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韩论简介 历史的诱因又是什么真相导致的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09 点击数:
简介:征韩两字,顾名思义,就是征服朝鲜半岛,征韩论(せいかんろん)即是指日本针对朝鲜的一种对外扩张的论调。

早在幕府末期日本政府就提出了“征韩论”。

以后,明治政府继承了

【菜科解读】

征韩两字,顾名思义,就是征服朝鲜半岛,征韩论(せいかんろん)即是指日本针对朝鲜的一种对外扩张的论调。

早在幕府末期日本政府就提出了“征韩论”。

以后,明治政府继承了幕末“征韩论”。

概况 简介 征韩论(日本语:せいかんろん 朝鲜语:정한론)是日本明治时期,当时的日本政府高官西乡隆盛等人提出的出征朝鲜,用武力打开朝鲜大门的政治主张。

并为在军事现代化改革中失去特权的旧武士牟取生计,解决国内不断严重的失业问题。

1868年刚刚经过明治维新而走上道路的日本政府内部,发生了一场有名的关于对朝鲜政策的争论。

以急进派军人板桓退助、江藤新平、西乡隆盛等人为首的军国主义分子或主张立即出兵侵略朝鲜。

或,向朝鲜派驻大使,如朝鲜无礼则举兵席卷朝鲜全国。

此议遭到主张先整顿内政、暂缓对外兴兵的缓进派岩仓具视、大久保利通等人的反对和压制。

背景 在日本国内,丰臣秀吉两次侵朝的失败一直被作为“民族的耻辱”,日本武士阶层时刻以“征韩”、“复仇”为己任。

1857年,美国人佩里率舰队打开了日本的门户。

此后,日本国内一批革新势力开始致力于推翻幕府统治,在日本建立新秩序,使日本富强。

维新先驱吉田松荫曾这样勾画成为强国后日本的国际战略:“现在要加紧军备,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可开拓虾夷,封立诸侯……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一如古时强盛之时。

北则割据中国东北的领土,南则掠取中国台湾及菲律宾群岛。

” 明治政权建立之初,在几项内外政策上发生失误,国内暴动不断。

同时,由于日本国内资源匮乏、市场狭小、社会购买力有限等诸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日本经济的发展受到制约。

因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日本政府大力整伤军备,准备对外侵略扩张。

希望借发动对朝鲜的战争转嫁国内危机。

代表人物 首倡者:木户孝允 西乡隆盛、板垣退助、江藤新平、后藤象二郎、副岛种臣、木户孝允、、井上馨和等。

历史诱因 对危机是征韩论提出的历史诱因。

对马岛是东亚海上的要冲,位于朝鲜半岛和日本之间,扼朝鲜海峡门户,倍受欧洲列强的注目,特别是沙俄。

后,俄国在东北亚的扩张活动更引起了英国警惕。

因此,英国对日本的对马岛产生了兴趣。

1859年12月,英国军舰“阿克特恩”号闯入对马海岸测量水情,英国驻日本箱馆领事霍奇森建议英国海军在对马岛建军事基地。

沙俄得知此消息后,于1861年3月13日,派军舰“波萨得尼克”号,开入对马岛的芋崎浦,俄舰舰长彼里列夫更以修理军舰为借口,要求允许其在此停泊。

不久,俄舰又驶进日本内海古里浦,并不顾对马藩吏的制止,强行测量水情,伐木建造营房、粮库、医院,实际上已将该地占领。

同年5月,彼里列夫一面向对马藩厅大肆渲染英国对于对马的野心,一面要求租界土地和谒见藩主。

对马藩当局急忙报告幕府,日本幕府立即派外交长官小栗前往交涉,要求该舰撤走。

然而,俄舰拒绝撤出对马。

幕府求援于英国舰队。

英国政府认为对马岛被俄国占领不能容忍,要求“波萨得尼克”号撤走。

1861年8月,英国驻日公使阿礼国公开表示:英国政府对俄国军舰开进对马不能袖手旁观。

随后,英国东印度舰队司令官霍普海军中将率两艘军舰驶入对马。

迫于英国的军事压力和国际舆论及对马岛民的英勇奋斗,9月2日,俄舰被迫撤出对马。

对马危机使日本充分认识到了对马海峡和朝鲜半岛在近代东北亚国际事务中的战略地位,随着日本幕府对朝鲜事务的重视,一部分人便开始策划“征韩论”。

从而导致了日本政府“征韩论”的出笼。

随机文章夏朝文化进步在哪?玄武门之变的起因?奥多赛尔Odoacer简介美国洛杉矶级核潜艇撞上登陆舰,传言死30多人消息被封锁揭秘印度2018登月计划,阿三开挂仅靠960万美元登月(牛飞了)

伊拉克战争简介 战争的真相是什么导致的

,是以英美军队为主的联合部队在2003年3月20日对伊拉克发动的军事行动,美国以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分子为由,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单方面对伊拉克实施军事打击。

因为是海湾战争的延续,又称为第二次海湾战争。

到2010年8月美国战斗部队撤出伊拉克为止,历时7年多,美方最终没有找到所谓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反而找到萨达姆政权早已销毁的文件和人证。

2011年12月18日,美军全部撤出。

伊拉克战争实质上是美国借反恐时机,以伊拉克拒绝交出子虚乌有的生化武器为借口,趁机清除反美政权的一场战争。

由于伊拉克战争使用了大量的美国现代化新式武器,加上美军使用的武器费用非常的高昂,这场战争也被称为浪费钱的战争。

有观点认为,美国铲除伊萨达姆政权,实质就是维护美元霸权的地位。

这次战争再次诠释了科技是现代军队发展和军事实力的重要支柱。

战争原因 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总统布什(全名:乔治·沃克·布什)宣布向恐怖主义作战,并将伊拉克等多个国家列入“邪恶(Axis of Evil)”。

美国等国对伊拉克开战的主要理由是认为萨达姆政权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伊拉克当局政府践踏人权。

据美国国防部长唐纳德·亨利·拉姆斯菲尔德表示,这场战争的主要目的为: 1,铲除萨达姆独裁政权,帮助伊拉克人民建立一个自由、民主的政权; 2,搜寻并销毁隐藏在伊拉克境内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剿灭恐怖分子; 3,结束独裁统治,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4,保护伊拉克的石油及其他天然资源。

但是包括部分美国人士在内的很多舆论认为原因并不单纯。

如伊斯兰共和报等媒体表示美国已经被犹太集团操纵,占领伊拉克仅仅是庞大侵略计划的序曲而已。

美国前联邦储备局局长格林斯潘在其回忆录发行时称,他书中说进攻伊拉克是为了石油资源;美国防部长盖茨回应说“我知道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前就有过同样的宣称,但我是不会相信这说法的。

”格林斯潘后告诉邮报他的话被误解了,“我不是要说这是(小布什)政府开战的动机……我只是想说,如果有人问起,“我们干掉萨达姆算是幸运的吗”我会说:这是必须的”。

2011年2月15日,当年向美国及德国透露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伊拉克变节者首次承认一切均为谎言。

战争性质 支持战争者认为萨达姆犯下了太多大规模屠杀本国人民的反人类罪行,包括人类历史上首次对自己国民使用化学武器,当天死亡5000平民,伤10000人,还有很多的酷刑对待自己的人民,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本着人道主义发动了解放伊拉克的战争;反对战争者认为这是一场美国为争夺石油资源而发动的战争,而所谓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情报是编造的。

事实上伊拉克早在两伊战争中就大量使用化学武器,而在此期间美国政府在完全知道这一点的情况下仍然持续支持伊拉克,甚至为伊拉克研发生化武器提供便利;化学武器杀害5000平民事件发生在1988年,该事件也并未影响当时美伊关系的迅速发展。

战争爆发前萨达姆政府反复声明伊拉克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声称联合国销毁了所有的相关武器 。

战争结束后美国经过彻底搜索未发现萨达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任何证据。

相关争议 伊拉克战争是一场有争议的非法战争,它没有得到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

美国政府宣称有49个国家支持该军事行动。

但真正参战的国家只有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波兰四国,丹麦政府宣布对伊拉克宣战,并派遣了两艘军舰支援美军。

日本等多个国家提供后勤支援。

这场战争遭到俄罗斯、法国、德国、中国、阿拉伯联盟、等多个国家政府和国际组织的批评与谴责。

奥地利等多个国家宣称,对伊拉克的军事行动由于没有得到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已经违反了国际法。

埃及籍的联合国前秘书长布特罗斯·加利谴责该军事行动,认为违反了联合国宪章。

奥地利、瑞士和伊朗禁止联军战机飞越其领空,土耳其禁止美军通过其领土向伊拉克北部发动进攻,沙特阿拉伯禁止美军导弹通过其领空袭击伊拉克。

全球普遍的反战情绪最终导致了全球反对对伊战争大游行。

联军占领伊拉克初期,由于结束萨达姆的独裁统治,受到伊拉克民众的广泛欢迎。

美军进入巴格达时也曾被当地市民夹道欢迎。

战后,在美国及各国的帮助下,伊拉克经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但发展缓慢,失业人口庞大,居民生命安全和日常生活得不到有效保障。

伊拉克针对美英的军事占领而进行游击战,美国18万占领军介入伊拉克战争,深陷比越战更难以自拔的泥沼,兵力紧绷,使美国无余力对付其它挑战。

美军阵亡人数于2008年已突破4000人大关,另有3000多人死于事故,大大超过了9.11恐怖袭击的死亡人数;除此之外,伊拉克战争还导致美军50000多人受伤,许多士兵留下终身残疾或心理阴影,导致家庭破裂等悲剧。

随机文章欧洲和现代科技技术发展的原因是什么?魔神之首阿撒托斯,凭本能影响宇宙万物(智商疑似超低)西游记菩提老祖的真实身份,竟是圣人通天教主/孙悟空的强大后台揭秘灵魂最好的归宿是什么,宗教的轮回转世/科学的量子意识复活银河系是怎么形成的,经过136亿年才变成现在模样/还在继续演化

鸸鹋战争简介 战争的过程及结果是什么样的

20世纪三十年代末期,澳大利亚居民控诉由于当地鸸鹋数量太多,导致食物与淡水匮乏。

结果澳大利亚军队向鸸鹋们开战了!军方向参战部队总共配发了两挺机枪和1万发子弹,士兵们拿着这两挺机枪冲锋陷阵,对着鸸鹋们扫射,但是鸸鹋们以每小时70公里的速度轻巧的躲着子弹。

战果必然不靠谱,一星期只打死了几只鸸鹋,而澳军的弹药几乎耗尽。

澳军长官当时就震惊了,下令全军撤退。

最终鸸鹋们获得了胜利。

澳大利亚战争 1932年,澳大利亚居民控诉当地鸸鹋数量太多,导致食物与淡水匮乏。

结果澳大利亚军队向鸸鹋们开战了!军方向参战部队总共配发了两挺机枪和1万发子弹,士兵们拿着这两挺机枪冲锋陷阵,对着鸸鹋们扫射,但是鸸鹋们以每小时71公里的速度轻巧的躲着子弹。

战果必然不靠谱,一星期只打死了几只鸸鹋,而澳军的弹药几乎耗尽。

澳军长官当时就震惊了,下令全军撤退。

最终鸸鹋们获得了胜利。

澳大利亚恩怨 国徽上的鸟 鸸鹋是澳大利亚特产鸟类之一,也是澳洲最有代表性的走禽类动物。

它能飞上澳大利亚的国徽,和袋鼠一同作了国徽的图案,成了国家的象征。

战争的经过 但是鸸鹋在澳洲的处境并不妙,在澳大利亚,鸸鹋曾是被宣判死刑的“头等罪犯”。

人们为了根除它,发动了一场又一场的战争。

本世纪30年代,澳大利亚宣布打死1只鸸鹋可得奖金2。

“重奖之下,必有勇夫”,仅诺思安普敦在一年之中就打死3.7万只。

肯皮昂和瓦尔高兰一带,还爆发了一场可笑的“战争”,战争是由一篇消息引起的,说有两万只鸸鹋组成“兵团”,正向农场大举进攻,将要踏毁那里的庄稼。

于是,皇家炮兵部队调兵遣将,与来自农场被重奖唤醒的勇夫一起,在少校的指挥下,荷枪实弹地向鸸鹋的驻地开拔。

根据作战方案,先把鸸鹋赶进铁丝网围成的包围圈,然后再用机枪扫射,原以为这样可以使战犯,但结局很糟,只死了12只鸸鹋。

大部分鸸鹋已安然无恙地撤走了。

这次“战争”并没使当局甘心,鸸鹋也没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当局仍然视鸸鹋为害,继续对它宣战。

直到1964年,澳大利亚仍以重奖鼓励人们捕杀,共捕杀了1.4万多只鸸鹋。

战争的结束 1988年,澳大利亚政府立法保护鸸鹋。

西澳政府向Willuna Station的土著发出了许可证,准许他们购买鸸鹋雏鸟。

各州的土著和欧洲地主于是纷纷学习养殖鸸鹋,鸸鹋商品的市场亦迅速发展。

虽然最初的热潮随即冷却,但澳洲仍有约250个鸸鹋农场,海外则更多。

那么鸸鹋到底是益鸟还是害鸟呢?对这个问题得一分为二。

它有益又有害。

益处是它的肉可食用,皮也可利用,害处是它对牧草、牧场的栅栏有破坏作用。

澳大利亚人就是憎恨鸸鹋毁了牧场的铁栅栏,糟蹋了麦苗草场,偷喝了牛羊的饮水,而把它们看作是害鸟的。

牧民的指责有道理。

而鸸鹋遭到追赶,或食物短缺时,它们就凭借强壮的身体,弄毁围栏去躲避追赶或去找寻食物来充饥。

读音 鸸鹋的汉语拼音为“ér miáo” 随机文章古朝鲜Gojoseon简介历史上的刘武周曾被突厥封为什么?突厥为何这样做?揭秘黑天鹅和白天鹅的区别,黑天鹅轻易换配偶/白天鹅至死不渝30秒电梯法则的应用,交流时用3句话完整的描述自己观点犯太岁是什么意思,2018年犯太岁的生肖/化解办法

加入收藏
               

征韩论简介 历史的诱因又是什么真相导致的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