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桦树:世界上最硬的树是世界珍稀濒危野生植物

【菜科解读】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在植物界中也有许多奇特的树木,据说有一种树木,它的树干非常硬,就像铁一样,斧头也很难砍断它,它就是有名的铁桦树,铁桦树也是世界上最硬的一种树,那么铁桦树到底有多硬呢?接下来就跟着百探网的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铁桦树铁桦树是壳斗目、桦木科、桦木属落叶乔木,别称为赛黑桦,一般成树的树高为20米,树干的直径为70厘米;树皮大多为暗红色或黑色,还会有白色的斑点遍布其中,有不规则的块状剥离,枝条则为黑褐色;叶子比较厚,呈椭圆状,叶面为亮绿色,叶底为淡绿色,;叶柄幼时有灰色长柔毛覆盖,成熟时则会脱落。
铁桦树雌雄同株,果实为坚果,两侧有膜质翅,果序一般呈短圆柱状,长度为2到3厘米,直径为8毫米左右。
铁桦树喜光,耐寒耐旱,还耐贫瘠的土地,一般都生活在海拔七百米左右的山地上,因此在环境比较恶劣的地区都能够生长,通常靠种子进行繁衍,种子比较轻,可以靠风力传播。
分布范围铁桦树一般分布在我国与朝鲜接壤的吉林省东部、辽宁省东北部以及朝鲜、日本和俄罗斯等地,据说我国的北京、河北、山东等地也有铁桦树生长。
因此,就这些调查来看,我国的铁桦树不止生长在辽宁等地,还会在其他地方生长。
主要价值铁桦树由于比较硬,可以代替钢铁的使用,来做一些质量要求比较高的东西的配件,同时也可以用来制作家具,艺术品等等,除此之外,铁桦树还可以用来做茶几。
因为铁桦树是世界上最硬的一种树木,因此它的科学研究价值也很高。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轻木。
陆生植物的进化改变了地球的大陆组成
种子蕨植物“中华叉羽叶”在中国华南的新发现及意义
自1878年建立至今,已有一百四十余年的研究历史,曾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
然而,由于化石标本保存条件及形态特征认识的限制,对该植物的分类属性尚有争议,一些欧洲学者主张将其并入另外一种种子蕨植物枝羽叶属(Ctenozamites)。
该属在中国的研究历史首次开始于徐仁先生1950年命名的中华叉羽叶(Ptilozamiteschinensis)。
该植物最早发现自我国湖南,并具有重要的生物地层学和古地理学指示意义。
由于过去缺少完整标本和角质层解剖构造技术,中华叉羽叶被欧洲学者并入到假篦羽叶属(Pseudoctenis)。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博士生许媛媛,在导师王永栋研究员和祝幼华研究员的指导下,与张筱青博士、鲁宁博士、李丽琴博士,以及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以及西南石油大学团队合作,对新近发现自中国华南的中华叉羽叶植物化石新材料开展了深入系统研究,对其形态学特征取得了新认识,并据此深入分析了其化石记录和时空分布特征。
该成果近期发表在国际学术刊物《古植物与孢粉学论评》(Review of Palaeobotany and Palynology)。
新发现的化石标本采集自四川广元和广东花都地区的晚三叠世瑞替期地层,距今约2.03亿年左右,保存有二次羽状复叶和角质层微细构造。
研究人员通过对中华叉羽叶新材料的深入剖析并结合已报道的叉羽叶属化石信息,否定了此前欧洲学者将中华叉羽叶归入到假蓖羽叶属(Pseudoctenis)的观点,并对其形态特征和角质层构造进行了补充修订。
新材料还揭示出中华叉羽叶小羽片顶部特征具有明显的种内变异性,表现出或呈钝圆或具有2–4个的小锯齿(图1,2);表皮细胞呈矩形且排列规则,双面气孔型,但以气孔下生为主,气孔器单唇型,保卫细胞明显下陷,为4–7个副卫细胞环绕(图3)。
研究团队还对中国已发现的叉羽叶属植物化石进行了详细比较和全面评估,提出中华叉羽叶不同发育阶段可能存在不同的蕨叶形态,这对于认识和探究该植物的形态及生长发育阶段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中国植物化石记录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研究人员认为中华叉羽叶具有重要的地层时代指示意义(图4)。
该植物仅局限分布于中国晚三叠世的南方植物区,且在瑞替期最为繁盛,至今未在其它年代地层和地区有确凿的化石记录。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科院战略先导B类项目、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基础和自主项目以及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联合资助。
论文信息: Yuanyuan Xu, Mihai E. Popa*, Xiaoqing Zhang, Evelyn Kustatscher, Ning Lu, Liqin Li, Jianli Zeng, Tingshan Zhang, Yongdong Wang*, 2022. Ptilozamiteschinensis (Pteridospermopsida) from the Late Triassic of South China with considerations on its intraspecific variability and palaeoenvironmental preferences. Review of Palaeobotany and Palynology, 304: 104727. https://doi.org/10.1016/j.revpalbo.2022.104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