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万只史前动物“出没”?这个“动物园”不一般

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供图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内陈列的24具铲齿象头骨化石。
【菜科解读】
斯氏弓颌猪土板骨架(母子合葬)。
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供图
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内陈列的24具铲齿象头骨化石。
新华社记者 胡伟杰 摄
甘肃临夏盆地发现临夏巨犀头骨的地层。
中科院古脊椎所供图
临夏巨犀在渐新世晚期的生态复原图。
陈瑜绘,中科院古脊椎所供图
(神秘的地球uux.cn)据新华社(记者 胡伟杰、马莎、杨雅婷):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有一座神奇的“史前动物园”。
在这里,千百万年前的古动物们穿越时空,与每个来访者相遇。
这就是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
博物馆馆藏3万多件古动物化石,分三纲8目150个属种,其中一级品达43件,以巨犀动物群、铲齿象动物群、三趾马动物群和真马动物群的化石最为丰富。
“化石的时间跨度主要集中在距今约3000万年到距今约250万年之间,展出的仅是一小部分,其余都在仓库里。
”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讲解员张海莲说。
“数量丰富,种类繁多,保存完整,世所罕见。
”张海莲这样形容博物馆的藏品。
在这座“动物园”里穿行,记者看到大大小小的古动物化石静静地陈列着。
其中,有许多完整的动物骨架化石镶嵌在泥土中,被整块发掘出来,定格着古动物们生前最后的姿势。
在铲齿象化石展厅,24具从三四个月到40多岁的铲齿象头骨化石依次排列,从中仿佛能看到这种史前巨兽一生的轨迹。
数量如此庞大的古动物化石来自哪?
馆长何文告诉记者,博物馆的化石几乎全部来自临夏盆地,其中主要来自临夏州广河、东乡、和政三县。
馆藏精品之一的24具铲齿象头骨化石几乎全部发掘自同一地点。
临夏盆地主要位于临夏州,在该州约0.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散布着100个化石发现地点,出土了数万件古动物化石标本。
因其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汇地带,蕴藏了丰富的古动物化石资源。
“和政县至今发现化石出露点30多处。
出土的最著名的古动物化石之一,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和政羊。
”张海莲说。
在和政羊展厅,记者看到,一个巨大的“羊头”在展柜里陈列着,它由数个和政羊头骨化石拼凑而成。
“和政羊距今已有约1200万年历史。
”张海莲说,博物馆里仅和政羊的头骨化石就有700多个。
张海莲介绍,很多古动物化石标本显示,这些动物不是自然死亡,而是在自然灾害下突然死亡,因此大量遗骸被掩埋、沉积,形成化石并保存到现在。
这些重要的化石标本,为我们了解地球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
何文介绍,这些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地球气候环境变迁和古生物演化不可多得的物证。
从博物馆的4个哺乳动物群里,可以发现青藏高原隆起给临夏地区带来的重大气候变化,还有因此导致的生态环境和古动物的变化。
据了解,距今约1600万年前,青藏高原还没有完全抬升,印度洋暖湿气流可以进入北部的临夏盆地,由此导致了当地水草丰沛、河流交错的生态环境。
当时在此栖息的铲齿象,可以用像铲子一样的一对硕大前齿切断并铲起水中植物。
“而距今约1100万年前,该地区动物类型完全转化为开阔干旱地带的三趾马动物群,包括100多种动物,与今天东非大草原上的动物群相似。
到了距今约250万年前,随着冰河世纪的来临,临夏地区的动物群演变为以每只脚一个脚趾的真马以及披毛犀这样的典型耐寒动物为代表。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邓涛说。
就在不久前,由他领导的中美合作团队,依据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工作人员在临夏盆地发现的头骨化石,确立了巨犀的一个新种——临夏巨犀。
目前,博物馆作为中科院古脊椎所和政科研基地,在化石保护利用上展开合作。
“我们负责化石收集、整理、修复等基础工作,为专家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何文说。
北极动物怪病缠身 北极熊皮肤溃烂(图)
美国地质勘探局官员德甘奇称,生物专家在北极沿海调查了33头北极熊,其中有9头患病,症状都为脱毛和皮肤生疮溃烂,但是还没有出现因患病而死亡的个体。
但在阿拉斯加州西北部、俄罗斯和加拿大等地一些海象以及海豹就没有那么幸运了,这些动物也同样患有此病,但其中一部分已经死亡。
道县古人类遗址出土人牙化石
福岩洞遗址位于道县乐福堂乡塘碑村,遗址所在处为典型的喀斯特峰林峡谷地貌,洞穴发育于村东南一大体呈南北走向的石灰岩山。
该遗址曾于1984年进行过考古试掘,仅发现一些动物牙齿化石,未见相关人类遗存。
据参与发掘的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李意愿介绍,此次发掘面积约20平方米,在洞内地表10厘米以下的堆积层中,出土了大量动物牙齿化石和人牙化石。
经过分析,动物牙齿化石含30多个动物种类,包括灵长目、啮齿目、食肉目、食虫目、长鼻目、奇蹄目和偶蹄目等。
从动物的组成看,属于南方地区第四纪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
从包含巨貘、鬣狗等绝灭种的情况推断,遗址的年代可能为晚更新世晚期阶段,距今约1.2万年前。
而化石的具体年代,考古学家正在使用铀系测年方法进行研究。
李意愿表示,发掘最重要的收获是4颗人牙化石。
若遗址年代推断正确,此次发现将给湖南更新世时期古人类化石增加一批重要标本,为追溯解剖学上现代人类的迁徙、扩散和发展提供非常重要的资料。
据了解,从福岩洞古人类遗址往南约6公里,即是距今约1万多年的玉蟾岩遗址,考古专家曾在该地发现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