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福王藏宝之谜,可能藏在福建某奇怪山中

古代帝王是国家最高的统治者,
【菜科解读】
古代帝王是国家最高的统治者,收敛的财宝可谓是数不胜数,但是总会因为他们去世或者朝代更迭这些财宝都下落不明。
就比如说南明福王生前在搜刮的大量财富随着南明兵败都不知所踪~~
南明福王藏宝之谜
自古以来,中华大地便是一片富饶的土地,住在这里的华夏人民创造过无数的财富。历史更迭,后世对前朝清算的同时,也不乏搜掠前朝财富的行为。
就清末那种国家危亡时期,列强仍然从中国榨取了数以千万计的白银,更不用说相对富饶的历代前朝了。
然而,许多统治者究其一生聚集的财富,却伴随着他们的陨落而从历史中销声匿迹。
大明帝国覆灭后,1644年南明福王朱由菘称帝南京,史称南明王朝。
南明王朝给明代遗民光复国家以无比希望,但朱由崧本人能力平庸且贪图享乐未能有效抵抗清军,而且无力把控时局,朝廷内乱不断。
占据着富庶的南方,朱由崧搜刮了大量财宝。
。
所集财宝,后据传流入闽西北一带,不知所踪。
据上杭当地人传说,上杭县近郊有一覆萝山,地势十分险要,据村民讲,当时有很多寺院,此中有数个演武场,僧兵不少,清兵进剿,损失不小,有一地名曰将军桥,据传为清兵将军,因未能擒获明王,在此桥自杀。
在山间一处寺庙遗址,曾捡到明清花瓷片,所以很多人认为这批宝藏现在应该仍旧藏在福建某一山中。
当属官瓷,胎质细腻,釉色清白,传说财宝不少,至今仍有人金山寻宝。
南明福王——朱由崧朱由崧是明朝第十七位皇帝,南明首位君主。
自1644年到1645年在位,年号弘光,后世称为弘光帝,是明末清初历史上昙花一现的人物。
出生于1607年9月5日,明神宗朱翊钧之孙,明光宗朱常洛之侄,福忠王朱常洵庶长子,生母姚氏。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七月朱由崧生于福王京邸,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朱由崧随其父福王朱常洵就藩于洛阳。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朱由崧封德昌王,后进封为福王世子。
..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李自成陷洛阳,福王朱常洵从城上以绳索垂至平地逃出城外,藏匿于迎恩寺,后被农民军搜出,被杀害。
朱由崧缒城逃脱,前往怀庆避难。
崇祯十六年(1643年)五月,福王朱常洵被杀两年后,崇祯帝下诏令朱由崧袭封福王爵位。
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年(1644年)崇祯帝殉国后,同年五月朱由崧被四镇拥立于南京紫禁城武英殿,改元“弘光”,建立弘光政权,其国号依旧为“明”,史称“南明”,在位仅八个月。
弘光元年、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兵临江南,南京城门大开,朱由崧逃亡芜湖,后押往北京,翌年被清军处死。
时年四十岁。
.后永历帝为其上庙号安宗,谥号“奉天遵道宽和静穆修文布武温恭仁孝简皇帝”。
南明福王朱由崧的为政举措1、政治追尊谥号与平反殉难诸臣:九月初三,朱由崧下令为北京殉难诸臣上谥号,文臣二十一人、勋臣二人、戚臣一人。
随后又给郢国公冯国用、宋国公冯胜、济国公丁德兴、德庆侯廖永忠、长兴侯耿炳文等开国功臣追上谥号;给方孝孺、齐泰、黄子澄、陈迪、景清、卓敬、练子宁等建文朝死难诸臣,蒋钦、陆震等正德朝死谏诸臣,左光斗、周朝瑞、周宗建、袁化中、顾大章、周起元等天启朝死珰难诸臣上谥号。
人事安排:就任监国之后,朱由崧依照廷臣会推,任命原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为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入阁办事;马士英加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衔,仍任凤阳总督。
不久又以原詹事府詹事姜曰广为礼部左侍郎,与原礼部尚书王铎,二人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办事。
以张慎言为吏部尚书,召刘宗周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其他衙门官员也先后作了安排。
按照史可法、高弘图、张慎言等人的意向是尽量让“正人”占据要津,使朝廷建立之始有一番新气象。
党争:参见南渡三案2、军事财政:参见弘光通宝在弘光立国的一年时间里,所得金钱却几乎从来没有用于救济灾民、兴修水利等实政。
除了豢养军队以外,财政收入的另一部分耗费于皇帝、宫廷和官僚,供他们过着穷奢极侈的生活。
朱由崧一登大位立即想在生活上同承平时期的皇帝看齐。
他下令为自己和太后修建宫殿,为筹备大婚四出购买珠宝。
弘光君臣的大肆搜括民财,经营自己的安乐窝,其直接结果一是大失人心,二是文官武将囊橐既富,身家之念重,一旦形势危急,多数非降即逃,卒至以国予敌。
为什么实力强劲的南明势力却被清军轻易击破?
北京沦陷后,朱由崧逃往南京,被凤阳总督马士英会同江北四总兵高杰、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用尽各种手段,不顾多数大臣的强烈反对,强行拥立了昏庸无能的福王,号监国,后称帝,年号弘光。
福王本是一个只知享乐的典型的公子哥,曾自撰槛联"万事无如杯在手,一生几见月当头"他即位伊始就大肆选美,而朝政又为热衷全力的马士英,阮大铖所把持,将主战的正直大臣,如排挤出朝廷.这一切都标志着这个江南小朝廷不可能有所作为,不可能担当起中兴的重任。
顺治二年(1645)五月,清军在统帅下攻破扬州,史可法,黄得功捐躯,很快兵临南京,之后多铎和平接受南京,勋贵保国公朱国弼、忻城伯赵之龙、魏国公徐允爵、焦梦熊等,文臣王铎、蔡奕琛、李沾、等30余人,出迎于郊,高举舆图册籍,冒雨跪在泥泞的道路两边。
这些从前满口终义的可耻之臣终于都做了亡国奴.冯梦龙因此在《中兴实录》中发出了这样的追问:“举天下科甲,千百之众,而殉难才二十人,其可怪也。
” 那个朱由崧逃到安徽芜湖被俘,被清军押赴北京处死。
就这样第一个,也是最有可能(拥有淮河下游和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掌握着五十万大军)中兴大明的政权在一帮宵小的内讧和主降的破坏下消散了. 二,潞王朱常淓数日监国( 公元1645年6月) 潞王几乎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他比较贤明,当初史可法等人曾想拥立他,但被马士英抢先一步.南京被攻破后,在杭州监国,这只是在 .张国维传 提过一笔"南都覆逾月,潞王监国于杭州,不数日出降"他出降的唯一条件是----勿伤黎民. 三,鲁王朱以海太祖十世孙,监国(公元1645年8月至公元1655年) 鲁王政权建立后,控制浙东绍兴、宁波、温州、台州等地,拥有浙中义师及原明总兵方国安、王之仁部,且凭借钱塘江天险,曾汇兵合攻杭州。
可是由于该政权同与它同时存在的隆武政权互相攻伐,不能一致抗清,而最终被清军各个击破!其内斗的结果就是---六月不战而溃,朱以海出海至舟山。
清军迅速平定浙东,鲁王大臣张国维、朱大典、孙嘉绩、王之仁等先后死,方国安、马士英、阮大铖等降清。
鲁王政权建立不到一年即告灭亡。
在国家倾覆之时尚且不能团结一致,灭亡岂不必然? 四,唐王朱聿键,太祖九世孙,南明隆武帝,谥号襄帝(公元1645年8月至公元1646年10月) 崇祯九年,朱聿键率军倡义勤王,却被勒令回国,废为庶人,幽之凤阳,改封其弟朱聿镆为唐王。
崇祯十四年,李自成攻陷南阳,朱聿镆遇害。
崇祯十七年,北京沦陷,福王朱由崧立于南京,释放了朱聿键。
顺治二年(1645)五月,南京被清军攻破,朱聿键行至杭州,南安伯(郑成功之父)等人拥立他为监国,立政权于福州,年号隆武。
这个政权也是有一定实力的,可是掌握大权的郑芝龙却因为有大片土地而不愿打仗,一味推延.顺治三年七月,清军攻下浙东浙南,即挥师南下。
郑芝龙暗中向清军请降,撤兵到安平镇。
福建门户敞开,清军。
隆武帝和曾皇后被清兵所俘并遇害处是在福建长汀,当时准备前往江西赣州支援杨廷麟,万元吉的赣南抗清斗争,隆武政权灭亡。
唐王算是一位较为清明的藩王,刚即位就下诏亲征,可是为郑芝龙所挟制,终于难有作为, 这个政权也是因为内部的不统一,大臣的无民族气节而失败的. 五,唐王朱聿粤,朱聿键之弟,南明绍武帝(公元1647年2月) 唐王政权覆灭后,其弟朱聿粤被拥立于广州,这个仅存在了四十一天的短命政权却一直和同在广东的桂王政权相互火并,结果被清军轻易击破.这又是一个因内讧而导致的悲剧 六,韩王朱本铉,南明定武帝( 公元1646年8月至公元1664年) 李自成部将郝永忠(原名郝摇旗)为联明抗清,推立他为帝,改年号为定武。
韩王政权依因为农民军的支持,先后活动于两湖、广西、四川一带,与清兵相抗衡。
公元1663年,农民军进攻四川巫山时被清军战败,郝永忠被俘杀。
第二年,朱本铉死。
(其人到底存不存在,仍有争议。
顾诚《南明史》倾向为以讹传讹之虚构人物,以 查继佐之《罪惟录 》其开端) 这个政权坚持战斗达十八年之久,还是因为----屏弃前嫌,走向联合. 七,桂王,南明永历帝,谥号匡帝或出帝,庙号昭宗(公元1646年12月至公元1662年1月) 崇祯十六年,攻陷衡州,桂端王朱常瀛逃往广西,顺治二年,薨于苍梧。
其子永明郡王朱由榔继位,顺治三年(1646),于肇庆号监国,年号永历。
在南明诸多政权中这个政权是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其主要原因就是大顺,大西的农民军残部的加入.尤其是在顺治九年,曾经屡败清军,收复广西全境。
接着北取长沙,东扫江西,收复二州16郡。
抗清大业出现大好局面,可是随着孙可望挑起内战,攻击李定国,在他被李定国击败后投降清军,清军趁虚而入,永历政权被迫流亡.顺治十六年朱由榔被缅甸人俘虏,顺治十七年,清军在的带领下抵达中缅边境,缅人交出朱由榔,第二年(1661年)朱由榔死于云南昆明,子嗣皆降。
永历政权兴于团结,而败于不团结,这个教训还不够深刻吗? 八,靖江王 朱亨歅,监国 朱亨歅为人仁厚,力主抗清,得到的拥戴监国,顺治七年(1650)再次率清军攻破桂林门户严关,桂林守军闻风而逃。
朱亨歅与瞿式耜、张同敞都不愿出逃,遂被清军俘虏。
不久,瞿式耜、张同敞被孔有德杀害于叠彩山风洞前,朱亨歅则被缢死于西门外民房中. 九,淮王朱常清,南明东武帝(公元1648) 唐王死后,在1848年春由郑成功在南澳拥立其为监国。
同年桂王政权成立,使节至,郑成功奉为正朔,淮王取消监国及年号。
十,明威宗太子(王之明),在安宗出降后也确实监过国(他发过一个文告,当然我对他的实际身份十分怀疑), 十一,宁靖王朱术桂,太祖九世孙辽王的后裔 1645年,福王政权封宁靖王,曾在郑成功、郑鸿逵军中监军,1664年到达台湾,“督兵屯田,休养生息”,清二十二年(1683)攻台,宁靖王见大势已去,遂将5个妃子(、、秀姑、梅姐、荷姐)召到身边诀别:“孤不德,颠沛海外,冀保余年,以见先帝先王于地下。
今大势已去,孤死有日,若辈幼艾,可自计也。
”5位妃子节烈不让须眉,,表示“王生俱生,王死俱死”。
遂先冠笄被服,同缢于堂。
时间是同年六月二十六日。
宁靖王见状,,提笔在墙上写下了一封遗书:“自壬午流寇陷荆州,携家南下,甲申避难闽海,总为几茎头发,保全遗体……今已四十余年,六十有六岁。
时逢大难,全发冠而死,不负高皇,不负父母,生事毕矣,无愧无怍。
”日,宁靖王将家中全部财物分送给邻居,然后穿上大明宁靖王的朝服,将宁靖王的印绶交给降清的郑克塽,再面向祖国大陆河山遥拜列祖列宗。
有决命诗---艰辛避海外,总为数茎发。
于今事毕矣,祖宗应容纳。
后自缢. 南明诸王殉节者惟有宁靖王一人而已!史称宁靖王"仪容雄伟,美须弘声,善书法,喜佩剑,沈潜寡言,勇而无骄,将帅士兵咸尊之."然而却未立其为帝,足见其割据建国之野心. 随机文章司马懿没算到晋朝是史上最糟曾孙竟是个白痴皇帝?「天若有情天亦老」2百年后才有人对出下一句 成千古名对朱元璋特殊之处、对当代之影响、对后世之影响齐齐哈尔干尸复活之谜,被埋复活极力挣扎身连胎盘巡航导弹的制导过程分析,惯性/GPS/地形匹配混合制导
南明算不算明朝?为什么正史不承认南明?
正因为如此,很多网友才有兴趣讨论。
否则,铁板钉钉的事,有什么说得呢? 一、历史教科书上也有些矛盾。
我,找出了一本历史教科书。
岳麓书社出的,1996年首版,1999年第二次印刷。
第21课《明末农民战争和清军入关》中,是这样记载的—— 进军北京。
起义军纪律严明,受到各地人民热烈欢迎,一路。
1644年三月,起义军攻入北京城,推翻了明朝的腐朽统治。
(李自成剧照) 1644年,清军入关,占领北京。
前一年即位的清帝迁都北京,建立。
随后,清朝镇压了李自成、的农民军和各地人民的抗清斗争,消灭了明朝在南方的残余势力,实现了对全国的统治。
明朝灭亡之后,一些官僚在南京拥立福王为帝,建立南明小朝廷。
第22课《抗击欧洲殖民者的入侵》写到—— 清军入关南下后,明朝将领郑成功在东南沿海抗清十多年,曾率军进攻南京…… 粗略看没什么,但仔细一看,就会发现,如果1644年就是明朝灭亡的时间,为何又说“消灭了明朝在南方的残余势力”……“明朝将领郑成功”…… 这不是说,1644年之后,明朝其实还是存在的吗,南明也要归入到明朝里。
二、现在网上资料也矛盾。
国内国外的百科词条,都把明朝的时间界定为1368-1644。
(朱元璋剧照) 不过,百度百科词条最末,有“大明皇帝列表”里,永历帝亦有列入。
也就是说,大明皇帝,一直存在到了1662年。
而维新百科的做法是这样的,分为“明朝君主与年号”“明朝 南明君主与年号”。
三、由谁来界定一个朝代存在的时间? 中国有新朝修史的传统。
也就是新的王朝,会给旧的王朝修史。
所谓的谁掌握了历史,谁就掌握了现在。
修史在古代,就是一个正统权的确认问题。
我想,在清朝,是不存在于南明是不是明朝这个问题的。
因为他们修的《》,专给帝王做传的“本纪”类别,到庄烈帝也就是皇帝就打止了。
而朱由崧等后来的建立政权者,都被归入到王的世系里。
比如,朱由崧的事迹,就是在福王一系。
也就是说,清朝并不承认南明是明朝的一部分。
如果按照新朝是正统的传统习惯,无疑,清朝的认定就是标准。
四、南明到底是不是明朝的一部分? (南明抗清剧照) 我觉得直到1683年之前,都应该算明朝。
其一、首都失陷,不代表着王朝之亡。
否则,是既亡过吐蕃,又亡于、还亡于? 其二、建立政权的大西、大顺军都归顺了南明政权,且成为抗清主力。
其三、政权,一直以永历为年号;而宁靖王朱术桂亦一直在台湾,可以作为朱明王朝的代表; 其四、当郑克塽决定投降之后,朱术桂誓死不降,不怨天,不尤人,与诸人作别之后,从容自尽;而他的五个妃子,亦随他而去;另有两个殉国。
他的死,比崇祯皇帝的更悲壮。
相比清朝初期的残暴,我觉得,道统在朱术桂一边。
随机文章世界徒手攀登失手频发,男子从20米高悬崖掉下摔成粉碎黑龙江不明飞行物砸出10多米大坑,专家证实为人工制造平行时空的另一个自己,未来恐相遇/两者无法互相干预楼兰公主的诅咒是什么,古城变为荒芜死城/恐为古国消失真正原因美俄让中国不要碰月球,月球上存在神秘势力阻挡人类探索月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