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寻求大唐援助的真相是什么 波斯都督府史料记载介绍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3-04 点击数:
简介:《·列传第一百四十八·波斯国》 二十一年,伊嗣候遣使献一兽,名活褥蛇,形类鼠而色青,身长八九寸,能入穴取鼠。

伊嗣候懦弱,为大首领所逐,遂奔吐火罗,未至,亦为大食

【菜科解读】

《·列传第一百四十八·波斯国》 二十一年,伊嗣候遣使献一兽,名活褥蛇,形类鼠而色青,身长八九寸,能入穴取鼠。

伊嗣候懦弱,为大首领所逐,遂奔吐火罗,未至,亦为大食兵所杀。

其子名卑路斯,又投吐火罗叶护,获免。

卑路斯龙朔元年奏言频被大食侵扰,请兵救援。

诏遣陇州南由县令王名远充使西域,分置州县,因列其地疾陵城为波斯都督府,授卑路斯为都督。

是后数遣使贡献。

咸亨中,卑路斯自来入朝,高宗甚加恩赐,拜右武卫将军。

仪凤三年,令吏部侍郎裴行俭将兵册送卑路斯为波斯王,行俭以其路远,至安西碎叶而还,卑路斯独返,不得入其国,渐为大食所侵,客于吐火罗国二十余年,有部落数千人,后渐离散。

至景龙二年,又来入朝,拜为左威卫将军,无何病卒,其国遂灭,而部众犹存。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下·波斯国》 贞观十二年,遣使者没似半朝贡。

又献活褥蛇,状类鼠,色正青,长九寸,能捕穴鼠。

伊嗣俟不君,为大酋所逐,奔吐火罗,半道,大食击杀之。

子卑路斯入吐火罗以免。

遣使者告难,高宗以远不可师,谢遣。

会大食解而去,吐火罗以兵纳之。

龙朔初,又诉为大食所侵,是时天子方遣使者到西域分置州县,以疾陵城为波斯都督府,即拜卑路斯为都督。

俄为大食所灭。

虽不能国,咸亨中犹入朝,授右武卫将军,死。

始,其子泥涅师为质,调露元年,诏裴行俭将兵护还,将复王其国。

以道远,至安西碎叶,行俭还。

泥涅师因客吐火罗二十年,部落益离散。

景龙初,复来朝,授左威卫将军。

病死,西部独存。

历史探究 波斯寻求大唐援助的原因 公元670年,高宗招卑路斯入朝,授“右武卫将军”,于长安置波斯寺,卑路斯与其子泥涅斯先后定居长安,最后均客死中国。

,这对波斯亡国父子,为何选择大唐为“政治避难所”? 史学家多是从军事力量来分析原因。

公元7世纪,世界只有两个名副其实的超级大国,那就是大唐与大食()。

两国争夺的焦点就是现在的中亚与西亚。

大唐帝国曾与阿拉伯帝国大小争战20余次,大唐军队胜多负少。

所以,当时西域各国,也就是中亚和西亚地区,政治流亡者首先想到去中国避难。

从军事力量的对比上,只有大唐帝国能抵制大食的东进。

其他中亚诸国,包括东罗马帝国,根本罩不住流亡政权。

当然,这类分析也是不错的,但显然不够全面。

这里,除了不可或缺的军事原因,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往往被忽略了,这就是政治原因。

这就要从大唐帝国的“政治地位”说起。

大唐政治地位解析 无论是从东罗马帝国,还是、西亚诸国,甚至阿拉伯帝国眼中,大唐帝国无疑是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政治大国。

政治大国的软硬两方面实力,当时的唐帝国都具备。

首先从政体的先进性来讲,堪称世界领先。

唐袭隋制,但完善了隋之政体。

“三省六部二十四司”的唐朝政治建制是为封建国家体制的完善。

三省长官宰相、六部长官尚书,共议国政。

政事堂会议是协助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构,宰相们平时在政事堂讨论军国大事,是时,官僚政治步入开明时期。

政治自信带动外交自信,盛唐奉行“、自服四夷”外交方针。

从太宗到玄宗,唐廷的最高领导人不分华夷,录用官员。

唐时,和中国保持“外交关系”的国家发展多达七十多个。

近邻日本、朝鲜的文官制度,便借鉴了唐式制。

一个国家,除了占据政治文明的制高点外,要想在世界取得“政治大国”地位,还必须要有她主导的国际组织帮衬。

众所周知,大唐皇帝拥有“”称谓。

这个“天可汗”与往不同,它不是一个的荣誉称谓,而是一种实质性的政治体系。

昔日“天可汗”,从范围上,算不上今日联合国,但却相当于“东方北约”。

在“天可汗”之下,所有的国家部族结成联盟,以体系内全体成员的力量对破坏体系内和平的成员国施以制裁,从而确保体系的稳定和世界秩序的维持。

天可汗 唐朝统领的“” 天可汗的作用主要是政治与军事两方面。

大唐皇帝被拥为天可汗后,即需维系国际和平,仲裁各国间之纷争,为天可汗之首要任务。

维护各国独立,不受强国侵略,为天可汗另一职责。

天可汗体系,可谓中国主导的第一个“国际组织机构”。

以唐帝国为中心的大东亚国际秩序,是为天可汗国际秩序轴心。

日本人称大唐帝国为中国历史上最具世界主义色彩的朝代,亦非虚语。

天可汗组织存在137年,其中以贞观四年至显庆年间,最为荣耀。

波斯亡国之君来投大唐时期, 正是天可汗如日中天之时,所以面对亡国之君请求,焉能眼看大食以强凌弱、做事不管?扶弱济困、主持正义的大唐帝国,不仅赢得了弱国的尊重,而且占据了政治道义的制高点。

接受波斯王储,设立波斯都督府,使大唐帝国发展成东有高丽,西尽波斯,北至西伯利亚,南至林邑(今日越南)的疆域广大、多民族融合的政治大国。

今中亚细亚至伊朗一带,今俄国、土耳其及阿富汗东北部,贝加尔湖,尽为中国势力范围。

曾留一名作,一个“四夷自服”的“世界政治大国”盛况尽收其中: 麹氏雄西北,别绝臣外区。

既恃远且险,纵傲不我虞。

烈烈王者师,熊螭以为徒。

龙旂翻海浪,馹骑驰坤隅。

贲育搏婴儿,一扫不复馀。

平沙际天极,但见黄云驱。

臣靖执长缨,智勇伏囚拘。

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

咸称天子神,往古不得俱。

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

兵戎不交害,各保性与躯。

而政治大国的一个侧证,就是她能建立起对世界流亡者的吸引力和信任度。

成为各国政治流亡甚至叛国者的首选国。

从这个意义上讲,当时在东方乃是全世界,真正称得上政治大国的,唯有大唐帝国。

随机文章NASA拍到地球是监狱,人类是外星人送到地球的囚犯(太阳系屏障)距离产生美感的刺猬效应,哪怕是最亲密的夫妻也应有私密空间揭秘太平洋底惊现百米巨蟒,传说粗达5米轻易咬死蓝鲸并吞食俄罗斯布拉莫斯超音速巡航导弹,号称最先进导弹(实际不如战斧水母死了会变成水吗,水母死了还有毒吗(死后会溶解在水里/有毒)

她曾是掖庭的奴婢,后来成为大唐的首席秘书

今天,小编跟大家说的就是大唐的一位奇女子,提起大唐最有名的女人,想必大家想到的就是了,而就是她身边的一个女官,上官婉儿是从小在宫廷的掖庭长大的孩子,她本应该是相府长大的大小姐,却因为自己的祖父牵涉到了武则天跟之间的恩怨,成为了奴婢,上官婉儿从小就知道自己并不是一个奴婢,她也知道自己的祖父是被冤枉的。

14岁的上官婉儿成为了武则天欣赏的女婢,后来凭借着出色的才华,上官婉儿开始为武则天写诏书,也就成为了武则天的秘书,武则天废黜(上官婉儿爱过的男人)、立、废黜李显等诏书,都是这个女官在写,但是上官婉儿为了武则天做了这么多,却没有得到自己的幸福,武则天没有打算让她有自己的归宿, 就想她一直为自己服务,甚至还给过她鲸行,也就是纹身,这也是莫大的耻辱,好不容易等到武则天去世,上官婉儿开始投靠李显,因为自己在拥立李贤为皇帝的路上,出了很大的力,最终成为了皇妃,而且自己祖父的冤屈也被洗刷了,就这样一个婢女成为了相国的孙女,成为了皇妃,但是上官婉儿这么聪明的女人,也知道跟李显的结合更多的是政治上的原因, 有权又有才的女子,上官婉儿在私底下,有不少的情人,其中一个还是太平公主的男宠,曾经她也把自己的另一个男宠送给了李显的皇后,这种荒诞的关系,成为大唐霍乱的原因之一。

其实上官婉儿的阴谋也不是没有识破过,只是在她的周旋之下,揭发她的皇子被处死,上官婉儿将整个皇室都玩弄于鼓掌之间。

但是这个大唐的第一女秘书,风风光光的皇妃, 最终死在了的手上,年近46岁,很多人觉得上官婉儿是一个祸国的红颜,也有人觉得这是一个比较凄惨的女人,最终在政治斗争中失去了生命。

在古代的皇室之中,有太多的无奈,上官婉儿也曾有过少女的爱情,也想要平稳的一生,但是事实却不容许她这么做,你怎么看上官婉儿呢? 随机文章杨家将后人今何在?曾一枪挑翻7人揭秘日本与那国水下金字塔,是远古1.2万年前MU文明人工引爆美国黄石火山爆发后果,足以吞噬地球/毁灭性灾难盘点冷战重型坦克有哪些,苏联IS-3超重型坦克震惊西方(生不逢时)长江是怎么形成的,长江是自然形成的吗(亿万年前地壳运动形成)

大唐最后的猛士军团

大漠戈壁,月牙鸣沙,汉唐雄风席卷着西域,丝路驼铃飘荡在边关。

敦煌城外东南50里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的,已历经一千六百多年的沧桑。

洞窟中,琳琅满目的艺术瑰宝仿佛在倾诉着,大自然的和人类技艺的,还有隐藏在背后的,数不尽的传奇故事。

其中,156窟有这样一幅长达8米的珍贵壁画,展现一位将军出巡的盛景: 画中有百余人,走在最前方的是以军歌舞为主的仪仗队,旌旗招展,锣鼓喧天。

八名骑兵头戴毡帽,腰系革带,击鼓吹角;随后是高举牙旗的骑兵和演奏琵乐器的乐队;紧接着是舞伎两队,一队身着汉装,一队穿吐蕃服饰,翩翩起舞。

壁画的中心人物则身穿红袍,骑白马,正要纵马过桥,前有将士护卫,后有仆从相随。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壁画中的这位主角,名叫张议潮。

这幅画,正是表现其率军抗击吐蕃,收复河西十一州的雄壮气势。

1 后,朝廷抽调西北兵平叛,遂使边州无备,吐蕃趁机侵占河西、陇右地区。

自乾元元年(758年)起,廓州、凉州、兰州、瓜州、沙州等地相继陷落。

诗人张籍的一首《横吹曲辞·陇头》,描写了凉州陷落时的惨状: “陇头已断人不行,胡骑夜入凉州城。

汉家处处格斗死,一朝尽没陇西地。

驱我边人胡中去,散放牛羊食禾黍。

去年中国养子孙,今著毡裘学胡语。

谁能更使李轻车,收取凉州属汉家?” 愤慨的张籍在诗中发出呼吁:难道就有没有像、兄弟那样的名将,来收复凉州,带领百姓们重回汉家故土吗? 吐蕃士兵。

当吐蕃攻打沙州时,尽管当时和朝廷的联系已经中断,城中军民仍不肯束手就擒。

沙州(今敦煌)刺史周鼎,一边固守城池,一边向求救。

可是,始终盼不来救兵的消息,周鼎心如死灰,召集诸将,主张焚毁城郭,率众东逃。

都知兵马使阎朝,见主将已然意志消沉,不惜承担罪名,将周鼎缢杀。

结果,沙州军民非但没有责备阎朝,反而支持他自领州事,集结在他旗下,共同抗敌。

在内缺粮草,外无救兵的坏境下,阎朝带领沙州百姓,抵抗吐蕃,长达10年之久。

直到建中二年(781年),沙州弹尽粮绝,城中军民处于绝境。

为保他们安全,阎朝与蕃将相约,不得伤害、驱逐百姓,这才出城投降。

顽抗多年的阎朝,投降后被吐蕃人下毒暗杀。

沙州,至此陷落。

2 17年后,贞元十五年(799年),一个注定将改变这个地区命运的孩子出生,他,就是张议潮。

家族是沙州豪门,世代为州将,张议潮之父张谦逸更是官运亨通,官至工部尚书。

然而,作为一个成长在“沦陷区”的官二代,张议潮感受不到家族带来的荣耀。

他的童年,享受不到几天,目之所及,尽是国仇家恨。

吐蕃显然没有大唐那样开放的民族意识,为实现文化专制,他们不许百姓穿汉家服饰,说汉话。

吐蕃人“贵壮贱老”,将壮丁掳为奴婢,命他们耕田放牧,劳作不休。

对年老者,动辄“断手凿目”,弃之街道。

史载,贞元年间,吐蕃军队曾在河西俘获一万多汉人,带回其部落为奴。

当经过一段峡谷时,俘虏们停下脚步,向东边的故乡辞别。

有几百人直接哭晕过去,还有人宁死不屈,跳崖而死。

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

在如此恐怖的统治下,每逢新春佳节,河西各州百姓仍偷偷穿起汉家服饰,祭祀祖先,向东遥拜。

开成年间(836一840年),使者途径河西。

当地百姓见到唐朝使者,夹道迎接,放声哭泣,问道:“犹念陷蕃生灵否?”尽管他们乡音已改,仍心念大唐,盼望着王师早日归来。

敦煌鸣沙山月牙泉。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亲眼目睹同胞惨状的少年张议潮,手抄一首当时广为传唱的《无名歌》,以表同情: “……君不见城外空墙匡,将军只是栽花竹。

君看城外栖惶处,段段茅花如柳絮。

海燕衔泥欲作巢,空堂无人却飞去。

” 该诗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在吐蕃不断侵略下,河西各州的困境。

深受奴役的百姓在贫瘠土地上耕作,生活困顿的同时,还忍受着繁重的赋役。

他们不堪重负,试图逃离家园。

此地的断垣残壁,只能供军官们栽种草木,城外茅花如柳絮飞扬,格外凄凉,连燕子也不愿在这样残破的空城筑巢栖息。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年轻的张议潮立下志向,他要带领河西各州的百姓,收复失地。

张议潮平日学习兵法,苦练剑术。

现在很多小孩的偶像是,而当时少年张议潮崇拜的却是、等千古名将。

他对经史子集毫无兴趣,只专心研读《六韬》、《玉钤篇》等古代兵书,吸取其中精髓,只盼望有朝一日能上阵杀敌。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3 吐蕃打下河西诸州后,膨胀了。

吐蕃人统治该地数十年,毫无作为,只知残酷压榨,导致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百姓对他们早已恨得咬牙切齿。

吐蕃的外交更是一塌糊涂,他们四面树敌,唐朝、回鹘都与之有过节。

与此同时,的吐蕃也在不断走向衰退,国内发生了大规模内乱。

吐蕃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局面,唐朝却缓过劲儿来了。

会昌四年(844年)春,朝廷得知回鹘衰微,吐蕃内乱,于是召集群臣,商议如何收复河、湟四镇十八州。

三年后,河东节度使于盐州吐蕃军。

次年,凤翔节度使又一举收复了原州、威州等地。

朝廷似乎在为河西的百姓们传达一个信号:你们不再孤立无援,有国家为你们撑腰。

沙州的张议潮听闻这些好消息,早已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

他等得太久了,仿佛这一生就是为了等待这一刻。

敦煌沙州乐园中的张议潮雕像。

大中二年(848年),做好周密计划的张议潮见时机成熟,与当地名门望族、豪杰义士联合,发动起义。

张议潮振臂一呼,全城汉人响应号召,纷至沓来,誓与吐蕃。

张议潮自幼饱读兵书,胸怀韬略。

史载,他亲率起义军与吐蕃交战,“武侯之八阵,纵烧牛之策”,突破重围。

八阵指的是时期创设的八阵图,烧牛之策则是战国时期的火牛阵。

此处可能是溢美之词,却透露出张议潮初入战场时的从容与老到。

两军短兵相接,疏于防范的吐蕃守军最终败下阵来。

他们大惊失色,没想到这么多年来犹如待宰羔羊的黎民百姓,竟也拿起了屠刀。

吐蕃人纷纷丢盔弃甲,狼狈逃窜。

张议潮义军成功将吐蕃驱逐出故乡,并在这里站稳了脚跟。

刚掌握吐蕃大权的权臣尚恐热得知张议潮起义的消息,,带领军队再一次劫掠河西鄯、廓等八州。

一路上若遇到青壮,吐蕃军毫不迟疑将他们斩杀,又对老弱妇孺施以割鼻断足的酷刑,甚至以槊刺杀婴儿为戏,并将当地房屋焚烧殆尽。

吐蕃人烧杀劫掠,绵延千里,。

尚恐热似乎想以此举震慑河西居民,没想到适得其反。

他们残暴的行径,激起民怨,越来越多的百姓挺身而出,投入到张议潮的义军中。

张议潮一鼓作气,修缮甲兵,且耕且战,先后收复沙、瓜、伊、肃、鄯、甘、河、西、兰、岷、廓等十一州。

故土沦陷数十年,当地的汉人终于翻身做主。

张议潮收复的河西十一州。

4 张议潮以收复失地为己任,却不愿割地称王。

收复沙州时,他做的第一件事,是派人向长安告捷。

可是,由于凉州等地还在吐蕃手里,使者东行受阻,贸然前往,定然。

支持张议潮起义的,还有当地的势力。

高僧洪辩心生一计,派弟子悟真担任张议潮的入朝使者。

僧人的身份正好可以作为掩护,摆脱吐蕃人的盘问。

悟真一路向东,走入荒无人烟的沙漠,他辨不清方向,不知前路在何方,也不知自己此生能否到达长安。

一如当年为弘扬佛法,奋不顾身的,悟真舍生忘死,只希望把河西军民英勇抗争吐蕃一事告知朝廷,让天下人知道,在沦陷区生活了数十年的百姓们,依然不忘自己是大唐的子民。

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悟真迂道东北,被天德军防御使李丕发现。

在他的协助下,悟真终于到达长安。

多年来一直身陷吐蕃人统治的僧人,历经艰难险阻,站在了唐朝的中央,他告诉人们,河西的百姓们,起义了。

与唐朝取得联系后,大中五年(851年),张议潮派其兄张议潭和起义诸将李明达、李明振等二十九人正式入朝告捷,并献上沙、瓜等十一州图籍,宣布效忠唐朝。

从河西来的几队使者,早已在长安城引起轰动。

平生最爱读《贞观政要》,时时以李世民为榜样的,得知张议潮的英雄事迹,感慨道:“关西出将,岂虚也哉。

” 有“小太宗”之称的唐宣宗。

当年冬天,唐朝在沙州设立归义军,统领瓜、沙十一州,授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

从此,归义军之名,威震八方。

5 此时,的吐蕃军集结到东边的凉州,真正的硬仗才刚刚开始。

大中十二年(858年),张议潮统兵七千,奔赴凉州。

这次战斗,不同以往,集结兵力的吐蕃军被逼入绝境,。

归义军四处征战,略显疲惫,兵力上还处于下风。

张议潮指挥若定,命归义军分兵两道,列阵以待,人人手持白刃,,精锐骑兵在前突击。

吐蕃军困兽犹斗,毫不退让,双方拼死相争,一番血战之后,五十里之内,横尸遍野。

吐蕃军兵力雄厚,归义军一时难以攻破城池。

随后,经过三年的拉锯战,张议潮才得以攻克凉州。

至此,历经百年血雨腥风的河陇地区,全部由唐朝收复。

时人赞曰: “河西沦落百余年,路阻萧关雁信稀。

赖得将军开旧路,一振雄名天下知。

” 张议潮率河西诸州来归,唐朝无暇接手,遂将河西托付给他,给了归义军高度的行政自由。

张议潮身兼数职,继续推行耕战政策,大力发展生产,稳定河西局势。

同时,他重建唐制,传播汉人文化,终于使“百年左衽,复为冠裳;十郡遗黎,悉出汤火”。

驱逐吐蕃后,张议潮又积极抵御其他少数民族的进犯,让周边各族人知道,“社会我潮哥,人狠话不多”。

有一次,吐谷浑意图劫掠沙州。

张议潮主动出击,行至半路,与吐谷浑军狭路相逢。

吐谷浑不敢交战,迅速逃归。

张议潮带兵追击千里,一直深入到吐谷浑境内。

沙州以北的纳职县(今新疆哈密西北),聚集着回鹘与吐蕃残部,频频袭击汉人,抢夺牲畜。

为对付这一威胁,大中十年(856年)六月,张议潮亲率甲兵,围攻盘踞在纳职的回鹘军。

回鹘军一时措手不及,抛弃鞍马,大败而逃。

据敦煌出土的《张氏勋德记》记载,当时人们对张议潮的功绩给予了崇高的评价:“坐筹帷幄之中,之外,四方犷犴,却通好而求和;八表来宾,列阶前而拜舞。

北方猃狁,款少骏之駃蹄;南土蕃浑,献昆岗之白璧。

” 6 张议潮为收复河西立下,又为巩固边防鞠躬尽瘁,或许,仅是为了那颗的赤子之心。

归义军这样一个高度独立的政权出现,是朝廷所不愿看到的,尤其是,此时河西已尽数收复,稳定发展。

归义军与朝廷,表面君臣,实则屡生龃龉。

咸通八年(867年),张议潮当年被派入朝的哥哥张议潭在长安去世。

噩耗传来,69岁高龄的张议潮千里迢迢赶往长安。

荣新江教授认为,张议潮此举是为替代其兄,作为归义军的新人质,已示对朝廷的忠诚。

所谓“先身入质,表为国之输忠;葵心向阳,俾上帝之诚信”。

无论是何原因,晚年的张议潮终于回到了让他魂牵梦绕的长安。

繁华的长安城。

此地,是大唐的都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车如流水,人潮涌动。

身处其中,观花长安道,步随龙辇后,居庙堂之上,为。

为官者梦寐以求的,或许正是这样的成就。

张议潮入朝后,朝廷自然要好好表示一下,授其为右神武统军,晋升为司徒,并赐宣阳坊宅第,给予优厚礼遇。

五年后,年逾古稀的张议潮卒于长安。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位老人,早已完成他的夙愿。

7 让人的是,没有朝廷的介入,归义军竟自己走向覆灭。

一出同室操戈的闹剧,最终毁了张议潮一生的事业。

张议潮入朝后,河西军务交给其侄子张淮深。

经过张氏叔侄的惨淡经营,河西走廊一片蓬勃复兴之象。

危机往往潜伏在繁荣之中,大顺元年(890年),张议潮的女婿,沙州刺史索勋突然发动政变。

顿生肘腋之变,张淮深防不胜防,一家人死于乱军之中。

索勋遂自立为节度使。

景福元年(892年),朝廷不得不承认他为归义军节度使。

索勋,背叛张家,小姨子第一个反对。

张议潮的第十四女,同时也是其老部下李明振之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率将士诛杀索勋。

随后,拥立张议潮之孙张承奉为归义军节度使。

从此,归义军的情况急转直下,犹如大唐的国运。

907年,称帝,张承奉无主可依,自称白衣天子,建号西汉金山国,随后便淹没在历史的漫漫黄沙中。

大唐的终结者“朱全忠”。

曾经纵横驰骋的归义军,逐渐被人淡忘,在等待人们唤醒关于他们的记忆。

正如莫高窟第156窟的那幅壁画,还在诉说他们的前世传奇。

随机文章苏联德尔塔级核潜艇能连续发射导弹,打击任何美军基地人类杀死了地球原住民,外星来的人类灭杀地球居民蜥蜴人印度lca战斗机最新消息,开第2条生产线年产16架现在中国有喷火塔克吗,中国需要喷火坦克吗(功能被取代/缺点众多)吸粪车为什么会爆炸,广西吸粪车爆炸/操作不当引起爆炸

加入收藏
               

波斯寻求大唐援助的真相是什么 波斯都督府史料记载介绍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