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背面一艘巨型太空船?

【菜科解读】
但官方消息称,该计划后来由于“资金问题”被迫取消。
但现年78岁的前美国空军雇员威廉姆?劳德里奇声称,该计划是被秘密实施的。
另外,“阿波罗20号”上的太空人还有惊人发现!他们发现了一个类似太空船的庞大物体。
其实,在1971年“阿波罗15号”执行任务时,就已经发现了这个物体,当时,太空人认为那是一块外形奇特的岩石。
后来,经研究发现,这个物体应该是智慧生命的杰作,而且其存在的时间已经长达15亿年! 据称,这个庞然大物长达4千公尺,高达500公尺!这究竟是未知文明存在的证据,还是一个弥天大谎呢?直到现在,很多当年的知情人仍对此发现争论不休。
近日,据德媒报导,对该事件的细节进行了披露。
后来,研究人员用电脑类比重现了这个“太空船”的原貌:用不明材料制成的飞船呈长条形;控制方向的驾驶台位于飞船的前部。
只是不清楚到底是谁建造了这样一个庞大的飞行器。
数以千计的月球神秘现象,如神秘闪光、白云、黑云、结构物、UFO等,全都是天文学家和科学家共睹的事实,然而这些现象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相关报道:谷歌月球发现一个外星人月球基地或者是一艘神秘的月球飞船
黄海海战期间为什么日军一艘军舰都没有击毁 具体过程是什么样的
与战后中国人普遍对邓世昌和“致远”舰的事迹集中关注的情形相似,日本海军在这场海战中也有一个备受关注的事件。
铁甲舰是世界海军发展进入蒸汽时代后出现的主力舰种,因同时具备巨炮和重甲而威名赫赫,当时的海军国家以能装备铁甲舰为傲,一如现代海军对于航空母舰的膜拜。
1885年,中国北洋海军获得了德国建造的“定远”、“镇远”号一等铁甲舰,瞬时成为亚洲第一海军,也一度据此控制了东亚制海权。
视己身为海洋国家的日本全社会因此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更将中国的铁甲舰视作日本实施“开拓万里波涛”扩张国策的巨大障碍,日本海军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就不断筹谋要打沉中国的铁甲舰。
大东沟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各舰对中国的“定远”、“镇远”号两艘铁甲舰给予集中“关照”,然而竭尽所能也未能实现击沉的战果,甚至还留下了日军旗舰“松岛”上一名重伤的水兵临死前望着岿然不动的“定远”慨叹“‘定远’为何还打不沉”的故事。
唯一让日本海军能够聊以自慰的是,在海战进入到收官阶段的下午5时之后,北洋海军一艘名为“经远”的军舰被其击沉的事件。
迟到120年的疑点 整场大东沟海战中,北洋海军共损失“超勇”、“扬威”、“致远”、“经远”四舰,然而仔细考证各舰的沉没原因便能发现,“超勇”舰事实上是重伤后因为舰上所起的大火愈演愈烈,被火烧沉;“扬威”舰则是重伤后,又被向战场外逃跑的北洋军舰“济远”撞击漏水而沉;中国社会传颂的“致远”舰战沉事迹实际是在向日舰冲锋途中,受伤越来越重,突起爆炸而沉,均不是日本海军直接攻击所致。
根据日本海军档案,只有“经远”舰是明确记录的被日本海军第一游击队一直攻击到沉没的中国军舰,更为重要的是,“经远”舰还是一艘被称为“小铁甲舰”的军舰,在没有能打沉一等铁甲舰的情况下,获得了击沉小铁甲舰的战果,也勉强可以拿来彰显国威、军威。
由此,日本海军在关于大东沟海战的叙述中,格外突出的一件战事就是进攻“经远”舰直到其沉没的过程。
甲午战争后日本海军官修军史《明治廿七八年海战史》中对于此事就有文辞间十分激动的描写,“不久,‘经远’到了生命最后的时刻,螺旋桨露出在空中旋转,红色的舰底一览无余,我军将士纷纷鼓掌,大喊‘万岁’。
” 从大东沟海战结束后,有关“经远”舰被日本海军第一游击队击沉一事,随着日方的叙述而流传开,在一个多世纪时间里包括中国史学界在内,各种关于甲午海战的著述中,但凡涉及“经远”沉没一事,几乎都完全采用源自日本的记载。
在为了纪念大东沟海战双甲子而开始的兵棋推演中,有关“经远”沉没情形的史实也依据日本海军档案的记载,但随着120年前的海战以实时再现的方式一点点推演出来的时候,令在场者惊愕的事情便发生了,日本海军引以为傲的第一游击队追击“经远”至沉没这件史实在一个多世纪后被发现存在严重的疑点。
“经远”战史 “经远”号,是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后,清政府为了“大治水师”而向欧洲订造的四艘新式巡洋舰之一。
和同批在英国订造的“致远”、“靖远”号穹甲巡洋舰不一样的是,“经远”和她的姊妹舰“来远”是因为北洋大臣和时任中国驻德公使许景澄的竭力坚持,而决定在德国定制的装甲巡洋舰,而这也是德国造船工业历史上设计、建造的第一型装甲巡洋舰。
在那时,所谓的装甲巡洋舰与穹甲巡洋舰的区别,在于军舰上装甲的安装方法。
略述其大意,穹甲巡洋舰是指在舰内机舱上方的那层甲板上平铺一层装甲板(因为装甲板沿中部全为平面,向左右两舷是斜面,所以称为穹面装甲,简称穹甲),借以防护从上方击入的炮弹,至于机舱两侧的防护,则指望机舱两旁煤舱里的煤,以及舰体外部的海水来提供防御。
而装甲巡洋舰与其防护理念迥异,这种军舰在靠近吃水线部位的舰体舷侧敷设装甲板,可以犹如盾牌一样防卫从侧翼方向击来的炮弹,因为装甲巡洋舰的装甲近似“竖立”的姿态镶嵌在军舰两舷外舰体上,在清末又被中国的一些军事书籍唤作竖甲巡洋舰。
又因为这种装甲防护方式类似铁甲舰,于是那时的装甲巡洋舰也便有了“小铁甲舰”的别号。
穹甲、装甲巡洋舰的防护理念各执一端,在没有发生大的战事较量前,当时还无法明确判断孰优孰劣,不过穹甲因为只需要铺设一层甲板,而装甲巡洋舰要在军舰水线外两舷敷设装甲,装甲分量更重,所以相近体量的情况下,装甲巡洋舰一般要显得比穹甲巡洋舰排水量更大,航速较慢。
当时西方国家海军主要把巡洋舰投入海上侦察、保护海外的用途,显然航速快才是巡洋舰应该偏重的性能,不过东方国家因为国力弱,还无法像西方那样只用铁甲舰来进行海战,必要的时候必须以巡洋舰来充当主战任务,此时装甲防护模式和铁甲舰类似的装甲巡洋舰,似乎也就变得更有实用价值,这也是李鸿章竭力坚持要订造这类军舰的重要原因。
德国造的“经远”号巡洋舰于1887年建成,当年9月12日和“致远”、“靖远”、“来远”巡洋舰以及“左队一号”鱼雷艇结伴从欧洲回国,全程由中国官兵驾驶,经过近三个月的跨洋航行,于12月10日抵达福建厦门外海,和丁汝昌率领在彼迎候的大队军舰会合,编入北洋舰队,成为这支舰队最新的主力阵容。
担任“经远”首任舰长的是和邓世昌等将领有同窗之谊的福建船政后学堂驾驶班一期毕业生林永升。
饶有趣旨的是,北洋舰队对这种德国造的铁甲巡洋舰采取了和英国造的穹甲巡洋舰混编的做法,从此,“经远”的名字便经常性地和英国造的“致远”舰出现在一起。
1894年初夏,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9月16日包括“经远”在内的北洋海军主力护卫运兵船到达鸭绿江口附近的大东沟一带实施登陆。
第二天中午,正在大东沟口外12海里处海面上警戒的北洋海军主力军舰发现了自西南方向而来的日本联合舰队,根据提督丁汝昌之命,原先排列为双列纵队待机阵型的北洋海军主力舰开始变换为称作“夹缝雁行”的作战阵型,北洋海军主力十舰按照每两艘军舰编为一个小队的组合模式,渐渐展开为一个横阵,“经远”仍和“致远”舰编为小队,配置在旗舰“定远”左侧的左翼方向。
当天中午12时50分,大东沟海战打响。
北洋海军各舰在战斗爆发后的第一个小时内,竭尽全力想要逼近日本舰队,发起近距离上犹如白刃战般的乱战攻击,用撞角、鱼雷取胜,以此来规避己方火炮射速慢、弹药效能低的劣势。
然而日本联合舰队发挥编队航速高的特点,始终保持着和北洋海军的间距,至下午2时之后,北洋海军陷入了被日本联合舰队的本队与第一游击队腹背夹击的境地,战事转入胶着。
下午3时30分左右,北洋海军“致远”舰突出阵列,在向日舰努力冲锋途中不幸战沉,成为大东沟海战中分水岭般的事件,此后北洋海军阵型便出现了“余船星散”的局面。
鲜为人注意的是,事实上“致远”舰向日舰冲锋时并非,同小队的“经远”号实际跟随在后,也一起承受了日舰猛烈的炮击,根据北洋大臣李鸿章战后为海军阵亡官弁申请抚恤的奏折称,“经远”舰长林永升就在此期间壮烈殉国,“突中敌弹,脑裂阵亡”。
“致远”沉没后,北洋海军“济远”、“广甲”舰向大鹿岛方向浅水区逃跑,“靖远”、“来远”舰为了救火抢险也向这一区域撤逃。
和“致远”冲锋时受伤的“经远”在队长舰沉没后,也转舵努力向海战场外撤逃,然而不幸的是,“经远”舰因为处于队末,被日本联合舰队中战斗力最强的杀手组合——第一游击队盯上。
下午4时之后,“经远”和尾随“经远”追击的日本第一游击队渐渐离开主战场。
此后的时间内第一游击队和“经远”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战斗,在中国方面的档案中只有含混的记载,而日本第一游击队各舰的报告则十分明确,即日本第一游击队追赶上、并击沉了这艘顽强的中国军舰,时间为下午5时30分左右。
庄河沉舰 120年后的9月17日,在威海进行的黄海海战推演活动进入到“致远”舰战沉后的下午3时30分钟后,“经远”舰和第一游击队的情况便开始成为在场众人的关注焦点。
甲午海战当时,留下击沉“经远”第一手记载的就是日本海军第一游击队军官的战后报告,根据日本第一游击队司令坪井航三海军少将战后的报告,当日第一游击队对“经远”的大致追击情况是: 下午4时16分,开始追击“经远”舰。
(坪井航三战后的首份报告中误判断为外观和“经远”相同的“来远”舰。
) 下午5时,“吉野”等第一游击队军舰猛击“经远”。
下午5时30分,“经远”舰向左倾斜沉没。
第一游击队开始向在海战场外浅水区救火的中国军舰“靖远”、“来远”迫近。
下午5时45分,第一游击队接到联合舰队本队旗语信号,向本队靠拢归队。
当时日本第一游击队共有“吉野”、“浪速”、“高千穗”、“秋津洲”4艘军舰组成,4舰的舰长在海战后的报告中也都提及了追击“经远”一事。
第一游击队司令舰“吉野”舰的舰长河原要一海军大佐的报告中描述的情况是: 下午4时16分,开始追击“经远”,当时距离尚远,允许士兵休息和吃零食。
下午4时30分,以14节(海里/小时)航速追击“经远”。
下午4时48分,距离2300-2500米时射击“经远”,“经远”倾斜、冒起黑烟。
下午5时5分,“经远”转向东航行。
下午5时10分,第一游击队后续三舰赶上一起进攻。
下午5时29分,“经远”向左翻沉。
下午5时45分,接到回归本队的信号。
下午6时27分,靠近本队。
“高千穗”舰长野村贞海军大佐的报告称: 下午5时5分,第一游击队各舰集中攻击“经远”。
下午5时37分,“经远”舰向左倾斜沉没。
下午5时40分,接到回归本队的信号。
下午6时35分,接近本队。
“秋津洲”舰长上村彦之丞海军大佐报告称: 下午4时24分,在5000米距离上炮击“经远”。
下午5时,追上“经远”,在3000米距离猛烈对其炮击。
下午5时35分,“经远”沉没。
下午5时47分,接到回归本队信号。
下午6时50分,接近本队。
曾在甲午丰岛海战中击沉中国“高升”号运兵船的日本军舰“浪速”舰长海军大佐的报告最为简略,有关击沉“经远”如此大事只有寥寥几笔。
下午5时15分,追上“经远”,猛烈炮击。
下午5时39分,“经远”沉没。
下午6时30分,回归本队。
如果仅仅只是看日本各舰的战报,文字间除了能让人发现一些时间节点的记载存在少许差异外,大致记载相同,并觉察不到什么异常之处。
但是在推演的沙盘上,追击“经远”一事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要与继续在主战场上作战的中日军舰间发生距离上的关联,站立在俯瞰整个大东沟海战战场的视角再来观察第一游击队追击“经远”这一战场局部,有关这一历史事件上所存在的严重问题便立刻被发现了。
日本防卫省档案所记录了中国军舰“致远”、“超勇”、“扬威”等沉没的大致坐标点,从2013年年末开始在大东沟附近海域进行的水下沉舰调查也证实了这些坐标的真实性,由此便基本可以判断出“经远”舰撤离战场时的大致坐标点。
更为重要的是,今年在辽宁省庄河黑岛附近海域通过水下考古调查,“经远”舰的船骸准确位置也得以发现。
以“经远”撤离主战场的大致位置起算,到其沉没点之间以直线距离计,接近30海里(50多公里)。
日本海军第一游击队当时编队的极限航速为每小时15海里(编队航速以编队中航速最低的军舰的最高航速计),也就是追击“经远”一事持续将近2小时的时间。
而根据第一游击队各舰的报告称,这一过程仅仅只有1小时左右。
假设日本海军第一游击队真的在下午5时30分左右追击“经远”到其沉没,出现在“经远”沉没点附近,那么下午5时45分距离此处约50公里外的联合舰队本队军舰桅杆上挂出的要求第一游击队归航的信号旗根本不可能被观测得到。
这一让人费解的情形唯一合理的解释便是日本第一游击队根本没有追击“经远”直到其沉没,而是在“经远”尚未沉没时就已经脱离接触,改航他处了,为什么在日本防卫省档案中关于大东沟海战北洋海军沉没军舰的坐标记载里,只有“经远”语焉不详,原因可能正源于此。
那么由此产生一个新的问题,如何来解释和看待包括坪井航三、东乡平八郎等在内的日本高级军官的战报,甚至于如何来看待这些日本军官此后的官场之途。
在甲午战争之后,第一游击队的高级军官出现了界别分明的两类晋升情况,第一游击队司令官坪井航三、“吉野”号舰长河原要一、“高千穗”舰长野村贞都仕途不顺,而在海战报告中对击沉“经远”一事做含混处理的“浪速”舰舰长东乡平八郎、“秋津洲”舰舰长上村彦之丞则明显要运气好得多。
中国有古谚“过犹不及”、“”,以之用在第一游击队击沉“经远”问题上也正恰当。
甲午黄海大东沟海战中,中日双方都没有拍摄多少现场的海战照片,最主要的几幅都出自日本军舰“西京丸”上一位轮机军官之手。
吊诡的是,在少之又少的黄海海战现场照片中,竟然有一幅第一游击队领队舰“吉野”上拍摄的“经远”沉没前的照片(也是“吉野”舰上这位摄影者拍摄的唯一一幅海战场照片),拍摄者称画面上一艘冒着浓烟的军舰就是正在下沉的“经远”,而拍摄时间为“经远”沉没时的9月17日下午5时30分,仿佛是对第一游击队击沉“经远”的历史描述不够有信心,专门立此存照。
不过细读这张照片,反而又暴露了更多的问题,据称摄于5时30分的这幅照片上,正在向远处的陆地方向航行的“经远”只是一个冒着浓烟的小小物体,可见拍摄时“经远”其实和摄影者所在的“吉野”还存在很大的距离,另外照片上的“经远”虽然是很远处的影像,但可以清晰地看出此时该舰根本没有出现舰体侧倾等现象。
这幅照片当是日本第一游击队在追击“经远”的过程中,或者是在放弃追击“经远”时所摄,但为何要将这样一幅照片描述为正在下沉的“经远”,个中用意耐人寻味。
“ 经远”沉没问题成为甲午黄海海战120年战棋推演的重大收获,证明日本海军在黄海大东沟海战中,实际并没有直接击沉任何一艘中国军舰。
“经远”舰最后的航程,很可能是因为舰上中高级军官在此前战斗中几乎全部殉国,在“船行无主”的情况下,舰上幸存的官兵努力将重伤的军舰驾驶到了庄河黑岛附近海岸,自行撞滩,以求人员脱险。
这一段不见于中方甲午历载中的隐秘史,可能正是为什么民初庄河县志乃至地方传说中竟然有涉及“经远”在该地沉没内容的原因所在。
迟到120年,澄清一段甲午海战中的战场细节,对甲午战争史本身会产生修正,但对于大历史而言并不会有什么大的损益改变。
个中耐人寻味的是,“经远”舰沉没事件百多年来沿循着的日本档案占据话语权的现象,而这在甲午战争史研究中并不罕见。
随机文章寻找成吉思汗的传说及蒙古人秘葬9.8新疆ufo事件悬停5小时,5条光柱飞行物竟是俄罗斯火箭黑天鹅事件是什么意思,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事(重庆啤酒破产)南风法则的作用,对下属给予的温暖是无法用价值来衡量的火星为什么能移民,盘点火星十大怪异现象有哪些(离地球最近)
地球与月球:相辅相成的宇宙共生体
从地质演化到气候调节,从生物节律到空间探索,月球的存在深刻塑造了地球的生态特征与文明进程,而地球的引力场与磁场又为月球的演化提供了稳定框架。
这种跨越45亿年的协同进化,构成了太阳系中最具启示性的天体互动范例。
一、引力交互:塑造地球生态的隐形之手月球对地球的引力作用堪称地球生态系统的"无形建筑师"。
根据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精确测量,月球引力引发的潮汐力使地球海洋每天经历两次涨落,潮差幅度最高可达13米(如加拿大芬迪湾)。
这种周期性运动不仅塑造了海岸线地貌,更深刻影响着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潮间带生物通过潮汐获取食物与氧气,珊瑚礁借助潮汐水流进行营养交换。
在地质层面,月球引力引发的地球自转减速效应具有深远影响。
地球自转速度每世纪减缓约1.7毫秒,这种变化虽微小却持续累积。
地质记录显示,40亿年前地球自转周期仅6小时,而月球的存在使这一数值逐渐稳定至24小时。
这种变化直接影响了地球的板块运动模式,使得洋中脊扩张速率与俯冲带活动强度形成动态平衡,维持着地球磁场的持续生成。
月球引力场对地球大气层的扰动作用同样不可忽视。
通过激光雷达观测发现,月球引力可引发大气电离层电子密度出现周期性波动,这种"气潮"效应影响着无线电通信质量。
更值得关注的是,月球引力对地球磁场的影响机制:当月球轨道偏心率达到0.0679时(约每18.6年周期),地球磁层顶位置会发生显著偏移,这种变化可能影响极光活动强度与空间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
二、气候调节:月球周期与地球节律的协同月球轨道参数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存在多尺度特征。
在千年尺度上,米兰科维奇循环理论揭示了月球引力作用下的地球轨道偏心率、黄赤交角变化如何驱动冰期-间冰期转换。
当月球轨道偏心率达到极值时,地球接收的太阳辐射分布出现显著差异,这种变化通过冰川反馈机制引发全球气候突变。
在年际尺度上,月球相位与季风系统存在微妙关联。
印度季风区的降水强度与月球朔望周期呈现0.3的相关性,这种关联可能源于月球引力对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的影响。
当新月与满月期间,海洋热盐环流强度出现0.5%的周期性变化,这种变化可能通过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系统影响全球气候。
月球周期对生物圈的影响更具启示性。
珊瑚礁年轮记录显示,生物钙化速率与月球周期存在14.76天的共振周期,这种生物钟机制使珊瑚能够精确预测潮汐变化。
更令人惊奇的是,人类睡眠周期中的褪黑素分泌节律与月球朔望周期存在0.08的相位滞后,这种跨物种的节律同步现象暗示着月球引力可能通过地磁场作用于生物体。
三、地质演化:月球起源与地球板块运动的耦合大碰撞假说为理解地月关系提供了关键框架。
根据阿波罗计划带回的月球岩石样本分析,月球玄武岩的氧同位素组成与地球地幔完全一致,这种"基因"相似性支持了火星大小天体撞击地球形成月球的假说。
撞击产生的能量相当于1亿亿吨TNT当量,形成的岩屑环在引力作用下聚集成月球,这一过程同时改变了地球的自转轴倾角与板块运动模式。
月球的存在对地球板块运动具有稳定作用。
数值模拟显示,若失去月球引力,地球自转轴倾角将在0-85之间剧烈摆动,这种混沌运动将导致极端气候事件频发。
月球引力场通过潮汐摩擦消耗地球自转动能,使自转轴倾角稳定在23.51.3范围内,这种稳定性为生命演化提供了必要条件。
月球对地球内部结构的影响存在深层机制。
地震层析成像揭示,月球引力引发的潮汐力使地幔对流速度降低3%,这种变化影响了地核热对流模式。
月球的潮汐锁定效应使地球自转产生的科里奥利力方向保持稳定,这种稳定性对板块运动边界的形成与演化具有关键作用。
四、空间探索:月球基地与地球未来的共生关系月球作为深空探测的战略支点,其资源开发对地球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存在约66亿吨水冰资源,这些水冰经电解可生产氧气与氢气,不仅能满足月球基地生命维持需求,还可作为深空探测的推进剂。
根据NASA的"阿尔忒弥斯计划",到2030年将建立可持续运行的月球科研站,这标志着人类首次在地球外天体建立永久性设施。
月球资源开发对地球能源结构转型具有潜在影响。
月球土壤中富含的氦-3是核聚变反应的理想燃料,100吨氦-3即可满足全球一年能源需求。
中国嫦娥五号带回的月球样品分析显示,月壤中氦-3含量高达20ppb,这种清洁能源的开发将彻底改变地球能源格局。
月球基地建设将推动空间技术革命。
月球低重力环境(1/6g)为材料科学提供了独特实验平台,3D打印技术在月壤利用方面已取得突破,可实现就地取材建造栖息地。
月球轨道空间望远镜阵列的部署将使人类对宇宙暗物质、暗能量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这种科学发现将反哺地球物理学与天文学的发展。
五、文明启示:地月关系对人类未来的昭示地月系统为人类文明提供了独特的时空坐标系。
月球周期作为最古老的天文历法,深刻影响了人类文化的形成。
从玛雅历法到中国农历,从伊斯兰历到犹太历,不同文明均将月球周期作为时间划分的基础。
这种天文历法不仅指导农业生产,更塑造了人类社会的宗教信仰与艺术创作。
月球作为地球的"太空实验室",为人类认知宇宙提供了天然平台。
月球无大气层的环境使天体观测不受大气湍流影响,阿波罗17号任务拍摄的"蓝色弹珠"照片改变了人类对地球的认知。
月球基地的建设将推动人类开展地外生存实验,这种经验积累对未来火星殖民具有直接参考价值。
地月关系揭示了文明发展的辩证法则。
月球对地球的潮汐作用既带来自然灾害,也创造了生态机遇;月球资源的开发既可能缓解地球资源危机,也可能引发新的地缘政治冲突。
这种双重性提示人类在追求科技进步的同时,必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伦理框架。
结语地球与月球的共生关系构成了宇宙中最精妙的协同进化范例。
月球作为地球的"时空标尺",通过引力作用塑造着地球的生态节律;作为"能量纽带",通过资源开发推动着地球的文明跃迁;作为"文明镜鉴",通过空间探索启示着人类的未来方向。
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不仅体现了自然法则的精妙,更昭示着文明发展的辩证法则:在危机中孕育机遇,在限制中创造可能。
当我们仰望星空时,看到的不仅是两个天体的永恒舞蹈,更是宇宙智慧给予人类的最深刻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