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歧视现状?35岁就业国内歧视

【菜科解读】
文/王新喜
今年,随着大厂裁员不断,35岁职场人的焦虑更甚以往,不少被裁的35岁~40岁的中年人再就业难问题频频引发业内关注与热议。
我们很明显的感受到,近年来,35 岁担心无人要已经成为非常普遍的一种焦虑了,甚至从网友的评论来看,35岁的就业歧视正在引发一种公愤与全民焦虑。
这种焦虑也被就业市场的人才招聘要求不断放大。
有人力资源平台发布“35岁 ”人群的就业观察报告显示,招聘市场需求、疫情对经济的冲击等多重因素导致“35岁 ”人群再就业空间被压缩,同时7成“35岁 ”人群的职业晋升停滞在了35岁之前。
目前10月份正处于金九银十的招聘与跳槽旺季,许多企业在招聘中按照惯例又设置了35岁的招聘门槛,一些企业在裁员时也选择清洗年龄较大员工,使得这个年龄段的中年职场人压力越来越大。
在各大内容平台与社交媒体,关于35岁~40岁求职难的话题与新闻时不时成为热议话题,35岁的焦虑肉眼可见。
事实上,我们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国内35岁红线问题愈加严峻,在国外,却似乎并不存在所谓的35岁年龄歧视问题,也没有多少人在讨论这个话题。
35岁成为一个国内就业市场的一个特色现象。
我们知道,国内的IT行业与公司,对公司的年轻化追求达到了一种偏执的程度,有 IT 行业从业者表示:34 岁之前晋升到中级,45 岁之前晋升到高管,否则强制退休,正在成为 IT 行业的惯例。
国外的年龄歧视为何少见?
但在国外,却并不推崇这种文化,在美国硅谷,IT职场总体上也还是年轻的。
不过相对而言,硅谷对年龄大的员工宽容度包容度更高,公司内部 40 的程序员也相对普遍,生存环境要好的多。
曾有30来岁的互联网运营人员想做程序员,他的主管告诉他,你年龄大了,转行成功也做不了几年。
后来他去了美国,美国教授告诉他,从来没有听过30多岁做程序员会太晚的说法。
后来他在美国找到了程序员的工作,发现公司里40多50岁的同事也还在一线写代码。
从国外的高精尖行业来说,这种大龄化反而更加普遍,程序员年龄有呈现偏大的走势。
2019年,Stack Overflow对全球近90,000名开发人员进行了调查(这次调查对象不包括中国),调查显示,国外20-34岁程序员人数占比最大,35岁以上的程序员占总数的25.7%。
2018年占24.7%,相比之下,35岁的程序员人数在增加。
在受访者去权重工作中重要的因素时,有54.1%的人认为自己使用的语言,框架和技术很重要。
从美国来看,众多行业都不存在35岁失业的说法,尤其是高精尖技术行业。
根据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SIA)的报告显示,美国半导体企业的员工年龄更多都是在35至49岁之间。
只有24%的半导体从业者年龄在35岁以下。
在中国35岁面临被裁风险或者被迫降薪时,美国半导体行业对员工实现了更加人性化的赞助与支持,资助企业员工资助攻读硕士学位、学士学位、副学士学位和工作相关领域的认证课程,为那些在STEM学位上任职人数偏低的专业人士提供支持奖学金和项目赞助,以保持和不断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
他们希望保持人才的专业度与优质度,让那些长期在岗位上有丰厚经验的员工可以不断精进技术与技能水平。
没有年龄歧视,对于专业人才的长期绑定,也让这些公司进一步掌控了底层关键技术,收获了行业价值链利润最高的环节。
我们也看到,全球11家市值千亿美元以上的半导体公司中有9家是美国公司,分别是英伟达、博通、英特尔、高通、德州仪器、超威半导体、应用材料、美光科技、拉姆研究。
从亚洲来看,无论是日韩、还是新加坡,都不存在35岁问题。
有在日本工作过的从业者透露,日本很多40多岁、50多岁的工程师作为全职员工仍在一线奋战,许多40多岁及以上的自由职业者也很活跃。
只要你有技能,无论年龄大小,都可以活跃在一线与专职的岗位上。
#p#分页标题#e#Quora日本上此前有一个提问:今年34岁,曾经是制造业的主管,现在想去IT企业从事编程工作直到退休。
未婚。
花3个月时间在Linux环境下学习PHP,学完一遍能找到工作吗?
日本网友主流的回复是,在日本34岁想转行做程序员,有实力就行,年龄不是问题。
程序员是可以干到退休的,技术为王,50后、60后的程序员也是很多的。
高赞网友的回复是,34岁、有管理经验、未婚都是是优势!关键是IT行业很缺人!
由此我们看到,这一方面是源于日本IT工程师长期短缺,一方面是日本更注重专业技能与相关经验,日本的主流文化推崇技术与实力至上,更讲究专业性,而国内却畸形的走入了年龄的死胡同里。
事实上,程序员、记者等众多在中国被认为是青春饭的职业,在包括日美等很多国家都可以干到退休。
在2022年,一位74岁的数据科学家Gene D'Angelo曾在一个网络论坛提出话题:「74岁,编程57年,我是在职时间最长的程序员吗?」引发了热议,也获得了大量网友的敬佩与掌声。
对于国外的很多资深技术人才与程序员来说,编程就是一种人生追求。
Java之父James Gosling仍在醉心研究技术。
因此我们看到,众多的中国互联网人去了国外之后,包括北欧甚至东南亚、新加坡活跃着大量中国互联网人,从他们的表述来看,在这里,他们的危机感和焦虑感减轻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从国外IT企业的追求来看,比如美国企业更偏向追求底层基础架构、系统、系统、芯片等层面的创新,日本企业的工匠精神也注重对产品质量、品控与底层核心技术的掌控与精益求精,日本的终身雇佣制往往会把人才长期绑定在企业内部。
欧洲也是如此,有着相对人性化与包容的职场环境,注重对人才的持续性提升,不断通过经验的积累与技术的传承去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国内35岁门槛的深层原因
国内35岁年龄歧视的背后,一方面是用人单位为了节省人工成本。
毕竟年轻人用工成本低,也好掌控,可塑性强,更容易被企业文化引导,听话,好画饼;再加上,国内就业市场人口红利尚在,大学扩张带来的人力资源红利还在,用工单位尤其是优质企业有更多的选择权。
另一方面也源于,大量行业企业没有掌控底层核心技术,对于高精尖人才的需求度不高,本身就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企业流程被高度切割,一个萝卜一个坑,这些企业包括诸多互联网大厂,需要的是可以被随时替代的螺丝钉,企业也不会因为某些人的离开而导致企业业务受到影响。
一方面也是行业的认知局限,从中国的固有文化思维里面来看,关系文化根深蒂固,会做事的人其地位总是要低于会做人的人。
从上到下都信奉的价值观是要拥有强大的人脉关系与资源网,而不是拥有过人的技术与专业能力。
比如一些人云亦云、在中国职场被深度认可的大道理是——你到了35~40岁年纪,技术会贬值,你最重要的竞争力来源于你的人脉与关系网,你得积累起你的人脉与资源来为你所用,你如果没有资源与人脉,光有技术与经验,那肯定不行,这种观念从传统企业到新兴IT企业均是通行无阻,根深蒂固。
这种观念,也让35岁~40岁阶段没有积累起相关人脉与资源的专业人才在就业市场大受打击。
另一方面是基于年龄歧视的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
从国外来看,众多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均有相关的法律去限制企业中的年龄歧视。
美国国会在1967年出台了《就业年龄歧视法案》(简称ADEA),该法案主要保护40岁与40岁以上的个人免受基于年龄的就业歧视。
ADEA的保护措施适用于员工和求职者。
根据该法大案纪实:任何就业条款、条件或利益方面(包括雇用、解雇、晋升、裁员、补偿、福利、工作分配和培训)歧视一个人,都是非法的。
在法律方面,不仅仅美国有ADEA,英国有《雇佣平等(年龄)规则》;韩国有《雇佣上禁止年龄歧视及高龄者雇佣促进法》,日本有禁止就业年龄歧视的立法,禁止非特种行业在招录员工时设定年龄限制等,在德国,如果要以年龄划界,辞退35岁以上的员工将是高危雷区,将严重触犯法律,还将面临高额赔偿。
#p#分页标题#e#这些法律的存在,对企业针对大龄员工的裁员行为也构成了威慑力。
比如2019年IBM战略转型,决定辞退10万名老员工。
老员工们联合法律机构对IBM进行了数起诉讼,最终让IBM暂缓裁员。
年轻化红利正在消失,反思35岁划红线的负面效应
年龄限制对于国内形成开放、包容、活跃的人才流动环境没有益处,菜叶说说,也难以形成长期主义的企业氛围以及深耕专业的价值观,还会造成青年人、中年人的内卷现象持续加剧。
如上所述,为什么在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没有35岁职场歧视问题?因为他们对人才的要求更多是专业力,能适应工种,长期提升经验与价值,尤其是西方国家的人力资源本身不足,对年龄设限无疑是自我束缚。
因此,我们会发现,我们常用的手机、PC 操作系统是谁弄出来的,是国外的大龄程序员。
而在国内呢,国内在芯片与操作系统这种涉及到互联网基础底层的东西,大家用的框架、操作系统基本是国外的,基础框架与系统底层创新,国内 IT 公司也谈不上。
这如果要追溯原因,一部分原因也要归咎于国内缺乏能够包容 35 岁以上的员工生存的企业环境,导致国内职场以及创业市场,追求快进快出,快速融资套现,赚快钱,因为深度的底层的东西,你玩不转,也没有这个环境与对大龄员工的包容度与竞争氛围让你去扎根沉下来搞研究,因此技术人才到了一定的年龄就要去搞人脉搞资源,搞关系文化。
35岁年龄歧视源于根深蒂固的关系文化,而这种关系文化其实是不利于整个科技行业的深度创新与技术迭代。
我们看到,同属儒家文化圈的中国台湾的台积电,隔壁的韩国三星均有强大的芯片制程工艺制造技术,但中国大陆却在这一能力上存在短板。
据某位企业管理专家表示,国内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管理层有着过高的薪水和权利,直接导致了大量的高级技术人才转向管理,于是以前用来研究技术的时间被用去撕逼,给团队拉资源。
这又直接导致原有的技术研发被中断,当新一轮技术浪潮来临的时候,由于无法及时更新自己的技术体系,导致被迫转行,这就是中层管理陷阱。
科技行业如果普遍缺乏能够包容 35 岁以上的员工生存的企业环境,不利于整个科技行业的深度创新与技术迭代。
如果研发技术人才 35 岁之后的上升通道只能转管理岗,如果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短时期的更低的人才成本,辞退有技术有行业经验积累的老员工,这带来的负面效应是:其一,企业的技术延续性上行趋势与研发经验被打断。
这远非找一个更低成本的年轻人可以弥补的。
其二:一家企业或者行业的底层基础性短板长期无法解决,长期受制于人。
从未来更加长远的角度来看,破除35岁限制刻不容缓,它不仅是低生育率的一大元凶,也将会导致国内的职场环境走入畸形,人才浪费与断层现象也将持续的降低各行各业的竞争力。
从目前来看,从社会各界到人大代表,都在呼吁各行各业取消35岁年龄歧视,大量的声音正在呼吁改变,我相信未来会有新的制度性规范出台来改变这种现象,“去年龄歧视”很可能是未来时代与职场发展推进的一个趋势,毕竟,目前随着低生育率的到来,人口红利正在逐步消失,企业想要谋求职场的绝对年轻化可能也越来越难。
在人口老龄化形式逐步严峻,人口红利逐步减少的今天,35岁就要面临被淘汰的危机,这既是对人力资源的浪费,又破坏了各行各业的长期主义的战略执行,人人都想在趁年轻时候多赚钱,而不是想着如何提升专业度、竞争力,带动行业产品创新走入新的高度,导致短期主义、赚快钱的浮躁之风盛行。
在笔者看来,解决好35岁的就业危机,其实还能更好的解决人口低生育率的问题,反之,35岁问题如果持续演进,这种焦虑将会持续渗透到众多行业,在高房价与就业压力之下,人口低生育问题或将持续严峻,这值得社会各界的反思,尤其是各行各业的高层与高管需要从战略层面深入思考并做出改变。
山西壶关回应景区公厕污水直排河流:责成彻底整改
排气管存在设置不合理和冷凝水滴漏问题,已责成景区对两处厕所进行彻底整改,同时加强景区厕所巡查保洁频次,消除异味。
经对两处厕所临近河道内水体和景区出口处河道抽样检测,各项指标均达到规定的地表水二类水质标准。
经调阅在线检测记录,10月2日至10月13日八泉峡下游淅河弓上水库国控断面自动监测数据均达到地表水二类水质标准。
二、关于景区观光车问题根据观光车使用说明书,该类型观光车都安装有限速器,最高时速为30公里,超过30公里时将自动控油。
就视频中网友提出的车速表不显示问题,已责成景区加强对车辆的定期检测保养,严禁观光车带病作业。
三、关于景区销售三无产品问题经查,晋之翘连翘茶、百利友水杯等产品均为合法企业生产,产品的标签标识完整。
但驱蚊表确为三无产品,已责令商户下架该商品,依法依规进行了处罚。
同时责令景区加强对商铺租赁方的从严巡查管理,行业部门加强对景区商户、摊点的监督检查力度,坚决杜绝三无产品。
四、关于景区护栏高度不足问题据现场勘测,八泉峡景区按照景区建设规范,结合安全和景观需要,在不同区域设置了高度不同的护栏,安全区域护栏设置的相对低一点,风险较大区域护栏设置的相对高一点,从0.9米到1.4米不等。
视频所说的护栏,最低处确为0.9米。
为保障游客安全,已责成景区按照景观服从安全的原则对护栏、山体落石、旅游步道等设施方面进行全面排查整改。
就网友和媒体反映的问题以及自查的问题,目前,我们正在举一反三,认真进行整改,景区立即开展了整顿队伍、提升人员素质;整治环境、提升整体形象;整改问题、提升服务水平的三整三提升专项行动,全面加强景区管理,持续提升服务水平。
人是来的鱼的进化还是太空人的试验品
科学家相信,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条鱼登上了陆地,长出脚,开始走路。
这是生命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因为那条鱼正是我们人类的祖先。
不过,那条鱼是怎样长出脚的,又为什么要长出脚呢。
一个多世纪以来,哪怕最优秀的科学家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他们倒是有一个向导,就是进化论的创始人——查尔斯·达尔文。
达尔文说过,答案就躺在岩石堆里。
在某个地方,一定可以找到某些化石,而这些化石能说明一切。
于是,古生物学家走遍了世界,只是为了找到它们。
不幸的是,这么古老的化石实在是太少太少了。
四足动物的故事科学家找得越久越多,就越意识到有一种重要的化石不见了,这成为对整个进化论的一大挑战。
而有关我们是如何获得双脚的故事,也就变成了对终极失落化石的追寻。
早在150年前,这种连续不断的追寻便开始了,起因仅仅是一项简单的观察结果:好大一群看似无关的动物,其实都是相关的——它们都有四肢,所以它们被统称为四足动物。
人是四足动物,因为人有两只手、两只脚,猫、狗、马很明显也是四足动物,事实上,所有哺乳动物都是四足动物。
鸟、青蛙、蜥蜴,甚至没有脚的蛇,和看似没有脚的鲸,也都是四足动物。
所有四足动物,无论各自看上去多么千差万别,其表皮下面的结构却基本相同。
对这一事实,科学家也感到迷惑。
恐龙有脊骨,人也有脊骨,四足动物都有脊骨;也都有盆骨连接在脊椎上,用来支撑体重;同样都有胸廓,用来保护心脏和肺。
四足动物都通过鼻孔呼吸空气,其四肢的顶端都由一根骨头组成,下面则都有一对骨头伸向手或脚,而且手指或脚趾看来从未超过5根。
不仅恐龙和人是这样,就连鲸也是如此,在鲸的鳍状肢下面,照样有5根指头。
这种相似性使科学家相信,所有四足动物一定都来自于一种共同的祖先。
为证明这一点,他们认为只需要两种化石。
首先,需要最早登上陆地行走、而且是用4只脚、并且每只脚都有5根脚趾头的四足动物;其次,需要最早长出脚的鱼,正是这种鱼变成了最早登陆行走的四足动物。
找到这两种动物的化石,对它们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就可知道鱼为什么会长出脚来。
有一条重要线索引导科学家进行探寻,那就是这一进化很可能发生在4亿年前的泥盆纪。
可是,泥盆纪离现在如此之久远,以至于连那个时代的石头如今也难觅踪迹,更不用说什么化石了。
但是,科学家知道,在泥盆纪以前,陆地上没有行走的动物,而在泥盆纪以后,陆地上到处都是行走的动物,因此四肢的进化一定是在那时发生的。
教科书上说,泥盆纪可真是酷热难耐的时期,几乎没有什么生物能在陆地上存活,连植物也不例外。
那时的陆地可真是一片贫瘠、空荡的荒野,了无生机。
这就是说,当时地球上的绝大多数生物只能呆在水中。
这是鱼的时代,其中的一条鱼——最早长出脚的鱼——的化石,就是科学家们需要找到的第二种化石。
可以说,人也是一条鱼,准确一点,从鱼进化而来。
找到祖先了吗寻找那条鱼的化石好像并不难。
到19世纪快要结束的时候,科学家的目光都集中在了一类鱼的身上,它们就是生活在泥盆纪的圆鳍类。
圆鳍类的鳍里有着独一无二的骨结构,似乎是人类大腿和手臂的前身。
尤其是其中一种圆鳍类——早已绝迹了的掌鳍鱼,更是具备所有的腿骨,只是缺少脚和趾。
于是,科学家们认为这条鱼正是我们所有人的祖先,是我们没有四肢的祖先。
20世纪初期,有学者提出了一种理论,用来解释这条鱼为何会进化出腿来,并开始行走。
那个残暴的泥盆纪太阳,一定是大旱的根源。
原本生活得自由自在的鱼儿们,一下子被困在了日益干涸的水塘里,直面死神。
为了活下来,一些掌鳍鱼不得不逃离水坑,寻找深水区。
于是,就像现在的跳跳鱼一样,掌鳍鱼拖着自己的鳍,勉强走上了陆地。
其中一些掌鳍鱼开始在陆地上演化,它们的鳍变成了四肢,并且长出5根手指和5根脚趾,从而开始行走。
这样,它们就变成了四足动物,成为我们的祖先。
它们之所以会长出四肢,是因为只有这样,它们才能做我们都会做的事:在陆地上行走。
水塘干涸理论看来便解释了一切——我们为何会长出四肢,以及我们是从什么动物进化而来的。
要想证实这一理论,只需找到地球上最早出现的那种四足动物——那种鱼一登上陆地便演化而成的动物,即前面所说的第一种化石。
如果正如科学家预料,这种动物恰有5根手指和5根脚趾,那么便大功告成了。
为此,许多科学家多年来一直在努力寻找这种神秘的动物化石,却未能找到。
要想见到露出地面的泥盆纪岩层,只有到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地方去,其中之一是格陵兰。
于是在20世纪30年代,一组瑞典科学家多次造访了此处,其任务正是寻找第一种有腿的动物。
#p#分页标题#e#在这组专家中,寡言少语、固执己见、在整个古生物学界都最不招人爱的埃里克·贾维克,却找到了人们梦寐以求的东西——最早长出腿脚 而不是鳍的动物。
贾维克把它称作鱼石螈。
从达尔文时代之后的1859年开始,人们就一直在寻找这种意义重大的动物,而今终于找到了,这当然令整个古生物学界欢欣鼓舞。
现在贾维克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重建这种古怪动物的解剖结构。
这一切当然需要较长的时间,尽管贾维克是一名非常出色的解剖学家,而且自1948年就已开始工作,却直到1996年才完成基本分析。
其间他完成了两篇论文,证实了现行的理论。
贾维克说,鱼石螈确实是一种在陆地上行走的四足动物,它有5根手指和5根脚趾。
由此,我们为何会有手脚这个谜便得到了回答:当掌鳍鱼拖着鳍挣扎登陆之后,它便演化成为最早的四足动物——鱼石螈。
这与科学家的预测完全一致。
但立即有人指出,贾维克的说法有很大漏洞,鱼石螈很可能不是直接从掌鳍鱼进化来的,因为二者之间差异太大。
鱼石螈是完全成形的四足动物,也就是说它有胸廓,盆骨连接在脊骨上,肢体上有指头和趾头。
而掌鳍鱼仍然是鱼,尽管它已有原始的腿骨,却未显示出多少向四足动物进化的其他特征。
这就意味着,必须找到一种中间动物,它能显示从鱼向四足动物的转变的确发生过。
因此,这种中间动物应该既能行走,又是一半像鱼、一半像四足动物的动物。
中间动物也就是达尔文所称的过渡形式。
过渡形式正是进化理论的核心,因为它们表明一种动物能够变异成另一种动物。
当环境条件发生剧变时,进化过程中就会出现过渡形式。
那些不能适应新环境的动物会灭绝,但偶然的变异最终往往是保证存活的关键。
随着一群古怪的变异动物在新环境中挣扎求生,其中大多数会很快消亡,只有少数将变成过渡形式动物,即半像旧动物、半像新动物的中间动物,而新动物将完全摒弃旧的生活方式。
过渡形式的化石,因此成为所有物种演化中最重要的化石。
不过,过渡形式同时也是最罕见的动物种类。
从它们的性质不难看出,它们不仅数量很少,而且又只生活在一个非常短暂的过渡时期,当全新的动物演化出来之后,过渡形式即彻底消失。
事实上,多年来只有一种被认为是过渡形式的动物——始祖鸟,它被一些科学家认为是有羽毛的恐龙,标志着恐龙向鸟的过渡。
推测起来,过渡形式会很快被其自己的、更发达的后代所取代,这种过渡插曲在生命演化史中相当短暂,参与过渡的物种数量及每个物种的个体数量,看来都相对很少。
而麻烦在于,如果在掌鳍鱼和鱼石螈之间找不到半鱼半四足动物这一过渡形式,就无法透彻解释我们为什么会长出腿脚。
如果科学不能确凿地说明鱼如何进化成四足动物,神创论者便振振有词。
西方一名身为博物馆馆长的神创论者说:现在的化石数量,该比达尔文时代多出许多了吧?光我们博物馆就有差不多257块不同种的化石。
如果进化论没错,其中总该有哪怕几块中间动物的化石吧?可为什么一块也没有?恰恰相反,每种动物看来都非常成形,没有祖先,也没有过渡形式。
据此,神创论者更坚持说,世界是按照神的旨意,在6天时间内创造出来的,所有动物当然也是由神创造的,所谓进化是根本不存在的。
科学家也认为,尽管过渡形式数量稀少,存活时间又短,成为化石的机会也很少,但是如果连一块这种化石也找不到,那么神创论对科学的挑战就将继续下去。
于是,古生物学家铁了心,一定要找到鱼和我们最早的祖先之间的过渡形式。
1938年,就在这一年的圣诞节前夕,南非东伦敦博物馆的管理员、31岁的梅约丽女士,来到当地码头边撒网捕鱼。
一网鱼上来,其中一条她从未见过的怪鱼引起了她的注意。
这条丑陋的鱼长约1.5米,体色是金、银、蓝、绿错杂,还有白色的斑点。
最令她吃惊的是,这条鱼的鳍简直与众不同。
她立即把鱼带回博物馆,作了防腐处理,接着请另一名南非专家辨认这条鱼。
#p#分页标题#e#这名老专家见了鱼后惊呼:哎呀,小姑娘!这可是全世界的头条新闻哩,它是一条腔棘鱼!要知道,腔棘鱼是生活于泥盆纪的一种圆鳍类,人们以为它早在7600万年前就已灭绝了哩!而今发现它竟然还活着,就好比找到了一头活体恐龙或一只活的始祖鸟。
当时的整个科学界,理所当然地惊呆了。
此后的好几十年里,腔棘鱼一直被认为是鱼和四足动物之间的过渡形式。
不过,当时无人对它有足够了解,人们只把它当成是一种活化石。
发现第一条腔棘鱼后的第13年,终于找到了第二条活的腔棘鱼。
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它并不会用鳍行走,而只会游泳,也就是说,它只是一条鱼,而不是过渡形式或中间动物。
手指七八根又是30年过去了,依然没有找到过渡形式,也就是没有找到用鳍行走、并最终进化成我们有脚的最早祖先的鱼。
一直到了1981年,古生物学的复仇天使终于降临了。
这一年,金妮·克兰克完成了她的毕业论文,来到英国剑桥大学动物学博物馆工作。
金妮一直梦想着能加入到探索我们为何会长出脚之谜的队伍中,正在这时,一位同事对她说:别担心,机会马上就到。
这位同事带来了一本学生笔记,是一名学地质的学生写的,他曾于1970年去过格陵兰。
他写到,尽管他了解岩石,很不了解化石,却在格陵兰的山上发现了大量鱼石螈化石。
虽然他语焉不详,但却好似一声惊雷。
要知道,当时世界上仅存由贾维克找到的鱼石螈化石。
金妮当即决定去一趟格陵兰。
到达目的地之后的两星期过去了,仍未找到那位学生描述的地方。
正当金妮开始认为自己可能找错了地方时,却出现了惊喜——吹开覆盖的尘土,她看见了一副头骨的一部分。
金妮找到的并不是鱼和四足动物之间的过渡形式,但同样是罕见的发现。
这是另一种泥盆纪的四足动物,叫作刺棘螈。
刺棘螈与贾维克的发现不同,但明显来自同一祖先,因而也与人类相关。
刺棘螈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二种泥盆纪四足动物。
金妮带了十多块刺棘螈化石回剑桥,但直到1990年,这趟旅行的真正重要性才浮现出来。
当时,金妮的一名同事开始分析金妮已放弃的刺棘螈化石样本。
当他准备从岩石中挖出刺棘螈的手时,他想一定会找到5根手指。
令他大吃一惊的是,他最终找到的手指不是5根,而是8根!再进一步核实,没错,刺棘螈的一只手上真有8根指头!这就是说,所有教科书上都写错了——因为最早的四足动物根本不止有5根手指!这立即引出另一个疑问:如果连100年来探寻背后的最基本假设都不正确,那么其他还会有错吗?科学家现在相信,我们最早长出脚的祖先一定会有多根指 趾头。
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最终减少到5根。
由此看来,另一个基本假设——脚进化出来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方便行走,也可能不成立。
观察刺棘螈的肢体可以看出,与其说它的肢体像用来承重、走路的,还不如说更像用来划水的。
这就意味着我们的脚之所以会进化出来,最初可能与在地上行走毫无关系。
金妮从格陵兰带回的化石也包括鱼石螈,也就是贾维克发现的四足动物。
在对刺棘螈的分析改变了一切旧认识之后,金妮自然想到了再数一数鱼石螈的趾头数量。
结果发现,鱼石螈有了根趾头,而不是贾维克所说的5根。
不仅如此,与贾维克说的不同,鱼石螈的脚也不是用来行走,而是像桨一样划水。
此时贾维克已过世3年,是不是他当时弄错了?或者是不是他故意作假?无人知晓。
金妮的发现意味着,有关我们为何长出、又如何长出四肢的科学探索,必须全部重头再来。
现在,科学家需要的就不仅是从鱼向四足动物的过渡形式——尽管这个过渡形式仍未找到,同时他们还得重新回答:我们为何会长出四肢。
为什么会有动物需要脚,而脚又不是用来走路?人类是怎么来的:只不过是太空人的试验品古巴比伦人认为,宇宙初期,天地不分,万物都没有形成,到处是混混沌沌的大水,后来,水分成海水、清水、云雾三种形态,由水中诞生了拉赫姆、拉哈姆两位大神,他们相配合,又生出了天神和地神;古印度人认为,宇宙本是空洞无物的 混沌态,后来有物出现,它逐渐成长,最后成了一个大鸡蛋,一分为二,一半是金,一半是银,金的成为天空,银的成大地;古希腊人相信,世界首先是混沌,其次是大地,由混沌中产生出黑暗和夜晚,又从夜晚里产生天和白日。
#p#分页标题#e#上古神话中的混沌状态究竟指的是什么?有人认为,上古的混沌传说与康德的星云假说、现代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很相似,而且讲的又是天地分离,所以,这是人类最早的关于宇宙形成的理论模式。
我们认为,这个观点很值得商榷。
综合世界所 有关于混沌的神话,不难看出,混沌的重点并不是指天地的开辟,而讲生命的诞生。
中国盘古的神话,虽然讲到了开天辟地,但重点却在讲盘古的诞生,而盘古又是人类始祖的化身,在瑶族的传说里,从混沌状态中也是生产了万物(包括人)的始祖;纳西族的东神(男神)与色神(女神)的传说,本质上还是讲生命的诞生;古 巴比伦在神话中,从混沌里产生了造物神拉赫姆、拉哈姆,同样是说人类始祖的出现。
在美洲的一些神话里,他们把混沌和上帝造人直接联系起来,比如,在危地马拉的基切神话中,说: " 在很古很古的时候,大地上一片茫茫,朦胧不清……那时候,只有天和地,太阳和月亮被笼罩着。
……(神)说: ' 这样下去不行,特别是现在世上还没有人类存在的时候 ' 。
于是,众神们造了人。
"如果抛开其它内容,单看混沌神话的主干,它讲的是黑暗结束,光明诞生,即从黑暗走向光明。
只有有意识的人才能感觉到这两种状态的变化。
澳大利亚是一个与世界其它大陆完全隔绝的孤岛,在当地土着居民中有这样一个传说:在世界混沌 未开的时候,大地上一片寂静,完全被黑暗笼罩。
但并不是没有生命,所有的生命都在睡觉。
大神拜爻梅一开口说话,就唤醒了大地,造物神彝神醒来,漫长的黑夜结束了。
这则神话明确地告诉我们,混沌的结束是在人的感觉上,人从睡梦中醒来,就告别了混沌状态。
在北美印第安人的传说里,几乎都说,人开始时住在海底, 那里很黑很黑,到处乱哄哄的。
有一天,人们偶然发现一条通道,顺着这条通道,就来到了阳光普照的大地,这个传说与我们所说的混沌极为相似,当人从地底来到地面,就结束了黑暗,开辟了光明。
它再一次证明,生命是从混沌中走出来的。
人类曾经历过一个从黑暗到光明的过程。
混沌状态与人究竟是什么关系呢?人与其它动物最主要的区别,是人有精神和意识,假如光有一个形体而没有意识的话,人就不称其为人,只是一个两条腿的动物而已。
古印度(广林奥意书)认为: " 世界的开端是灵魂,只有它才具有人的形式。
" 意思是说,如果光有一个形体而没有意识,那么这个世界再好你也感觉不到,猪决不会有 " 春光明媚 " 之类的概念,因为它没有意识。
因此,形体和精神是两个不同的东西,感知、欣赏、赞美世界的只是精神,而不是形体,你的手决不会告诉你:啊!玫瑰花真香呀!它只会告诉你一些低级的感觉,比如象冷呀、热呀、硬呀、软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