作战飞机17架,约9万人;在西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12个师6个旅,空军20个中队,作战飞机200架,海军舰艇20余艘,约25万人。

双方兵力对比,在东巴方向,印军占有明显优势,巴军处于劣势;在西巴方向,两军旗鼓相当,印军略占优势。

1971年11月21日,印军向巴基斯坦发起突然进攻,印巴战争爆发。

23日,巴总统叶海亚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巴军全力抗击印军。

战争在东巴和西巴两个战场展开。

印度的战略企图是,东攻西守,以夺占东巴为最终目标。

巴基斯坦的战略指导方针则是全力固守各战略要地,以此粉碎印军的突击行动。

在东巴战场,印陆军在海、空军密切配合下,集中兵力,从东、西、北3个方向,对东巴实施“多路向心突击”。

在东部方向,印军以3个师及8个营加强部队的兵力,分3路发动攻势行动,攻占了阿舒甘杰、道德坎迪和昌德普尔3个重镇,打开了通往达卡的门户。

在西部方向,印军沿西南和西北两条轴线展开进攻,一路遇到巴军顽强抵抗,但由于印军占有兵力优势,西南一路印军攻陷重镇法里德普尔,对达卡构成威胁;西北一路印军则几度破坏巴军防御阵线,并经反复争夺占领了重要城镇波格拉,但未能向北发展进攻,因而没有完全实现作战企图。

在北部方向,双方在贾马尔普尔、米门辛格与坦盖尔进行攻防作战,结果,巴军未能守住阵地,丢失贾马尔普尔,退守坦盖尔地区,建立新的防御。

在三个作战方向的印军先后完成对达卡合围攻击的作战准备后,印军开始向达卡发起总攻。

印军第50伞兵旅首先在距达卡70公里的西北部重镇坦盖尔和距达卡30公里的东北要点纳西格迪实施空降作战,一举切断了巴军退路,向南直逼达卡。

印军完成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对达卡的合围,海、空军则从海上和空中实施严密封锁,完全切断了东巴与西巴以及外部的任何联系。

在这种情况下,东巴守军于12月16日向印军投降,东巴战场的攻防作战遂告结束。

在西巴战场,双方进行了以空战为主的交战。

印军凭藉其空军力量的优势,力图重创巴空军于基地,破坏巴交通运输线,孤立巴军各战场的相互联系,阻止巴地面部队机动和集结,达到削弱与钳制西巴地面部队的目的。

巴军则努力加强要地防空,钳制与削弱印空军作战力量,阻止或限制印空军的空袭行动,保障地面作战的进行。

交战结果,双方均未取得决定性战果。

在空中较量的同时,双方也进行了有限的地面作战行动。

两军各有攻势行动,其中印军以多路发动进攻,先后占领了西巴信德省和萨克加尔地区3600平方公里的领土。

此时,印军已在东巴战场取得胜利,因此印度宣布,在西巴地区实行“单方面停火”。

巴基斯坦接受了印度的停火建议,西巴战场的作战行动至此结束。

印巴战争结束后,东巴脱离巴基斯坦,成立了孟加拉人民共和国。

影响教训 印巴战争是战后南亚地区发生的一场较大规模局部战争,这场战争的胜负结局是由交战双方一系列主客观因素决定的。

从总的方面看,印度在军事力量上占有优势,在政治、外交等方面均采取了积极灵活的指导方针和策略,因而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

如印度在政治上利用了巴基斯坦的内部矛盾,在外交上积极寻求大国的支持,而在军事上则制定了避免两线作战,东重西轻,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

战争爆发后,又采取了比较适当的机动灵活的作战方法,特别是作为进攻一方,能够做到正面进攻与迂回、穿插相结合,地面攻势与空中、海上行动相配合,充分发挥了进攻作战的优势。

这些都是印军取胜的重要因素。

相比之下,巴基斯坦虽也取得了一些局部胜利,但在许多方面却不无教训可言。

在政治、外交方面,巴政府平息内部动乱后,在积极争取国际力量的理解和支持方面显得软弱无力;在军事上,拘泥于阵地防御,未能针对印军的迂回迅速机动兵力,组织新的防御。

西巴军队也未能采取更为积极有力的攻势行动,以钳制和阻滞印军对东巴的进攻。

随机文章商朝是谁建立的?秦晋崤之战赏析揭秘黑天鹅和白天鹅的区别,黑天鹅轻易换配偶/白天鹅至死不渝四象限时间管理法则,紧急事情并不一定是最重要的(麻将三缺一)真的有人拍到了小精灵,英国妈妈在现实中看到花仙子

刘备的私生子刘肥在他上帝王的之后的下场是什么样的

的长子是他在和成亲之前和一个的寡妇所生的私生子。

刘邦当后,也没有忘记这位遗落在民间的私生子,很快把他接到皇宫。

然而,刘肥虽系刘邦长子,但其生母曹氏不是刘邦的元配妻子,因此,刘肥也只能算是庶子。

按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刘肥没有资格成为太子和继承皇位。

但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汉高祖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刘邦开始“还礼”——封刘肥为齐王,封他七十座城,百姓凡是说齐语的都归属齐王。

从一个乡巴佬一跃为王爷,这份迟来的爱当真是丰而足。

二年(戊申,公元前193年),齐王刘肥入京朝见弟弟汉惠帝。

惠帝与齐王饮宴,二人行平等礼节如寻常家人兄弟一样。

吕太后为此发怒,要诛杀齐王。

她命人斟了两杯毒酒并摆在齐王面前,让齐王用此酒来为她祝寿。

刘肥不知其中的阴谋,便准备起身敬酒。

而惠帝也起身拿起其中的一杯酒,准备与刘肥一同向太后祝寿。

吕后害怕害死自己的儿子,便急忙起身碰洒了惠帝手中的酒。

刘肥对太后此举产生了怀疑,因此就不敢再饮,假装醉酒离去。

刘肥认为太后想要杀自己,很难逃离京城,整天心里惴惴不安,担惊受怕。

齐国内史得知此事以后,向刘肥献计说:“吕太后只生有惠帝与鲁元公主,她对自己的两个孩子无比疼爱。

如今,大王您拥有七十多座城邑的封土,而鲁元公主却只有几座城邑作为自己的食邑。

您如果将一个郡的封地献给太后,以此作为公主的汤沐邑,太后必然大为开心,而您也就不会有什么杀身之祸了。

” 刘肥为了保命,听取了内史的建议,把城阳郡献给太后,请求太后将该地作为鲁元公主的汤沐邑,并尊鲁元为王太后。

吕后十分高兴,很爽快地答应了齐王的请求,并在齐王的府邸设宴款待齐王,以此来表示谢意,众人尽情地痛饮了一番。

后来,吕后没有再追究齐王当初的过失,放他回到了自己的封国。

汉惠帝六年(壬子,公元前189年),刘肥去世,谥为悼惠王。

他的儿子刘襄继承他的位子,为哀王。

随机文章细说世界十大名胜古迹,中国长城是太空唯一可见建筑考飞机驾照要多少钱,仅需12万元就可拿到飞机驾照(年薪过25万元)揭秘西安活死人墓有多深,王重阳曾在这里修仙得道(腾飞之地)水母死了会变成水吗,水母死了还有毒吗(死后会溶解在水里/有毒)世界上最神奇的数字是142857,埃及人发现的神奇数据改变认知

加入收藏
               

焯水后的冬笋如何保存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