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木儿帝国是来源于察合台汗国吗?察合台汗国如何灭亡的

没想到,不过几个月,笃来帖木儿也随着哥哥去了。
于是,他们最小的弟弟,答儿麻失里成为了第十七任察
【菜科解读】
没想到,不过几个月,笃来帖木儿也随着哥哥去了。
于是,他们最小的弟弟,答儿麻失里成为了第十七任察合台汗。
从1274年开始,察合台汗国的汗位便在笃哇家族中传承,到此时已经五十六年了。
笃哇是察合台汗国开国汗王察合台的五世孙,是使察合台汗国真正崛起的可汗,他在位的前段时间,察合台汗国一直被汗国控制,成为其附庸,直到1301年窝阔台汗国之汗海都去世,笃哇才咸鱼翻身,一步步削弱窝阔台汗国,最终在1307年将之灭亡,让察合台汗国成为唯一的中亚霸主。
笃哇死后,先后有宽阇、不花、怯别、燕只吉台、笃来帖木儿即位,他们都是笃哇的儿子,这种兄终弟及的继位方式,保证了“长者即位”国有长君,察合台汗国虽然始终被压着抬不起头,但也算得安定富庶。
到了答儿麻失里这一代,次是元朝经过“两都之战”,国力衰退,已经不再着意于西部,察合台汗国可以在重压之下缓口气了,答儿麻失里汗于是决定大展拳脚,实行改革。
察合台汗国地处中亚,是联通东西方的枢纽,其国土则分为泾渭分明的两大体系。
西部是河中地区,这里是汗国经营商业的核心区,以撒马尔罕、不花剌两座大城市为中心,人们过着农耕和城市生活。
而在东部,是草原地带,察合台汗国的首都阿力麻里,汗王营地忽牙思以及大部分贵族的草原份地都是在东部,人们都以游牧为生。
而答儿麻失里汗继位之后,看到邻国金帐汗国、伊儿汗国乃至元朝都因商业繁盛而财源滚滚。
便也大力推行重商政策,下令善待商旅,给商旅种种方便和优惠。
他常驻西部河中地区,在这里整饬商路,使得商业迅速繁荣起来,“答儿麻失里登上汗位后,大量商人涌到他的汗国,满载着对他的赞誉而归,以至于他的领地成了这些商人行商的通道和经常性的交易场所。
” 察合台汗国金银币 然而,答儿麻失里汗在着重于河中地区的建设时,却忽略了汗国东部地区。
历代察合台汗都要东西来回巡游,以保证平衡。
可答儿麻失里汗太注重西部河中地区的经营了,在位四年而从未去过东部,这就使得原有的平衡遭到了破坏。
最后一个拿得住局势的察合台汗 2 忽略了东部,虽然是严重错误,但也不至于很快出现大问题。
而答儿麻失里汗在经营西部的同时,还进行了一场政治改革,这就使得乱局出现了。
答儿麻失里汗原本是一位徒。
在他之前察合台汗,有的仍信仰祖先的萨满教,有的则信仰佛教。
然而,中亚地区是伊斯兰教徒占多数的地区,虽然察合台汗国坚持的扎撒,对所有宗教采取一律平等的政策,但统治者与大部分民众的信仰不同,仍会导致很多麻烦。
在察合台汗国周边,金帐汗国于1313年定伊斯兰教为国教,伊儿汗国更早在1295年便完成了伊斯兰化改革,这看似是宗教问题,其实是这些汗国可汗们通过皈依伊斯兰教,加强了汗室和民众的联系,从而加强了汗权,实现了汗国的集权化。
答儿麻失里汗也看到了这一点,在察合台汗国,可汗虽是一国之主,但按照成吉思汗扎撒,大贵族们是有权力监督可汗的。
如果可汗违背了大部分贵族的意愿,便有可能在“库里勒台”上遭到废黜。
而汗位的更迭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是无所谓的,反正都是“异教徒”,谁在位都没关系。
所以,要完成集权化,消弱大贵族的实力,皈依伊斯兰教,将汗室与百为一体是必由之路。
于是,答儿麻失里汗宣布皈依伊斯兰教,并用伊斯兰教法代替成吉思汗扎撒,以此来扩大汗权。
最终使察合台汗国皈依伊斯兰教的 秃黑鲁帖木儿汗的麻扎 如果答儿麻失里汗没有忽视对东部的经营,他皈依伊斯兰教,实行集权的改革虽然也会遭到反弹,但还不至于使他迅速败亡。
但他长达四年没有回过汗国东部,与大贵族们的关系已很疏远,再推行集权,废黜成吉思汗扎撒,可就把自己完全置于孤家寡人的境地了。
察合台汗国的贵族们迅速团结在了一起,他们公推笃来帖木儿汗之子不赞为首,对答儿麻失里汗发动了反叛。
东部的贵族们掌握着汗国大部分的兵马,他们群起相攻,答儿麻失里汗是根本抵挡不住的。
1334年,答儿麻失里汗被不赞攻杀。
察合台汗国最终分裂 3 答儿麻失里汗之死,开始了察合台汗国长达十二年的乱世,期间有六位可汗相继登台,每位上台都要对有资格染指汗位的贵族大肆杀戮,骨肉相残愈演愈烈,使得察合台——笃哇家族的子孙凋零不堪。
察合台汗国的政治结构,是以察合台家族各支亲贵为主干,辅以很多异姓军事贵族。
这些异姓贵族不是出身于成吉思汗黄金家族,但也在蒙古人中地位显赫。
在察合台家族足以掌控大权的时候,他们都是的臣下,而当察合台家族衰微之时,他们便出而填补权力真空了。
这些异姓贵族,主要有巴鲁剌思家族、朵豁剌惕家族、乃蛮家族、札剌亦儿家族、速勒多斯家族等,而势力最大的则是巴鲁剌思和朵豁剌惕两家族。
巴鲁剌思家族出身于成吉思汗最初分封给察合台四千户中的巴鲁剌思千户,察合台汗国成立后,他们世守汗国西部河中地区,成为河中地区最大的异姓军事贵族。
而朵豁剌惕家族也是察合台初受封时归于察合台的,原本不算显赫,但在从答儿麻失里汗死后的乱局中逐渐崛起,成为汗国东部地区最大的异姓军事贵族。
1343年,合赞算端成为察哈台汗,这已经是乱局开始后的第七任可汗。
此时,汗室衰微不振,宗室贵族凋零殆尽,而异姓军事贵族则威势赫赫。
合赞算端汗面对这样的局面,毫无办法,只能一味地逞强斗狠,大肆杀戮。
这使他成为察合台汗国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任何人只要犯很小的过错,就要被处死”,以至于大臣们上朝时,都要在衣服里穿上裹尸布,以备突然被杀,出门前还要和妻子儿女们告别,怕再也不能回来。
可是,杀人如果能够维持稳定,察合台汗国早就不会走到今天了。
合赞算端汗的杀戮很快便引起了大力反弹。
在统治三年后,1346年,巴鲁剌思家族的首领哈札罕,联合多位察合台亲贵,组织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将合赞算端汗攻杀。
哈札罕杀死了合赞算端汗后,拥立了一位名叫答失蛮察的宗王为汗,这位汗已经完全沦为傀儡,实权被哈札罕所掌握。
从答儿麻失里汗被杀之后,虽然察合台汗国的汗位更迭频繁,且几乎无人善终,但毕竟都是汗室内部之间的争斗。
即使要依靠异姓贵族夺取汗位,在前台的也必须是黄金家族后裔。
哈扎罕以臣子的身份弑杀可汗,这还是第一次。
而此例一开,察合台汗国便彻底天下大乱,各异姓贵族纷纷擅行废立,曾经的法统荡然无存。
巴鲁剌思家族的根据地是在汗国西部河中地区,因此他所拥立的答失蛮察汗也是在汗国西部。
巴鲁剌思家族私行废立,其他异姓贵族自然不服:你拥立了可汗,成为了实际掌权者,让本来与你的我们也俯首称臣,凭什么?你可以拥立可汗,为什么我不可以? 于是,察合台汗国出现了一片拥立可汗的风潮,稍有实力的军事贵族都将与自己关系亲密的察合台后裔拥上汗位,一时间到处都是“察合台汗”。
不过,大部分异姓贵族实力弱小,拥立的汗都是政令不出部落,被后世史家戏称为“部落之王”。
真正对时局有影响的,只有两个势力,一个是巴鲁剌思家族,另一个是在汗东部地区有着控制权的朵豁剌惕家族。
朵豁剌惕家族此时的掌门人名叫播鲁只,他控制着汗国东部“向阳地”。
所谓向阳地,是指包括葱岭以东的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和田、阿克苏、乌什六城和葱岭以西的费尔干地区。
在哈札罕在西部拥立可汗后,播鲁只也不甘落后,立即拥立了一位名叫秃黑鲁帖木儿的察合台宗王为汗。
察合台汗国最终分裂 两大家族各立可汗,且都是察合台——笃哇家族后裔,谁也不服谁,而谁也消灭不了对方。
于是,察合台汗国,以锡尔河为界,拜延忽里为西部汗,其政权被称为西察合台汗国,而秃黑鲁帖木儿为东部汗,其政权被称为东察合台汗国。
随机文章夏朝的皇帝总计有几任呢?希特勒从不让人提的6个隐私,若提起1个,立刻军法处置详解世界十大危险运动,最高死亡率达31%魔克拉-姆边贝图片曝光,出没沼泽专杀河马(专家称是大象被误认)揭秘三峡压新主四川出天子,网络谣言阴谋论骗取不明真相民众
姜维投降魏国是真是假?他投降魏国是真的想再复兴蜀国吗
但姜维在剑阁抵御魏国大军时,接到了的投降命令,不顾士兵们的愤怒情绪,毫不犹豫地就投降了。
人们不禁要问,诸葛亮看好的人,难道就是这番德性吗?后来发现了姜维给刘禅的密奏,说:“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以此可以证明,姜维投降是假的,至此诸葛亮可以瞑目了,因为他没有看错人。
姜维的投降究竟是真是假?假若是真,他的这种行为可取吗?他对于蜀汉国能起到丝毫作用吗?换做是诸葛亮,他能够这样做,或者是他会支持这样做吗? 姜维复蜀意图的大致原因是,魏国伐蜀的大军尽归钟会,钟会怀有野心,姜维看了出来。
钟会也想借助姜维的力量在蜀地称王,因此两人“情好欢甚”。
但是魏国将士并不支持他们,于是姜维劝钟会,让他把魏国的将军全部杀掉。
等到做完了这些,再慢慢想办法杀掉钟会,然后尽数杀掉魏国士兵,这样就可以恢复蜀国了。
就是在这样的形势和设定的情境下,姜维给刘禅写了这样一封信。
在这封信出现之前,人们对于姜维的评论是没有争议的,那就是姜维是一个再次投降之人。
当这封信出现后,马上就有了争议。
写《晋阳春秋》的孙盛认为:“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其将至,其姜维之谓乎!”那意思是说,不应该这样做而非要这样的做必然是名辱身危,这大概指的就是姜维这种(投降后还想着复国的)行为吧!在他看来,邓艾进入江由,士兵很少,姜维向前不能奋力进攻夺回绵竹,后退又不能统帅五位大将保卫蜀国皇帝,然后思虑后续蜀国生存之计,而是在谬误和正义之间反复摇摆,希图靠违反常理侥幸获利,以衰弱的国力,而屡次出兵于魏国的三秦之地,现在已经是覆灭之邦,希望在情理之外的出奇举动成功,这不是很荒唐的吗? 裴松之认为,孙盛对于姜维的讥笑是不恰当的。
当时,姜维的大军把钟会挡在剑阁之外,钟会已经商讨退兵之事,保全蜀国的大功即将告成。
但由于邓艾诡道走阴平,突然出现在他的后方,而又战败,成都内部溃败。
如果姜维回军救援成都,那么这时候钟会就会从后边追击。
当时的形势,又怎能两头兼得?以这个理由责难姜维不能奋力回击绵竹,保卫蜀汉国皇帝,实在不是正当的理由。
钟会想全部杀掉魏国大将以成就大事,授予姜维重兵,让他作为先头部队。
假如能够使魏国将领都死了,军队都掌握在姜维手中,杀了钟会,恢复蜀国,并不是一件难事啊!事情不按常理行事而获得了成功,这才能称之为奇,不能够因为事情出现了变故,就反过来说不应该这样。
假如说所用的计策,因为某种原因不能成功,就可以说他迂腐荒唐吗? 其实这件事掺杂上姜维开始的用兵,事情就变得复杂,如果只说姜维投降复国一事,或者说想用投降来达到复国的目的,则证明诸葛亮没有看错人,这件事还是不难辩明是非的。
首先,姜维此事的确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刘禅已经投降,他还有那个斗志同意复国吗?姜维手下还有几个大将,他们能跟随姜维一起行动吗?如果是能,那他们还会投降吗?这不是又是什么?还有,姜维的兵是什么时候又得到的武器?是胡烈的儿子胡渊率领各将领的亲兵对钟会姜维发起了攻击,钟会除了自己的几个亲兵,再无兵可用,这才给了姜维铠杖。
试想,如果有将军跟着钟会造反,是魏国士兵杀蜀汉国士兵,还是的蜀汉国士兵杀全副武装的魏国士兵?再有,钟会会无知到手里没有自己的兵,全靠蜀汉国的降兵得到一个国家吗?胡渊进攻后,有人建议钟会,“可以尽杀丫门骑督以上”将军官员,钟会“犹豫未决”。
他犹豫什么?就是他不可能把宝全押在一个人身上,尤其是,这个人还曾经是敌国将领。
还有一点,邓艾先于钟会入蜀,他在蜀国已经任命了各级官员,蜀汉国投降了的官员已经得到了任命,虽然他自己被押解回魏国,但他的这些任命并没有宣布撤销。
以魏国官员为主体的这个新官员体系,就不能号召魏国士兵听命于魏国吗?邓艾曾经在绵竹筑“京观”,也就是将士兵的尸体筑成高台,以彰显自己的“战功”,这对于蜀国人的心理会是多么大的打击?很清楚钟会想干什么,他已经派出了带领三万人进入汉中,假如他来到成都城下,蜀国人还有胆量再和魏国一战吗? 说了这么多,难道说姜维违反常理有错吗?想通过投降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狂想。
如果这种事情能够成功,那么妄想症就不是一种疾病了。
再说诸葛亮重用姜维之事。
他临终推荐的接班人是,蒋琬之后还有一个宫中府中都任职过的,费祎之后的事情诸葛亮还能管的着吗?说姜维是诸葛亮的接班人只能是一种猜想,不具有实际意义。
那么,诸葛亮就不重视姜维吗?也不是,姜维年轻,把他作为梯队干部培养是对的,但他不会想到将来一定就是姜维代替自己的位置。
再说投降一事,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投降了就是投降,不要找那么多理由。
这和田单不一样,田单始终没有投降。
国都沦陷了,全国七十几座城都投降了,只有田单所在的即墨和另外一个莒城还没有被燕军占领。
后来齐湣王也死了,莒城一度被占领,只有田单的即墨还在坚持。
当他听说齐湣王的儿子法章在莒城即位,战胜燕军后马上把国君()迎了回来。
姜维能和这个人相比吗?还有,假如诸葛亮处在姜维的位置,他会像姜维一样投降吗?答案是肯定不会!诸葛亮已经去世多年,任何设想都毫无意义,但看看他的儿子,就可知道,这绝对不会。
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出战迎敌,兵败,邓艾许诺上表给他一个琅琊王,注意,这是在诸葛瞻战败之后。
诸葛瞻是怎么做的呢?将邓艾的使者斩了,接着再战,直到战死。
诸葛瞻死后,儿子诸葛尚感叹说:“我们父得到了国家的重用和厚恩,没有早早除掉,以至于导致国家失败倾倒,我既便是活着又有什么用?”于是冲入敌阵战死。
什么叫做节操?什么叫做家风?诸葛瞻、诸葛尚的行动已经做出了回答。
这就是后人评价诸葛瞻所说的,他虽然智力不足以挽救国家的危亡,勇力不足以抗拒强大的敌军,但是他外不辜负国家,内不改父亲的志向,忠孝两全啊! 姜维不投降有没有其他的路可走呢?应该说至少还有两条路可走:一是他可以像古人一样“南走越”,或者是“北走胡”,过隐居的生活;二是拥立的其他子孙做皇帝继续抗魏,就像后世的、南明一样,即便是不成功,也不失为大英雄。
可惜,姜维只选择了一条屈辱之路。
可是姜维为什么没有受到过多指责呢?最关键的是他是受皇帝的指示投降的,第一责任人不是他,指责他又有何用?或者说,这是一种统治集团集体意志的沉沦,一个姜维,已经左右不了蜀汉国的大局。
至于他想让刘禅复国,以此证明诸葛亮没有看错他,则实在是想多了。
随机文章揭秘《杨家将》背后的史实与阴谋秦晋崤之战赏析世界上最毒的鸟,冠林鵙鹟/羽毛杀人如无形揭秘属什么的人不能养龟,兔、龙、狗与乌龟从图不能养(招来厄运)1984年被贬下凡的神仙,翻遍资料找不到/疑似变成了一个动物(谣言)
鄫国是如何灭亡的?被谁灭亡的
鄫国是个不起眼的小国,从故城遗址面积推测,整个国家方圆不过百里。
进入春秋以后,这个历史悠久的小国倒霉事不断,命运从来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受尽周边各国摆布,最终难逃亡国的命运。
见死不救 仗义解围 鄫国的始祖可以追溯到的次子曲烈,历史非常悠久。
进入春秋时期,山东大地变得热闹了起来。
齐鲁强势,莒邾崛起,南方的淮夷也变得蠢蠢欲动,原本相安无事的邻国们一下对鄫国。
尤其是和邾国经常来犯,让鄫国百姓不宁,不得已,鄫国投靠了强大的鲁国,每年交些“保护费”,指望能换几天太平日子。
为了亲上加亲,鄫国国君娶了的女儿季姬,这样一来,季姬生的儿子成了鄫国国君未来的法定继承人,按理说正中鲁国下怀,是天大的好事。
但鄫子动起了歪脑筋,没过多久,又主动和莒国攀亲,娶莒女为妾,还对她宠爱有加,这下子触动了鲁国敏感的神经。
鲁国的继任者向来对鄫国没好感,公元前646年,鄫国国君让季姬独自一人回娘家探亲,更是惹恼了鲁僖公,一度扣留了季姬,不让她回去。
虽然事情后来解决了,但是鲁僖公心里一直闹别扭,总想找机会收拾收拾鄫国。
两年之后,报复的机会来了。
这年,季姬病逝,到了冬天,南方的淮夷突然来犯,弱小的鄫国措手不及,连忙向自己的“老大”鲁国求救。
鲁僖公见此情景正高兴不已,自然是置江湖道义于不顾,拒绝出兵。
这下可抓了瞎,好在鄫国国君深谙不在一棵树上吊死的道理,又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转而向求救。
此时的齐桓公已经是中原霸主,一听淮夷敢乱来,内心的英雄主义“爆棚”,便亮出“尊王攘夷”的旗号,把鲁、宋、陈、卫、郑、许、邢、曹的国君约到一起,商量救鄫大计。
最终,列国决定以防御为主,加固鄫国城池,把习惯水战的淮夷人挡在国门之外。
随后,齐国摊派任务,让盟国们派出大批奴隶役人,在鄫国,掘土垒城。
当时正赶上数九寒天,帮别人的国家修城本就心不甘情不愿,又吃不饱穿不暖,饱受压迫后,这些役人竟然奋起暴动,一夜间杀死监工修城的酷吏,纷纷逃遁山林,筑城计划不得已中止。
但鄫国筑城之举也向淮夷人宣示,东方诸侯联盟不允许蛮夷部落向鄫国发起挑衅,最终促使淮夷放弃了进犯的意图。
戕杀鄫子 鲁军进驻鄫地“维和” 退去了淮夷,鄫国国君暂时缓了口气,可后面的一场杀身之祸却已经在向他招手。
江山代有“霸主”出,各领风骚三五年。
出手帮助鄫国不久,齐桓公就去世了,齐国大乱。
宋襄公帮齐国平定内乱后,声望飙升,一心想学前辈齐桓公,也尝尝当霸主的滋味。
公元前640年,雄心勃勃的宋襄公邀请滕、曹、邾、鄫等国在之南会盟,终于要将霸主梦付诸行动。
大国有命,小国不敢不从,更何况鄫国向来都是与强者做朋友的。
接到会议通知后,鄫子很快就颠颠地上路了,可不知道是路程估计不足,还是有别的原因,总之路上耽搁,迟到了两天。
鄫子未能按时参加此次会议,还自作主张,赶到邾国与邾国国君会见,这下子可激怒了正志得意满的宋襄公。
宋襄公为了报复鄫子,无所不用其极。
鄫国和东夷人关系不好,世代为仇,于是,宋襄公决定杀了鄫子,用来祭祀东夷之神。
在他看来,此举既能笼络、威胁东夷,又能震慑那些不够听话的盟国,再巧妙不过了。
宋襄公自己不动手,反倒命令邾文公将鄫子扣留,并把鄫子押到东夷人的神社“次睢之社”。
随后,宋襄公公然以祭祀次睢之神的名义,下令杀死鄫国国君,并将其肢解烹煮、沉入沂河,手段之残忍。
按说这次邾国也是挺无辜的,稀里糊涂成了别人手中的刀,但过了半个世纪,又一位鄫国国君死在邾国之手,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公元前591年,邾国对外扩张,入侵鄫国,杀了鄫子,还要掠夺一番。
不过这一次,邾国却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鄫子遇害后,太子即位,无力报仇的他很自然地向鲁国寻求庇护,鲁国便借机派军队在鄫国的几个重要城邑驻扎,鄫国成了鲁国实际的附庸。
打来打去,反让鲁国捡了便宜,邾国真是有苦说不出。
其实,与其说鲁国在帮助鄫国,还不如说鲁国是在帮自己。
由于之前黄河改道,鄫国以南茫茫湿地和浩瀚湖泊露出大面积的滩涂,成为可耕作的肥田沃土,而且这些土地还是无主之地。
鄫国国小民少,又遭遇连年战乱,当然没能力去“掘金”,过去十年里,鲁国大批的奴隶纷纷南下谋生,到湖泊滩涂边开垦“王土”,给鲁国贡献了大量的税收。
此时鲁国驻兵,既能给鄫国一个顺水人情,又能将这片粮仓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想称臣都不行 莒国外孙成功篡权 鲁国将鄫国变成自己的附庸还不甘心,到鲁襄公的时候,干脆想把整个鄫国都变成自己的合法地盘。
这么大的事,鲁国自己不能擅作主张,于是鲁襄公亲自跑去找当时的霸主晋侯汇报思想。
晋侯一听,这事情对自己没啥好处,起初并不同意。
鲁国大夫孟献子是个聪明人,耐心给晋侯做工作,说鲁国一心跟着走,可是鲁国偏小,无法向晋国缴纳足够的贡赋,如果能让鄫国归附鲁国的话,鲁国就有足够的财物进贡给晋国,支持晋国的霸主事业了。
见鲁国有这份“孝心”,晋侯很欣慰,就同意了。
纸里包不住火,消息很快传开,早就对鄫国垂涎欲滴的莒国、邾国坐不住了,两国结盟反对鄫国属鲁,从东西两面出兵进攻鄫国。
为救援鄫国,鲁国派大夫臧孙纥率鲁国军队攻入邾国,狐骀一战,鲁国大败。
虽然如此,但是有盟主晋国力挺,鄫国附属于鲁国的地位却无法改变。
后来,鲁国主政三十多年的名臣去世,没有运回国都曲阜安葬,而是葬在了鄫城的西丘上,意在向诸国宣告,鄫国已成为鲁国的一部分。
莒国认为鄫国附鲁会危及莒国安全,便于公元前567年,突然派军攻入鄫国,占领鄫城,并杀掉了鄫子时泰。
国不可一日无君,身怀杀父之仇的太子巫显然不讨莒国的喜欢。
鄫子时泰的原配早亡,后来续娶莒国女子,两人生了个女儿。
等到女儿长大后,她又嫁到莒国,生了个男孩。
如此算来,该男孩是鄫子时泰的外孙。
在莒国的操纵下,这个外孙成了鄫国国君,因为外孙是外姓,所以鄫国香火断了,国家也就灭亡了。
原来的法定继承人太子巫为了躲避追杀,只能率众投奔鲁国,被聘为卿士。
至此,延续一千五百多年的鄫国退出了历史舞台。
后来,莒国为鲁国所灭,鄫国的领土又重新回到了鲁国手中。
随机文章古朝鲜Gojoseon简介真实杨家将:杨令公绝食而亡 唯有四郎殉国刘备临终前暗示赵云!赵云没听明白诸葛亮却吓得冷汗直流蓝宝石般的伯利兹大蓝洞天坑,潜水员与鲨鱼共舞(深123米)土星为什么恐怖?夏季温度仅-140℃(29年公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