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恐龙蛋化石的研究揭示恐龙灭绝新机制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27 点击数:
简介:图1 白垩纪末期山阳盆地生活的三种主要恐龙类型:窃蛋龙类、鸭嘴龙类和暴龙类(赵闯 绘)图2 图中表示的是山阳盆

【菜科解读】

中国恐龙蛋化石的研究揭示恐龙灭绝新机制


图1 白垩纪末期山阳盆地生活的三种主要恐龙类型:窃蛋龙类、鸭嘴龙类和暴龙类(赵闯 绘)


中国恐龙蛋化石的研究揭示恐龙灭绝新机制


图2 图中表示的是山阳盆地的岩性柱(A和B)、磁极性序列(C),天文调谐结果(D)、恐龙化石分布(E)以及海洋氧同位素记录在白垩纪末期的变化(F和G),指示盆地内的恐龙在其灭绝前的200万年间多样性很低,且古气候、尤其是温度的变化对恐龙的多样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作者 供图)


中国恐龙蛋化石的研究揭示恐龙灭绝新机制


图3 图A、B展示的是秦岭东部盆地内的恐龙多样性在晚白垩世的变化,显示恐龙多样性在7200万年前后降低。

图c显示的目前发现的恐龙化石点在6600万年前的全球分布情况,显示恐龙化石主要分布在北美西部和东亚地区,秦岭地区发现的恐龙化石将是对全球恐龙化石库非常重要的补充(作者 供图)


中国恐龙蛋化石的研究揭示恐龙灭绝新机制


产自山阳盆地内的瑶屯巨形蛋


(神秘的地球uux.cn)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恐龙是公众最为熟知也最为着迷的一类古生物。

自2.35亿年前的晚三叠世出现以来,随着地球环境的更替,它们也上演着属种的演进,在地球上存活长达1.7亿年之久,直到6600万年前从地球上消失,其灭绝之谜成为了世人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科学家一直没有停止找寻恐龙在地球上消失的原因。

关于恐龙灭绝的各种假说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有地外因素,如小行星撞击假说,也有地内因素,如印度徳干火山爆发等,但都与重大地质事件相关联。

其实,要回答好恐龙灭绝之谜,最为核心的还是要依托于恐龙在地球上生存的时空记录,但由于陆相地层记录的不完整性和区域差异,给这一问题的解答造成了全球对比上的困难。

 


近日,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单位人员组成的科研团队对陕西山阳盆地开展了系统的古生物学、磁性地层学、旋回地层学等工作,为解答恐龙灭绝之谜提出了新的认识。

 


陕西山阳盆地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具备研究晚白垩世-古新世恐龙灭绝之谜的陆相盆地。

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西北大学薛祥煦教授领衔的地学前辈们在秦岭东部地区陆续发现了晚白垩世恐龙骨骼、恐龙蛋和古新世哺乳动物,并初步建立了该地区白垩系-古近系的陆相地层框架,为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恐龙蛋作为恐龙在地球上繁衍生息的主要载体,不仅可以反映恐龙的繁殖习性,同时其在地层中的富集埋藏规律很好的反映了恐龙生存时期的古环境信息。

研究团队在山阳盆地晚白垩世山阳组系统采集了1000多件原位埋藏的恐龙蛋和蛋壳标本,恐龙蛋类型主要为瑶屯巨形蛋、长形长形蛋和坪岭叠层蛋,其母体恐龙分别为窃蛋龙类和鸭嘴龙类,这与山阳盆地恐龙骨骼化石所代表的恐龙类型十分吻合(图1),另外该盆地内还产有少量的暴龙类骨骼。

恐龙蛋和恐龙骨骼表明当时盆地内的恐龙多样性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

 


为确定山阳盆地恐龙化石所在地层的地质年代,团队在山阳盆地开展了详细的磁性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和旋回地层学研究。

研究人员在山阳盆地的4个代表性剖面上采集了3538块古地磁定向样品,经过对样品古地磁实验结果分析确定了9个极性带。

在山阳盆地中可识别出一层由砾岩层和富含绿色圆斑层组成的标志层,该标志层之下出现了大量原位埋藏的白垩纪恐龙化石,而标志层之上出现了古新世特有的阶齿兽类,据此可确定该标志层是白垩纪到古近纪的过渡地层,包含白垩纪-古近纪界线(KPB)。

该标志层内的古地磁样品均记录负极性(R2),因此可将该负极性带(R2)唯一对应于第29个负极性期(C29r)(前人研究表明KPB位于C29r)。

C29r极性期的年龄为6638万年到6570万年,山阳盆地中记录这个极性(R2)的地层年龄就可以精确限定。

区域地质背景分析表明山阳盆地在晚白垩世到古近纪期间没有经历大的构造活动,其沉积地层基本连续。

因此,可将其余的8个极性带分别对应到标准的地磁极性序列,从而确定山阳盆地不同层位的地层年龄(图2)。

 


#p#分页标题#e#

为进一步提高地层的年龄精度,研究人员在山阳盆地内以5厘米间隔连续采集了5466块岩石标本,利用天文轨道调谐方法在磁性地层学结果基础上对地层年龄进行了10万年分辨率的划分。

至此,研究人员获得了山阳盆地44个连续恐龙蛋化石层位的高分辨率年龄,为分析白垩纪末期恐龙多样性的变化及其驱动因素提供了可靠的年代学基础。

 


年代学结果显示山阳盆地恐龙化石分布的时限是6824万年到6638万年前,表明山阳盆地内的恐龙多样性在其灭绝前的约200万年间一直处于比较低的水平。

综合秦岭东部其他晚白垩世盆地,以及山东莱阳、广东南雄等地发现的恐龙化石,研究人员发现在7200万年前后中国的恐龙多样性有一个明显的降低趋势,这与北美西部的恐龙化石分布特征有相似之处,因此该研究认为恐龙多样性在晚白垩世的降低很可能是一个全球性现象(图3)。

 


这项研究结果为我们认识恐龙的灭绝过程和机制提供了新的依据和视角。

恐龙属于卵生动物,恐龙蛋的孵化成功率直接决定了恐龙种群的繁盛与否。

恐龙蛋的孵化需要合适的温度、湿度甚至二氧化碳浓度。

因此,该项研究认为,在晚白垩世时期,随着自然生态系统和恐龙自身的协同演化,恐龙多样性发生了持续性衰退,降低了恐龙这个类群的环境适应能力,并导致其无法从由德干火山爆发或小行星撞击等重大灾害事件所引起的环境剧变中生存和复苏,从而最终走向灭绝。

 


近日,该项研究以“Low dinosaur biodiversity in central China 2 million years prior to the end-Cretaceous mass extinction”为题,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国际综合性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

 


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688103,41888101,41672012,41874079,42004052,42030205)和中科院先导专项(XDA17010403,XDB26000000,XDB41010304)的联合资助。

(原标题:中国恐龙蛋研究揭示恐龙灭绝新机制)


文章链接:https://www.pnas.org/doi/full/10.1073/pnas.2211234119


相关:我校研究团队提出恐龙灭绝新认识


(神秘的地球uux.cn)据地大新闻网(记者王俊芳):恐龙是公众最为熟知的古生物。

是什么导致6600万年前的恐龙灭绝?长期以来,这一直是科学界争论的话题,小行星撞击和大型火山爆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

近日,来自我校、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单位人员组成的科研团队,对陕西山阳盆地开展的系统的古生物学和年代学研究工作取得了新进展,为恐龙灭绝之谜提出了新认识。

研究认为,恐龙多样性在晚白垩世的降低,很可能是恐龙灭绝的的另一重要原因。


该研究成果以《恐龙在其灭绝前200万年间的低多样性》为题,作为封面文章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


“要回答好恐龙灭绝之谜,最核心的是要依托于恐龙在地球上生存的时空记录。

”论文的第一作者韩非博士介绍,恐龙蛋不仅可以反映恐龙的繁殖习性,同时其在地层中的富集埋藏规律,也可以反映恐龙生存时期的古环境信息。


研究团队用了7年时间,在我国陕西商洛地区山阳盆地的上白垩统红色砂岩中,系统采集了1000多件原位埋藏的恐龙蛋和蛋壳标本。

研究发现,山阳盆地恐龙蛋类型主要为瑶屯巨形蛋、长形长形蛋和坪岭叠层蛋,其母体恐龙分别为窃蛋龙类和鸭嘴龙类,这与山阳盆地恐龙骨骼化石所代表的恐龙类型十分吻合。

恐龙蛋和恐龙骨骼表明,当时盆地内的恐龙多样性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


为确定山阳盆地恐龙化石所在地层的地质年代,该团队在山阳盆地开展了详细的磁性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和旋回地层学研究,从而获得了山阳盆地44个连续恐龙蛋化石层位的高分辨率年龄。

年代学结果显示山阳盆地恐龙化石分布的时限是6824万年到6638万年前,表明山阳盆地内的恐龙多样性在其灭绝前的约200万年间一直处于比较低的水平。


综合秦岭东部其他晚白垩世盆地,以及山东莱阳、广东南雄等地发现的恐龙化石,研究人员发现在7200万年前后中国的恐龙多样性有一个明显的降低趋势,这与北美西部的恐龙化石分布特征有相似之处,因此该研究认为,恐龙多样性在晚白垩世的降低很可能是一个全球性现象。


#p#分页标题#e#

这项研究结果为认识恐龙的灭绝过程和机制提供了新的依据和视角。

恐龙属于卵生动物,恐龙蛋的孵化成功率直接决定了恐龙种群的繁盛与否。

恐龙蛋的孵化需要合适的温度、湿度甚至二氧化碳浓度。

因此,该项研究认为,在晚白垩世时期,随着自然生态系统和恐龙自身的协同演化,恐龙多样性发生了持续性衰退,降低了恐龙这个类群的环境适应能力,并导致其无法从由德干火山爆发或小行星撞击等重大灾害事件所引起的环境剧变中生存和复苏,从而最终走向灭绝。


我校地空学院王华沛教授课题组的韩非博士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王强副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科院先导专项的联合资助。


相关:远古发现6600万年前恐龙灭绝,原因或许是它……


(神秘的地球uux.cn)据新华社(金地 张泉):6600万年前的恐龙灭绝之谜一直是世人关注的热点问题,学界对此提出了多种假说,包括著名的小行星撞击假说等。

记者20日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我国科学家对恐龙蛋的一项最新研究从恐龙多样性演化的角度出发,揭示了恐龙灭绝新机制。

相关成果近日已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国际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上。


恐龙蛋作为恐龙在地球上繁衍生息的主要载体,不仅可以反映恐龙的繁殖习性,其在地层中的富集埋藏规律也能反映恐龙生存时期的古环境信息。

由中科院古脊椎所、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组成的科研团队,在我国恐龙蛋的一处富集埋藏地——陕西山阳盆地开展了系统的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研究,为解答恐龙灭绝之谜提供了新的依据。


据介绍,团队在该盆地采集了1000多件原位埋藏的恐龙蛋和蛋壳标本,此外这里还发现了少量暴龙类和蜥脚类骨骼。

对这些恐龙蛋和恐龙骨骼的分析表明,山阳盆地内的恐龙多样性在其灭绝前约200万年间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综合我国其他地区发现的恐龙化石,此次研究认为,在约7200万年前我国的恐龙多样性出现明显的降低趋势,这与北美西部的恐龙化石分布特征有相似之处。


这项研究结果为认识恐龙的灭绝过程和机制提供了新的依据和视角。

恐龙属于卵生动物,恐龙蛋的孵化成功率直接决定了恐龙种群的繁盛与否。

恐龙蛋的孵化需要合适的温度、湿度甚至二氧化碳浓度。

因此,该项研究提出,在晚白垩世,随着自然生态系统和恐龙自身的协同演化,恐龙多样性发生了持续性衰退,降低了恐龙这个类群的环境适应能力,并导致其无法在由火山爆发或小行星撞击等重大灾害事件所引起的环境剧变中生存和复苏,从而最终走向灭绝。


相关:中国恐龙蛋研究揭示恐龙灭绝新机制


(神秘的地球uux.cn)据《光明日报》(齐芳):6600万年前,雄霸地球的恐龙消失了。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恐龙的灭绝?是小行星撞地球,是气候变化,还是大面积火山爆发?


答案或许不这么简单——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机构的科学家对陕西山阳盆地恐龙化石开展了系统性研究,提出了一种恐龙灭绝可能的新机制:在晚白垩世时期,随着自然生态系统和恐龙自身的协同演化,恐龙多样性发生了持续性衰退,降低了恐龙这个类群的环境适应能力,导致其无法在由火山爆发或小行星撞击等重大灾害事件所引起的环境剧变中生存和复苏,从而最终走向灭绝。


研究结果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在最新一期的国际综合性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上。


这项研究的主要完成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强副研究员解释:“要回答好恐龙灭绝之谜,还是要依托恐龙在地球上生存的时空记录,但陆相地层记录的不完整性和区域差异,给这一问题的解答造成了全球对比上的困难。

”这项研究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


“陕西山阳盆地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具备研究晚白垩世-古新世恐龙灭绝之谜的陆相盆地,西北大学薛祥煦教授领衔的地学前辈们初步建立了该地区白垩系-古近系的陆相地层框架,为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王强说,科学家们此次重点对该盆地发现的恐龙蛋化石进行了研究,“恐龙蛋不仅可以反映恐龙的繁殖习性,其在地层中的富集埋藏规律也能很好地反映恐龙生存时期的古环境信息。


#p#分页标题#e#

研究团队在山阳盆地晚白垩世山阳组系统采集了1000多件原位埋藏的恐龙蛋和蛋壳标本,恐龙蛋类型主要为瑶屯巨型蛋、坪岭叠层蛋等,其母体恐龙分别为窃蛋龙类和鸭嘴龙类,这与山阳盆地恐龙骨骼化石所代表的恐龙类型十分吻合。

另外该盆地内还产有少量的暴龙类骨骼。

王强说:“研究发现,恐龙蛋和恐龙骨骼表明当时盆地内的恐龙多样性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


为确定山阳盆地恐龙化石所在地层的地质年代,团队在山阳盆地开展了详细的磁性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和旋回地层学研究,尤其是高精度地确定了恐龙蛋化石发现地层的“年龄”,为分析白垩纪末期恐龙多样性的变化及其驱动因素提供了可靠的年代学基础。


王强说:“年代学结果显示,山阳盆地恐龙化石分布的时限是6824万年到6638万年前,表明山阳盆地内的恐龙多样性在其灭绝前的约200万年间一直处于比较低的水平。

综合秦岭东部其他晚白垩世盆地,以及山东莱阳、广东南雄等地发现的恐龙化石,我们发现,在7200万年前后中国的恐龙多样性有一个明显的降低趋势,这与北美西部的恐龙化石分布特征有相似之处,因此恐龙多样性在晚白垩世的降低很可能是一个全球性现象。


恐龙属于卵生动物,恐龙蛋的孵化成功率直接决定了恐龙种群的繁盛与否。

恐龙蛋的孵化需要合适的温度、湿度甚至二氧化碳浓度。

王强说:“环境变化等因素导致恐龙蛋孵化成功率降低,进而影响到恐龙的多样性。

遇到重大灾害后,恐龙种群无法为继,这可能就是恐龙灭绝的原因。


相关:我国恐龙蛋研究揭示恐龙灭绝新机制


(神秘的地球uux.cn)据中国科学报:近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单位人员组成的科研团队,对陕西山阳盆地开展了系统的古生物学、磁性地层学、旋回地层学等工作,为解答恐龙灭绝之谜提出了新的认识。

该项研究成果作为封面文章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恐龙蛋是恐龙在地球上繁衍生息的主要载体。

研究团队在山阳盆地晚白垩世山阳组系统采集了1000多件原位埋藏的恐龙蛋和蛋壳标本。

恐龙蛋类型主要为瑶屯巨形蛋、长形蛋和坪岭叠层蛋,其母体恐龙分别为窃蛋龙类和鸭嘴龙类。

这与山阳盆地恐龙骨骼化石所代表的恐龙类型十分吻合。

另外,该盆地内还产有少量的暴龙类和蜥脚类骨骼。

恐龙蛋和恐龙骨骼表明当时盆地内的恐龙多样性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


为确定山阳盆地恐龙化石所在地层的地质年代,研究人员在山阳盆地的4个代表性剖面上采集了3538块古地磁定向样品,经过对样品古地磁实验结果分析确定了9个极性带。


在山阳盆地中可识别出一层由砾岩层和富含绿色圆斑层组成的标志层。

该标志层之下出现了大量原位埋藏的白垩纪恐龙化石,而标志层之上出现了古新世特有的阶齿兽类,据此可确定该标志层是白垩纪到古近纪的过渡地层,包含白垩纪—古近纪界线。


为进一步提高地层的年龄精度,研究人员在山阳盆地内以5厘米间隔连续采集了5466块岩石标本,利用天文轨道调谐方法在磁性地层学结果基础上对地层年龄进行了10万年分辨率的划分。

至此,研究人员获得了山阳盆地44个连续恐龙蛋化石层位的高分辨率年龄,为分析白垩纪末期恐龙多样性的变化及其驱动因素提供了可靠的年代学基础。


年代学结果显示,山阳盆地恐龙化石分布的时限是6824万年前到6638万年前,表明山阳盆地内的恐龙多样性在其灭绝前约200万年间一直处于比较低的水平。


综合秦岭东部其他晚白垩世盆地,以及山东莱阳、广东南雄等地发现的恐龙化石,研究人员发现在7200万年前后中国的恐龙多样性有一个明显的降低趋势,这与北美西部的恐龙化石分布特征有相似之处,因此该研究认为恐龙多样性在晚白垩世的降低很可能是一个全球性现象。


该项研究认为,在晚白垩世时期,随着自然生态系统和恐龙自身的协同演化,恐龙多样性发生了持续性衰退,降低了恐龙这个类群的环境适应能力,并导致其无法从德干火山爆发或小行星撞击等重大灾害事件所引起的环境剧变中生存和复苏,从而最终走向灭绝。


相关:除了小行星撞地球和火山喷发 恐龙蛋研究发现恐龙灭绝新因素


(神秘的地球uux.cn)据中新网北京9月20日电(记者 孙自法):从2.35亿年前的晚三叠世出现到6600万年前的白垩世消失,恐龙在地球上存活长达1.7亿年,其演化过程、灭绝之谜长期以来备受学界和大众关注。


#p#分页标题#e#

中国科学家最新完成对采自陕西山阳盆地1000多件原位埋藏的恐龙蛋和蛋壳标本研究显示,恐龙灭绝除了小行星撞击地球、火山喷发两大传统的外部因素假说外,也有它自身的原因——6800万年前至6600万年前的200万年间,恐龙多样性发生持续性衰退,这一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导致恐龙走向灭绝。


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联合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科研人员共同完成的这项恐龙重要研究成果论文,北京时间20日凌晨以封面文章形式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线发表。

合作团队通过对陕西山阳盆地开展系统的古生物学、磁性地层学、旋回地层学等研究工作,为破解恐龙灭绝之谜提出新的认识。


论文通讯作者、中科院古脊椎所副研究员王强20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指出,科学家从未停止寻找恐龙在地球上消失的原因,关于恐龙灭绝的各种假说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有地外因素,如小行星撞击地球假说,也有地内因素,如印度德干火山爆发等,但都与重大地质事件相关联。

其实,要回答好恐龙灭绝之谜,最为核心的还是要依托于恐龙在地球上生存的时空记录,但此前由于陆相地层记录的不完整性和区域差异,给这一问题的解答造成全球对比上的困难。


陕西山阳盆地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具备研究晚白垩世-古新世恐龙灭绝之谜的陆相盆地,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地学前辈们在秦岭东部地区已陆续发现晚白垩世恐龙骨骼、恐龙蛋和古新世哺乳动物,并初步建立该地区白垩系-古近系的陆相地层框架,为开展恐龙等相关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他介绍说,恐龙蛋作为恐龙在地球上繁衍生息的主要载体,不仅可以反映恐龙的繁殖习性,同时因其在地层中的富集埋藏规律也很好反映了恐龙生存时期的古环境信息。

本次合作研究中,研究团队在山阳盆地采集到1000多件晚白垩世原位埋藏的恐龙蛋和蛋壳标本,恐龙蛋类型主要为瑶屯巨形蛋、长形长形蛋和坪岭叠层蛋,其母体恐龙分别为窃蛋龙类和鸭嘴龙类,这与山阳盆地恐龙骨骼化石所代表的恐龙类型十分吻合,另外该盆地内还产有少量的暴龙类和蜥脚类骨骼化石。

恐龙蛋和恐龙骨骼表明,当时盆地内的恐龙多样性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


为确定山阳盆地恐龙化石所在地层的地质年代,合作团队在山阳盆地开展详细的磁性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和旋回地层学研究。

他们在山阳盆地的4个代表性剖面上采集3538块古地磁定向样品,经过对样品古地磁实验结果分析确定其年代为距今6638万年到6570万年,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分析表明,山阳盆地在晚白垩世到古近纪期间没有经历大的构造活动,其沉积地层基本连续。


为进一步提高地层的年龄精度,研究团队又在山阳盆地内以5厘米间隔连续采集5466块岩石标本,利用天文轨道调谐方法在磁性地层学结果基础上对地层年龄进行10万年分辨率的划分。

至此,研究团队获得山阳盆地44个连续恐龙蛋化石层位的高分辨率年龄,从而为分析白垩纪末期恐龙多样性变化及其驱动因素提供可靠的年代学基础。


王强表示,年代学综合测定结果显示,山阳盆地恐龙化石分布的时限为6824万年到6638万年前,表明山阳盆地内的恐龙多样性在其灭绝前的约200万年间一直处于比较低的水平。

研究团队结合秦岭东部其他晚白垩世盆地以及山东莱阳、广东南雄等地发现的恐龙化石,发现在距今7200万年前后,中国的恐龙多样性有一个明显的降低趋势,这与北美西部的恐龙化石分布特征有相似之处,他们研究认为,恐龙多样性在晚白垩世的降低很可能是一个全球性现象。


中国这项恐龙蛋最新研究成果,为人们认识恐龙的灭绝过程和机制提供出新的依据和视角:恐龙属于卵生动物,恐龙蛋的孵化成功率直接决定恐龙种群的繁盛与否。

同时,恐龙蛋的孵化需要合适的温度、湿度甚至二氧化碳浓度。

“因此,在晚白垩世时期,随着自然生态系统和恐龙自身的协同演化,恐龙多样性发生持续性衰退,降低了恐龙的环境适应能力,并导致其无法从由火山爆发或小行星撞击地球等重大灾害事件所引起的环境剧变中生存和复苏,从而最终走向灭绝。

”王强说。


相关:中国学者最新论文提出恐龙灭绝新机制:多样性持续性衰退导致


#p#分页标题#e#

(神秘的地球uux.cn)据澎湃新闻:在地球上消失之前的200万年里,恐龙的生物多样性就持续衰退,最终导致灭绝?中国学者在对陕西山阳盆地、1000多件恐龙蛋和蛋壳化石及相关化石研究后,9月20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在线发表论文,提出恐龙灭绝新机制。


这是小行星撞击地球假说、印度德干火山爆发等假说以外,解释恐龙6600万年前灭绝之谜的又一新理论。


恐龙自2.35亿年前的晚三叠世出现以来,在地球上存活长达1.7亿年之久,直到6600万年前从地球上消失。

科学家一直没有停止找寻恐龙在地球上灭绝的原因。

相关观点包括地外因素,如小行星撞击假说,也有地内因素,如印度德干火山爆发等,但都与重大地质事件相关联。

研究人员认为,目前发表的最新研究结果为人们认识恐龙的灭绝过程和机制提供了新的依据和视角。


该论文由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单位人员组成的科研团队合作完成,论文的标题是《白垩纪末恐龙大灭绝200万年前中国中部恐龙生物多样性低》(Low dinosaur biodiversity in central China 2 million years prior to the end-Cretaceous mass extinction)。


陕西山阳盆地是我国为数不多的适合研究晚白垩世-古新世恐龙灭绝之谜的陆相盆地。

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西北大学薛祥煦教授领衔的地学前辈们在秦岭东部地区陆续发现了晚白垩世恐龙骨骼、恐龙蛋和古新世哺乳动物,并初步建立了该地区白垩系-古近系的陆相地层框架,为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研究团队在山阳盆地晚白垩世山阳组系统采集了1000多件原位埋藏的恐龙蛋和蛋壳标本,但是,恐龙蛋类型主要为瑶屯巨形蛋、坪岭叠层蛋等,多样性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


其母体恐龙分别为窃蛋龙类和鸭嘴龙类,还有少量的暴龙类骨骼,多样性也较低。

而年代学结果显示,山阳盆地恐龙化石分布的时限是6824万年到6638万年前。

也就是说,山阳盆地内的恐龙多样性在其灭绝前的约200万年间一直处于比较低的水平。


综合秦岭东部其他晚白垩世盆地,以及山东莱阳、广东南雄等地发现的恐龙化石,研究人员发现,在7200万年前后,中国的恐龙多样性有一个明显的降低趋势,这与北美西部的恐龙化石分布特征有相似之处。

因此,研究人员认为,恐龙多样性在晚白垩世的降低很可能是一个全球性现象。


科研人员对陕西山阳盆地及相关化石研究认为,在晚白垩世时期,随着自然生态系统和恐龙自身的协同演化,恐龙多样性发生了持续性衰退,降低了恐龙这个类群的环境适应能力,并导致其无法从由德干火山爆发或小行星撞击等重大灾害事件所引起的环境剧变中生存和复苏,从而最终走向灭绝。

发生在中国的3大未解谜团,每一处都被列为禁地,非常的神奇

这第一瓦屋山迷魂凼,瓦屋山迷魂凼位于北纬2932- 2934之间,正好处于世界上著名的北纬30,在这条线上可以说有很多未解谜团,比如百慕大三角,埃及金字塔等等,而我们今天要说的瓦屋山迷魂凼也不例外。

  据说在瓦屋山上有一条迷魂道,一般进去的人,都会迷失方向的,再也走不出这禁地,比如:在1970年时候,就一个猎人闯入了“迷魂凼”结果就再也没出来,还有1999年,有一位科学工作者在当地村民带领下进入了迷魂凼,之后就没了消息,还是当地的救援队紧急动用大量人力进救援,这个才在两人失踪六天后找到了他们,但可惜的是两以被冻死。

    而像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很多,这让这个地方越发的神奇,成为了一处禁地,那么这个地方究竟有什么玄机?为何进去的人就再也出不来了?  对于这个问题说法有很多,这其中在当地流传最广的,就是说:瓦屋山中迷魂凼,是五斗米教的创始人张陵所做,而张陵这个人在历史也可以说是相当的厉害,它晓天文知地理、奇门八卦,样样俱通,而因为瓦屋山曾经就是他传教的一个道场,这才布置下了一个迷魂阵。

  当然了这个说法都是民间的传言,而除了这个说法还有瘴气说、幻觉说、磁场说,但这些也都是假设。

二:万祖之山万祖之山昆仑山死亡谷,万祖之山万祖之山昆仑山死亡谷又称地狱之门,而之所以获得这样一个称呼,还是因为在1983年发生的一件事,在那一年,有一位牧民在死亡谷附近放牧,但因为马儿偷吃谷中的肥草就跑了进去,在那个年代弄丢了一条马,可是大事情。

  于是牧民顾不了当地恐怖的传说,就急匆匆驱马进了山谷,想找到那头进入山谷的马,可这一走牧民就再也没了消息,直到三天后马儿回来了,但却还没有看到牧民的身影,这一下人们急了,大队长便下令让人在外围寻找。

  到了后来虽然人找到了,那那人早已没了气息,并且死状相当的惨,没有人知道他经历过什么,除了这件事外,还有在当地的一个考察队,在6月份的时候,竟然遭遇了一场突然而来的暴雪,而暴雪过后,队员们出帐篷查看情况,结果发现。

  周围的黄土竟然变得焦黑一片,地上也到处都是动植物 ,也就是因为经过这两件事,让万祖之山万祖之山昆仑山死亡后的名气不胫而走,后来又被当地列为了禁区,并常年派兵把守,这也就让人们对死亡谷越加的好奇了,认为里面肯定藏有不能告人的大秘密。

  但其实这么做,完全是为了保护当地人,因为死亡谷内磁场异常,而在这种情况下,受到磁场的影响,就会导致云层放电,使这里成为多雷区。

三:“诡门关”,与六盘山二龙河流域的一个山谷,而之所以被人称作为鬼门关,那是因为这里发生过一件怪事,据传言,这个地方虽然景色秀丽,在云雾笼罩下宛若仙境,但是却是异常凶险,在上个世纪,曾有一只队伍看天色已晚,打算在这里休息一下,但结果一夜过后,全部的人都死在这里,没有人知道他们是如何死的。

  也是因为这件事,这里也成为了当地的禁地,更是传出了一首谣言:鬼门关、山套山、进去容易出来难,那么这个地方究竟原因是什么呢?在上世纪还真有专家调查过,结果他们发现在这山谷内有一种毒气,这种毒气非常的剧烈,只要人类摄入50微克就会致死,相当的可怕。

世界三大未解谜团,两件在中国,最终一个若破解将颠覆人类文明!

虽然人类的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但是依旧有难以解释的自然、天文、古代等现象,这些难以解释的秘密驱动着每个人前往探索,但以目前的科学技术,又无法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彭加木失踪谜团新疆新疆罗布泊自古以来就被成为“死亡之海”,又因地形酷似一只耳朵,也叫“地球之耳”,在几千年的古代上,新疆新疆罗布泊据流传各种神奇传说,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楼兰古国,而彭加木失踪一事更是让新疆新疆罗布泊变得更加神奇。

彭加木并非首次考察新疆新疆罗布泊,1964年,他就在新疆新疆罗布泊采集水样和矿物,1979年,他跟日本专家合作,再次来到新疆新疆罗布泊考察,历经1月,他们重走了楼兰环绕新疆新疆罗布泊达到羌的丝绸之路中段。

然而第三次1980年5月再次深入新疆新疆罗布泊时,却因为独自寻找水源失踪了,虽然派出了搜救部队,搜救人员更达到了1029人,前后寻找了41天,寻找面积为1011平方公里,先后四次地毯式搜寻,但依旧没有找到彭加木,那么彭加木到底去那里。

陆地的“百慕大三角”百慕大是指百慕大群岛、美国的迈阿密和波多黎各的圣胡安三点连线形成的一个大西洋三角地带,这里也上演着各种各样失踪事件,甚至还有传出过百慕大“时空穿越”的说法,各种奇妙的事件的发生,也是让人将百慕大称为“魔鬼三角洲”。

无独有偶,除了“魔鬼三角洲”之外,在我国四川还有一个瓦屋山迷魂凼,其经纬度在2932— 2934之间,这个纬度又刚好与耸人听闻的百慕大三角相似,不仅如此,迷魂凼同样也有各种奇妙的事件。

一旦进入迷魂凼,手机、GPS、指南针全都会失灵,从1970年开始,就有人迷失在迷魂凼当中,1975年洪雅当地组织的野生动物调查小组,就试图解开迷魂凼谜团,但刚刚进入迷魂凼就迷失了方向,他们不得不原路返回。

几十年来,林业厅、动物保护组织、世界动物基金会都派出了考察队,可都无功而返,科考队曾在迷魂凼释放信鸽,想让它飞出去,结果鸽子在上空盘旋了一圈,又落回队员肩膀上,根本不敢飞走。

而且迷魂凼常年都充斥着的浓雾,为了防止有人在这里面迷失,当地管委会就将迷魂凼列为了禁地,禁止游客进入,据说迷魂凼是五斗米教的创始人张陵修道的地方,他在这里还设下了迷魂阵。

人类的起源“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解释了人类的起源问题,他认为人类是由南方古猿进化而来,但从古猿进化到人类,找不到太多的共同点,在史前进化时期,似乎存在着一段空白期,人类就好像凭空出现了一样。

加上近年来,史前人类的活动痕迹不断被发现,而人体的潜能又非常神奇,比如人又为何会自燃,人体自燃现象早17世纪就已经出现了,300多年来,科学界一直都试图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但至今没有找到任何答案侦破纪实:若是破解人类这一秘密,人类文明或许会重新洗牌。

更多请关注幼师蕊蕊!

加入收藏
Tag: 未解之谜的中国神秘事件
               

中国恐龙蛋化石的研究揭示恐龙灭绝新机制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