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山之会华夏历史中不得不提的一个小典故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19 点击数:
简介:大禹治水有功,把王位让给他时,不就应该是名正言顺的天下之主了吗?其实并非如此,各诸侯国真正臣服于大禹的标志性事件是涂山之会。

当时的国家形态是各王孙贵族、各诸

【菜科解读】

大禹治水有功,把王位让给他时,不就应该是名正言顺的天下之主了吗?其实并非如此,各诸侯国真正臣服于大禹的标志性事件是涂山之会。

当时的国家形态是各王孙贵族、各诸侯自治,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小国,众多部落首领,此时大都转化成世袭贵族,分别成为各个邦国的老大。

大禹刚接手建立时,又分封了众多的诸侯国。

当时,具体有多少个诸侯国真心臣服于自己,大禹心里也没有底。

于是他决定在各方诸侯来朝进贡时举行一次郊外祭天大典,说服一下心存疑惑或存有二心的诸侯王,巩固一下自己的威信。

于是他把来朝的各国诸侯留在了阳城。

祭祀这天,大禹稽首伏地行大礼,即跪下拱手至地,头也至地,趴在地上。

此跪拜是古代的跪拜礼,为九拜中最为隆重的一种。

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

典礼官高声朗诵祝词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为国为民祈福,祈求国泰民安,。

后半部分是讲,这个天下是舜帝禅让天受的,将来也必定传给圣贤之人,绝对不私传一家,现在决定人选是,他老成圣智,功德名声影响深远。

大禹本想借禅让的名誉来表明自己的圣贤与公允,哪知道事与愿违,他选的皋陶虽然名声很大也是部落首领势力中最强的一位,但是他年龄太大,是个老头。

祭礼之后,各诸侯纷纷散开,但是又有众多诸侯纷纷聚拢而来。

大家对大禹的诚信提出质疑,一个诸侯说:“真是好笑,他推荐的皋陶,老病垂危,,其不是糊弄我们?”另一个诸侯接着说:“我听说大禹的儿子已经笼络了无数心腹之臣,想承袭王位。

大禹哪里肯传贤人呢?” 郊外祭天之后,大禹发现不服自己的诸侯国有三十之多,大多是东、南两个方向的诸侯国。

于是大禹决定再在阳城东南的涂山再召开一次大会,这次以检讨自己、自我批评为主。

大会当天,大禹盛装出席,各诸侯国按照各自国土的方向分两列排开,向大禹行稽首跪拜大礼,大禹在会台上也以稽首跪拜大礼回礼。

跪拜仪式过后,大禹便开始的自我检讨:我德薄能鲜,不足以服众,召集大家开这个大会,是真诚的接受大家的责备、规戒、劝喻,使我知过,使我改过。

我长年累月,胼手胝足,脚生老茧,治理水土,虽略有微劳,但最兢兢自戒的是个骄字。

先帝亦常以此来告诫我:“如果你不自夸,天下就没有人与你争高下;如果你不自大,天下就没有人与你争功劳。

”如果我有骄傲恃才夸功之处,请大家当面告知,对大家的教诲,我将洗耳恭听。

并且承诺确保各诸侯国的独立与安全,对各诸侯国加大赏赐,规定进贡多少照之前一样缴纳。

在大会后的回程中,皋陶突然去世,大禹听了,不胜伤悼,返都之后,立即又改荐皋陶之子作为让贤之人。

大家都知道禹受命于天,之前那些对大禹有意见的诸侯看到大禹这种态度和做法,也都表示敬重佩服,消除了之前的疑虑。

通过这次大会,为表敬意,各诸侯国常来阳城献“金”,当时的青铜。

“金”年年增多,大禹想起从前功成铸鼎,为了纪念涂山大会,就将各方诸侯进献的“金”,铸造成大鼎。

大禹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哪一州所贡的“金”,就拿来铸哪一州的鼎,并将那一州内的山川形势都铸在上面。

之前自己治水时所遇到的各种奇异禽兽、神怪等一并铸在鼎上,使各方百姓便于甄辨神怪。

五年后,气势磅礴的九个大鼎铸成,包括冀州鼎、兖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扬州鼎、荆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

大禹把九只大鼎集中在都城阳城,借以突显九州之主,天下一统。

九鼎便成了天命所在,代表至高无上的王权、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

各方诸侯来朝见时,都要向各自的大鼎膜拜。

后来夏朝灭亡,九鼎迁于的都城毫邑。

再后来九鼎迁于的镐京,后又搬到洛邑。

不过可惜的是九鼎作为镇国之宝,仅传了二千年,因周末战火频繁,九鼎神秘失踪,至今成为千古之谜。

随机文章谁都可能成为罪犯!欧洲反酷刑、反废死的那段历史,人民到底在争什么?挪威NSM精确制导导弹,曾受到F35青睐(制导方式奇特)国家隐瞒的超能力者去哪了,曝光全部被各国收进秘密行动部队冥王星和海王星哪个大,海王星比冥王星大20倍(八大行星之一)美国下一代超音速武器,80亿美元研制6倍音速侦察机/领先他国20年

黄鹤楼:千年诗韵与仙踪传奇交织的华夏地标

在长江与汉水交汇的武汉三镇,一座巍峨楼阁矗立于蛇山之巅,以“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盛誉,见证着中华文明的沧桑变迁。

这座始建于三国时期的建筑,既是文人墨客的精神图腾,更是承载着仙道传说与历史记忆的文化符号。

其1800年的兴衰史,交织着战争烽火、艺术瑰宝与民间信仰,构成一部跨越时空的立体史诗。

一、军事要塞到文化圣地的历史嬗变黄鹤楼的诞生,始于三国时期东吴孙权的战略布局。

公元223年,孙权在夏口城西南角的黄鹄矶上筑楼,作为军事瞭望所。

这座“以武治国而昌”的统治者,将防御北方曹魏的军事需求与长江天险结合,使黄鹤楼成为江夏城防体系的重要节点。

考古发现表明,初代黄鹤楼采用夯土台基与木构架结合的建筑形式,底层面积约300平方米,高度达18米,与同期襄阳城楼规模相当。

晋灭东吴后,随着政治格局变化,黄鹤楼逐渐褪去军事色彩。

唐代永泰元年(765年),其规模已扩展至“楼高五丈,广十丈”,成为文人雅集的胜地。

阎伯理《黄鹤楼记》记载,此时期“游必于是,宴必于是”,每年春秋两季的文人雅集多达30余次。

崔颢《黄鹤楼》诗中“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千古绝唱,正是这一文化转型的生动写照。

明清两代,黄鹤楼历经7次毁灭与10次重建。

同治七年(1868年)重建的楼阁,采用“四边套八边形”的独特形制,飞檐翘角达60个,楼体由72根圆柱支撑,象征“七十二地煞”。

其毁灭于光绪十年(1884年)的大火,不仅是建筑艺术的损失,更标志着中国古典楼阁营造技艺的断层。

1981年重建工程中,建筑师们通过《营造法式》与《工程做法则例》的互证,采用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使新楼在保持51.4米高度、30米底层边宽的恢弘气势的同时,实现结构抗震性能提升40%。

二、仙道传说的文化基因解码黄鹤楼传说体系的核心,是“仙人乘鹤”的原始意象。

南朝祖冲之《述异记》记载的驾鹤仙人,经《南齐书》中“子安”到《黄鹤楼记》中“费祎”的形象演变,形成丰富的叙事谱系。

这些传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荆楚文化中的巫觋传统、道教信仰深度融合。

北宋《云笈七签》记载,吕洞宾曾在黄鹤楼“留圣迹”,其升天时“黄鹤楼头留圣迹”的碑刻,至今仍保存在楼内。

传说中辛氏酒店的故事,蕴含着民间智慧与商业伦理。

老道以橘皮画鹤、吹笛驭鹤的情节,既体现道教“点石成金”的法术想象,也反映唐代商业繁荣背景下“以德致富”的价值观。

统计显示,唐代黄鹤楼周边酒肆达23家,其中7家店主有乐善好施的记载。

这种文化基因在后世不断变异,形成“善有善报”的叙事母题,对徽商、晋商等商帮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从文化传播角度看,黄鹤楼传说具有惊人的生命力。

元代马致远《岳阳楼记》杂剧中,黄鹤楼与滕王阁、岳阳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明代冯梦龙《喻世明言》中,“黄鹤楼头吹玉笛”成为士人失意时的经典意象。

这种跨地域、跨阶层的传播,使其成为中华文化共同体的精神符号。

三、诗画艺术的永恒母题黄鹤楼的文化魅力,在诗画艺术领域达到巅峰。

据统计,现存吟咏黄鹤楼的诗词达1782首,其中唐代437首、宋代312首、明清两代933首。

李白“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浪漫想象,与陆游“苍龙阙角归何晚,黄鹤楼中醉不知”的沧桑感慨,形成时空对话。

这些诗歌不仅塑造黄鹤楼的文化形象,更构建起“登楼—怀古—思乡”的情感范式。

绘画艺术中,黄鹤楼成为“江山胜景图”的核心元素。

南宋赵伯驹《长江万里图》中,黄鹤楼以“展翅欲飞”的姿态占据画面中心;明代仇英《黄鹤楼图》采用“三远法”构图,将楼阁与长江、龟山、蛇山融为一体。

这种视觉呈现,使黄鹤楼超越实体建筑,成为“天地精神之往来”的象征。

当代艺术创作中,黄鹤楼元素持续焕发活力。

2024年武汉地铁5号线“黄鹤楼站”采用全息投影技术,将崔颢诗中的意境转化为动态光影;艺术家徐冰创作的《天书》系列,以黄鹤楼楹联为蓝本进行文字解构。

这些创新实践,证明传统符号在数字时代的再生能力。

四、现代转型中的文化传承1985年重建的黄鹤楼,在保持传统形制的同时,融入现代科技元素。

楼内安装的智能监测系统,可实时监控结构应力变化,其抗震性能达到9度设防标准。

公园内的5G全息剧场,通过虚拟现实技术重现崔颢题诗、李白送别等历史场景,年接待游客超500万人次。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黄鹤楼传说于2011年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

传承人陆鸣创编的《黄鹤楼传奇》皮影戏,在武汉中小学巡演200余场;学者王兆鹏主持的“黄鹤楼诗词数据库”,收录历代作品1.2万篇。

这些举措使传统文化基因在数字时代实现活态传承。

国际文化交流中,黄鹤楼成为中华文明的“金色名片”。

2023年“黄鹤楼文化论坛”吸引37国学者参与,其建筑模型作为国礼赠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这种跨文化对话,既彰显文化自信,也促进文明互鉴。

黄鹤楼的存在,超越了建筑实体的物理意义。

它是三国烽烟与盛唐气象的历史见证,是仙道传说与市井智慧的结晶,是诗词歌赋与丹青笔墨的永恒母题。

当游客登临楼顶,俯瞰长江奔流、龟蛇锁江的壮阔景象时,看到的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砥砺前行的精神图谱。

这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正是黄鹤楼永葆魅力的根源所在。

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的今天,这座千年名楼将继续书写新的传奇,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

关羽靠半个荆州就能够威震华夏,为什么孙权得到荆州以后毫无当作?

战略目标不同:蜀汉是坚定的北伐派而东吴夺取荆州仅仅为了自保 蜀汉一直认为“,王业不偏安”,是坚定的北伐派,跨有荆益是为北伐创造条件夺取荆州是为了能够从荆州北伐中原,即使失去了荆州,、依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发动北伐。

东吴不同,夺取荆州只是为了全据长江,依据长江天险自保,根本无心进取,荆州到了手下也就没什么存在感了。

战略时机变化:孙刘联盟的破灭导致失去了重创曹魏的最好时机 隆中对中,从荆州、益州二路分兵的重大前提是天下有变,即如果曹魏自身不发生动乱,即使跨有荆益,也还没有到出兵的时机。

东吴与蜀汉联盟破灭以后,原来被蜀汉与压着打的曹魏得到了喘息(汉中之战,魏国西线大将军阵亡,夺取汉中。

东三郡被孟达、夺取。

北伐,之首投降南乡太守、荆州刺史投降,许都以南豪杰响应关羽,威震华夏。

这一年虽然集团依然是最强大的,但是的确被集团压着打。

)刘备与孙权,以后,蜀汉精锐损失殆尽,东吴因为刘备东征的前期是节节败退的,虽然最终打败刘备,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占据中原的曹魏这段时期国力得到巨大发展,这时候即使东吴和蜀汉重新联合,国力也比不上魏国了,除非魏国内部发生动荡,东吴和蜀汉已经很难有机会动摇魏国国本了。

实际上关羽北伐之时,从许都以南群雄响应可以看出,人心还是向汉的,如果孙权坚定的联合刘备对抗曹操,当时是有很大几率能够重创曹魏,首先没有的偷袭,关羽拿下樊城只是时间问题,而宛城的荆州刺史已经投降,从宛城可以直接北上进攻、洛阳,那时候曹操真的的迁都了,黄河以南都不会为国家所有,而孙权也能够夺取合肥,合肥一失,魏国淮河以南不会为国家所有。

吴蜀的猜疑:孙权对于从荆州出兵的顾及 历史上,东吴也多次北伐曹魏,但是大多数时候,都是进攻魏国东线重镇合肥。

据统计,孙权先后5次率领10万大军围攻合肥,此后,北伐也是进攻的合肥,对于魏国中线重镇襄阳,东吴却置之不理。

东吴除了响应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的那次北伐,就没有进攻过襄阳。

公元234年,诸葛亮和孙权约定平分魏国,请求孙权协同出兵北伐,这一次诸葛亮尽起倾国之兵从斜谷入渭滨,剑指长安,孙权则兵分三路北伐魏国。

其中孙权亲自率领10万大军进攻合肥新城,遣与率万余人进至江夏、沔口,准备进攻襄阳,遣将军孙韶、张承率万余人进抵淮河,准备进攻广陵、淮阴。

孙权在合肥战场动用了十万大军,可是襄阳战场只拔给陆逊一万余人,是东吴兵力不足,所以只能厚此薄彼么? 东吴灭亡之时,带甲二十三万,孙权这次北伐一共只调集了13万大军,还有10万留守,东吴也不过只有,荆州,交州,扬州三个州,交州地处偏远人烟稀少可以忽略不计,荆州的兵力应该不比扬州少,孙权既然能够亲自率领10万大军攻合肥,为什么不能多给荆州方向一点兵力呢? 关羽当初只有半个荆州,都能够凑出3万大军北伐,孙权只给陆逊1万多兵力,只是为了牵制魏国中线的部队,根本不指望陆逊这一路能够夺取襄阳,那么,孙权为什么不让陆逊率领荆州兵进行一次真正的北伐呢?他让那么多荆州兵留守,究竟在顾及什么?不难想到,孙权顾及的是蜀汉,荆州毕竟是他们背信弃义窃取的,能不害怕蜀汉收复么?让荆州守军去北伐?关羽就是前车之鉴。

假如荆州守军北伐魏国,蜀汉乘机进攻防守空虚的荆州,如之奈何?原来荆州一直以来是用来防范蜀汉的,不是用来北伐的。

随机文章请问西汉[窦婴]生平简介及事迹?揭秘世界上最漂亮的美人鱼,超模Hannah化身绝色美人鱼(海洋斗士)霍金预言实现过几次,人工智能将慢慢取代人类(地球已经进入慢性死亡)地狱七君主都掌管什么,暴食/淫欲/贪婪/傲慢/嫉妒/愤怒/懒惰龙脉为什么不能起房子,建不好会引龙脉怨气缠身/福薄之人镇不住

加入收藏
               

涂山之会华夏历史中不得不提的一个小典故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