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睡不着?睡着的方法

【菜科解读】
大家有没有到了晚上久久不能入眠的情况呢?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该怎么解决呢,是不是让人很头疼呢!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为什么睡不着!
为什么晚上睡不着失眠是一种持续相当长时间的睡眠的质和/或量令人不满意的状况,常表现为难以入眠、不能入睡、维持睡眠困难、过早或间歇性醒来而引致睡眠不足。
失眠是一种最常见的睡眠紊乱,几乎每个人都有过失眠的经历。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失眠症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
据统计,约有30%的成人患有失眠。
每天人的睡眠时间多少才属于正常呢?随年龄不同而不同:大多数新生儿每天约睡14~18小时;10岁左右儿童睡眠时间为9~10小时;2/3成人每晚睡7~8小时;1/5成人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老年人平均每晚睡6.5小时。
引起失眠的常见原因有:
(1 )心理因素:生活、工作中的各种矛盾和困难所造成的焦虑、抑郁、紧张、激动、愤怒或思虑过多均可引起失眠。
(2)生理因素:精神紧张、饥饿、疲劳、性兴奋以及一些疾病,如关节炎、溃疡病、心绞痛、偏头痛、哮喘、心律失常等都可引起失眠。
随着年龄的上升,睡眠效果也可发生变化而引起失眠。
丘脑病变者可表现为睡眠节律的倒错,即白天睡眠,夜晚清醒不眠。
(3)药物因素:饮酒、药物滥用、药物依赖及戒断症状均可引起失眠。
常见的药物有兴奋剂、镇静剂、甲状腺素、避孕药、抗心律失常药等。
(4)不良的环境和习惯:不良的环境或坏习惯对大多数人来说都可影响睡眠。
如噪声、光线强弱热冷都可使人失眠,过饱或饥饿,临睡前剧烈运动及作息无规律都可影响睡眠。
(1) 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
(2)如为非躯体疾病所致的失眠,应适当增加白天的体力活动。
(3)上床前不要吃得过饱,勿夜间用膳,有睡意时再上床。
(4)睡前避免过度兴奋或其他刺激,少喝酒,少抽烟,尤其下午或晚上少食巧克力、咖啡、茶和含咖啡的饮料。
(5)不能因夜间失眠而日间睡眠打盹。
如半夜苏醒,可在床上松弛一下,使睡意重返。
(6)可适当服用抗焦虑、镇静、催眠药物,如:安定,氯硝安定及佳乐安定等。
1.现在随着负离子自然疗法的日益盛行,近距离吸入负离子也被广泛应用到治疗失眠之中。
因为负离子有调节大脑皮层功能、振奋精神,消除疲劳、缓解精神压力、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进而对失眠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临床数据显示,负离子对失眠的总有效率高达90%以上,对失眠、精神功能紊乱、神经衰弱有着非常优秀的疗效,具有负离子系统和污染物收集系统的生态负离子生成机生成等同于大自然的、较小粒径、进入生物体的负离子来治疗失眠。
2.提早进食 不宜在临睡着大吃大喝,吃的过饱会使你尤法入睡。
若能早点食用晚餐,可能会对睡眠有所帮助。
3.睡前少量进食 就寝前的1~2小时,吃点面包及水果有益入睡,一杯温牛奶也不错。
应避免甜食或油腻的食物,前者可能使你精神亢奋,后者则可能压抑你的身体。
如果你年纪较大,勿在睡前喝过多液体;以免半夜膀胱的压力迫使你醒来。
4.你的眼睛休息 眼睛疲累的时候,伞身上下亦会涌上倦意。
催眠术即是要求接受催眠的人眼睛紧盯某一日标,让眼睛疲累后,再进行催眠。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经历类似的情况,当我们的眼睛紧盯着书本、或是电脑银幕时,眼睛的疲累往往会引发全身的倦意。
你还可以用一块湿凉的布覆盖在眼睛上大约几分钟,让眼睛休息。
如果可以的话,同时把你的脚抬高,在眼睛获得休息的同时,又可以让血液从脚部回流,恢复疲劳的功效极大。
如果你身处的状况不容许你同时闭上双眼,可以试着一次先闭上一只眼睛几秒钟。
营养及饮食疗法
5.适量运动 每天运动1—2次,每次20—30分钟,非常有助于你的睡眠,并且还可以使你精力充沛。
你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制定运动计划,在清晨或下午进行,运动不仅会使你的肌肉疲倦,也会升高你的体温。
当体温开始下降时,可能有助于诱发睡意。
运动本身也可能有助于诱发沉睡,这是失眠者最渴望的。
但注意不要在睡前运动,以免身体兴奋反倒难以及时入睡。
#p#分页标题#e#(1)精神因素:心理因素如焦虑、烦躁不安或情绪低落、心情不愉快等,都是引起失眠的重要原因。
生活的打击、工作与学习的压力、未遂的意愿及社会环境的变化等,会使人产生心理和生理反应,导致神经系统的功能异常,从而引起失眠。
(2)躯体因素:失眠的身体疾病有乳腺疾病、更年期综合症、月经不调还有一些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一些常见病。
(3)环境因素:环境的改变,菜叶说说,女人的生理和心理素质比较脆弱,如乘坐车、船、飞机时睡眠环境的变化;卧室内强光、噪音、过冷或过热都可能使人失眠。
有的人对环境的适应性强,有的人则非常敏感、适应性差,环境一改变就睡不好。
(4)化学因素:服用中枢兴奋药物可导致失眠,如减肥药苯丙胺等。
长期服用安眠药,一旦戒掉,也会出现戒断症状——睡眠浅,噩梦多。
茶、咖啡、可乐类饮料等含有中枢神经兴奋剂——咖啡碱,晚间饮用可引起失眠。
酒精干扰人的睡眠结构,使睡眠变浅,一旦戒酒也会因戒断反应引起失眠。
(5)原因不明因素:有些病人无明确原因时也可出现失眠。
“分房睡”成了一种新潮流?医生:有这3种情况,夫妻最好分开睡
不可否认,同床睡觉自然对夫妻双方的感情有增进作用,但有些习惯可能会在无形中对两人的身体造成不小的伤害。
这2个睡觉习惯会对健康造成威胁面对面睡:这种睡觉的姿势,会导致一方吸入的气体大多是对方呼出的废气,大脑缺少新鲜的氧气或氧气供应不足,极易造成失眠、多梦,醒后头晕乏力、精神萎靡等症状。
枕着手睡:有些夫妻睡觉,女性会枕着男性的手臂睡觉,这会影响血液循环,易引起上肢麻木及酸痛,还会使腹内压力升高,导致反流性食管炎,影响消化功能。
不过这些睡眠方式虽然对身体有不利的一面,但是由于人在睡眠的状态下,身体会一直进行调整,所以在睡着了的情况下,身体可能会翻动,因此尽量避免不良的睡姿,可以减少身体的翻动,从而增进睡眠质量。
事实上,绝对健康的睡姿是不存在的,因为人在睡眠的状态下会不断调整身体的状态,即便是夫妻两个人睡在一张床上的时候,醒来也会发现睡姿是形态各异的。
而相对健康的睡姿,通常都是保证右侧卧的姿势,这样能够有效避免对心脏的压迫。
但这个也不是绝对的,如果肺部有疾病的人,最好的睡姿还是仰卧。
所以,睡姿的情况,还是要具体情况具体看待。
“分房睡”成了一种潮流?当然,不管是放屁、磨牙还是打鼾,还有的人直接选择分床睡或者干脆分房睡。
这被称为 LAT(living apart together)伴侣,也就是分居式共同生活。
调查显示,加拿大25-64岁的成年人中,有150万LAT伴侣;在美国有31%夫妻选择分开睡觉;而在日本分房睡更是强势文化,70%夫妇在有了孩子后就选择分房睡。
之所以分床睡,最大的原因不过还是因为受不了对方的睡眠状态,或者是对方的睡眠方式影响到了自己的睡眠质量。
昆士兰大学 2012年某研究指出,34.5%的人被伴侣上床睡觉的动作吵醒,48%被伴侣半夜去厨房找吃时吵醒,高达58.5%受伴侣鼾声所扰,另外还有35.9%被伴侣起床上班吵醒。
而分开睡觉的最大好处,就是睡眠质量得到保证,不会再被对方的睡眠行为干扰到自己。
好的睡眠品质,能让身体机能正常运作,提高大脑工作效率,舒缓日常压力,保持情绪稳定。
另一方面,睡眠质量得到保证的同时,女性的“欲望”也能显著提升。
《性医学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每天多睡一个小时,第二天发生性接触的概率会增加14%。
当然,分不分开睡,那是个人的选择,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夫妻双方还是必须得分开睡才好的。
如果夫妻一方患有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流行性感冒或者皮肤病等传染疾病的话,那就应该分开睡,因为一起睡容易将疾病传给对方。
女性如果患有霉菌性阴道炎或阴道滴虫,那么性生活的时候也会传染给丈夫,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也应该分开睡,从而避免相互传染。
此外,女性的月经期、孕期、产褥期、哺乳期这四个阶段也得分床睡,这能最大程度保证女性的身体健康。
年纪大了分床睡到底好不好?年轻的时候分床睡没什么,但是当老年的时候,夫妻双方应该保持同床睡的习惯,因为这对身体会有好处。
老年人相对于年轻人,患有基础性疾病的情况很普遍,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两个人分了床,晚上睡觉没个照应,若是疾病突然发作,很难及时发现。
所以老年人分床睡、分房睡,是很危险的事情。
匹兹堡大学的研究也发现,同床共枕,会提高男女双方的睡眠满意度,因为心爱的人在身边,人会产生安全感,从而能够有效弥补睡眠质量差等情况。
只是两个人在睡觉的时候不要面对面,这样容易导致氧气不足而产生失眠多梦的情况。
同时在睡眠质量不好的时候避免服用安眠药,可以适当的使用神经营养类的药物来调节。
参考资料:[1]《夫妻俩千万别面对面入睡!10个睡觉恶习让你招惹一身病》生命时报.2015.1.31[2]《日本四成夫妻分房睡,分床睡有好处?》澎湃新闻 2020.9.10
夏天睡觉容易做梦正常吗?夏天做梦比较多是什么真相?
1、天热导致夏天睡觉多梦的很大原因就是环境温度较高导致,因为人体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中很难放松休息,因此在睡觉的时候大脑也会处于活跃状态,因此会产生多梦的现象。
对于这种情况,可以适当的改善睡觉环境,晒水、吹电扇、开空调等方式,让环境温度变得合适,可以缓解睡觉多梦的症状。
2、睡眠太浅其实每个人睡觉的时候都会做梦,但是如果睡眠状况良好,醒来的时候是不会记得做了什么梦的,因此会觉得没有做梦,但是如果睡眠质量较浅,在醒的时候就会记得梦的部分内容,记得的越多说明睡眠质量越浅,多梦就是属于睡眠质量很差的情况了。
对于这种情况,可以通过一些方式调理恢复,例如晚上洗热水澡、睡前喝杯牛奶等方式,都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3、压力过大如果生活中的学习、工作等压力过大,也会导致大脑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因此也会出现多梦的症状,而且梦境内容大多都是与造成压力有关的内容。
对于这种情况,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减压缓解,或者消除或减轻这种压力也能缓解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