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作明朝官员服饰的象征,“衣冠禽兽”如何就变成骂人的脏话了?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1-20 点击数:
简介:浏览22  说起“”一词在现代往往被用来形容道德败坏的人。

说他们徒有人的外表,行为却如同禽兽。

其与、伪君子的意思相近。

  既然用禽兽比作人,那么,禽兽又是如何与

【菜科解读】

浏览22  说起“”一词在现代往往被用来形容道德败坏的人。

说他们徒有人的外表,行为却如同禽兽。

其与、伪君子的意思相近。

  既然用禽兽比作人,那么,禽兽又是如何与衣冠联系在一起的呢?  根据史料记载,“衣冠禽兽”一词来源于官员的服饰。

古代自称,最能衬托皇帝“龙形象”的东西当然就是禽和兽了,所以便规定文官官服绣禽,武官官服绘兽。

  品级不同,所绣的禽和兽也不同。

具体而言: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鸳鸯,八品绣黄鹂,九品绣鹌鹑。

武官一品、二品绘狮子,三品绘虎,四品绘豹,五品绘熊,六品、七品绘彪,八品绘犀牛,九品绘海马。

同时明朝还规定官员一品至四品穿红袍,五品至七品穿青袍,八品和儿品穿绿袍。

如此一来,一个官员是文是武,品级如何,令人一看便知。

所以“衣冠禽兽”在当时代指大小官员。

人人都以能“衣冠禽兽”为荣。

  然而到了明朝中后期,皇帝昏庸无能,政治腐败混乱。

不少文官武将都仗着自己的权势肆意欺压百姓,无恶不作。

老百姓遂把这些身着“衣冠禽兽”的人都视为强盗悍匪。

于是,“衣冠禽兽”一词开始有了贬义。

这最早见于明末陈汝元所著的《金莲记构衅》:  “人人骂我做衣冠禽,个个识我是文物穿窬。

”到了以后,“衣冠禽兽”开始彻底沦为贬义词,含义和现代相同。

明朝鲜为人知的“秘闻” 明太祖朱元璋竟想把儿子朱棣活活饿死

学生书局曾出版过史籍汇刊,收录有明人著的《建文事迹备遗录》一卷,其中记录了一些鲜为人知的“秘闻”。

根据《》记载,的太子是病死的——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八月,朱标奉命到陕西视察工作,回来不久就病了,言外之意是而致病的,然后他就病死了,死于第二年的五月十七日。

但据《建文皇帝事迹备遗录》记载,朱标的死可没这么正能量,不但时间不对,病因也完全不同。

据此书记载,朱标是因为母亲去世伤心过度而致病的: 洪武十七年七月,生母仙逝,朱标悲痛得不停地用手拍打自己的胸部,哭得死去活来,多次背过气去,差点气绝,三天三夜不吃不喝,朝夕痛哭祭奠母亲,“至是过哀成疾,不久而薨”。

太子伤心过度致病,以至于英年早逝,是朱元璋没有想到的,而且太子的死,还带来一个接班人的问题,所以他也哭了,对侍臣说:“本来希望太子将来治理天下,岂料他竟因至孝悲伤而死,我心里这个痛啊,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_图 紧接着,《建文皇帝事迹备遗录》还顺便“解释”了朱元璋为什么立朱允炆为皇太孙—— 太子朱标不幸病逝后,朱元璋每当想起来就会伤心落泪,而当时朱允炆还是个还在换牙的孩子(髫龀),每当见太祖痛思,他就哭着劝谏:“自古生死有命,切勿过度悲伤,伏望陛下以天下为重,万一龙体违和,臣等怎么办呢?” 这哪里是个小孩子说的话,简直比大人还懂事,所以太祖“闻而奇之”,加上在给他爹办丧事过程中,他的行为举止表现得也像个大人,给朱元璋留下了极好的印象,所以不久就把他立为皇太孙,命最有学问的儒臣好好培养。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朱允炆的德、智也水涨船高,更是深得朱元璋宠爱。

根据《建文皇帝事迹备遗录》记载,朱元璋还是最先发现他的第四个儿子,也就是实力最强、文武双全的燕王有反心的人。

根据该书记载,自从侄儿朱允炆被定为皇位继承人后,朱棣就有了夺嫡之心—— 有一次上朝,朱元璋见皇太孙居于殿右角,而燕王侍于左前,他很气愤,“以王位居太孙上,始知其有夺嫡计”。

然而,从这个细节看出老四有夺嫡之心后,朱元璋并未动声色,只是把朱棣从宫中赶了出去,让他住在别苑里,并且令宫中不许给他吃的,仿佛要把他饿死。

若不是高皇后见朱棣可怜,偷偷让人给他送吃的,朱棣真有可能饿死。

关了很久,朱元璋才把他放了,后来“大分封诸王居国”,朱棣才正式就藩北平,正儿八经地当起了燕王。

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_图 再说朱允炆。

从朱元璋看好他的理由来看,朱允炆是个早熟的孩子,小小年纪就如此老成持重,将来肯定能担大任。

然而,朱元璋死,朱允炆继位后,他的表现却让人大跌眼镜。

治国才能暂且不提,朱允炆政治上的幼稚,简直让人怀疑,这哪里是老奸巨猾的朱元璋看重的一国之主,纯粹是拿江山社稷和自己的前途当儿戏的愣头青! 这里所指的,当然是他继位没多久,就开始不顾后果地削藩。

削藩的想法,虽然最早产生于他自己的脑袋,但认为诸王权势过大、恐怕难以驾驭,而力主削藩的,却是兵部尚书和太常卿黄子澄。

齐泰和黄子澄以及三人,也是朱允炆最为倚重和信赖的大臣,引为心腹,他对他们可谓言听计从,也是在他们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可以这么说,他们脑子里有什么,就给朱允炆灌输了什么。

悲催的是,这几位学问杠杠的,啥的背得,却都是毫无政治头脑和治国经验的书呆子,从他们“恐怕诸王难以驾驭”来看,他们根本没有认真、科学地对削藩进行过可行性评估,更未考虑过后果,其行事完全是想当然! “师父”们不考虑这些,小小年纪的朱允炆,怎么能考虑到这些呢?他只知道对“师父”们言听计从。

方孝孺(1357—1402年7月25日)_图 而在削藩的实际操作中,他们又犯了一个大错。

首先被削掉的,是周王朱橚。

为什么首先拿周王开刀呢?这可不是他们抓阄的结果,而是经过一番考虑的:周王是燕王朱棣的同母兄弟,他们担心他与实力最强的燕王搞联合战线。

至于罪名嘛,据说是周王次子告发老爸谋反,朱允炆便派曹国公,到开封把周王全家抓到南京,废为庶人后发配到云南去了。

周王次子名叫朱有爋,当时是汝南王,他告发老爸谋反的原因,竟然是为了夺取周王的继承权! 接下来被削的,依次是齐王湘王和代王,都被废为庶人,然后被软禁起来,齐王被软禁在南京,代王被软禁在封地大同。

这两位都没出什么大事,因为他们都认了命,乖乖地当“囚徒”,湘王朱柏却不堪受辱,全家自焚! 两个月后,岷王朱楩也被废为庶人,发配到福建漳州。

那地方倒是不错,有海鲜吃,还可以来到海边,看看星辰大海。

而对燕王朱棣,他们却迟迟不动手。

为什么?因为他实力最强! 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_图 不过这也可以理解,先易后难,吃桃子先照软的捏嘛,哪个软先吃哪个。

他们没想到,这正是燕王所希望的,因为他们这种操作,给了他宝贵的准备时间。

是的,他真的要造反了! 而朱允炆一旦开始犯错,就在犯错的道路上停不下来了,竟然经不起朱棣又装病又装疯,放掉了作为人质而被软禁在南京的朱棣的三个儿子! 儿子们一回来,朱棣就没有什么可顾虑的了。

建文元年七月初五,燕王朱棣正式扯起造反大旗,理由不可谓不冠冕堂皇:大家看好了哈,我这是靖难哈,是清君侧哈,是替小皇帝清除身边的奸臣哈,不是谋反哈。

最重要的是,他这是依!法!行!事! 有人要说了,你这是扯的啥淡呢?造反还造出法律依据来了! 还真不是扯淡,朱棣“靖难”,的确是有法可依的,而这个法,就是太祖朱元璋生前制定的成法,其中就针对“靖难”,专门定了一条。

朱元璋制定的成法,名叫《皇明祖训》,关于“靖难”的那一条是这样规定的:“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

” 这一条,也是专门为各地的藩王制定的,大意是说,如果朝中有奸臣想篡权,藩王应该举兵把他干掉,替天子清除身边的坏蛋。

靖难之役_图 那么奸臣是谁呢?当然是齐泰和黄子澄啦,这两个家伙,吃饱了撑得慌,好好的革命工作不干,挑拨不懂事的小皇帝搞事,本来天下太平,他特么偏偏要来个风生水起,简直是想祸国殃民嘛! 这样的奸臣,不加诛讨,留着干什么? 既然其他人没有这个能力,那就交给我朱老四吧,俗话说得好,天降大任于朱老四嘛! 他喊出了响亮的口号——清君侧,靖国难。

“靖”的意思是平定、扫除,“难”指国难。

当然了,朱元璋制定的成法里还有一条,那就是如果藩王要起兵“靖难”,必须先经过皇帝,也就是说,皇帝叫你起兵,你才能起兵,不然就是无票上车,要罚款的。

但是我有那么傻吗?显然没有,因为如今这个皇帝,已经被鬼迷了心窍了,被奸臣蒙蔽了,怎么可能主动叫我起兵靖难? 至于在人们眼里,我这是不是选择性“执法”,呵呵,你们说是就是,反正这么干的人,古往今来也不是我一个! 于是,一场实质上的造反事件,被朱棣披上漂亮的外衣后,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若朱元璋在天有灵,不知会有何感想?不知他当初在制定“先祖成法”时,是否预料到会有这一天? 朱元璋墨迹_图 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当初朱元璋既然看出他这个老四有夺嫡之心,而且还想把他饿死,为嘛还要制定那么一个“成法”呢?这不是鼓励藩王造反吗? 即便是那时这个成法已经定好,也可以修改,或者干脆废弃嘛。

可他就是没这么做,以至于被他这个老四利用,把他心爱的皇孙“推”下了火坑,烧得一根毛都没剩下。

当然了,即便是没有这个借口,朱棣也有可能找其他借口造反,但无论怎么说,朱元璋生前制定的这个成法,确实在客观上帮了朱棣,至少给他减轻了起兵造反的道德压力。

不过,站在现在来看,江山最终落得文武双全、雄才大略的朱棣手里,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参考文献:《皇明祖训》《建文皇帝事迹备遗录》《明史》 随机文章成吉思汗打莫斯科方法隋唐美男子瓦岗寨英雄罗成马陷淤泥河奥多赛尔Odoacer简介请问宋朝之后有多少位「传奇人物」最喜欢骑『白马』汉景帝和亲政策对汉武帝的影响?

明朝的“瓜蔓抄”是什么样的刑罚?朱棣为什么大兴“瓜蔓抄”?

经过三年的“”,终于推翻了侄子建文帝,登上了宝座,是为。

朱棣是以武力算权夺位的,名不正言不顺。

为了现固皇位,稳定动荡危机的政治局势,他对建文时的旧臣,那些不肯顺从他的人,展开了血腥镇压。

进京伊始,他便下令将早已拟就的“奸臣名单”计五十余人,列到榜上,张贴于朝堂,分列数等,悬赏捉拿。

这些人被拿获后,无一幸免。

首当其冲的是倡议削藩的、黄子澄。

朱棣亲自审讯,二人抗辩不屈,被灭门杀掉。

后来,凡是跟这五十人沾亲带故的,统统清洗,而且顺藤摸瓜,株连,甚至所住村庄都。

这次大清洗,史书称之为“瓜蔓抄”,先后被杀的人达数万之多。

建文时的辅佐大臣,著名的文学博士方孝儒之死,最为悲壮。

方孝儒为官正直,知名度很高。

朝野上下很有威望。

本已被朱棣逮入狱中,后来朱棣筹备登基时,朝臣么推方孝儒为即位诏书起草人,才将他从狱中放出,受命草诏。

然而方孝儒竟穿一身孝服,直奔殿廷,伏地大哭不止。

朱棣离座走到他面前,安慰他说:“先生不要自苦了,我是学习辅助成王的。

”方孝儒问:“如今成王在什么地方?” 朱棣答道:“他已自焚而死。

”方孝儒又问:“那为什么不立成王之子呢?”朱棣说:“国家需要一个年长的君主。

”方孝儒又追间道:“为何不立成王之弟呢?”朱棣被问得,对答不上,只好说:“这是我们朱家的事,先生不必多言。

”接着让人拿过笔札来,说:“诏天下,非先生不可。

”方孝儒把笔笔扔在一旁,边哭边骂:“要杀便杀,诏书绝不可草!”朱棣恼恼羞成怒说:“想死吗?偏不让你马上就死,难道你不怕诛灭九族族吗?”方孝儒,慷慨回答:“即使诛灭十族,你也对我我无可奈何!” 说完拿起笔来写了四个大字:燕贼篡位。

朱棣登基前为燕王,“燕贼”当然是骂他了。

朱棣狂叫一声,令左右用刀剜方孝儒的嘴,直至耳旁,顿时血肉翻飞,慘不忍賭。

朱棣还不解恨,遂把方孝儒的亲族、朋友、门生作为十族,都抓来,让方孝儒看过,但方孝儒始终不肯低头,刚烈到底。

朱棣无奈,遂将其牵出聚宝门外,处以极刑。

方孝儒的妻子及两个儿自缢而死。

两个不满十五岁的女儿在被抓途中也投河自杀。

他的宗族亲友及门下连坐被诛诛杀者,共八百七十三人。

被发配充军折而死的更是无从计数了。

兵部尚书铁铉死得最惨。

铁铉在“靖难之役”中,坚守济南,几乎把朱棣用铁板砸死。

朱棣败在铁铉手下,自然恨之入骨,但又很欣赏他的智勇双全,想要留用他。

可铁铉被押到殿上之后,竟直立不跪,用脊背朝着朱棣,坚决不肯回头,嘴里还骂个不休。

朱棣命人将铁铉的耳鼻割下,烧熟后送入铁铉口中,问:“尝尝这肉味香吗?”铁铉立刻回答:“忠臣孝子的肉有什么不香?”朱棣听出此话又是影射他的,极为愤怒,遂命人将他寸磔了,还放在油锅里烹炸,顷刻间化成焦炭,焦臭味弥漫殿廷久久不能散去。

左佥都御史景靖则被剥皮致死。

景靖豪放大度,素有贤名。

朱棣为了拉拢他,令他继续担任旧职。

景靖并不推迟,仍在朝中干事,有人说他偷生怕死,他也。

两个月后,他偷偷带了一把ヒ首去刺杀朱棣,结果行刺未遂,反被抓获。

朱棣气得令人将他活活剥皮,血肉模糊,悬于长安门示众。

事后,景靖全家被杀,株连亲友邻舍,甚至第连他家住的村子都遭到了屠戮。

随机文章埃及法洛斯灯塔历史价值,世界最高的便民工程(400米)小行星带最大的小行星灶神星,直径525公里曾被两次撞击探寻爱因斯坦不敢说秘密,到了4岁才学会说话的爱因斯坦世界上最大的黑洞有多大,是太阳的180亿倍/可媲美整个银河系海啸的主要观测方法,观测海中地震和海面高度/建立海啸预测中心

加入收藏
               

当作明朝官员服饰的象征,“衣冠禽兽”如何就变成骂人的脏话了?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