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强冷空气影响!河南老君山现雨凇景观:车窗覆冰

部分高海拔山区最低气温不足0℃,海拔2000米的老君山上出
【菜科解读】
4月24日消息,受强冷空气影响,河南洛阳栾川县出现冻雨。
部分高海拔山区最低气温不足0℃,海拔2000米的老君山上出现雨凇景观,冻雨还导致电线积冰、树木枝头形成冰挂。
据悉,雨凇是因超冷却的降水碰到温度等于或低于0℃的物体表面时所形成玻璃状的透明冰覆盖层。
它比其它形式的冰粒坚硬、透明而且密度大(0.85克/立方厘米)。
其横截面呈楔状或椭圆状,它可以发生在水平面上,也可发生在垂直面上,与风向有很大关系,多形成于树木的迎风面上,尖端朝风的来向。
由于冻雨的降临,很多游客的车窗上都是覆起了厚厚的冰。
气象专家提醒,冻雨天开车出门前要检查雨刷器,如果开车途中车窗有水雾,就把空调调到吹风挡,风口调在挡风玻璃,用风力把雾气驱除。
另外,冻雨天路面湿滑,特别容易打滑,驾车时请降低车速,避免紧急制动、紧急转向,以防车辆侧滑发生危险。
减速时主要要WlEjPrZDa以踩油门力度的大小来控制,避免踩刹车造成的侧滑。
央视报道四川蒙顶山古井揭盖就下雨的真正真相!
格奥尔基马尔科夫雨伞谋杀案
1978年9月7日,流亡于英国的保加利亚持不同政见者格奥尔基·马尔科夫,在伦敦街头被一名“路人”的雨伞尖“无意”刺中,随后中毒身亡。
此案堪称冷战期间最蹊跷、最神秘的谋杀案之一。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一些对此案感兴趣的人开始探查真相。
赫里斯托夫是保加利亚颇有名气的记者,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于今年9月7日(即马尔科夫遇刺30周年纪念日)出版了一本著作,向全世界公布了他的调查结果。
根据这一调查,英国派遣数批特工前往保加利亚寻找证据,以便将犯罪嫌疑人捉拿归案。
1.保加利亚作家“魂断蓝桥” 1978年9月7日中午,格奥尔基·马尔科夫踏上位于伦敦市中心的滑铁卢桥,向大桥南端的公交车站走去。
流经滑铁卢桥下的泰晤士河在附近转了一个近乎90度的弯,滑铁卢桥成为欣赏河岸风光的最佳地点。
好莱坞电影《魂断蓝桥》成为经典后,滑铁卢桥在世界上声名远播。
大桥上的马尔科夫无心观景,径直向公交车站走去,他身边是熙熙攘攘的上班人流。
突然,他感到大腿后部痛了一下,便立即回身。
地面上有一把黑色长柄雨伞,一名身材魁梧的中年男子将伞拾起,对马尔科夫说了句“对不起”,便匆匆离开了。
随后,那名男子挤过人群,穿过马路,搭上一辆出租车消失了。
回到位于英国广播公司(BBC)总部的办公室后,马尔科夫感到大腿后部疼痛异常,雨伞尖扎到的地方起了红疹。
他觉得有些蹊跷,于是将在滑铁卢桥上遭遇的“意外”详细告诉了一位同事。
当天深夜,马尔科夫发起了高烧。
被送往医院后,医生对其进行了详细检查,却找不到高烧的原因。
当年9月11日,马尔科夫不治身亡,时年49岁。
2.与保加利亚分道扬镳 马尔科夫生于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大学毕业后进入一所技工学校担任化学老师。
他被诊断患有肺结核,不得不暂停教学工作,奔波于不同的医院接受治疗。
为了打发时间,马尔科夫开始尝试从小就十分感兴趣的写作,没想到从此一发不可收。
1957年,他出版了小说处女作《摄氏度之夜》,随后相继推出了一部长篇小说和两部短篇小说集,开始在保加利亚文坛崭露头角。
1962年,马尔科夫出版了小说《人》,获得了当年的保加利亚作协大奖,不久,他被吸纳进保加利亚作协。
20世纪60年代,马尔科夫几乎每隔两三年就会推出一部广受赞誉的作品,成为保加利亚最有前途的青年作家之一。
除小说外,马尔科夫还撰写了大量剧本,其中一些被改编成电视剧,收视率很高。
在当时的保加利亚,文学与政治密不可分,马尔科夫却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他的作品触犯了一些政治禁忌,引起了保加利亚相关部门的注意,其小说《天花板》在出版过程中被紧急叫停,一些话剧也被禁演。
马尔科夫感到心灰意冷。
1969年,他以探亲为名离开了保加利亚,前往弟弟定居的意大利。
他原本想在意大利待一段时间,等自己的作品解禁后再返回保加利亚,但渐渐地,他的想法改变了,决定留在西方世界。
1972年,他被保加利亚作协开除,随后又以“叛国”的罪名受到保加利亚司法机构的缺席审判,被判刑6年零6个月。
3.小小金属珠暗藏剧毒 在意大利待了一段时间后,马尔科夫移居英国首都伦敦。
他在BBC找到了一份工作,负责报道保加利亚事务。
马尔科夫并没有停止写作和编剧,相继撰写了一些剧本和小说,均在西方世界受到好评。
1975年,马尔科夫进入由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出资创办的“自由欧洲广播电台”担任评论员,专职点评保加利亚的文化和政治现象。
有他参与的节目《失神的报告》在“自由欧洲广播电台”连续播出了3年(1975~1978),毫无顾忌地批评当时的保加利亚政权及其最高领导人。
这引起了朋友们的担忧,他们通过保加利亚国内的一些渠道得知,马尔科夫已被情报机构列为“国家最危险的敌人之一”。
他们提醒马尔科夫注意安全,劝他在政治批评上有所收敛。
马尔科夫接受了朋友们的安全提示,不独自一人去偏僻的地方,也不去陌生的餐厅吃饭,却不打算停止对保加利亚政权的批评。
因此,当马尔科夫于1978年神秘死亡后,负责调查此案的伦敦警察局以及英国情报机构,均怀疑此案与保加利亚情报机构有关。
伦敦警察局的法医们对马尔科夫的尸体进行了详细检查,终于发现了蹊跷:他们在马尔科夫被雨伞尖扎伤的皮肤内,提取到了一粒直径为1.52毫米的金属珠,金属珠含有90%的铂和10%的铱,珠上有两个直径为0.35毫米的小孔,孔内有微量的蓖麻毒素和糖分。
蓖麻毒素是加工蓖麻子时产生的一种剧毒物质,能很快致人死亡,而且至今没有解药。
因此,即便收治马尔科夫的医院当时检测出他体内有蓖麻毒素,也束手无策。
伦敦警察局推测,金属珠外部用糖衣密封,那名中年男子的雨伞可能是一种经过精心改装的特殊枪械,可以发射这种小金属珠。
小金属珠射入马尔科夫体内后,体温使糖衣融化,蓖麻毒素外溢进入血液,最终导致马尔科夫死亡。
马尔科夫遇刺的9月7日是保加利亚最高领导人托多尔·日夫科夫的生日,那名有重大作案嫌疑的中年男子在向马尔科夫说“对不起”时暴露了浓重的外国口音。
因此,伦敦警察局深信,保加利亚情报机构是这起谋杀案的幕后黑手。
4.从走私犯到特工 如同冷战期间的绝大多数间谍战案例一样,这起“雨伞谋杀案”一直包裹着神秘的面纱。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一些对此案感兴趣的人才有机会通过翻阅当年的档案和走访当事人,探查真相。
赫里斯托·赫里斯托夫是保加利亚国内颇有名气的记者。
从1999年开始,他要求保加利亚政府公开冷战时期的秘密档案,并就此向法庭提起了诉讼。
经过长达6年的努力,他终于获得了与马尔科夫有关的97份秘密档案。
今年9月7日(即马尔科夫遇刺30周年纪念日),他正式出版了一本著作,向世界公布了他的调查结果。
赫里斯托夫的调查显示,暗杀马尔科夫的行动是保加利亚情报机构和苏联“克格勃”联合所为。
在保加利亚情报机构的秘密档案中,马尔科夫被冠以“流浪者”的代号,从1975年开始,他就成了被“清除”的对象。
在1975年至1978年间,保加利亚情报机构的特工曾两次试图以投毒的方式对马尔科夫下手,但均未成功。
1978年上半年,保情报机构的两个高级代表团先后前往莫斯科,与“克格勃”讨论联合行动计划,目标之一就是马尔科夫。
正是“克格勃”向保情报机构提供了含有蓖麻毒素的小金属珠,这种特殊“子弹”可以经由“雨伞枪”和“钢笔枪”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