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冷冻电镜看国产科学仪器现状:解决卡脖子尚需时日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3-04-27 点击数:
简介:你知道冷冻电镜是什么吗?网上有一个非常浮夸的公式大概可以形容这个仪器的重要性:“冷冻电镜+清华大学=CNS”(

【菜科解读】

你知道冷冻电镜是什么吗?网上有一个非常浮夸的公式大概可以形容这个仪器的重要性:

“冷冻电镜+清华大学=CNS”(Cell+Nature+Science,三大顶刊),这是说从美国FEI买了冷冻电镜以后,马上连发论文。

这么说当然是一种嫉妒,好马当然配好鞍,没有马再好的马鞍也跑不起来。

2020年,电镜全球市场销售额在35亿美金左右,在国内销售额约为60亿元人民币——这其中国产厂商只能分到1%-2%。

赚不到钱是小事,卡脖子是大事。

学术差距真的会因为仪器变大吗?

先说结论,能。

在视频的评论区,有不少网友现身说法:

虎学团队里也有之前在实验室呆过的伙伴儿,他表示在很多年前,如果实验室里有一套进口的eppendorf移液枪,都能让实验进度提高不少,更别提这种大型仪器了。

往大了说,可以参考这个数据:据统计,到2017年,诺贝尔奖自然科学获奖项目中,因发明科学仪器而直接获奖的项目占11%。

72%的物理学奖、81%的化学奖、95%的生理学或医学奖都是借助尖端科学仪器来完成的。

而仪器差距也确实存在,就拿这位网友的评论来说吧:

从冷冻电镜看国产科学仪器现状:解决卡脖子尚需时日

从冷冻电镜看国产科学仪器现状:解决卡脖子尚需时日

差距是全方位存在的,而且差距存在于技术鸿沟、零部件、配套和周边设施、产业循环,这是系统性的差距,要赶上必须动全身。

在追赶的路上,时间是相对的,追赶高端仪器需要多久,要看我们花多大力气。

国产仪器应该如何抢占市场?

问题都摆出来了?怎么办?在视频里,我们引用了仪器专家李昌厚教授的观点,简单来说,这事儿不是科技能力不行,而是管理水平不行。

说到底,科学仪器也是一种商品,既然是商品,就应该从抢占市场做起。

对此,观众朋友也有类似的看法:

从冷冻电镜看国产科学仪器现状:解决卡脖子尚需时日

从冷冻电镜看国产科学仪器现状:解决卡脖子尚需时日

李昌厚也说过,从市场需求来看,实际上外国人赚钱最多的仪器,不是那些特别高端的仪器,而是那些普及型、常规型、基础型的光谱、色谱、样品前处理等方面的仪器。

先把这些仪器用起来,才能聊后边的。

具体怎么用起来,可能还需要政府参与、扶持。

配合科研机构、高校同企业联合攻关,才能提升国产化替代水平和应用规模。

此外,出口国外也是一个路径,可以参考欧美国家当年是怎么出口的,但是当年欧美国家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对手,所以这条路要走,还是要回到和机构以及官方达成合作共赢的友好关系。

至于现状,只能说还不太乐观,2021年,中科院仪器设备采购中,按采购仪器数量分:进口品牌占比达92%,而国产仪器数量占比仅为3%。

按采购仪器中标金额分:进口品牌金额占比达96.6%,为19386万元。

好消息是,现在只输在产业上,而不是科学上。

所以只要按常识办事就行。

可能连班都不用加,更不用吃高粱米。

看片团观点:转化慢,超车进行时

华山医院脑外科医生 黄翔

记得二十年前我刚接触脑外科的时候,所有的临床医疗仪器或者实验仪器言必称美德。

GE,西门子,飞利浦的CT、核磁共振等大型医疗器械,犹如当时汽车市场的BBA,代表着高端,安全和稳定。

近十年来,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系列由中国人自主研发生产的大型仪器开始逐步进入医疗临床工作,比如联影,妙手,天玑,BLUE BOY,CRAS机器人等等。

这些仪器开始与洋品牌分庭抗礼甚至逐步替代。

2022年脑虎科技发布的脑机接口芯片与2021年马斯克Neurolink公司发布的芯片各项参数相比,可以说各有千秋,甚至略胜一筹。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们已经从“跟跑”迈向了“并跑”。

我们在弯道超车的过程中。

但是我们还没有超!

#p#分页标题#e#

我们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品控、配套软件、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许多关键零部件仍被“卡脖子”等等。

但我依然对未来充满信心,毕竟航天军工这么强,科学仪器领域攻坚不会比航天更难。

在所有的影响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人”——科技工作者对工作的热情和信念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就像虎嗅短视频里说的:什么样的工作才是有意义的工作?科学工作的目的并不是发论文,升职称,而是真正帮国家和社会解决问题。

这样研究成果才不会被搁置,产学研才能融会贯通。

如同王大珩回国后,带着28个人到长春,住着破房子,吃着高粱米和大葱,用国家发的小米粮票折合成预算开辟了一个国家的光学工业基地。

这是一个科技工作者对国家和建设性工作的纯粹热情。

这才是平凡生命中“有意义”的工作。

我们的国家需要培养出更多的“热情”的科技工作者,并且保护这份“热情”,我们的未来才更有希望。

中科院物理学博士 爱较真的戴老师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认为在大学课堂大力推广和应用国产化工业软件势在必行,为此,我们应将国产化工业软件技术与相关课程紧密结合,融入化工、计算机科学、机械工程等专业课程体系之中。

首先,需要加强软件研发企业、应用企业与大学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快国产软件的研发与应用。

例如,组织大学教师参加国产工业软件的培训和学术研讨会,鼓励高校教师与软件研发企业开展合作研究项目,使高校教师能够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其次,针对大学生,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操作国产工业软件的机会,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国产工业软件相关的实习和实践项目,使他们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应用。

仪器信息网

随着中国科学仪器市场蓬勃发展,仪器用户的数量呈几何级数量增长,大量增加的业务和客户量对仪器厂商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仪器性能满足需求的前提下,售后服务质量成为了用户采购仪器时考虑越来越多的问题。

这个即将超过80亿美元市场规模的仪器行业“后市场”,也已经快速从“幕后”走向“前台”。

行业专家曾对仪器售后服务作出点评:首先,从仪器使用及管理的角度,仪器的维护比维修更加关键,减少仪器的故障率需要规范化的仪器使用和实验室管理;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加强相关市场监管,同时市场也要引入更多的竞争,向第三方市场开发;同时,仪器厂商更需要自觉自律,积极主动为仪器用户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价值。

只有通过多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共同建立一个更规范的仪器售后市场。

当然,仪器信息网作为科学仪器行业专业平台在此也提倡公众各界,能够正确认识国内外仪器在各界承担的重要角色,更加重视科学仪器行业整体的健康、快速发展。

虎嗅科技编辑 张晋源

成果转化周期漫长是科学仪器行业最显著的特征,这个属性决定了民间资本很难对这一赛道产生兴趣。

目前来看,“国家专项”与“产—学—研”的结合可能不是最优方案,但至少是一个具备可行性的方案。

另外,事关科学仪器的研制,归根结底考验的是集成创新能力,在全球单边主义思潮蔓延的外部环境下,保证关键零部件的进口,以及产业链的稳定畅通,可能要比灵光一闪的idea更为重要。

走直路,进窄门,聪明人下笨功夫,把目光抬高一厘米,从基础仪器开始打好第一个回合,就能赢下这个攻坚战。

走近科学-虱子坝怪洞之谜

四川省洪雅县的虱子坝是一个川西很常见的小山村,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

然而,2004年的一天发生了一件不寻常的事,在这里突然发现两百多个奇怪的山洞!这些洞最长有9米,最高有1米8,规模宏大,里面有火塘、烟道、通气孔,可村民却从没听说这里有人住过,那么到底是何人在此居住?又为何会在深山密林中开凿如此规模的洞穴呢?察看原图  发送到手机主持人:今天我们讲的这个事情发生在四川洪雅县海拔千米的一个叫虱子坝的村子,要说名字也够怪异的,这个村子是川西地区非常常见的小山村,民风很纯朴,但是2004年,几个村民上山,却无意之中发现了在山上居然有很多的山洞,粗略一数大概有接近两百个。

这么多的山洞!可能大家都觉得奇怪,世代居住在这里的村民,经常上山,怎么回不知道这里有山洞呢?这山洞如果说是突然之间发现的,那就可能是突然之间出现的?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这里是四川西部一座普通的小山村,因村中有一块巨石很象虱子的形状而得名虱子坝。

虱子坝位于洪雅县槽渔滩镇,是一个三面环山,海拔上千米的高山盆地。

由于这里海拔高,又不通公路,自然环境导致十分封闭。

2004年,正值虱子坝开山造林,这天,几个村民打算在一处荒芜的山坡植树,就在这个时候,他们惊奇地发现一个洞。

村民:我们以前不知道,但是荒荒,后来造林子,把岩皮刮了之后才显出来的。

  就在那些日子,村民们陆续在面积只有3.5平方公里的荒山中发现了上百个洞穴。

这些洞穴主要分布在山脊两侧的半山腰上,往往成片分布,每一片分布的洞穴都有一个大洞几个小洞,洞与洞之间能遥遥相望。

但是却没有发现任何物品。

察看原图  发送到手机虱子坝这些洞穴的洞口很小但里面却非常开阔,洞穴里有多个与山顶相通的洞,而且洞壁上有明显烧灼过的痕迹。

  李振华:这个洞口很小,只有60-70厘米。

  但是对于虱子坝出现上百洞穴的消息,当地几位上岁数的老人其实早就听说过,但是谁都没见过。

在他们很小的时候,父母不允许他们往山上乱跑,说山上有很多山洞,里面住的都是一些野蛮的人,到了晚上就会抓孩子。

所以,一到傍晚,就不再有人上山了。

这个故事是真是假?大家谁也说不清。

这大山也因为这些古老的传说而显得更加神秘。

41页 1 2 3 4

“超级病菌”全球蔓延 科学家称其是新基因

英国医学界就宣言南亚出现了一种新型超级抗药性细菌  世界卫生组织刚刚宣布了甲型流感大流行的结束,英国医学界就宣言南亚出现了一种新型超级抗药性细菌,几乎所有的抗生素对它都束手无策。

超级细菌有可能就此蔓延世界,甚至10年内无药可对。

  由于许多发病者曾在印度或巴基斯坦旅游和治疗,因而研究人员推测这种细菌可能起源于印度次大陆。

一些西方医学家因此把导致这种病症的细菌内存在的一种特殊蛋白质称做“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或者简称为NDM-1酶。

  对于这一命名,印度表示抗议。

印度健康部说,将这种细菌与印度联系起来是不公平的,印度官方将英国的这种言论称作“恶毒的宣传”。

  散至多国,已导致多人死亡  抗生素耐药性领域的医学专家将这种变种基因命名为NDM-1,它最早出现在印度、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后来有不少英美等国的游客前往这些南亚国家接受价格低廉的整形手术,使得这种基因得以传播。

有报道称,这种变种基因目前已经传播到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等国家,而且在英国已经出现了5例感染死亡者。

  英国科学家在南亚和英国病人身上发现的这种被称为“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新基因,几乎所有抗生素都对它无效,其中包括效力最强的碳青霉烯类。

  最新一期《柳叶刀》医学期刊警告,赴印度接受整容手术在意便宜医疗的游客,有感染几乎抵抗所有抗生素的“超级病菌”的风险。

  研究还警告称,“NDM-1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的可能性极高,国际协同监视有其必要”。

  去年香港也曾发现  香港《经济日报》13日报道,最近香港卫生防护中心发现,早在去年10月,一名66岁印度裔男病人在香港就医时,尿液样本中就发现了“NDM-1”;虽然这名男子已经痊愈,但香港卫生单位仍发出警告,这种超级细菌几乎对所有的抗生素都“免疫”,一旦感染近乎无药可医。

  综合多家港媒报导指出,该男子在去年10月于普通科门诊求医时,在尿液样本中发现含有“NDM-1”基因的大肠杆菌,由于他身上的细菌对治疗尿道感染常用的口服抗生素有反应,所以现在已经治愈。

香港卫生署副署长谭丽芬指出,这类超级细菌可能经手术感染,目前已叮瞩医护人员留意。

  印度害怕殃及医疗旅游产业  不过印度当局认为上述顾虑言过其实。

  一些愤怒议员已经在印度国会发起了议案,称英国此次的言论是一场阴谋。

他们质疑知名医疗杂志《柳叶刀》的研究报告,称这份杂志是由多国联合制药机构赞助的。

“当印度作为新兴的旅游国家兴起时,这样的言论对印度来说是不幸的。

甚至有可能是由多国公司设计的邪恶阴谋。

”  印度《经济时报》引述印度医学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卡图契的话说,抗生素无效确值顾虑,但就此非难一个国家并不公平,“根本无需恐慌”。

  德里医院Max Healthcare资深顾问马哈扬说,外国“医疗旅游”观光客感染这种细菌的机会微乎其微。

他表示,通常只有加护病房内使用呼吸器或病危患者才会感染这类细菌,前来接受选择性手术的外国病患感染机会根本微不足道。

  此外,印度首都新德里被用来为超级病菌命名,德里医界为之恼火,印度卫生与家庭福利部也大感不悦。

印度医学研究委员会计划在国际场合对研究结果声明异议。

  当地医界认为,NDM-1样本取自清奈和哈雅纳省,以新德里命名不仅不恰当,更将对印度医疗旅游产业造成破坏性影响。

  印度卫生与家庭福利部声明说,该研究由欧盟,以及生产相关抗生素的维康信托和惠氏药厂赞助,多位作者都有利益冲突的问题。

  印度医学研究委员会计划对研究结果声明异议,主任委员卡图契表示,将在国际会议场合表明立场。

不过他坦承,本地确实存在滥用抗生素现象。

  国家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徐建国:  “超级细菌”其实是新基因  如此耸人听闻的消息是夸大其词还是有理有据确有其事?国家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徐建国在接受采访中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首先要纠正一下有些报道当中的一个失误。

  徐建国:这个报道有一个失误,它不是一种新的细菌。

它实际上是一种新的基因,能让细菌产生一种蛋白质,我们称之为酶,可以把抗生素分解了,之后抗生素就失效了。

  怎么能产生这种蛋白质呢?为什么人可以遗传下来?是因为基因。

这个故事是2007年底,一个印度籍的瑞典人得病,在他身上发现一种细菌。

这种细菌好多抗生素都没有用。

它检测出来的基因不一样,人家都没有。

这种基因被命名为NDM-1。

  如今的报道基本是源自《柳叶刀——传染病》期刊上英国卡迪夫大学医学院蒂莫西·沃什发表的一篇论文。

至于以何种方式进行传播,文章中没有太多引述。

  徐建国:这个基因从研究情况来看属于可移动遗传因子,就是说它可以在细菌中传递,使更多的细菌变得耐药,而且耐药范围比较广,从这些意义上说它是非常重要的发现。

  它会像以前的H1N1,或SARS那样传向全球、造成人们的恐慌吗?徐建国认为并不会产生新的疾病。

  徐建国:两个东西不能比,因为两种东西性质完全不同。

这个基因顶多是一把好枪,杀伤力很大,但是病毒是敌人,它是一个新的物种。

比如病毒会造成甲流,这个基因只是耐药,不能造成病,只能说别人感染的时候不好治。

而且甲流是在人和人、人和动物之间传递,而抗药基因是在细菌之间传递。

只是给细菌产生更强的抵抗外界的能力,而不会产生新的疾病。

(据中国之声)  名词解释:抗生素  抗生素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或合成的类似物,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存活,而对宿主不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

  抗生素基本上可分为二大类,一为抑制病原的生长,二为直接杀死病原。

可用于治疗大多数细菌感染性疾病;抗生素的主要来源是发酵,也可以通过化学合成和半合成方法制得。

  发现并应用抗生素是人类的一大革命,它成为人类同死神抗争的一大武器,因为人类死亡的第一大杀手就是细菌感染。

(宗禾)

加入收藏
               

从冷冻电镜看国产科学仪器现状:解决卡脖子尚需时日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