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血压控制率仅5.7%,约一半人没症状!防治高血压呢?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6-07 点击数:
简介:10月25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蒋立新博士在《柳叶刀》发表论文,研究了中国高血压病的流行病学现状。

结果显示,中国高血压病的现患率37.2%,知晓率36%,64%不知道自己患病。

控制率仅5.7% 可能可怕的是服药率仅为22.9%,控制率更是低至5.7%。

也就是说100个成年人中有37人是高血压;而在这37个高血压中,24个人不知道自己患病;只有8个人吃药、2个人血压达

【菜科解读】

10月25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蒋立新博士在《柳叶刀》发表论文,研究了中国高血压病的流行病学现状。

结果显示,中国高血压病的现患率37.2%,知晓率36%,64%不知道自己患病。

控制率仅5.7%

可能可怕的是服药率仅为22.9%,控制率更是低至5.7%。

也就是说100个成年人中有37人是高血压;而在这37个高血压中,24个人不知道自己患病;只有8个人吃药、2个人血压达标;其余的35个人血压处在可怕的失控状态。

我国高血压控制率仅5.7%,约一半人没症状!如何防治高血压呢?

一半高血压没感觉

临床数据显示,青壮年高血压患者当中,约有50%是无症状的,或出现偶尔头晕、头痛等不典型症状,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已经得病。

一旦病情恶化往往已出现心、肾功能损害甚至中风、心梗,导致残疾、死亡等一些后果。

我国高血压控制率仅5.7%,约一半人没症状!如何防治高血压呢?

损伤心脑肾

患了高血压,没有感觉并不代表没有损害。

随着病情的发展,细小动脉渐渐发生硬化。

中等及大动脉出现粥样硬化斑块和血栓。

这种变化,多发于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最终导致脑出血、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如何防治高血压?

我国高血压控制率仅5.7%,约一半人没症状!如何防治高血压呢?

1、坚持服用降压药

长期服用降压药,是目前防治高血压的主要措施之一。

由于高血压常无症状,特别是中年人,即使已发展成为重度高血压,也常无明显感觉。

若凭症状服药,致使病情反复,甚至诱发心梗。

2、减少食盐摄入量

每天摄入盐量应少于5克,大约每天为小汤匙的半匙。

3、减少油脂

饮食应限制脂肪摄入,少吃肥肉、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糕点、甜食,多食新鲜水果、蔬菜、鱼、蘑菇、低脂奶制品等。

我国高血压控制率仅5.7%,约一半人没症状!如何防治高血压呢?

4、控制体重

最有效的方法是适度节制饮食,减少每天摄入的总热量;增加体力活动,包括快步、慢跑、游泳等。

5、戒烟限酒

烟草中含有尼古丁,能刺激心脏使心跳加快,并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大量饮酒,尤其是烈性酒,可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

6、坚持运动

适当的体育锻炼可增强体质、减肥和维持正常体重,每次活动一般以30~60分钟为宜,强度因人而异,量力而行。

7、心态平和

高血压病患者应注意劳逸结合、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大起大落。

排解抑郁、焦虑、生气等不良情绪。

我国高血压控制率仅5.7%,约一半人没症状!如何防治高血压呢?

附:血压控制标准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18岁以上成人的血压:

正常高值(130—139/85—89mmHg),

1级高血压 (140—159/90—99mmHg),

2级高血压(160—179/100—109mmHg),

3级高血压 (≥180/110mmHg),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140/舒张压<90mmHg),患者收缩压与舒张压属不同级别时,应按两者中较高的级别分类。

轰炸我国住南联盟使馆事件责任人被杀事件

劳登县凶杀案发生的地点,以及两位受害人:威廉·班尼特(左下),其妻辛西娅(右上)   轰炸我驻南使馆元凶被杀之谜  美国弗吉尼亚州劳登县新近发生了一起引起轰动的杀人案件。

一对退休的老年夫妇,在晨练时遭到袭击,一死一重伤。

这起看似平常的杀人事件,却引发美国人在网络上的大讨论——遇害的老人威廉·班尼特,到底是谁?犯罪分子作案手法法为何如此高超?他的死为何惊动了美国政府、中央情报局?随着一个个疑团不断被解开,10年前一段历史的真相,也渐露端倪。

  “寻常夫妇”遭遇不寻常暗杀  3月22日清晨5时38分,弗吉尼亚州劳登县警察局内,一阵急促的报警电话在寂静的警察局内响起。

值班警察刚拿起话筒,报案者慌张的声音就传到耳边:“我是住在石溪河畔区的居民。

有一辆两侧没有窗户,车身没有字样的无牌白色小货车在我家附近出没,这车走走停停,已经沿着滨河路来回跑了两趟了。

我看见车上至少有3个黑衣壮汉,挺像是2002年的公路大街连环杀手,你们赶紧过来看看吧!”  接到报案,几名值班警员迅速驾车抵达现场——滨河公园,但白色小货车却不见踪影。

他们不敢大意,开始下车徒步搜索。

  惊人的一幕让在场的几位警员呆住了。

一名身穿黑灰色运动服的男子,躺在血泊中,已经没有任何知觉!沿着血迹,警员们很快在林地里发现了第二名受害者——一名浑身血迹的妇女,已经深度昏迷,但还有呼吸。

不久,医疗直升机、刑侦警车、鉴证警车纷纷抵达出事地点。

  通过指纹比对,鉴定人员在持枪申请的资料库中,发现了遇害者的身份——死者为现年59岁的威廉·班尼特,重伤者是他55岁的妻子辛西娅。

他们是劳登县的居民,就住在离遇害地点不过1英里的一幢房子里。

  劳登县的治安状况一向良好,已经多年没有发生过重大命案,班尼特夫妇的遇害引起了整个社区的异常关注。

居民们很踊跃地为警方提供线索。

原来,这对夫妇几年前才到劳登县定居,他们与普通的退休老人没什么区别,不过特别喜欢锻炼,每天清晨都会慢跑很长的一段距离。

  一位邻居说:“他们很友善,也非常有修养,总是主动跟我们打招呼,也很喜欢参加社区活动。

不过,他们从来不提自己以前的职业,在社区活动中也不怎么说话。

”  看起来案情并不复杂,侦破工作却让当地警方陷入困境。

用警察局长史蒂汶·辛普森的话来说:“作案者手段相当专业,没有在现场留下任何可用的线索!从遇害者遭受的重创力度来看,犯罪分子就是想通过狠力弄死受害者。

从下手的狠劲儿来看,犯罪分子对受害者肯定怀有很深的恨意,或者说意图十分明显。

这是我从警20年来遇到的最棘手的案件。

”  劳登县警方随后抽调了13名警官组成专案组调查此案,还悬赏21000美元征求破案线索。

但他们将破案的最大希望,寄托在重伤的辛西娅身上,希望她能快点好起来,接受询问并提供线索。

  然而蹊跷的事发生了。

案发第二天,美国联邦调查局华盛顿分局的高级特工、国防情报局的军官和美国中央情报局官员等大人物,纷纷驾临劳登县,他们不但要走了劳登县警察局搜集到的现场证据,还封锁了班尼特夫妇的家,禁止包括劳登县警察在内的执法人员入内。

气愤不已的劳登县警察局局长跟他们交涉,只得到了这么个回答:“不该问的别问!”  4月7日,当医院宣布辛西娅脱离危险,几天后就可以接受警方询问时,联邦调查局总部突然给劳登县警察局打来电话,宣布联邦特工将接管辛西娅的保卫权,询问一事必须交由联邦调查局特工进行。

此后,劳登县警察局像是接到了封口令,不再就此案发表任何言论,就连地方报纸《劳登独立报》对此案的系列跟踪报道也戛然而止。

种种现象让当地居民统一了认识:这对“寻常夫妇”不寻常。

  疑遭中情局灭口  劳登县警察局和当地媒体虽然被“封口”,但各种传闻却在全美不胫而走。

4月3日开始,《外交政策》、《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等大型媒体迅速进行跟踪报道,有关班尼特遇害原因的传言愈发盛行。

  一种说法是班尼特夫妇“误撞”犯罪集团毒品交易现场,惨遭误杀。

一些当地居民分析,虽然当地的治安状况一直很好,但滨河公园一带也曾有贩毒团伙出没,凌晨往往是他们惯常的交易时间。

习惯凌晨跑步健身的班尼特夫妇很可能打扰了犯罪分子的“好事”,遭到报复。

但对此,劳登县警察表示,现场勘测的结果“不太像与犯罪团伙作案”有关。

  随后,班尼特夫妇的身份很快成为各种揣测的焦点。

媒体经过调查发现,班尼特是美国陆军的退役中校,长期为美国中央情报局工作,一直干到2000年,此后仍与中情局保持着密切关系。

面对媒体的追问,中情局发言人乔治·利特尔被迫承认,班尼特确实是中情局的“合同雇员”,但合同期在2000年之后就中断了。

出于“保密纪律”的要求,班尼特在中情局的工作性质与具体内容则“不能透露”。

  纸包不住火,美国《华盛顿邮报》的记者很快就查出,直到遇害前,班尼特与中情局的关系仍然“密不可分”——他还曾为伊拉克军队提供情报训练。

“这是一块很有油水的大肥肉,不知道班尼特是怎么搞到的。

”一位与中情局关系密切的消息人士表示:“伊拉克战争结束后,训练伊拉克新军的费用堪称天文数字,很多人都想咬一口。

班尼特弄到的训练项目很大也很多,虽然他为人低调,但赚钱多了还是会咬手。

他的死,很可能是利益之争导致。

”对此,中情局尴尬地回应说:“没有任何迹象表明,班尼特先生遇害与他曾在中情局工作有关。

”然而,这一表态让更多分析人士将案情与中情局联系到一起。

我国科学家验证物理界预言隐形斗篷有望实现

隐形斗篷这一科幻技术未来将可能成为现实,宇宙大爆炸和中宇宙膨胀现象有可能得到颠覆性的解读。

上海理工大学光学工程学科团队首次在负折射光子晶体中观察到了光波波段逆多普勒频移的物理现象,并在最新出版的《自然·光子学》上刊出该研究成果。

这是世界上首次在光学领域证实多普勒效应的逆转,将在天文学、医学、微电子工业等方面得到应用。

  多普勒效应是指当观察者和光波源之间存在着相对移动时,光波的频率会发生改变的现象。

当物体光源和观察者距离不断靠近时,光频率增高颜色变蓝,反之则变红。

而多普勒效应逆转则说明当光源和观察者距离不断靠近时,光频率不增高反而降低,光频率从蓝色波长减小至红色波长。

  这一效应最早由前苏联物理学家在1968年作出理论预言,但一直未得到实验证实。

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市现代光学重点实验室在庄松林院士领导参与下,由陈家璧教授率领的科研组成功逆转了这种在自然条件下无法发生的效应。

  研究人员通过用硅研制出一种人造纳米结构的晶体——被称为“光子晶体”的物质来实现负折射率。

通过向这个独特的光子晶体“超级棱镜”发射激光束,并且改变“超级棱镜”与探测器间的距离,成功创造了多普勒效应逆转现象。

同时,该实验最终得到的光子晶体折射棱镜,其微米量级刻蚀深宽比达到了25∶1,这意味着将1亿根直径为头发丝三十五分之一、长度50微米的硅介质圆柱整齐排列,刻划在硅片上。

  逆多普勒效应将推动如隐形斗篷等科幻技术未来的发展,其成为现实的速度可能会超过大部分人的想象。

加入收藏
Tag: 高血压
               

我国高血压控制率仅5.7%,约一半人没症状!防治高血压呢?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