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象主义音乐的评价?对世界有什么影响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3-26 点击数:
简介:十九世纪末期,法国出现了一派叫做“印象主义者”的画家和诗人,他们追求的是一种梦幻性的美,于是作曲家德彪西力图用音乐来达到“印象主义者”用绘画所达到同样的效果。

【菜科解读】

十九世纪末期,法国出现了一派叫做“印象主义者”的画家和诗人,他们追求的是一种梦幻性的美,于是作曲家德彪西力图用音乐来达到“印象主义者”用绘画所达到同样的效果。

作为印象派音乐的创始人,德彪西的创作特点与浪漫主义有着直接的承传关系。

他的钢琴作品《月光》是《贝加摩组曲》的第三首,是其作品中最为大众化的一首,因而也是流传最为广泛的其中之一,是德彪西早期最具有其风格特点的代表作。

一、印象乐派的艺术特征 (一)音乐中的印象主义 印象主义音乐产生于十九世纪末,是受“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音乐流派。

他们反对学院派的保守思想,热爱大自然,面向现代生活, 在光与色的变化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与周围的气氛,采取在户外的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的方法,对绘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印象主义音乐带有一种完全抽象的、超越现实的色彩,是音入现代主义观念的开端。

它的音乐形式、表现手法、织体、基本美学观点以及所追求的艺术目的和艺术效果都与古典和浪漫主义有很大的差别与分歧。

(二)法国印象主义音乐 十九世纪末,法国出现了一派叫做“印象主义者”的画家和诗人,他们追求的是一种梦幻的美,于是作曲家德彪西力图用音乐来达到“印象主义者”用绘画所达到的同样效果。

在使用新的和声和音乐方面,德彪西是现代音乐的先驱。

他所使用的那种古怪的、非尘世的音乐语言,主要是采用完全没有半音关系的“全音阶”和许多在空气中根本听不见的“泛音”。

德彪西还在管弦乐队里使用了各种乐器的不同组合来发出柔和带有闪烁性的音响效果。

开始时人们听到他的音乐觉得,而后渐渐的便发现其中妙趣了。

仿效德彪西的最重要的作曲家是拉威尔,但拉威尔并没有像德彪西那样大量的使用全音阶和听起来古怪的和弦,他更擅长从管弦乐队里抽取音色的深浅明暗度,在这方面拉威尔无人能及。

(三)印象主义艺术特征 德彪西认为,音乐比绘画更能有效地把印象主义的理想付诸实践,因为绘画只能表现光的静止状态,而音乐却能更好的表达光的流动变化状态。

莫奈需要一系列画幅才能绘出同一场景光的不同效果,而音乐却能在同一首乐曲中创造不间断的光的流动。

在创作手法上,他的旋律多以零碎的片断或者短句加以发展;他更偏重于不协和和弦,平行四五度,平行和弦,音阶常用全音阶,五声音阶和中古调式。

和声上尽量弱化功能性,增强色彩性。

通过频繁的转调、离调的使用,大大扩充了调性范围。

曲式结构则以三部曲式为主,体裁上有较多的创新,不是照搬传统的曲式体裁,而是把体裁运用的更为自由化。

配器手法精致细腻,色调闪烁。

他善于捕捉光、影、水色的动态,借视觉式形象来表达听觉式的幻想。

所有这些手法的运用都是为了营造出印象主义所特有的朦胧、飘忽、空幻和幽静的意境。

二、德彪西 作为印象派音乐的创始人,德彪西的创作特点与浪漫主义有着直接的承传关系。

从他的键盘作品标题来看,德彪西热衷于把创作寄托于梦幻世界,而这正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一大特点。

尽管德彪西描绘大自然的题材非常多,但他并没有像浪漫主义音乐那样借景抒情,而是超然物外,精神遨游在之中,在虚无缥缈的意境中进入忘我无我的境界。

德彪西是继肖邦之后的又一位志在挖掘钢琴内在音响的大师,他打破了调性的束缚,开拓了钢琴音色的微观世界。

德彪西的一生中,主要以作曲家的身份活跃于国际乐坛,他使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的理想目标在音乐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我们在早期《阿拉伯斯特》《贝加摩组曲》等作品可以看出他的音乐受到马斯奈及格里格的影响,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风格。

而后他创作的《康塔塔》荣获罗马大奖使他声名大振,和特、威尔第等音乐家结识交往。

从这个时期开始,他的钢琴作品有了多样性的变化,更丰富的音响和更广阔的表现力,对音乐形象的塑造描写也更富有幻想力。

这个时期的作品《版画集》三首确立了他印象主义的手法,开了钢琴音乐新时期,后期创作《意象集》《儿童世界》《前奏曲》《练习曲》等钢琴作品①。

他对曲式、和声的应用及旋律的发展都大胆地尝试采用“反传统”的方式,反对使用大小调,而以教会古调、五声音阶、全音音阶的大量使用,使其音乐更多姿多彩。

他喜欢优美的旋律和富于色彩的和声,强调音乐的自发性、多样性。

他采用这些没有准备也没有解决的经过音、和弦外音、各种转调从而产生出更丰富的音乐色彩。

他的音乐很少有从始至终不断发展的主线,通常会有几个不同的几个片断、主题,从一个乐思引出并加以扩展,在发展中又引入另一个乐思并得到合理展开。

他的钢琴音乐中也都用法语标明了各种严格认真的演奏指示,要求完全按照他的指示进行演奏而不加入演奏者的个人解释,但他的作品中对于指法及踏板并没有明显标记。

三、《月光》 (一)背景 在德彪西的钢琴作品《月光》是《贝加摩组曲》的第三首,是其作品中最为大众化的一首,因而也是流传最为广泛的一首,是德彪西早期最具其风格特点的代表作之一。

在德彪西早期作品中,由于其受肖邦、格里格的影响,其作品较为偏重旋律表现,尽管带有较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但已经显露出较强的印象主义特点。

这首乐曲对技术上的要求不高,但飘逸、朦胧、富有变幻的音色和丰富的音乐表现力不是仅靠灵巧手指功夫就能做到的,而是要求演奏者更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丰富的想象力,从而在演奏中对键盘和踏板进行小心控制、细微的调节。

从头到尾如歌的旋律在演奏中采用伸缩速度(rubato),比浪漫派作品更讲究“自发性”和灵活性,正如作曲家所说的:“钢琴的声韵必须发自没有琴槌的乐器,轻柔的指触要注入每个音符中,所有的效果的营造都经由细致的踏板运用而获得。

”全曲音响力度上大都在ppp和p之间,这就要求弹奏出来的音要弱而清晰,不可虚而含混,演奏就特别要注意从手指到肩膀以及全身的柔和、放松,从而在手指第一关节有一定紧张度的状态下“抚摸键盘”,进行柔和而有控制的慢触键来弹奏。

弹奏时要特别注意音符的均匀,只要某个部位有一点点的僵硬、别扭都会对乐曲的表现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②。

(二)乐曲分析 乐曲一开始就把人带入似有树林、有大海的黄昏――月亮从远处缓缓升起,左手从一个三度的简单动机到第二小节变成不和谐的二度,渐渐流淌出音乐主题,像是月光出来一点后,就漫射开来,二连音与三连音的转换就像是月光在漫不经心地游走。

8小节后又是6小节的不断扩充发展,这类作品演奏时在这里要特别注意:“据说肖邦在教授钢琴时常常谈起一种叫做‘懂得弹长音’的技术……我们必须仔细听着长音渐弱下去直至消失的过程,并根据它们来弹好伴奏声部。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为了让主题线条流畅,不出现煞风景的重音、破句和断句,紧随其后的长音演奏的要更轻,随着长音消失的音量酌情而行。

”然后12小节的一个优美迷人的插部,好似是月色下站在高处远眺所见的“月朦胧,鸟朦胧”之中的苍茫夜色,也像是月亮投影在波光荡漾的水面里一片片弥漫开来的景色,这些部分的踏板基本上可以以小节为单位,从而营造出一种似乎是眼前呈现出的一种朦胧而缥缈的月下意境。

从第26小节开始整个中段情绪逐渐活跃起来,似一阵风吹过的林间,树叶在一阵阵地起伏,也像是月光下的大海开始涨潮,涌起一阵阵波涛。

从第37小节至第40小节是全曲的最高点,出现了短暂的力度为f的高潮部,调性由降D大调转向E大调。

第41、42两小节处急速转到Calmato(安静地)出现的乐句,调性又转回原调,经过8小节的过渡逐渐平息下来,渐渐淡去。

这一部分的音色和触键上都与前后两段的要求有所不同,需要显得活跃、明朗一些,整个B段的左手琶音要弹奏得很均匀“……演奏是不要按照一般的弹法把它弹成渐强或渐弱,而应该双手完全放松,很轻柔地弹成完全一样的力度和音色,既不上升也不下降。

”跟随右手旋律的情绪需要而采取一种“均匀喷洒出来的水珠”一样的音乐感觉。

从第51小节开始是结尾部分,是A段的再现,一切又复归平静,速度要比A段稍慢,音色要更柔和、清淡,力度是全曲中最弱的部分ppp,似是一种依恋,一种回味。

随机文章托马斯·潘恩的“常识”如何激发美国革命不明飞行物坠落苏州,直径10米球体砸中路人和车辆欧洲多国天降橙雪,黄橙橙的一片好像世界末日(火星版大雪)赤道为什么没有台风,原因其实很简单/赤道地转偏向力几乎为零太阳系到底有多奇怪,整齐的系内宇宙空间/里外折腾的木星

关于德日进的评价是如何样的?对世界有着怎么样的影响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德日进“既是科学家,同时又成了精神界的巨人”。

是他在中国最早发现了人类化石,是他研究鉴定并确认“北京猿人”头盖骨为猿人颅骨。

德日进在中国生活二十余载,是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奠基者和领路人。

为了自由与真理而流亡 德日进是一位世界杰出的科学家和思想家,他是进化论的积极拥护者,发表过许多具有进化论观点的论著。

由于他的进化论主张,他被教廷斥为异端。

德日进之所以来到中国,是因为他在自己的国家被剥夺了公开讲学和发表文章的权利,于是,他作为一个流亡者开始了在中国长达23年的学术之旅。

1922年下半年,法国学者桑志华和德日进在中国河套地区进行野外考察,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大沟湾一带采集到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在修整中发现一枚幼童左上门齿化石,这是在中国最早发现的人类化石。

1923年,德日进参加 “法国古生物考察团”,再次到中国进行实地考察,发掘旧石器时代的遗物,进行新生代地质和古生物研究。

尔后在北京过冬。

德日进也因此对中国产生了深厚感情。

坡最敬爱的老师 北京周口店最早的发掘是1921年由外国学者进行的。

1936年11月,贾兰坡发现了“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震惊了世界。

经德日进等人研究鉴定,确认了“北京猿人”头盖骨为猿人颅骨,从而确认了人类发展过程中猿人阶段的存在。

德日进被中国科学界看作是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奠基者和领路人。

贾兰坡和德日进首次见面时只有23岁,只是一个新生代研究室的练习生。

贾兰坡后来回忆说,德日进教给他许多知识,他成了德日进的一名助手。

1998年,时年90岁的贾兰坡充满深情地说:“德日进是我最敬爱的老师。

” 1940年,德日进于北京建立“大陆生物研究所”,1943年组织出版《大陆生物学》杂志。

德日进在中国生活了二十余载,从1923至1946年,他先后八次来到中国。

在时期,他将天津北疆博物馆的重要标本迁至北平,并成立地质生物研究所。

与中国古生物学者和工作者建立了深厚友谊。

从科学家到哲学家 德日进一生著述甚丰,除了《科学论文集》11卷外,还有思想性著作《德日进文集》13卷,他的作品已经被译成世界20多种文字出版。

他的思想集中反映在宇宙观和人类观上,德日进认为“宇宙是一种进化”、“从无生命到出现生物”、“从生命到出现人的精神”等,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完整的“进化现象”。

“进化朝着精神发展”,呈现一种“社会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运动。

1946年,德日进回到法国,被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但他依然没有公开活动和言论的自由,他又只身到非洲等地考察,1954年他移居美国,次年4月10日在美国去世。

德日进在他的许多著作中常常用散文诗一样的语言描述,优美而极富想像力,将深邃的思想融入审美的体验与感觉之中。

1923年,他在内蒙古沙漠里写出的《献给世界的弥撒》,就是一篇热情洋溢的赞美宇宙的诗篇,既有思想又富诗情。

在一般人认为毫无生机的荒凉沙漠里,德日进发现了奥秘,对宇宙漫长的进化和大地蕴藏的生命力感慨不已。

随机文章罗马皇帝:奥勒良Aurelian简介英国决心级核潜艇造价,4000万英镑让苏联不敢妄动月球上发现上亿年飞船,预示十多亿年前外星文明造访地球黑龙江不明飞行物砸出10多米大坑,专家证实为人工制造黑天鹅事件是什么意思,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事(重庆啤酒破产)

关于俄波战争的评价是如何样的?后续有什么影响

1654年初,俄国动员了10万军队进攻波兰,当时俄国的总兵力约15万,而波兰只能动员6万军队来抵抗俄军的入侵。

土耳其和克里木汗因害怕俄国吞并乌克兰,转而支持波兰,不断派出轻配合波军作战同年5月,俄军在北线分北中南3路向白罗斯和斯摩棱斯克地区的波军发动进攻。

北路俄军从大卢基出发,连克涅维尔(6月1日)、波洛次克(7月17日)、维帖布斯克(9月17日)。

中路俄军是主力,共有兵力4万,赫麦尔尼茨基还把伊凡佐洛塔连科的2万哥萨克军编入俄军作战。

俄军从维雅菇马出发,首先攻克多罗戈布日,继而包围了17世纪初被波军占领的斯摩棱斯克。

经2个月的包围,俄军于9月23日攻克这个重要的战略城市。

南路俄军从布良斯克出发沿罗斯拉夫里一姆斯季斯拉夫里一奥尔沙一鲍里索夫一线向明斯克推进。

8月,在舍佩列维齐附近重创由统帅雅努什·拉吉维尔指挥的波兰一立陶宛军队。

这年秋,俄军占领了莫吉廖夫、戈麦利等城市,进抵别列齐纳河。

在1654年的战争中,俄军不只收复了俄罗斯西部的失的,而且占领了第聂伯河和西德维纳河之间的白俄罗斯地区和一部分立陶宛地区。

1654年底和1655年初,波兰一鞑联军在南线,即乌克兰发动反攻。

在乌克兰,俄军只有2万人,先后由安·布土尔林和弗·舍列麦捷夫指挥。

由统帅斯·波托茨基和斯·兰茨科龙茨基指挥的波军在波多利亚同伊凡鲍贡指挥的哥萨克军发生激战。

波车在莫吉廖夫(德涅斯特河)获胜后,进抵布沙,直通物拉兹拉夫和乌曼。

1月10日,波兰一联军包围了乌曼。

守卫乌曼的是伊凡·鲍贡。

乌曼城有很高的围墙,墙外有深沟。

鲍贡命令用水浇围墙,把它变成光滑的冰山,使波军无法攻城。

1月2日,波军在奥赫马托夫战役中获胜。

勃拉兹拉夫省受到严重破坏。

俄罗斯一哥萨克联军朝白教堂方向败退。

但是,波军的胜利未能使整个战局转败为胜。

在白俄罗斯一立陶宛战场,俄军在1655年夏进展顺利,连克明斯克(7月3日)和维尔诺(7月31日)以及考那斯和格罗德诺等重要城市。

俄军占领维尔诺后,大肆屠杀洗劫,纵火烧城,烈火持续了2个星期。

繁荣的立陶宛首都沦为废墟。

白俄罗斯和立陶宛大部分土地被俄军占领在乌克兰战场,赫麦尔尼茨基积极准备反攻。

他力图使克里木鞑靼人脱离同波兰的联盟,为此派使者同克里木汗谈判。

谈判没有取得成功,因为克里木汗要求赫麦尔尼茨基中断同俄国的关系。

1655年夏,俄罗斯一哥萨克联军在赫麦尔尼茨基指挥下开始反攻,向西乌克兰推进。

9月,联军包围利沃夫,北路俄军占领卢布林,直抵维斯瓦河畔的下卡齐米日和普瓦维。

波兰首都华沙受到威胁战争进程表明,俄波两国力量已经发生根本变化。

波兰已经丧失了16世纪和17世纪初占有的优势,而俄国则由劣势转为优势,地向着兼并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既定目标前进正当俄罗斯一可萨克联军伸入波兰本土作战的时候,4万瑞典军队从波莫瑞和立沃尼亚两个方向发动了对波兰一立陶宛的进攻。

瑞典国王查理·古斯塔夫为了夺取波罗的海地区的霸权,使波罗的海成为瑞典的内湖,企图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灭亡波兰共和国。

1655年9月8日和10月19日,瑞军相继攻克华沙和克拉科夫。

波兰国王杨·卡齐米日逃往西里西亚。

俄国政府鉴于波兰已经削弱,不再是危险的敌人,而且兼并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任务已经基本实现,所以决定联合波兰,对付更加凶恶的敌人一瑞典。

1656年11月3日,俄波两国代表在维尔诺附近的涅米扎签订了停战协定,共同投入对瑞典的战争。

俄波战争第1阶段结束。

随机文章赵高跟秦始皇的关系是怎么的?世界十大恐怖核事故,切尔诺贝利核泄露事故遇难者5000(还将持续)股市鳄鱼法则的意思,及时止损才能避免99%的亏损30秒电梯法则的应用,交流时用3句话完整的描述自己观点疾病恶魔别西卜,地狱的宰相古希腊人严重的苍蝇之王

加入收藏
               

关于印象主义音乐的评价?对世界有什么影响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