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的建筑有哪些?古埃及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13 点击数:
简介:古埃及的建筑有哪些?古埃及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埃及是世界古国中的古国,有着旷古悠久而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博大

【菜科解读】

埃及是世界古国中的古国,有着旷古悠久而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博大精深、绚烂多彩,其自古以来的民族认同就是看文化,在世界文化体系内占有重要地位,地理位置、人文、经济方面也各有特点。

古埃及的建筑有哪些?您了解多少呢?

本文目录

1、

2、

3、

1古埃及的建筑有哪些

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孟卡拉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卡纳克神庙、阿蒙赖神庙等。

1、胡夫金字塔:是埃及最大的金字塔。

这座灰白色的人工大山,以蔚蓝天空为背景,屹立在一望无际的黄色沙漠上,是古埃及人的劳动智慧结晶。

2、哈夫拉金字塔:塔壁倾斜度为52°20′,比胡夫金字塔更陡,且它处在吉萨的最高处,因此看上去它比胡夫金字塔要高。

3、孟卡拉金字塔:是埃及卡拉夫王的继承者孟卡拉王的陵墓,又译为门卡拉金字塔,与胡夫金字塔、卡夫拉金字塔并称为吉萨三大金字塔。

4、卡纳克神庙:殿内石柱如林,仅以中部与两旁屋面高差形成的高侧窗采光,光线阴暗,形成了法老所需要的"王权神化"的神秘压抑的气氛。

5、狮身人面像:位于埃及吉萨的金字塔墓区,头像部分一说是古埃及法老哈夫拉按自己的肖像塑造,也有观点认为是雷吉德夫根据父亲胡夫的肖像建造。

2古埃及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1、建筑方面:古埃及的艺术特点有惊人的体量感和对称、稳定的外形,建筑看起来宏伟壮观,具有非常深的崇高感。

2、绘画方面:绘画线条流畅优美,而且色彩丰富,人物画像为正面和侧面混合的画法,有非常浓郁的名著气息和神秘色彩。

3、雕塑方面:姿势必须是直立的,双臂紧靠躯干,正面直对着所有人,根据人物尊卑决定比例大小;同时非常注意头部的刻画。

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今中东地区),横跨亚非两洲,其西奈半岛位于亚洲地区。

它北临地中海,东濒红海,南邻努比亚(今埃塞俄比亚和苏丹)。

埃及是世界古国中的古国,有着旷古悠久而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博大精深、绚烂多彩,其自古以来的民族认同就是看文化,在世界文化体系内占有重要地位,地理位置、人文、经济方面也各有特点。

传统艺术形式有 诗歌、雕塑、绘画等,古埃及文明对后世的古希腊、古罗马、犹太等文明产生巨大影响。

3埃及的由来

埃及是音译过来的,意思是阿拉伯埃及共和国。

阿拉伯埃及共和国简称"埃及"。

位于非洲东北部,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交通要冲,是大西洋与印度洋之间海上航线的捷径。

南接苏丹,西连利比亚,东临红海与巴勒斯坦、以色列接壤,北经地中海与欧洲隔海相通,东南与约旦和沙特阿拉伯相望,埃及的官方语言是阿拉伯语。

古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王国,他们建造了闻名世界的金字塔和帝王谷。

公元前3200年建立奴隶制统一国家。

前525年属波斯帝国,前30年开始被罗马统治。

公元640年遭阿拉伯入侵,1年成为奥斯曼帝国行省。

1798-1801年受法国统治,1882年成为英国殖民地。

1922年获得独立。

1952年纳赛尔推翻法鲁克王朝,1953年成立埃及共和国。

1956年宣布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

1958年曾和叙利亚组成阿拉伯联合共和国,1971年改为现国名。

如今埃及的少数民族科普特人是皈依基督教的古埃及人混血后裔,科普特语由古埃及语发展而来,但现在埃及的主体民族阿拉伯人却并不是古埃及人,文化也完全不同。

为什么中国古时候建筑的主流是木结构,而欧洲却是石结构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是木结构,而欧洲古建筑的主流是石结构,两者间的差别十分明显。

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可从文化取向、建筑目的、建筑理念上来分析中国古代建筑何以形成木结构的主流。

建筑目的 西方古代与中世纪的主流建筑,是为彼岸的神灵建造的。

神灵或上帝是至上的存在,为神与上帝的建筑,要永恒、宏伟,具有威慑人的力量。

西方人往往会花上上百年的时间,去建造一座大教堂,因为它是彼岸的,而不是现世的,建造者也就并不期待在很短的时间内建造成功。

而中国古代的主流建筑是为现世的人建造的,如帝王的宫殿、苑囿,政府衙署与各种不同等级的住宅,这是中国建筑的主流部分。

古人所谓“宫室之制,本以便生人”(引自《北史》),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中国也有宗教建筑,如佛寺、道观、祠庙等。

但中国人对待佛寺、道观的态度,同对待凡人的住宅一样,主要是为了给神佛的偶像遮风避雨,并不求建筑及雕塑的久远,所以,越是地位显、香火盛的寺庙,改建就越频繁,就如同要常常给凡世的人重新翻盖新屋一样。

因而,追求永恒与久远的西方建筑,采用了石结构;而不求永恒与久远,着眼现世的中国建筑,采用了木结构。

文化取向 西方人对石头有着特殊的爱好。

古代希腊神话中,遭遇大洪水的人类,是通过石头再造出来的,石头是创造人类的物质,因而,用石头建造最重要的建筑,也是合情合理的。

中世纪的学徒之人,被看作是未经雕琢的石头,而学成有为之人,被看作是柱石之材,因此可以推测,在西方人的文化象征谱系中,石头处于较高的层位,如西方神庙与教堂中的圣坛,都是用石头雕琢的。

中国的情况就不一样,古代中国人讲求阴阳五行。

五行中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对应五个方位(西、东、北、南、中)。

其中,土代表中央,代表负载万物、养育万物的大地,因此,土德就具有了很高的地位,象征中央的明清北京三大殿,就是建立在一个“土”字形的三重汉白玉台基上,代表国家的社稷坛,也是用“五色土”来象征的。

五行中的木,代表的是春天,是东方,是象征生命与生长的力量。

此外,五行中的金,象征西方,也象征武力与刑杀,所以,凡是与武有关的建筑,如故宫的武英殿、北京内城的宣武门,都在城市或宫殿中轴线的西侧。

而五行中的水,象征北方,北京故宫中轴线北端的钦安殿,是供奉水神玄武大帝的,也具有厌火的象征,此外,建筑物内部用的藻井装饰,建筑屋脊上用的鸱吻装饰,都具有与水相关联的厌火性象征功能。

显然,五行中所代表的中国人最崇尚的五种材料中,只有土与木是最适合建造为人居住的房屋的,因此,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材料,就是“土木”,人是居住在由“土”(台基)承载,由木(柱子、梁架)环绕的空间中的。

建筑理念 古代罗马建筑师,早在2000年以前,就提出了“坚固、实用、美观”的建筑三原则。

建筑首先要坚固,坚固与久远是联系在一起的,欲求坚固与久远,石头是最恰当的建筑材料。

另外,西方人关注建筑的外在的美,即建筑应该给人以愉悦的感觉。

因而,十分重视建筑的外部造型,但在西方文化中,对于建筑之内部空间上的品质,却讨论的不多。

无论建筑多么巨大,室内多么阴沉,只要坚固耐用,只要外观愉目,就是好的。

中国人则不同,古代中国人既不求建筑坚固久远,也不简单地将建筑外形的美观作为一个目标。

中国人更多地追求是空间的适宜与阴阳的和合。

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显然,与西方人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建筑实体的坚固与美观相反,中国人更关注空间的背负与怀抱,及阴阳的和谐。

古代中国人的基本空间理想,就是居处于一个负阴抱阳、阴阳和合的空间之中。

也就是说,中国人的房子,不是为了看的,而是为了栖息其中的。

居处的最佳境界,就是阴阳和合,这从北京明清故宫的建筑名称上就可以看出来,如前三殿太和、中和、保和,如后三宫乾清、交泰、坤宁,如,其名称意义都象征着阴阳和合。

中国古代风水术,也是围绕阴阳和合而做文章的。

为了保证阴阳和合,建筑的规模就不能太大,建筑的高度也不需要太高。

既然不需要过高,过大,则用木结构建造的单层或二层,规模适度的厅堂殿阁,就是最好的建筑选择。

同样是为了阴阳和合,在性能上最表现阴阳适中的“土木”就是最好的建筑材料。

中国建筑以其灵活便利的木框架结构,更易于创造灵活多变的空间;用可以再生,且不会造成污染的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更具有环境的可持续性;建筑物的两山与北面是厚重的墙,而面临庭院的正面是轻盈的门窗格栅,房屋的进深十分适中,这样的格局,既阻挡了西北风的侵袭,也接纳了充足的阳光与空气,还用坡屋顶防止了夏日的暴晒,其中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理性与智慧。

中国人在建筑中使用石质材料的历史并不比欧洲人晚,原始时代的巨石建筑遗存就是一个例子。

的石造墓穴与墓祠,以及陵墓前的石阙,至今还有遗存。

汉代人已经掌握了拱券与穹隆技术并应用于墓穴建筑中,隋代建造的赵州大石桥,其跨度与造型都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用石头建造城墙的历史就更长了,以“石头城”而闻名于世的南京城,至迟在时期就已经有了石头城墙。

中国历史上的石造佛塔,更以技术的精美与技艺的高超而令世人瞩目。

其实,看一看中国建筑中雕刻精美的石制台基、栏版、高高矗立的华表石柱、陵墓前巨大的赑屃石碑,汉白玉石桥,就知道中国人在石造与石雕技术上,并不亚于同时期的任何其他国家。

中国人既有石料来源,也有石造技术基础,但却并不用在为人所用的房屋上,而仅用在死者的坟墓、陵寝,或军事设施及一些礼仪性、装饰性的构筑物上。

古代中国人对待石结构建筑的态度是,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随机文章后宫乱政的贾后为什么外星人躲着人类,外星人会不会伤害人类/害怕人类伤害远古恐龙为什么那么大,富氧环境加没有生长抑制基因造就巨大身材鬼生活在几维空间,公认说法为四维空间的生物就是鬼/未证实玉帝为何如此窝囊,看不起孙悟空认为手下就可以收拾掉(被打脸)

柏林墙修建的过程如何 建筑的结构样式分别是什么样的

修建过程 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国政府开始沿着西柏林的边界修建柏林墙。

先是完全封锁西柏林的边界,民主德国军队和工人开始破坏道路使车辆无常通行,并安装带刺的铁丝网和围墙。

柏林西侧外围共修筑156公里,其中柏林市区43公里。

铁丝网在修建时相对法定民主德国领土稍向内侧,以确保能够射杀已翻越柏林墙的东德人。

8月17日后,开始放置混凝土构件,边界被修建成真正的墙。

在修建期间,民主德国国家人民军和工人阶级战斗队得到授权,可以射击任何试图穿越的人。

之后又安装了围栏、雷区和其他障碍,从而清理出一个巨大的无人区来分辨逃亡者。

到1961年11月20日,柏林墙基本建成。

建筑结构 建筑样式 柏林墙在1961年开始修筑后经过多次翻修,最终于1975年成为留存下来的样子,共经历过4种形式: 铁丝网 (1961年) 加强的铁丝网 (1962–1965年) 混凝土 (1965–1975年) 75型边境围墙(Grenzmauer 75)(1975–1989年) 第4代围墙的官方名称是“UL 12.11 型支撑墙构件”(Stützwandelement UL 12.11),修建于1975至1980年间,共计使用约45000块构件,每个构件高3.6米,宽1.2米。

在上方放置了一条光滑的管道以使其难以攀爬。

总的修建成本为1615.5万民主德国(折合363.80万美元)。

其建筑标准要求可以抵挡冲过栅栏的车辆撞击,在某些具有战略意义的地方,墙体的结构较弱以便在发生战争时民主德国和苏联装甲车可以轻松地冲破。

除了没有安放地雷和触发式自动机枪外,柏林墙的总体结构与民主德国国内边境相似。

过境通道 柏林墙有7个过境通道,其中有1个专门为盟军、外交官和外国记者所用。

各层防线 柏林墙有超过155公里长,约3~4米高,主要可分为: 第零层防线:302座瞭望台 第一层防线:约3.5米高、光滑、淡色的水泥墙,有的地方附铁丝围拦和警报器 第二层防线:钢制拒马 第三层防线:2米高的铁丝围拦 第四层防线:音响警报缆 第五层防线:通电的铁丝网 第六层防线:共22个碉堡 第七层防线:用来引导(滑)警犬的缆线(共600只警犬) 第八层防线:6~15米宽的无草皮空地,可以留下逃亡者的脚印,埋有地雷 第九层防线:3~5米深的反车辆壕沟 第十层防线:5米高的路灯 第十一层防线:武装警卫(共14000人) 第十二层防线:2米高的通电铁丝网,附警报器 第十三层防线:空地 第十四层防线:第二道水泥墙,高3.5~4.2米、厚15厘米,可以抵挡装甲车辆的撞击 第十五层防线:有些地方需要游过施普雷河 水上边界 西柏林城市外围有若干可航行水道,西柏林市政厅在边界处放置了一串白色浮标并注有“地区边界”字样。

西柏林的游船必须小心保持在西柏林一侧,在东侧则有民主德国边防军的巡逻艇巡逻。

东柏林河岸上通常修建有工事,在哈弗尔河等部分河道和湖岸两边会修建围墙。

民主德国居民不能到达这些水域的东侧。

在施普雷河的某些地段,水下安置了栅栏以阻挡潜水越境者。

市区内的水上界限并未标注明确,柏林墙在这些地方被河道隔断,水面情况被边防军监视。

有时一些西柏林的船只和游泳者误入边界时民主德国边防军会开枪射击,并造成过一些伤亡。

管理措施 根据1989年民主德国的统计,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边防军共有11500名士兵,500名文职人员。

边防军的7个团驻扎在柏林。

另外有两个边防军预备团,分别是GAR-39团和GAR-40团。

每个边防军的团下属五个连,分为先遣、通讯、交通、榴弹发射器和炮兵组。

在过境检查站有时也会配备侦查小组、火焰喷射器、军犬小组和水面小组。

边防中心共有567辆装甲运兵车、48个大型榴弹发射器、48座反坦克炮、156辆装甲车、2295辆其他车辆以及992只猎犬。

在“加强边境安全”期间,边境部署的边防军会增加至2300人。

1988年,由于示威和天气恶劣,有80天边境守卫的人数高达2500人。

随机文章晋代四大志人小说明皇帝独宠老妃…白头叹没子!太监突跪地「一句话」吐真相中国093G型攻击核潜艇,美专家眼中最恐怖的航母杀手法国幻影4000战斗机夭折,3000万美元的成本导致0订单阿帕奇战斗机杀伤力惊人,海湾战争中摧毁500辆坦克

加入收藏
               

古埃及的建筑有哪些?古埃及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