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七星巨棺之谜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13 点击数:
简介:2008年10月15日,防城港市上思县距县城5公里处一个名叫 “官皇屯”的山坡上,人们挖山取土时,挖出了两具巨棺—&mdas

【菜科解读】

2008年10月15日,防城港市上思县距县城5公里处一个名叫 “官皇屯”的山坡上,人们挖山取土时,挖出了两具巨棺——“三合土”棺椁。

嗣后,在自治区文物局的主持下,联合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及有关省市文博单位共同攻关,经过近3年的抢救性、抽丝剥茧般发掘,一个惊天秘密正一步一步向我们走来:上思“三合土”巨棺与明朝“失踪”的建文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重大的人文价值。

逐章推出“七星巨棺”之谜,以飨广大读者。

一、“石棺”出自“官皇屯”

  时间定格在2008年10月15日。

  谁也没有预料到,这天的不久之后,却引起国内各媒体,特别是引起了中央电视台各类栏目极大的关注,并在国内考古界也引起了轰动,而上思也成了全国关注的焦点。

  对于人们来说,这天只是一个平常的日子。

然而,就是这一天,在距上思县城东面约5公里的思阳镇广元村东北面约800米处,当地人称之为“官皇屯”的山坡上,却因为一个正在这里进行挖山取土的施工队,从山坡处挖出一块外壳十分坚硬而又类似石头的长方形“石块”,由此人们一传十、十传百地纷纷涌来观看这个大“怪石”。

  也许在场的施工队领导意识到,展现在人们面前的这个大“怪石”并非一块普通的石块,当即向政府作了报告。

县文化和体育局领导接到政府的通知后,要县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员立即赶往现场进行勘测。

  在对这个“石块”的勘测过程中,发现这个类似“石块”呈长方形,顶部分呈“人”字形,长2.40米,高1.16米,宽0.96米。

而在山坡上,另一个也类似的“石块”,其头端已露出地面。

经测量,这两块“石块”的排向相互距离0.5米。

在过后发掘这大“石块”出土后,测量其长2.50米,高1.45米,宽1.15米。

这两大“石块”的形状,类似棺材的形状。

  经对两大“石块”进行勘测,结论为:这两大“石块”并不是普通的“石块”,而是两座系“三合土”夯制的墓葬。

  随后,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覃芳、何安益、杨清平等文物考古专家,根据这两座“三合土”墓葬制作的形状,初步推断,属明代时期的墓葬。

并还断定,以“三合土”为外椁的这两个墓葬,在“三合土”椁内必然存在有棺木。

  这种以“三合土” 夯制的棺椁,也就是当地人所俗称的“石棺”。

  所谓“石棺”,只是当地人的俗称,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用石头凿刻而成的棺材。

其实,它是一种采用“三合土”在棺木四周夯制形成的棺椁。

只不过在“三合土”干涸后,它的坚硬度也像石头那样的坚硬,甚至比普通的石头还要坚硬。

  而所谓的“三合土”,这也仅是一种考古专业上的俗称术语。

“三合土”它是由多种成分组成,只不过它其中的主要成分是黏土、石灰和沙子。

而其中的石灰成分比较多,黏土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沙子的比例相对少一点。

  壮族民间有这样一种说法,就是夯制这类“三合土”棺椁,有时为了增加其黏性,会在“三合土”中加进适量比例的糯米浆或糯米饭进行搅拌。

另外,有时为了增加其硬度,也会在“三合土”中加进适量的桐油进行搅拌。

  经考证,采用“三合土”夯制棺椁,在我国自宋、元时期就时有出现,至明、清时期,在山东、福建、广东的沿海一带就盛行了。

其原因,沿海一带土地湿润且酸碱性较强,如埋在土中的棺椁受到酸碱性的长年侵蚀,棺椁就容易腐烂。

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棺椁及棺内尸体、物品,就采用了“三合土”混搅,并在木质棺椁四周夯筑,形成一种“三合土”外椁,以达到长久保护木质棺椁的作用。

以后,这一带不断有沿海的移民迁移内地,就把“三合土”夯制棺椁的丧葬习俗沿袭到各地。

  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考古专家李珍说,以前在山东、福建、广东等地也曾发掘类似的“三合土”棺椁,但多数仅为五面密封,且多数都遭到严重毁坏。

自己从事考古工作多年了,以前从没有见过像在上思出现的这么完整的两座“三合土”夯制的棺椁。

  专家推断,这次在上思发现如此完整的呈六面密封形状的“三合土”棺椁,在广西属于首次发现,在国内也属罕见。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梁宏刚博士,根据中国传统的丧葬习俗推断,这应该是一处夫妻合葬墓。

因为,不仅在壮族或是其他民族的丧葬习俗里,父子葬或者母子葬它们是不能平排葬的,只有夫妻合葬,才能平排葬。

  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在我国的西周时期就已经开始存在夫妻合葬的习俗,即夫妻分别葬在两个相互紧造的墓穴中。

到春秋战国时代,这种夫妻异穴合葬的制度更加趋于普遍。

  也不知道从何时起,从“风水”学的角度说,凡家族的墓葬,长辈墓一定在墓地的上方,而晚辈墓只能在墓地的下方,否则,那就是“骑祖”,就是人伦颠倒的表现。

这是丧葬习俗中的一种禁忌。

  自从出现了夫妻异穴合葬的习俗,几千年来,人们还一直在遵循着这样的丧葬“风水”规则,并一直延续至今。

  经过完全发掘出土后,发现这两座“三合土”棺椁呈一大一小状。

经体积推算,大棺椁的重量应在5吨左右,小棺椁的重量也在4吨上下。

  按照墓葬所呈的坐北朝南向排列,大棺椁位于墓地东面,小棺椁位于墓地西面。

在壮族的丧葬习俗里,墓地的安葬,排列均为男左女右。

因此推断:大棺椁里的墓主人为男性,小棺椁里的墓主人为女性。

  经2008年12月19日、2009年6月9日由广西文物局、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湖北荆州文物保护中心、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以及广西医科大学等各路专家,对两座“三合土”棺椁的开棺发掘勘测,结果也证明了当时“夫妻合葬”和大棺椁里为“男性墓主人”,小棺椁里为“女性墓主人”的推断。

解密月球年龄之谜,地球竟然比月球还小6000万岁

每到夜晚我们都会看见美丽的月亮在天空中熠熠生辉,人类自古以来也是对月亮非常的好奇,自从美国登陆月球之后,月球年龄之谜就是科学家研究的重点,不过月球的年龄有可能比地球都大,这就令许多科学家非常的吃惊了。

月球形成大碰撞预测月球年龄月球被广泛认为是由一颗火星大小的天体与早期地球相撞而形成的。

由美国西南研究院比尔·博特克领衔的一项研究对形成月球的大碰撞进行了多个电脑模拟。

他们发现,这一碰撞除了在地球附近产生一个残留物并最终形成月球外,还向外喷射出大量物质,其中多个千米级别的碎片进入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并撞击那里的小行星。

下面这个阿波罗带回来的岩石可能更加能够说出月球年龄之谜,研究人员利用阿波罗14号从月球上收集的岩石和土壤,得出了这一最新测算结果。

他们在分析报告中提出,月球是在太阳系诞生后的六千万年内形成的。

此前的估算结果则将这一时间界定在太阳系形成后的一亿至两亿年之间(太阳系诞生时间约为46亿年前)。

月球是由从地球分离出去的碎片形成的,而地球年龄约为45.4亿年。

在此次分析使用的8份锆石样本中,有一些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之前开展的研究中也曾使用过,但当时的技术比较差强人意。

巴伯尼称,她目前正在研究更多阿波罗14号带回的样本,但认为这并不会改变她对月球年龄为45.1亿年的判断,菜科网,至多增加到45.2亿年。

“这更像是再做一次确认工作。

”地球并非只受到了一次剧烈的冲击、被撞下来一大块,然后形成了月球,而是遭受了一系列程度较轻的撞击,形成了许多小碎片,最后组合成了一个较大的月球。

巴伯尼指出,无论月球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无论地球是遭受了一次剧烈的撞击、还是许多较小的撞击、甚至根本没有撞击,“我们最终要研究的都仍然是今天所熟知的月球。

太阳墓究竟是什么民族部落的墓地?带你解密太阳墓之谜

  太阳墓是新疆考古学界之中最神秘也是最让考古学家感到不解的谜,太阳墓究竟是哪个民族哪个部落的墓地,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在里面吗?两三千年过去了这些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下面小编带大家去探访一下太阳墓。

  太阳墓:  太阳墓举例孔雀河不过数里之遥,步入其中可以看到一组组用七层胡杨木桩围成的同心圆圈。

木桩粗细有序,最里一层木桩直径两三厘米,而最外一层却粗至十余厘米。

七层木桩外又有长5.60米 ,呈辐射状向四面散射开去的立木,木径粗大30余厘米 。

它们在几千年风雨吹蚀下,残余部分均呈斜向西南的锐利尖木,无言地述说着东北风的强劲和惨烈。

整座墓地远远望去,就如一轮古老沧桑的太阳,镶嵌在戈壁荒原上。

  太阳墓未解之谜:  墓葬木桩可以固沙强国,没有它们在沙地上要挖掘营建深达两米多的墓穴是很难的。

然而固沙的设置为何采取如此之形制,显现如此之图案?他代表着什么意义?难道是“太阳崇拜”吗?果真如此,为何墓主人均为仰身肢体面向西方而不是东方?只是因为他们的故乡在那里吗?由此来看,上古神话、原始墓葬、《周易》定位尊西北的事实,绝不是偶然发生的,更不是巧合。

那么中华民族的祖先又为什么要尊崇西北呢?西北方对中华文明究竟意味着什么,有什么影响呢?  太阳墓是尚未能解决的考古学难题,想要解开太阳墓没那么容易,面临着诸多的问题现在仍是一无所知,考古学的意义也是在于挖掘历史的真相,恐怕要解开太阳墓的真相等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行。

加入收藏
               

解密七星巨棺之谜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